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鵬海洋牧場種珊瑚,陽江啟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戰略合作,全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投入運營,成為省內首個「可遊玩的海洋牧場」……
近年來,廣東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堅持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大力打造藍色糧倉,蔚藍的南粵海洋正奏響一曲「海上牧歌」。
首開先河,
率先開啟人工魚礁建設試點
廣東是海洋大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瀕臨南海,擁有海岸線4114公裡,居全國首位;海域遼闊,海域面積42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二;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坐擁珊瑚礁、紅樹林、濱海溼地等海洋生態系統,具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有200多種,各種水生動植物總數超過2萬種。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率先開展以人工魚礁為基礎的海洋牧場建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廣東就在惠陽、南澳、深圳、電白、湛江等市縣開展人工魚礁投放試點工作。2001年,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於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決議》議案,決定自2002年開始,用10年時間,投入8億元,在廣東省沿岸海域建設50座生態和準生態型人工魚礁,拉開了21世紀我國沿海大規模開展人工魚礁建設的序幕。廣東成為首個以人大議案的形式推動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的省份,其社會關注度之高、資金支持力度之大開創了全國先河。
▲ 從2002年開始,廣東用10年時間建設了50座生態和準生態型人工魚礁
2015年,廣東省在建設人工魚礁方面繼續發力,投入1.5億元建設「大型人工魚礁示範區建設項目」, 在惠州東山海、珠海廟灣和茂名電白放雞島3個海域,投放礁體45萬空立方米以上。
創新模式,
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為加強現代漁業建設,促進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養護,2015年,農業部組織開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創建活動,公布了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廣東萬山海域、龜齡島東海域入選。截至2020年10月,廣東已有14個海域獲批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數量佔全國總量的13%,與河北並列全國第3名 ,居全國前列。
深圳市大鵬灣海域是第四批入選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這是全國首個以珊瑚礁生態養護為主的海洋牧場,將為海洋生態資源人工修復探索經驗。早在2012年,深圳大鵬新區就開始開展珊瑚保育計劃,通過建立志願組織、引入專業高校等海洋科教研機構、投放人工珊瑚礁並種植珊瑚等修復海洋生態環境。2016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以下簡稱「海大深研院」)在大鵬新區建成國內首個珊瑚保育中心。經過近四年時間的提升和鞏固,保育中心的珊瑚修復與繁育技術已較為成熟。大鵬新區與海大深研院合作,藉助其專業的技術和管理方式打造具有「大鵬特色」的海洋牧場示範區,開創了「政府搭臺,科研事業單位運作,企業與社會組織等多元化力量共同參與」的全新模式。海大深研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珊瑚礁修復和試點種植珊瑚,同時增殖修復海藻,增殖放流一些基礎海洋生物,緩解海水富營養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赤潮的發生。他指出,在生態修復主線之下,吸引沿岸社區、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通過多空間、多維度、多層次、多方位籌集資源投入海洋牧場建設,打造生態漁業、產業漁業、休閒漁業、文化漁業、金融漁業「五業一體」,建設全生態鏈、全產業鏈、模式創新、資源聯動、品牌高端、典型示範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生態產業綜合體。
▲ 海底珊瑚種植
▲ 珊瑚種苗培育
今年6月,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邁出重要一步,陽江海納水產有限公司、三峽新能源陽江發電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研究所籤訂「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戰略合作協議,打造全國面積最大、與風電場融合建設的海洋牧場。項目位於陽西縣沙扒鎮南部海域,總投資6.2億元,規劃海域面積497.3平方公裡,將通過人工魚礁生境建設、海洋生物增殖、現代化裝備建設和休閒漁業開發,建設集生態修復、資源養護、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耕海牧漁和智能管理於一體,具有陽江特色的生態化、景觀化、品牌化、信息化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創新融合,是新能源產業和現代高效農業跨界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通過節約集約使用有限海洋空間,統籌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從而開創「水上產出清潔能源+水下產出綠色產品」的新局面。
▲ 陽江打造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漁旅融合,
打造可遊玩的海洋牧場
今年7月,一個大型的生態養殖網箱綜合平臺出現在惠州小星山海域蔚藍的海面上,意味著小星山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正式啟動建設。據悉,這個由一方海公司主體投資的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項目,將結合當地海洋生態旅遊產業的特點,以「漁旅融合、產業互動」為發展理念,以海洋牧場為載體,以人工珊瑚礁+深水網箱+休閒漁業+漁港經濟為建設內容,建成一個環境友好、生態優先型集養殖、旅遊、水上運動、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現代漁業養殖與海洋休閒旅遊相融合的「現代漁業海上田園綜合體」。
今年8月,全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開始對外迎客。提前預約,從珠海桂山島出發,乘坐20分鐘快艇,就可以登上「澎湖號」這個「海上堡壘」開啟休閒放假模式。
「澎湖號」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招商局工業集團等合作建造。該平臺長66m、寬28m、高16m、工作吃水11.3m,可提供1萬m³養殖水體,具備20餘人居住空間,300立方倉儲空間,120kW海洋能供電能力。網箱平臺搭載了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體監測、活魚傳輸和製冰等現代漁業裝備,可實現智能化養殖 。目前,「澎湖號」正在養殖卵形鯧鰺。「澎湖號」不僅是智能化養殖漁場,也是旅遊平臺,甲板圍欄之內的總面積,足足有四個半標準籃球場的大小。在這裡,既可以漫步平臺,看海聽濤,也可以拉起吊床,臥享海風拂面;既可下杆釣魚,享受垂釣樂趣,也可現宰現烤當「海上廚師」,或者乾脆「動口不動手」,大快朵頤,享受海魚美食。現在, 以「澎湖號海釣」為主題的旅遊休閒路線已經成為廣東省11條精品休閒漁業線路之一,「澎湖號」這個可遊玩的海洋牧場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 在「澎湖號」上享受垂釣樂趣(海約供圖)
成效顯著,
制定規劃部署產業集群發展
「建礁前,大亞灣海域赤潮頻繁發生,平均每年3~4次,投礁後,赤潮明顯減少,平均每年不足2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資源養護與海洋牧場研究室主任陳丕茂表示,廣東養護型海洋牧場以保護和修護生態資源為主,在漁業資源養護和海洋生態修複方面效果顯著。監測數據顯示,漁業資源恢復速度加快,海洋牧場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人工魚礁上附著貽貝、牡蠣、海膽和珊瑚等各式各樣海洋生物的覆蓋率超過95%,一些瀕臨絕跡或稀有的物種紛紛在礁區再現,在礁區覓食和活動的有鯛科魚類、石斑魚類、細鱗鯻、九棘鱸、三線磯鱸和黃斑藍子魚等經濟種類群體。在廉江龍頭沙人工魚礁區,發現了以金錢魚(金鼓)和四線天竺鯛為主的魚群。而這些魚類在人工魚礁投放前開展的本底調查中並沒有發現。
▲ 人工魚礁聚集的魚類
海洋牧場建設,也促進了漁民增收,漁業增效顯著。調查顯示,海洋牧場海域漁獲物中優質魚類的比例明顯提高,海洋牧場每年直接經濟效益約7000元/畝,釣業漁船每艘每年增加經濟效益5~8萬元,全省海洋牧場比未投礁漁場每年增加漁獲量2.5萬噸,並有效帶動其他關聯產業如餐飲旅遊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工藝品業和商業投資等發展。
據悉,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正在制定《廣東省海洋牧場產業發展規劃》,規劃目標是在「十四五」時期,建立「政府示範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科企協同創新、牧場分類打造、生態模式構建、產業融合培育、信息裝備支撐」的海洋牧場產業發展思路,打造全省八區海洋牧場產業集聚群,形成海洋牧場+深水網箱+休閒旅遊垂釣+漁港經濟區整體發展模式。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廣東海洋牧場建設正駛入「快車道」,成為廣東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