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發展,陸海統籌,生態環境保護是第一要務。深圳對待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一直採取零容忍的態度,自11月20日國家海洋督察組(第五組)進駐廣東以來,深圳全市範圍內開展雷霆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環境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針對轉交來的信訪件或接到的群眾投訴,第一時間出擊,核實情況屬實後,迅速處理,立行立改,決不姑息。目前,深圳正在西部海域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打擊非法採砂專項執法行動,通過鐵腕整治,守衛這一片淨海,給群眾滿意答覆。
2017年11月27日,深圳收到廣東省迎接國家海洋督察組領導小組辦公室信訪件(粵信轉〔2017〕28號),有群眾來電匿名舉報:珠江口存在非法海砂開採行為。伶仃航道16號、17號標處,近2個月有20多條採砂機不停的非法採砂。另外,廣州市金霆土石方有限公司的40多條採砂船不按坐標採砂,並且分布船在整個珠江口偷砂,其中有不少船一年內已被抓多次,如海勝632、海勝638、振東777、振東555、東莞吹0899、東莞吹0366等,已向廣東省海監總隊反映過,但違法行為還未得到遏制。
接到舉報後,按照海洋督察「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處理原則,深圳海監支隊立即制定下發《關於做好海洋督察有關珠江口海域存在非法採砂行為投訴件處理工作的緊急通知》,決定開展為期近一個月的打擊西部海域非法採砂專項執法行動,並制定詳細行動方案和每日巡查輪值表。同時,針對投訴反映的整個珠江口海域存在非法採砂行為,從11月27日至12月3日,深圳海監支隊聯合省總隊直屬二支隊出動執法船艇共計20艘次,執法人員150人次,航程200餘海裡,巡查區域主要是內伶仃至虎門大橋海域,重點檢查了廣州金霆公司、珠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珠海市鈺成砂石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岸金灣砂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4家採砂公司的作業場所。
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目前珠江口海域的違法採砂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採砂秩序得到有效維護,執法行動取得預期效果。12月3日,接到信訪件後第7天,深圳市向國家海洋督察組遞交辦結報告。
昨日上午11時,為了解珠江口海域違法採砂治理的後續進展情況,深圳海監支隊執法船前往珠江口海域,突擊檢查現場採砂情況。採砂船在各自作業區按規定作業,井然有序,沒有發現非法採砂的行為。中國海監廣東省總隊深圳支隊副支隊長許安陽表示,非法採砂行為不僅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而且會對航道、大橋海基、海底電纜等造成破壞,帶來巨大危害。為嚴厲打擊非法採砂行為,深圳海監支隊的600總噸級中國海監9012船先後在第16、17號標處附近及內伶仃北側海域進行24小時蹲守,發揮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另外,每日安排1艘快艇進行輪流機動巡查,在確保人員和船艇海上安全的情況下,加大我市西部海域巡查密度,每個輪值時段內還要求夜間突擊巡查2次以上。
許安陽介紹,下一步深圳海監支隊將繼續組織執法力量,認真執行打擊我市西部海域非法採砂專項行動,嚴格按照輪值排班表每日開展巡查執法,對發現的非法採砂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同時,深圳海監支隊將在省總隊直屬二支隊的領導下,協同珠江口各支隊執法力量,採取有力措施,堅決遏制珠江口各類非法採砂現象,有力維護珠江口海砂開採利用秩序。
熱點關注針對近日有網文稱「高清衛星檢測到深圳大梅沙海域南部10公裡處異常景象,網友質疑是海水受汙染所致」。昨日,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回應稱,該網文提供的圖片沒有註明衛星拍攝的時間和地點,無法獲知其真實性。另外,根據中心監測結果,並經大鵬新區海洋生物產業服務中心、中國海監廣東省總隊大鵬大隊、大梅沙海濱公園管理處等部門確認,今年10月以來,大鵬灣近岸海域未發現赤潮或海水異常現象。
近日,有網文稱,NASA高清衛星檢測到深圳大梅沙海域南部10公裡處異常景象,往日一片深藍的水域,出現大片綠色帶狀物,遊船划過水面不能改變其形狀。對此,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周凱博士分析,通過圖片無法判斷衛星所拍到的大片綠色帶狀物的屬性,更無法獲知其真實性。但從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設在大梅沙海域的監測設備來看,自10月以來,大鵬灣近岸海域未發現赤潮或海水異常現象。
近5年,深圳海域赤潮發生頻次較少,赤潮主要發生在東部大鵬灣和大亞灣海域,均為無毒赤潮。今年,深圳僅在大亞灣海域發現1起錐狀斯氏藻引起的無毒赤潮,時間為8月15至24日。
美麗海洋為積極深化深圳「首個海洋綜合管理示範區」建設,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梅沙街道大力開展珊瑚保育工作,積極宣傳海洋環保意識,取得好的成效。經普查測算,梅沙海域珊瑚覆蓋海域面積約2.5平方公裡。
今年由梅沙轄區海洋環保服務中心牽頭成立普查組,先後兩次開展了珊瑚普查工作,發現梅沙海域目前共有43個種類的珊瑚生長於此,其中鹿角珊瑚、雞冠花珊瑚(又名紅水珊瑚),鹿角硬骨珊瑚,叢生棘杯珊瑚(又名菠蘿丁)3種為珍稀品種。喜愛潛水的山海藍極體育公司梁教練告訴記者,他每次在梅沙海域潛水時,都會被美麗的珊瑚群所震撼。「穿著潛水衣,緩緩遊走在珊瑚群中,看著色彩豔麗的各種魚,感覺太棒了。」梁教練說。
據梅沙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洋生態的「保護神」,是海洋生態環境的「晴雨表」,所以珊瑚的生長繁殖能有效改變、淨化海域環境。從2016年6月起,在梅沙街道的扶持下,海洋環保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大梅沙珊瑚種植和保育項目,積極嘗試人工在海底種植珊瑚,目前已投放人工珊瑚礁25座,種植珊瑚苗5000株。
前不久,梅沙街道舉辦首屆梅沙國際珊瑚節。為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梅沙珊瑚礁及海域環境的保護,提高沿海居民對珊瑚的了解和認識,倡導海洋環保理念,梅沙街道還依託海洋環保服務中心,設立梅沙珊瑚礁典型生態系統展示館,打造「珊瑚蟲課堂」,大力開展海洋知識和海洋環保理念宣傳教育活動200多場次,受教育群眾1萬餘人次,越來越多的梅沙居民、環保人士和潛水愛好者加入保護珊瑚、保護海洋的隊伍中來。
專家建議昨日,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職委員劉忠樸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了在保留「壩光國家生物谷」基本功能前提下建設「國家南方海洋科學城」的建議。
劉忠樸認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深圳將迎來發展新機遇,尤其是國家賦予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後,深圳在海洋發展上必須要有大動作、大作為。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個概念,創意之新、定位之高、實現之難、超乎想像,它已完全超出了海洋科技、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的範疇。
劉忠樸建議,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在保留「壩光國家生物谷」基本功能前提下,建設「國家南方海洋科學城」。深圳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唯一距離南海最近的一線經濟中心城市,所以在「國家南方海洋科學城」的定位上,一定要打南海這張牌,面向全球海洋,走向遠海、走向深海;面向南海、服務南海、深耕南海,成為南海開發的基地和橋頭堡。
國際生物谷控制面積31.9平方公裡,核心區建設用地9.46平方公裡,現正在做七通一平基礎設施,目前還沒有一棟建築,能較好地滿足「國家南方海洋科學城」的空間要求。另外,國際生物谷地處海邊,適應海洋經濟發展。「壩光國家生物谷」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有一定距離的海岸線,可以基本滿足建設國家深海保障基地、科考船南方母港發展要求,也可滿足建設海工裝備試驗場的需求。
劉忠樸認為,在建設「國家南方海洋科學城」過程中,可繼續保留建設「壩光國際生物谷」,繼續保留已入園的38個項目。通過建設南方海洋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海洋基礎研究的支撐。另外,還可建設「國家深海南方基地」,使之成為國家科考船南方母港;建設「深圳海洋新興產業園區」,使之逐步成為海洋新興產業集群區。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深圳採取雷霆行動處理國家海洋督察組交辦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