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

 

本報訊(記者李潔尉 通訊員周飛)記者近日在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在紅樹林研究中,估算出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量為700萬噸。相關研究發表在《環境管理雜誌》上。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重要的生態系統,在防風固浪、全球碳循環及涵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尚缺乏較精確的國家尺度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量及固碳潛力研究。

 

華南植物園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組碩士生劉紅曉在導師任海研究員指導下,基於國家紅樹林資源調查及野外補點實驗,估算出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量達6.91±0.57Tg(1Tg=1012g),其中81.74%分布在土壤中,18.12%在紅樹林的喬木層,凋落物及林下層僅固定了0.08%。這個數值相當於1995~2007年間浙江省年排放碳的總量。

 

研究人員還發現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潛力高達28.81±4.16Tg。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平均固碳密度介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紅樹林平均固碳密度值之間,表明全球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密度有緯度連續分布特點。研究還表明,在中國現階段,通過擴大造林面積比選種優良固碳樹種和改進林地質量更能增加固碳量。

 

《中國科學報》 (2014-01-0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美麗北海生態行】「海上森林」 紅樹林擦亮北海生態、科普、休閒...
    金海灣紅樹林擁有4.5公裡長的海岸線,面積約6000畝,金海灣紅樹林內外生長有一片3000多畝的「海上森林」——紅樹林。  紅樹林是地球上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具有固碳、局部氣候調節、水質過濾、海岸保護以及物種棲息地等重要功能。同時,紅樹林也是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由於地處人口密集的海岸帶,金海灣紅樹林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和破壞。
  • 山口紅樹林——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
    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山口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距合浦縣城 77km,北海市105km;距湛江市93km。保護類型為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紅樹林生態系統。這裡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是中國沿海具有較高的海洋高等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豐富的海洋動物多樣性的區域。保護區屬典型潮間帶森林溼地,符合《溼地公約》國際重要溼地指定標準的 3,即擁有對維持特殊生物地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其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通過系統調查和觀測中國各類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來深入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特徵、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固碳效應,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多個首次實現領跑  該研究首次在國家尺度上直接證明了人類有效幹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要摸清我國「碳收支」的家底,不僅得管「支出」,從源頭做起節能減排;還得看「收入」,增強生態系統固碳。專家指出,我國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往往被低估了。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不確定性的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372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我國已成為最大的工業源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之一,闡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碳匯、碳源的作用機制是中國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中國科學院供圖「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介紹,「碳專項」於2011年啟動,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第十八次年度會議暨生態系統固碳機制、速率...
    各有關單位:茲定於2011年6月18~20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第十八次工作會議暨生態系統研討會。一、會議主要內容1.生態系統固碳機制、速率、潛力研討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已經啟動,CERN部分生態站及其相關研究所大量科研人員參加了該專項的工作。針對「碳專項」的任務目標,通過深入研討和交流,探討生態系統的固碳機制、速率、潛力,對CERN各生態站開展該項工作,為順利完成任務目標打好基礎。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導致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紅樹林生態系統仍然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我國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努力,按照總書記「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保護現有紅樹林,科學開展紅樹林的生態修復,擴大紅樹林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整體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成立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該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乾旱區生態系統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多樣性降低 功能性退化 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開啟
    4月20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赴珠海淇澳島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將持續到月底,是南海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以「使用生態位模型預測紅樹林在全球分布區北緣的潛在分布:確定保護和恢復的範疇」和「基於物種分布模型繪製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中國案例研究」為題,相繼發表於相關領域SCI頂級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和《整體環境科學》。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 遼寧舉行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12月24日遼寧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有關情況  12月24日10時,遼寧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請省林草局發布介紹全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