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
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秦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煙臺市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產業,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實力強、海洋生態環境美、海洋管理服務優的全國一流海洋經濟大市。
秦松介紹,2019年煙臺市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3個,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個,省級以上示範區總數達到30個,其中國家級14個,佔全國的1/8,海洋牧場總面積105萬畝。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一號」落戶長島。打造藍色種業矽谷,成立了煙臺市海洋牧場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發區藍色種業研究院、萊州蛤蜊小鎮啟動建設。
煙臺市依託中集海工研究院、傑瑞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提升裝備製造國產化、自主化、品牌化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海工裝備製造之城。中國海工北方中心已正式籤約、落戶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赴南海作業,作業效率提升30%,燃料消耗節省10%,實現我國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加快推動「中國東方航天港」建設,我國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在海陽實施。
依託豐富的海洋旅遊資源,煙臺市加快海洋文化旅遊品牌化發展,預計2019年接待遊客8600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額1200億元。
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領域,煙臺市預計2019年完成港口建設投資21.2億元,煙臺港鋁礬土進口量、對非口岸貿易量等指標位居全國首位,中鐵渤海輪渡成為全國最大的鐵路輪渡企業。
加快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化發展。煙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召開了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全市海洋來源生物醫藥在研新品種10個。煙臺市正研究制定《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推動海洋生物醫藥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等機構合作,開發新藥項目,發展壯大海洋醫藥產業。
去年,萊州華電、開發區八角電廠、海陽核電、長島海島海水淡化等18個項目投入運營,海水淡化能力達到5.5萬噸/日。
談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秦松介紹,2020年,煙臺市將圍繞六大產業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高於GDP增速2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