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項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陳衛標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頒2019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海洋資源、生態、海岸帶和海島礁常態化立體調查和監測技術,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維護能力的基礎。

我國有18400公里海岸線,海洋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裡,常規船舶調查或定點監測方式存在效率低、費用高和周期長的問題。現有機載和星載遙感技術只能獲取平面信息,無法獲得海洋垂直維度的信息。因此,大範圍海洋資源、生態和海島礁調查和監測亟需新的立體遙感技術突破。此外,由於跨介質傳輸的技術難度,水下海洋環境監測領域長期缺乏高效、高速無線數據傳輸的手段,直接影響海底觀測平臺的應用效能。

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是海洋光學參數垂直剖面遙感、跨介質信息快速交互的唯一航空手段。

陳衛標團隊瞄準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瓶頸,發明了光信號動態非線性壓縮、光子數可分辨探測、最大比分集多孔逕自適應陣列接收和匹配海水最佳透過率的太陽暗線藍綠脈衝雷射等核心技術,拓展海洋穿透深度,抑制太陽背景光和海面波動的幹擾,大幅提升了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在真實海況下的適用能力。成功研製機載藍綠雷射近岸測繪、海洋光學參數垂直剖面探測和跨介質信息傳輸等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藍綠雷射是目前唯一可以穿透海氣界面、海水,實現大深度傳輸的光學波段,利用空中機載平臺可以實現高效、高精度海洋垂直剖面參數探測和信息傳輸。」陳衛標告訴《中國科學報》,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可以應用到島礁與淺海海底地形地貌測繪、航道測量、水下目標探測和海洋生物光學參數測量等領域,並實現與水下工作平臺、海底觀測站網互聯互通,構建海空立體信息傳輸網絡,被國際上認為是海洋科學、海洋環境、海洋開發的重要技術手段。歐美、日本等海洋強國競相發展相關技術,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是國際上少數幾個同步開展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及傳輸技術研究和系統研製的科研機構。

藍綠雷射位於海洋光學窗口內,能夠穿透海氣界面實現信息的雙向高速傳輸。同時,通過接收海水後向散射和海底反射等信號,可以獲取海水光學參數剖面信息、海底或目標的三維信息。但是,由於藍綠雷射傳輸過程中受到海氣界面隨機波動、海水強吸收和散射,以及太陽背景光幹擾的影響,導致接收雷射信號強度衰減嚴重、噪聲較大,並伴隨時空展寬效應,使得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與傳輸系統長期以來面臨發展瓶頸。

為此,陳衛標團隊針對機載藍綠雷射探測和傳輸系統面臨的探不深、測不準、穩定性不足等瓶頸問題和應用短板,發明了多項核心技術,成功研製出高性能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應用系統,顯著提升該技術在真實海洋環境下的應用效果。

他們研製成功的我國首臺機載雙頻海陸雷射雷達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三沙市環保局、中國海監南海航空支隊、海洋測繪所等用戶單位利用該系統開展示範應用,獲取了南海島礁、海岸帶和航道的海陸一體化三維數字地形,掌握了海島礁形態監測和生態保護、執法維權的關鍵數據,填補了我國在海陸交界區域高解析度地形三維測繪儀器方面的空白。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利用該項目成果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研究,首次獲取了深度超過100米的海洋光學參數、懸浮粒子和混合層的垂直剖面信息,為赤潮早期預報、海洋初級生產力評估等提供了支撐。

據悉,該研究成果已在島礁高精度三維測繪、海洋生態環境立體監測和水下觀測信息跨介質傳輸等領域得到應用,在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權益保障等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時,該項目取得的多個技術發明,已成功實現轉移轉化,先後開發出地基、車載三維測繪雷射雷達、水下無線高速雷射信息傳輸終端等系列產品,促進了藍綠雷射技術和海洋科學的交叉融合發展,推動了國產海洋裝備研發進程。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
  • NASA首次用太空雷射雷達追蹤地球上的大規模海洋動物遷徙
    雷射雷達探測霧霾在,資料圖  環境監測雷射雷達,雖然只是雷射雷達應用領域下面一個不大的分支,但是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它的研發與應用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舉個例子,現如今的歐洲可以做出精確的沙塵、火山灰和城市霧霾的準確報導,這大部分都得益於整個歐洲的環境雷射雷達探測網絡。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團隊工作站授牌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
  • 光碟機動聲納可以從空中探測海洋
    不過,聲納系統必須部署在船隻或浮標上,這樣會使其速度變慢,並限制了它們能覆蓋的區域。然而,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光和聲混合技術。他們認為,飛機可以使用這種雷射/聲納組合技術來掃描海洋表面,以獲得水下物體的高解析度圖像。
  • 雷射雷達成探測海洋更深處的「眼睛」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4日電 (實習記者盧子建)日前,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與歐道明大學共同在《應用光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他們用雷射雷達來探測藻類和測量相關指標,能探測的海洋深度最高可達衛星遙感測量的3倍。
  • 可以從空中為水下測繪的機載雷射聲吶系統
    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空中方法,通過將光和聲結合以突破似乎無法逾越的空氣和水的界面障礙,來對水下物體成像。研究人員設想他們的混合光學聲系統將有一天被用於從空中進行基於無人機的生物海洋調查,搜索沉沒的船隻和失事飛機,並以近似於衛星繪製地圖的速度繪製海深圖。他們關於「光聲機載聲納系統」的論文最近發表在IEEE Access上。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與模型研究」航次,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此外,團隊對於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的研製經驗和大氣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的研製經驗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的研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2019年,我們認為理論和技術都已經成熟了,就正式開始研製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系統,包括各個模塊設備的初期調研、設計、加工、採購、模塊組裝、模塊測試以及整體的組裝及測試。」
  • 海洋勘探添利器
    BGP Boy號無人艇是東方物探為OBN業務發展需求量身定製的,融合了船舶、通信、自動化、機器人控制、遠程監控、網絡化系統等技術,實現了自主導航、遠距離通信、視頻實時傳輸和網絡化監控等功能。  自主航行巡線的無人艇將在項目前期踏勘、海洋節點定位作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降低作業風險,提高作業效率,是東方物探著力打造的又一海洋勘探利器。
  • 海洋測繪的分類及應用
    、海洋工程建設、航海安全保證、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災害預防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水深測量與水下地形測量有所不同,水深測量獲取的深度是指在理論深度基準面上的水深,屬於海道測量的重要內容,以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為目的,水深也是海圖製圖的主要要素;水下地形測量獲取的深度是以多年平均海水面或1985國家高程基礎為起算面,著重於海陸域基準的統一,用於海洋工程建設的需要,一般用在海洋工程的施工圖中。目前水深測量主要方法為單波束水深測量、多波束水深測量和機載雷射測深。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與模型研究」航次,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
  • 雷射聲納探測技術研究
    雷射聲納技術是應用空中平臺垂直發射的光波傳輸到空氣和水的交接面上,進而測量水表面的振動速度,從而可以獲取水下聲場振動頻率的方法。由於水表面的振動會導致雷射傳輸路徑產生差異,進而會使雷射光束傳輸的長度發生改變變為都卜勒頻移。在進行雷射聲納技術時,需要獲取水表面的法向分量,進而可以進一步獲取水下聲場的具體信息,實現水下水利工程的雷射聲納探測。
  • 海洋科普主題展 |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
    海洋科普主題展 |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 2020-10-28 13: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驗收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合作研發的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技術暨業務試運行驗收。對極區大氣動力學、熱力學結構和變化過程、極區大氣波動引起的不同大氣圈層內的能量和動量傳輸與耗散過程等進行機制研究,是揭示大氣運動規律、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和人類活動影響的關鍵。該系統可通過轉動拉曼雷射雷達模塊獲取對流層大氣溫度的精細結構,通過瑞利/米散射雷射雷達模塊獲取平流層-中間層大氣溫度、密度和雲數據,通過相干都卜勒測風雷射雷達模塊獲取邊界層大氣風場精細結構。
  • 構建全球化海洋保護生態文明公益平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品牌新形象。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19日消息(記者 譚琦)近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推出全新品牌形象。新形象創意源於「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名稱與「無窮大」符號,是二者的生態創新性相結合,不僅融入了新時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使命與戰略,也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建設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戰略。據了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一家以「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為使命、以海洋保護為主旨的中國民間公益社會團體,系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海洋保護公益機構。
  • 探脈海洋,解碼波流奧秘—新聞—科學網
    今年84歲的胡敦欣院士依然記得60多年前毛漢禮先生指導他們在海上測量水溫的情形:先把溫度計裝在顛倒採水器裡,每隔5至20米一層放到水下,感溫後,手搖絞車將其取出讀溫,一個測溫站要放十幾層水溫表。「測溫後要兩人讀數,如果前後讀數差大於0.02℃,就必須重讀。當年調查船小,暈船很厲害,有時一支水溫表讀下來就得嘔吐幾次……」胡敦欣回憶。
  • 走進水務海洋 | 一展盡覽海洋知識,科普解鎖「申藍」密碼
    走進水務海洋 | 一展盡覽海洋知識,科普解鎖「申藍」密碼 2020-11-30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畫海底地形圖 用上神器機載雷射雷達(圖)
    在這次號稱史上最大規模測繪中,機載雷射雷達、船載三維雷射掃描等全世界最先進的測繪技術手段紛紛派上用場,幾百平方公里海域和灘涂短短一上午就測出最精確的數據。    改變沿海測繪局面    據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此前曾多次進行過一些海岸線測繪工程,但大多是局部、間斷、參照標準不統一的,這樣就影響了地圖測繪的精確度。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秦大河在致辭中指出,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 聚焦海洋裝備國產化,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工具性支撐—新聞...
    、涉海土木建築工程,特別是海洋軍工產業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以勞動力密集型的粗淺加工為主體,以現代自動化生產線為主的精深加工非常欠缺。由此帶來的是食品型、原料型、中間品型的產品出口上市,缺少高端、終端、高附加值的產品。缺少有競爭力的,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第三是近海資源消耗型企業居多,造成了近岸生態環境惡化,特別是近岸河口、海灣、港池汙染比較嚴重。 產生這些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海洋產業裝備落後,甚至嚴重缺位。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劉建強: 當前,我國海洋衛星按海洋水色、海洋動力與海洋監測監視3個系列規劃,配置可見光、紅外、主被動微波遙感載荷及輔助載荷,每天24小時工作,建立包括北京、牡丹江、海南(陵水、三亞)、杭州地面接收站、船載移動地面站、南極地面站、定標場網及數據處理中心,用戶負責星地一體化運行管理,星地系統鏈條完整,產品時效快,可快速發現地球表面的多尺度、多要素環境信息變化與異常,在海洋、陸地自然資源環境與自然災害監測方面有很好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