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加速落地!「海洋廣東」破浪遠航

2020-11-26 騰訊網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近日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廣東海洋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1059億元,同比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9.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6%。廣東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理念先行、平臺先行、科技先行,有力地促進了廣東海洋經濟的發展。

15.5萬家涉海單位清查、2.2萬家涉海單位產業調查、2500家海洋相關產業單位調查以及1300家專題單位調查……為謀劃海洋產業發展,廣東率先在全國第一次完成了海洋經濟調查,系統摸清了海洋企業家底,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向海洋要「空間」,不斷搭建海洋經濟發展平臺。廣東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推動具有海洋特色的廣東沿海三個自貿區片區——廣州南沙、深圳蛇口和珠海橫琴在海洋經濟中搶佔制高點。

在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方面,廣州南沙形成了以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船舶工業配套的海洋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涵蓋製造、維修、租賃、貨櫃、物流、內外貿航線等上下遊產業鏈,形成了具有產業鏈耦合關係的企業集群。隨著中遠海運散運等15家知名航運物流企業總部落戶南沙,南沙國際海事服務產業聚集區正加快形成,帶動了國際船舶登記、檢驗、管理以及海員培訓、外派服務等產業快速集聚。

深圳前海地區因擁有貨櫃吞吐量佔深圳市一半的西部港區、南海油氣開發總部集群和後勤服務基地、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總部研發製造基地以及郵輪母港和遊艇碼頭等高端濱海旅遊資源,已形成四大海洋主導產業集聚的格局。

珠海橫琴新區則依託港澳新興產業的外溢,產業布局涉及濱海休閒旅遊、商務服務、文化創意、海洋金融、海洋生物醫藥及海洋科技等板塊。

這些海洋產業發展的區域性平臺,正承載廣東海洋經濟破浪遠航。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上風電等千億級海洋新興產業集群初具雛形。

廣東積極推動沿海經濟發展,提出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很多企業正依託臨海優勢,不斷加快海外市場布局。中集模塊化建築投資有限公司就利用海運將模塊化建築運往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包括酒店、學生公寓在內的多種大型項目建設。

一個個全球性的向海而生的企業平臺,也在廣東落地生根。今年4月,總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區開工,這是繼2019年11月湛江東海島巴斯夫精細化工一體化項目之後,廣東又一個百億美元級外商獨資重大石化項目。如今,廣東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沿海石化產業帶。

科技先行,是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又一保障。廣東通過部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等舉措,從科技創新源頭和成果轉化兩端發力,彌補海洋產業創新能力的短板。據悉,深圳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正加速落地,這將進一步提升廣東海洋經濟的創新基礎。

end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張建軍

相關焦點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對廣東及深圳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對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寄予厚望。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組織多場全球名家雲集的國際諮詢會議,共商發展大計;完成《深圳市海洋事業發展策略諮詢服務》項目研究,為開展《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0-2035)》項目研究工作奠定基礎;牽頭推進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組建,配合推動海洋大學和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建設,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主動開展全市海洋經濟核算工作和經濟運行分析評估工作,形成報告建議,開展深圳市涉海單位名錄庫更新維護工作,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將加快推動深圳海洋大學組建工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答覆函》中提到,將加快推動深圳海洋大學組建工作。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答覆函》中指出,下一步,將全面推動海洋強省建設,「制訂《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探索意見》實施方案,狠抓大灣區重點項目用地用海用林保障。
  • 深圳的海洋大學,一所呼之欲出的高校!
    我之前就在討論,深圳的高等教育未來非常具有潛力目前來看,確實如此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意見中提到:「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國家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本次論壇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採用「雲端線上+線下」分上海和青島兩個會場的形式開展,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知名院所高校的專家進行了雲端分享。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長盧霖做了熱情洋溢的開幕詞,他表示,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海洋科考裝備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的神聖使命,三年前的今天,第七〇八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為業界共謀科學考察船發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 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專家呼籲加強海洋科技原始創新
    9月25日,國家科技部原部長、院士徐冠華在大鵬舉行的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海洋核心技術裝備80%以上依賴進口,基礎研究的突破所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業將對中國海洋科學未來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 系列海洋科考利器相繼誕生,助力我國海洋科考事業實現質的飛越
    10月20日,在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際,由該所與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海洋科學考察船 系列 自主 發展」。本次論壇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採用「雲端線上+線下」分上海和青島兩個會場的形式開展,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知名院所高校的專家進行了雲端分享。
  • 深圳「雷霆行動」處理國家海洋督察組交辦件,打擊沿海採砂
    深圳對待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一直採取零容忍的態度,自11月20日國家海洋督察組(第五組)進駐廣東以來,深圳全市範圍內開展雷霆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環境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針對轉交來的信訪件或接到的群眾投訴,第一時間出擊,核實情況屬實後,迅速處理,立行立改,決不姑息。目前,深圳正在西部海域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打擊非法採砂專項執法行動,通過鐵腕整治,守衛這一片淨海,給群眾滿意答覆。
  • 要聞:一系列國家級海洋機構將在深圳誕生
    報告指出,下一步,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部署,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以機構改革為動力、以政策扶持為引導、以防控風險為底線,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體系、組織體系和產品體系,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 大鵬新目標定了: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打造世界級...
    來源:愛大鵬、大鵬新區綜合辦公室攝影 賴思為、深圳市大鵬新區融媒體中心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重大歷史時刻,在「雙區」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對廣東及深圳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 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的「施工圖」來了!有A股公司已深度...
    ,正因如此,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和「十四五」規劃開啟的交匯之年,深圳在修訂出臺《關於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實施方案(2020-2025年)》時,較2018年版本的實施方案有了更高的站位、更宏大的願景。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10月10日,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赴長沙礦冶院為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現場調研中心建設情況,並對長沙礦冶院科技業務未來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海洋地質十號」是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水文環境等多功能調查手段為一體的綜合地質調查船。船身總長75.8米、寬15.4米、深7.6米,結構吃水5.2米,排水量約3400噸,續航力8000海裡,定員58人。新華社發(黃國保 攝)  新華社廣州6月28日電 題: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
  • 向海而生:深圳加速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南方日報記者魯力 攝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深圳啟動海洋科普嘉年華和海監船公眾開放日活動,「走進海上森林」、海洋知識進課堂公開課、珊瑚種植及海底漁網清理撿塑等活動同步開展。   擁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和超過260公里海岸線的深圳,被國家定位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海洋六號」船於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牢牢把握教育部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謀劃、科學組織、統籌兼顧,由吳立新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高起點籌建「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著力提升深海多圈層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原始創新能力,致力打造全球深海科技創新高地和一流創新人才培養搖籃,對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意義。
  • ...南方科技大學|深圳|深圳經濟特區|海洋科學|中小學生|教育
    今天(8月28日)第十二期「走讀深圳 看40年巨變」課程,將帶領小記者們走進南方科技大學,參觀校園並與教授交流互動,近距離體驗南科大辦學特色,感受深圳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教育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深圳通過引進辦學與自辦高校並舉,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駛入快車道。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中國海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培養領軍人才,海大師生也一直積極參與極地科考和海洋研究。到目前為止,學校畢業生中已有12位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蔣家倫;中國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是校友趙進平。
  • 廣東珠三角外最好的兩所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和汕頭大學
    在廣東除去珠三角地區的大學,你還能想到廣東比較頂尖的幾所大學。大概只有這三所了,位於汕頭的汕頭大學、位於湛江的廣東海洋大學和廣東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就不說了,一腳插進珠三角的東莞,終究落得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局面。在東莞終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附屬醫院,如何有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