-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崇拜、改造、徵服自然到謀求協調發展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所處的自然區域及狀況,有多種自然地理要素來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等,是相對於人文環境的一種表述。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自然環境,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和自然環境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
-
光明跑出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美雙曲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光明區在高速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跑出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美雙曲線。如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這第9塊「國字號」綠色招牌,意味著光明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充分肯定,也讓光明生態文明建設站上了新的起點。新的起點自然有更高目標,更新追求,光明區將繼續紮實推進工作,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福祉,不斷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 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增強大局意識,提高發展系統性。當今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多,各領域各層次之間關聯互動越來越緊密。
-
區域經濟與人力資源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區域經濟與人力資源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以「一帶一路」18省市為例 2017年04月26日 14:23 來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顧驚雷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利用「一帶一路」18省市面板數據
-
代表委員熱議自然、社會生態系統 和美家園的三種境界
【代表委員名片】 朱新康省人大代表、湖州市織裡鎮大港村黨總支書記 丁理法省人大代表、溫嶺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 馬玉華省政協委員、嘉興市政協副主席 陳三聯省政協委員、省律師協會秘書長 【報告摘要】著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務生態系統、更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態系統
-
馬哲知識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馬哲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一章開始系統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章的基本內容包括: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政治結構;社會的文化結構。
-
生態公關與生態社會
生態公關: 生態治理的公眾哲學觀 生態公關的使命,就是使社會組織與其相對應的社會公眾間的關係,呈現為良性運行、和諧互補、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這一觀念,對當代社會的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治理,對全面構建生態社會所引發的思考可在多個層面加以延展,其中至少包括: 第一,從人的公眾屬性出發,深刻認識人對自我生命體生態維護的極端重要性。生態公關研究的邏輯起點和邏輯終點是人的公眾屬性。人的公眾定位是人在社會中的核心性角色定位。作為公眾角色定位的個體的人都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
-
論堅持系統觀念-中國社會科學網
這是未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指導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個原則中,堅持系統觀念是其中之一。提出堅持系統觀念,這在黨的中央全會和黨的重要文件中還是第一次。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大亮點,是黨的理論創新的一個創新點,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法論的豐富和發展。深入學習領會這個原則,對貫徹落實好五中全會精神,做好「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自然法則是生態文明的根本法則
生態文明是大自然賦予全人類的根本文明,對於生態文明而言,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就要遵循自然法則。因此,必須確立大自然法則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規律,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
-
自然世界生態系統
人們從研究多生物組成的單一生態系統,到今天繼續考察包括人在內的諸多生態系統組合成的生態世界,生態科學從純自然科學的視角走出來,肩負起如何讓以徵服和改造自然為己任的社會認識自然世界、善待生態系統的艱巨任務。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農業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演變而來,並在人類的活動影響下形成的,它是人類馴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也由生物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但亦有所不同。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受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有如下特點1.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強烈千預下的開放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的有機物質全部留在系統內,許多化學元素在系統內循環平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重大任務,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群眾生態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態安全型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生態安全屏障」、「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等內容,極大豐富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內涵。
-
「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耦合規律研究啟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耦合規律研究日前在京啟動。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產品總值,又稱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EP, Gross Ecosystem Product),指一定區域或城市的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產品的價值,通常按年度進行核算。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轉身」深刻昭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讓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
駐馬店:愛心民警救助麒麟斑鳩並放歸自然
近日,西平縣公安局老王坡派出所民警成功救助一隻麒麟斑鳩,並放歸自然。4月29日下午5時許,西平縣公安局老王坡派出所民警途經京港澳高速與淤泥河交叉涵洞路口處時,發現有一隻頭頸和翅羽皆非常漂亮的鳥兒雙腿和翅膀被一張廢棄的漁網粘連纏繞。
-
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中國的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歷史地位及其重大意義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著重就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一探討。從總體上看,我國即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保證。要紮實做好生態文明宣傳普及工作,引導全社會形成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的共識與自覺。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一、社會有機體及構成: ⒈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係的總體性範疇,指人類社會是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因素相互制約、有機聯繫所構成的整體。正是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人類行為,使得社會有機體不同於純粹的生物有機體。並且,人的實踐活動又是改變一切社會關係的根源,是推動社會有機體各構成要素協調發展的基本動力。沒有人和人的實踐活動,也就談不上社會以及社會有機體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在考察社會有機體時,不能離開人和人的社會實踐作抽象的考察,必須突出社會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
「每日一習話」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
習近平: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今天(21日)是國際籃球日,請關注青少年體育鍛鍊,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為將來健康工作、幸福生活打下堅實基礎。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強盛中國,未來可期。(本期特約專家:楊才林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