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省海洋總值612億元 形成海洋經濟四大產業

2020-12-05 騰訊網

  南海網海口10月2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汪洪)10月25日下午,海南省在海口召開全省海洋工作會議。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定之總結部署全省海洋工作。

  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有力帶動了沿海市縣的經濟增長

  蔣定之說,海南省是全國管轄海域面積最為廣闊的省份,歷屆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工作。200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海南省海洋工作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海南海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2011年,海南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612億元,比2005年增加334億元,增長120%;海洋生產總值佔全省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16%提高到2011年的24.3%。同時,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1年,海南全省海洋三次產業比值調整為23.5:20.8:55.7。

  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海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海南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酒店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了消費需求,有力地拉動了沿海市縣的經濟增長。2011年,海南沿海市縣生產總值已佔到全省生產總值的85%。

  海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形成「四方五港」格局

  海南海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後推進了洋浦港,海口港等港口擴建工程,全省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亞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東有清瀾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海南同時加大漁港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漁港為核心,一級漁港為骨幹,二三級漁港和避風錨地為補充的漁港體系。洋浦疏港公路、白馬井跨海大橋等一盤大批海洋基礎設施項目先後建成。

  海洋經濟四大支柱產業崛起增加產值達396億元

  隨著海洋支柱產業逐步形成,海南產業綜合競爭力也日益增強。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海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等海洋經濟四大支柱產業。2011年,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達396億元,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64.7%。

  此外,海南建成亞洲最大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水產品出口取得「三個第一」:即2008年以來水產品出口值連續五年居省地產品出口第一;2011年、2012年上半年,輸入歐洲水產品居全國第一;羅非魚及其製品出口量居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海洋交通運輸業實現多項歷史性突破,海南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是建省時的13倍,貨櫃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海口美蘭、三亞鳳凰兩大機場客運量雙雙突破1000萬人次。100萬噸級乙烯及煉油等海洋油氣化工重大項目陸續在洋浦、東方等西部沿海重點開發區落地或投產,洋浦向國家級石油化工新型產業示範基地邁出堅實步伐。

  (汪洪)

相關焦點

  • 呵護藍色家園 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
    ●海域面積是山東的12.5倍,而海洋總產值卻不足山東的1/4     ●去年油氣產業的工業產值120億元,超過了全省GDP的1/10     海洋,給我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小到百姓餐桌上的魚蝦
  • 煙臺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
    加快發展四大海洋產業,重點抓好六大項目建設———萊山壯大海洋經濟新動能   水母網6月4日訊(YMG記者 徐睿 通訊員 王洪崴)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當前,全市正以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主線,科學構建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推動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在這一進程中,萊山大有可為。目前,煙臺萊山區正緊緊圍繞全區中心工作,發展四大海洋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海洋經濟產業體系,為煙臺海洋強市建設貢獻力量。    建設海洋強市,離不開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落實總書記指示要求,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山東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政治任務,也是推進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山東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陸海統籌,科學推進海洋資源開發,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 煙臺初步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增長10.7%
    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
  •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產業規劃思路
    在我國海洋經濟分布中,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構成我國主要海洋經濟分布區域,由各自的資源環境及經濟條件造成其海洋經濟規模上的差異,形成各自具有一定特色的主要海洋產業結構。2018年,藍色經濟重點建設項目25個,總投資1001億元,總投資704億元的聯想海洋產業運營總部、中船重工海洋裝備研究院等7個項目列入省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化重大項目庫。
  • 海南優化產業結構,十二大重點產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海南生態軟體園的華麗「變身」是海南近年來進行產業調整、建立現代產業機構的一個縮影。自2015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並實施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決策部署以來,海南省產業成形成勢情況良好。特別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4·13」重要講話以來,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背景下,海南省進一步優化產業機構,現代化產業發展取得可喜成績。
  • 山東建設海洋強省,5類海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全省上下齊抓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達到16.3%。截至2019年底,山東省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鹽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位。」在11月30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上,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表示。五年來,山東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繼續穩居全國前列。
  • 海南將重點圍繞十二大產業進行招商引資
    五、現代金融服務業  「十二五」期間,海南金融業GDP年均增長18.6%,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280億元,同比增長15.7%;佔GDP、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6.92%和12.9%,金融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十二大產業中排名第二,成為拉動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
  • 山東省人大代表秦松:煙臺初步形成了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他介紹,2019年,煙臺市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實力強、海洋生態環境美、海洋管理服務優的全國一流海洋經濟大市,突破發展現代漁業、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六大產業,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山東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海洋漁業等五大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立紅 濟南報導  11月30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五場「『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
  • 山東十強產業巡禮·現代海洋篇|山東海洋產業加速崛起:佔全國海洋...
    隨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等文件陸續出臺,「十強」產業發展規劃明晰。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個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綠色化工、現代高效工業、文化創意、精品旅遊、現代金融等五個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三年轉換圖破壁,新動能開闢新局面,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
  • 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原標題:三大「藍色產業」助力海洋經濟遠航 時過冬至,白晝漸長。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市因來自大海的溼潤,比內陸城市多了幾分暖意。 大連、丹東、錦州、營口……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深切感到,我省海洋經濟近年來穩步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了更好地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三年攻堅計劃,目前,我省第一次海洋經濟調查工作正在推進中。
  • 深圳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加速落地!「海洋廣東」破浪遠航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近日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廣東海洋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1059億元,同比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9.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6%。廣東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 山東乘風破浪建設海洋強省 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全省上下齊抓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達到16.3%。截至2019年底,山東省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鹽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5個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位。」在11月30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上,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表示。   五年來,山東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繼續穩居全國前列。
  • 學術|關於海事司法優化海洋經濟營商環境的調研
    據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工作會議相關報導,2017年浙江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約7600億元,增長12.6%,力爭5年內海洋經濟總值達1.4萬億。從2017年實際產值來看,距離《浙江海洋經濟發展「822」行動計劃(2013-2017)》設想有一定差距。經查詢省政府網站有關工作報告和統計數據,未找到2018年海洋生產總值數據。
  • 煙臺牟平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區域布局、發展海洋經濟 傳統海洋產業...
    近年來,牟平區著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向規模化、生態化、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推進漁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向「海洋漁業﹢」轉型,使得傳統海洋產業鏈走上了升級之路。  海洋牧場開啟牟平「海上糧倉」  向海而生的牟平,因漁而興。
  • 中國超一半大陸海岸線人工化 海洋開發急功近利
    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披露,沿海港口發展和臨港工業基本都是靠圍填海形成,「在地方短期利益驅動下,正在形成對岸線盲目搶佔、低值利用的局面。」按交通運輸部已批覆的18個沿海港口發展規劃,需佔用2251公裡岸線、1251平方公裡陸域以及1615平方公裡錨地用海,僅18個大型港口岸線未來規模就佔大陸岸線總長的13%。  「海域空間的誘惑太大了。」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發言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
    圖為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發言  11月29日,由經濟日報社主辦,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經濟日報社新聞發展中心、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承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煙臺市舉行。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從海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概念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 爭創食安示範城市 建成海洋經濟強市
    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著力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提升一批家庭農場示範場。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鄉村振興中高級版試點村建設,形成「串點連線成片」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 青島:聚焦聚力四大「關鍵詞」實現海洋經濟逆勢發展
    要把海洋攻勢落到項目上,既要抓招商引資,又要把本土企業和存量項目做大做強,部門和區市聯手,條塊緊密結合,形成強大合力,點上發力,點上突破,把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起來,儘快落地見效。要堅持危中尋機,深入研判疫情衝擊下的新情況、新問題,搶抓機遇,在發展臨港產業上下功夫,發展海洋高端製造業、冷鏈物流業、跨境電商等產業,開發海島旅遊、海上休閒、旅遊康養度假等涉海新業態,把汽車驛站、房車營地等室外項目做起來,實現海洋經濟逆勢發展。祝華、張錫君、趙鐵軍、吳立新出席會議,劉聖珍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