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團隊工作站授牌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會上公布了包括全國工作站、黃渤海區工作站、東海區工作站和南海區工作站在內的29家海洋牧場工作站名單。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將主要指導開展南海熱帶島礁型海洋牧場的建設,承擔南海北部海區的島礁周邊的海洋牧場珊瑚礁生境構建、恢復以及珊瑚礁功能生物的增殖放流,研發熱帶島礁型海洋牧場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斷枝培育、底播移植和珊瑚礁生態系統功能生物中陪技術,開展熱帶島礁型海洋牧場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先進技術示範推廣以及培養相關方面技術人才。

據了解,海洋牧場工作站的設立將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提供系統性科技支撐。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好當家,給海洋牧場當好家—新聞—科學網
    海洋是人類的資源寶庫。科學研究證明,海洋可以提供的食物總量要比陸地大得多,水產品是高蛋白、高營養價值的優質糧食。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是浙江大學李培良教授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的近岸海底觀測解決方案,該系統集成各種觀測儀器,實現對各種海洋要素的在線連續觀測。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廣東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通道」
    首開先河,率先開啟人工魚礁建設試點廣東是海洋大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瀕臨南海,擁有海岸線4114公裡,居全國首位;海域遼闊,海域面積42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二;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坐擁珊瑚礁、紅樹林、濱海溼地等海洋生態系統,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有200多種,各種水生動植物總數超過2萬種。
  • 深讀丨海南創新打造陸基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上的「海洋牧場」
    這是北京人汪遠在海南萬寧山根鎮打造的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這一方小世界裡,珊瑚、硨磲、海藻、魚類,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經過食物鏈多重濾食,最終實現汙染物零排放、養殖零用藥。  長大的珊瑚、硨磲最終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成的魚類則上市出售,產生經濟價值反哺基地。
  • 「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
    人民網濟南12月1日電 11月30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十三五」期間海洋經濟(海洋產業)主要成就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十三五」期間,掀起海洋牧場建設的熱潮。海洋牧場,即在一定海域內,基於生態學原理營造多營養層級的海洋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開展生物資源養護和海水增養殖生產的漁場。是將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構建起的科學、生態、高效的漁業發展新模式。
  • 科技守護「藍色糧倉」 洞頭區參與共建的智慧海洋牧場裝備技術研究...
    近日,省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於認定2020年度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浙發改高技〔2020〕388號),洞頭區與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等單位聯合申報的「智慧海洋牧場裝備技術中心」被成功認定為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這是洞頭區獲批的首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 農業部關於印發《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的...
    通過發展海洋牧場,不僅能有效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還能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產品,推動養殖升級、捕撈轉型、加工提升、三產融合,有效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海洋漁業向綠色、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儘管目前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統籌規劃和基礎研究不足、示範引領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
  • 獐子島集團董事長吳厚剛:認真建設未來海洋牧場
    中國網11月7日訊(記者 陳勵 孫潔)近日,11月6日,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大學聯合舉行獐子島海大金貝暨產品專利新聞發布會在大連召開,會上展示並推廣了獐子島集團產學研合作研發成果——海大金貝系列產品。會後,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厚剛接受了中國網記者採訪,就獐子島海洋牧場建設問題做了解答。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廣西北部灣建海洋牧場打造生態「藍色糧倉」
    新華社南寧11月4日電(記者何偉)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和漁業廳獲悉,廣西在北部灣地區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目前已規劃建設了北海市海洋牧場示範區、欽州市人工魚礁區、防城港市白龍珍珠灣海洋牧場示範區等3個海洋牧場,努力打造生態「藍色糧倉」和千億元現代海洋漁業產業。
  • 楊紅生:海洋牧場 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海洋牧場建設也是一個複雜的且多學科交叉的工程,涉及海洋生態、工程技術、生物增殖、環境保護、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應用,然而,海洋牧場建設的重大原理、重要技術、現代化裝備等尚未系統突破。因此,海洋牧場建設不是立竿見影的形象工程,而是造福子孫後代的生態工程。在已有的成績面前,更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持續推進。  3.建好海洋牧場需跨過哪些「坎」?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吳創之表示,未來,中科院將與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實驗室的建設發展,爭取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基礎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謝明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是南沙科學城建設的核心板塊之一。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張濤:現代化海洋牧場將進入一個...
    我國是海洋漁業的大國,我們面臨環境惡化,資源衰退、生態系統失衡、災害頻發等問題,繼續轉型升級,海洋牧場是集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資源恢復,有關海洋牧場的定義現在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是從海洋漁業來說的,通過人工魚礁和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生長、索餌、或避敵人所有需的場所。以前專家所定義的海洋農牧化,我國學者就將海洋湖泊作為生物的牧場,這個理念從根本上講是海洋牧場的初步萌芽。
  •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開展互花米草治理攻關 助推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了解到,自2016年以來,該研究中心聯合山東省東營市政府,依託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範,治理成效顯著,成果被評估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推進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科技支撐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二、更深、更遠、更綠色,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山東省水產品產量、產值等主要統計指標連續20餘年位居全國首位。「十三五」期間,掀起海洋牧場建設的熱潮。海洋牧場,即在一定海域內,基於生態學原理營造多營養層級的海洋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開展生物資源養護和海水增養殖生產的漁場。是將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構建起的科學、生態、高效的漁業發展新模式。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陳衛標團隊瞄準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瓶頸,發明了光信號動態非線性壓縮、光子數可分辨探測、最大比分集多孔逕自適應陣列接收和匹配海水最佳透過率的太陽暗線藍綠脈衝雷射等核心技術,拓展海洋穿透深度,抑制太陽背景光和海面波動的幹擾,大幅提升了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在真實海況下的適用能力。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草畜平衡」報告西藏開講—新聞—科學網
    科考隊合照(錢前攝影)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軍邦在日喀則昂仁縣做了題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草畜平衡」的科普報告,昂仁縣畜牧、林草、生態環保部門管理人員,及科考分隊成員等二十多人參加了本次科普報告
  • 5G海洋牧場的建成 5G技術與傳統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海洋牧場上設有全景高清攝像裝備,通過連接移動5G高速網絡,可以對牧場海上平臺及養殖區實行24小時監控。   高清攝像裝備還可以對牧場景區風光進行全景直播,實時遠程回傳,可通過VR眼鏡感受現場直播。   利用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立體養殖模式,海洋牧場實現了完整的生物鏈構建和海域生態自我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