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煙臺:到2025年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據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消息,「十四五」期間,煙臺市將全力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力爭到2022年,各類海洋牧場總面積突破150萬畝,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45處,其中國家級22處;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60處,其中國家級30處。不斷推動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2020年煙臺市加快打造山東海洋牧場綜合試點菸臺先行先試區,全市現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佔全國總數1/8,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
堅持海陸統籌,優化海洋牧場產業格局
煙臺市深化因地制宜發展,打造了投礁型、底播型、田園型、裝備型、遊釣型等五類特色海洋牧場。優先支持廟島群島、千裡巖島深遠海裝備型海洋牧場和萊州灣、丁字灣底播型海洋牧場建設。探索將海洋牧場建設區域劃為基本漁業水域予以保護。加快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高標準規劃建設萊州金城現代漁業產業園、「蛤蜊小鎮」貝類生態產業園和開發區「藍色種業矽谷」。積極創建中國北方水產苗種繁育基地。
強化科技支撐,推動海洋牧場創新發展
為重點扶持海洋牧場雁陣型集群相關單位創新融合發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煙臺市持續深化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協同合作。搭建海洋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和海洋牧場綜合立體觀測網、漁病遠程診斷、漁業技術遠程服務等信息平臺。推動在煙臺建設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和全國海洋牧場大數據中心。支持海洋牧場同文旅、體育產業深度融合,探索創建海洋牧場國家A級旅遊景區,開展休閒海釣俱樂部運營試點,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探索海洋牧場與新能源產業跨界融合,推進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打造「海上糧倉+藍色能源」新模式。探索建立漁業苗種「育繁推一體化」聯合育種基地和園區,集聚漁業疫苗、飼料、生物醫藥、冷鏈物流、深加工等項目,形成「從一粒魚卵、一套裝備到一條完整產業鏈」的產業體系。
加大政策扶持,激發海洋牧場建設活力
通過創新多元化的財政支持機制,煙臺市從資金方面著力激發海洋牧場的建設活力,一方面爭取和落實中央、省有關財政補貼政策;另一方面引入資金雄厚、運營規範的國有大企業、大集團,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機制;同時,科學創新海洋牧場貸款、產業基金、牧場保險等金融手段。落實產業扶持政策和海域使用金減免政策。深化海洋牧場「放管服」改革,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納入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受理」「並聯審批」「合併審批」。試點依法許可客運船舶在登乘碼頭和海上綜合體平臺之間建立客運航線。嚴格裝備檢驗安全管理,積極發展離岸大型工船、智能網箱、管樁圍網等深遠海漁業裝備,設立導助航設施,做好裝備型海洋牧場通航安全保障。
嚴守生態底線,培育海洋牧場綠色優品
保護生態環境是海洋牧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煙臺市進一步加強海洋牧場生態環境監測,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體系。提高汙染事故調查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海洋牧場建設區內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保護管理,持續推進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工作。嚴格海水養殖空間與容量管控,全面清理非法和不符合分區管控要求的海水養殖。開展煙臺海參、煙臺鮑魚等地理標誌產品、「三品一標」和HACCP等質量認證。搭建海洋牧場產品電商營銷體系和網上展廳。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