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近日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廣東海洋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1059億元,同比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9.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6%。廣東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理念先行、平臺先行、科技先行,有力地促進了廣東海洋經濟的發展。
15.5萬家涉海單位清查、2.2萬家涉海單位產業調查、2500家海洋相關產業單位調查以及1300家專題單位調查……為謀劃海洋產業發展,廣東率先在全國第一次完成了海洋經濟調查,系統摸清了海洋企業家底,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向海洋要「空間」,不斷搭建海洋經濟發展平臺。廣東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推動具有海洋特色的廣東沿海三個自貿區片區——廣州南沙、深圳蛇口和珠海橫琴在海洋經濟中搶佔制高點。
在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方面,廣州南沙形成了以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船舶工業配套的海洋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涵蓋製造、維修、租賃、貨櫃、物流、內外貿航線等上下遊產業鏈,形成了具有產業鏈耦合關係的企業集群。隨著中遠海運散運等15家知名航運物流企業總部落戶南沙,南沙國際海事服務產業聚集區正加快形成,帶動了國際船舶登記、檢驗、管理以及海員培訓、外派服務等產業快速集聚。
深圳前海地區因擁有貨櫃吞吐量佔深圳市一半的西部港區、南海油氣開發總部集群和後勤服務基地、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總部研發製造基地以及郵輪母港和遊艇碼頭等高端濱海旅遊資源,已形成四大海洋主導產業集聚的格局。
珠海橫琴新區則依託港澳新興產業的外溢,產業布局涉及濱海休閒旅遊、商務服務、文化創意、海洋金融、海洋生物醫藥及海洋科技等板塊。
這些海洋產業發展的區域性平臺,正承載廣東海洋經濟破浪遠航。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上風電等千億級海洋新興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廣東積極推動沿海經濟發展,提出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很多企業正依託臨海優勢,不斷加快海外市場布局。中集模塊化建築投資有限公司就利用海運將模塊化建築運往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包括酒店、學生公寓在內的多種大型項目建設。
一個個全球性的向海而生的企業平臺,也在廣東落地生根。今年4月,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區開工,這是繼2019年11月湛江東海島巴斯夫精細化工一體化項目之後,廣東又一個百億美元級外商獨資重大石化項目。如今,廣東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沿海石化產業帶。
科技先行,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又一保障。廣東通過部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舉措,從科技創新源頭和成果轉化兩端發力,彌補海洋產業創新能力的短板。據悉,深圳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正加速落地,這將進一步提升廣東海洋經濟的創新基礎。
end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張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