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初步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增長10.7%

2020-12-06 中國網

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

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秦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煙臺市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產業,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實力強、海洋生態環境美、海洋管理服務優的全國一流海洋經濟大市。

秦松介紹,2019年煙臺市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3個,省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個,省級以上示範區總數達到30個,其中國家級14個,佔全國的1/8,海洋牧場總面積105萬畝。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一號」落戶長島。打造藍色種業矽谷,成立了煙臺市海洋牧場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發區藍色種業研究院、萊州蛤蜊小鎮啟動建設。

煙臺市依託中集海工研究院、傑瑞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提升裝備製造國產化、自主化、品牌化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海工裝備製造之城。中國海工北方中心已正式籤約、落戶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赴南海作業,作業效率提升30%,燃料消耗節省10%,實現我國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加快推動「中國東方航天港」建設,我國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在海陽實施。

依託豐富的海洋旅遊資源,煙臺市加快海洋文化旅遊品牌化發展,預計2019年接待遊客8600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額1200億元。

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領域,煙臺市預計2019年完成港口建設投資21.2億元,煙臺港鋁礬土進口量、對非口岸貿易量等指標位居全國首位,中鐵渤海輪渡成為全國最大的鐵路輪渡企業。

加快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高端化發展。煙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召開了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全市海洋來源生物醫藥在研新品種10個。煙臺市正研究制定《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推動海洋生物醫藥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等機構合作,開發新藥項目,發展壯大海洋醫藥產業。

去年,萊州華電、開發區八角電廠、海陽核電、長島海島海水淡化等18個項目投入運營,海水淡化能力達到5.5萬噸/日。

談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秦松介紹,2020年,煙臺市將圍繞六大產業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高於GDP增速2個百分點以上。


相關焦點

  • 山東省人大代表秦松:煙臺初步形成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煙臺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他介紹,2019年,煙臺市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實力強、海洋生態環境美、海洋管理服務優的全國一流海洋經濟大市,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產業,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煙臺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
    當前,全市正以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科學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推動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在這一進程中,萊山大有可為。目前,煙臺萊山區正緊緊圍繞全區中心工作,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為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貢獻力量。    建設海洋強市,離不開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煙臺牟平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區域布局、發展海洋經濟 傳統海洋產業...
    興運海尚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公司將垂釣、觀光旅遊和潛水等產業相融合,打造「海洋牧場﹢旅遊」產業發展格局,為牟平區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  藍色旅遊產業正在成為牟平海洋經濟中的一抹亮色。  就在今年10月1日晚,牟平區養馬島跨海大橋燈光旅遊項目舉行了亮燈啟動儀式。當日,當地市民的朋友圈被一張張來自龍湖北中國海公園的照片刷屏。
  • 海南全省海洋總值612億元 形成海洋經濟四大產業
    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有力帶動了沿海市縣的經濟增長  蔣定之說,海南省是全國管轄海域面積最為廣闊的省份,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工作。200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海南省海洋工作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海南海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2011年,海南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612億元,比2005年增加334億元,增長120%;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16%提高到2011年的24.3%。同時,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2015-2017年,山東省海洋經濟年均增速為6.88%;我們知道,2018年,國家開展了第四次經濟普查,省政府對地區生產總值進行數據修訂,海洋經濟數據也相應調整,前後數據不具可比性,但海洋經濟的增速均跑贏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海洋三次產業持續優化,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優化調整為2019年的4.2:38.7:57.1,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
  • 山東煙臺開建亞洲最大深海網箱 引領「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
    面對這道命題,勇立潮頭的開發區奮筆疾書,圍繞壯大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堅持以高水平規劃引領,把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作為自貿區重點打造的特色品牌,先後謀劃啟動八角灣中央創新區、海洋經濟創新區「兩大創新區」建設,推動海洋創新人才、科創平臺、科研院校加速聚集。「百箱計劃」的啟動,是開發區發力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又一次衝鋒。
  • 煙臺駛入深藍:海洋的深處是什麼?
    今年1月6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2019,高質量發展這一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煙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宏在發布會上介紹說,2019年煙臺海工裝備產業預計實現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大幅提升。對煙臺來說,2019年可以稱作是海工裝備產業的「高光之年」。
  • 山東煙臺: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滕瑤說,依靠自主創新,中集來福士從缺技術的傳統造船廠,成長為擁有諸多「世界第一」的國內領先海洋工程企業。研發尖端科技、推進產業邁向高端,煙臺有基礎。煙臺擁有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9家涉海高校院所,省級以上海洋創新平臺81個,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海洋科技成果在這裡誕生。
  • 「雲」見煙臺:藍色後浪奔湧 海洋產業「參參」不息
    11月,煙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不斷,強力驅動經濟實現正增長。為進一步推介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的新成就,5日—6日,「經略海洋走向深藍·聚焦煙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全國媒體「雲」上採風活動成功舉辦。
  • 深度經略海洋 賦能深藍經濟 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
    8月16日,深度經略海洋、賦能深藍經濟---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在北京京都信苑飯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漁業(水產)等行業協會以及北京市飯店旅遊有關單位6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北京與煙臺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在第二條經濟帶上,要發揮煙臺環渤海地區優勢,以萊州灣為核心區域,以煙臺港、渤海灣港為支撐,沿山東半島北岸形成覆蓋煙臺、濰坊、東營、濱州4市陸域與海域,面向渤海的海洋經濟帶,重點布局海洋生態漁業、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新能源、高端海洋化工等產業,打造環渤海南翼先進位造業中心、面向東北亞對外開放合作高地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
  • 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與會專家圍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科學技術、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崔曉健建議,「十四五」期間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融入重大發展戰略,不斷拓展優化空間布局;加快動能轉換,推動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實施科技攻關,重點攻破一批涉海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用途管制,構建陸海一體保護利用新格局;擴大對外開放,拓展藍色經濟交流合作;開展試點示範,創新海洋管理體制機制。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未來將逐步實現區域內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節能減排政策有效銜接,完善跨界汙染防治的協調和處理機制,全面提升海陸兩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產業發展角度,培育綠色產業,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以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來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拓寬海洋綠色養殖空間,發展現代綠色海洋漁業。
  • 煙臺請來專家「當面交鋒」武裝頭腦促海洋經濟發展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2020年度第一期學術研討會現場 膠東在線5月14日訊(記者 孫宗順 於夢賾)煙臺是海洋經濟大市,海洋經濟正成為煙臺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又一重要增長極。「本次會議緊緊圍繞『海洋經濟發展』這一主題,是一次學術大學習,思想大碰撞,希望增強全院在海洋經濟發展方向、海洋產業人才政策等方面的認知,全面增強大家在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生物資源養護原理與技術、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柏說。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
    來源:中國網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近年來,煙臺市累積投入海洋牧場專項建設資金1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海洋牧場建設總面積達到110萬畝,居全國首位。煙臺是全國優質水產品主產區。全市有大小島嶼230個,沿岸分布有萊州灣、龍口灣、芝罘灣、丁字灣等7處較大海灣,是眾多海洋生物重要的產卵場、索餌場和洄遊通道。近海漁業生物品種有200多個,如海參、鮑魚、扇貝、對蝦、名優海水魚類、海帶等。
  • 山東建設海洋強省,5類海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2019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46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同比增長9%,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3%。海洋經濟增速均跑贏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海洋三次產業持續優化,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優化調整為2019年的4.2:38.7:57.1,第三產業比重顯著提升。
  •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7月28日,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與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共同推進我市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煙臺市政府副市長李波出席籤約儀式。  近年來,煙臺市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好成績,形成了船舶與海工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現代海洋漁業、濱海旅遊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達到10.7%,產值約佔全市GDP的1/4。
  • 把品牌鑄就在一線 自貿區煙臺片區激蕩「紅色海洋」
    把問題解決在一線2019年8月,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掛牌,作為煙臺片區承載地的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海洋作為特色之一,聚焦差異化探索,著眼高質量經略海洋,專門規劃設立了總面積8.4平方公裡的煙臺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以下簡稱「海創區」),納入全區「十大牛鼻子工程」的重中之重,組建專班強力推進。
  • 山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海洋漁業等五大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立紅 濟南報導  11月3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五場「『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
  • 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佔據高端海洋裝備製造前沿、拉長水產品加工產業鏈、開發新型旅遊產業……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眼下,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大「藍色產業」正在助力海洋經濟揚帆遠航。 裝備製造:佔據行業高端 時下,全球海洋工業產業形勢錯綜複雜,競爭態勢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