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近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浙江省反饋督察情況。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組長吳新雄在通報督察意見時指出,浙江省海洋生態保護不力,對海洋開發利用統籌不夠,違法圍填海、違規養殖、入海排汙等問題比較突出,導致部分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惡化。
吳新雄說,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雖取得顯著成績,但一些領域和區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一是壓力傳導不夠到位,工作推進不夠平衡,二是海洋生態環境損害和汙染依然突出,三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薄弱環節。
督察指出,截至2017年10月底,督察組交辦的6920件環境問題舉報已全部辦結,其中責令整改7311家,立案處罰4387家,罰款金額達2.3億元,立案偵查95件,拘留144人,約談779人,問責350人。2013年以來,浙江全省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5.4萬起,處罰22.1億元。
此外,浙江省設立「兩山」建設財政專項資金,計劃2017-2019年每年安排36億元用於生態建設。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累計安排省級生態環保轉移支付資金142.8億元。
不過,近年來,浙江在海洋生態環境管理方面,存在問題較多,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垃圾處理設施運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等方面,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
推諉扯皮、不願碰硬
督察指出,浙江省一些地方和部門在環保工作中存在放鬆要求、工作不實、監管不嚴等問題。其中,《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對禁止新建燃煤小鍋爐提出明確要求,但浙江省經信委和能源局推諉扯皮,導致全省2014年以來仍然違規新增829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
根據《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長三角區域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汙水處理設施應在2016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但浙江卻將要求擅自放寬至2017年底,寧波、舟山、台州、溫州等海域匯水區域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工作滯後,影響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改善。
督察指出,浙江省一些地方在解決「老大難」環境問題過程中不願碰硬。比如,杭州桐廬縣在富春江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違規建有12幢別墅,但2013年以來多次排查中均未按要求上報,也未進行清理整治。
再如,嘉興市不僅未對新塍塘飲用水源保護區原有5個商業地產項目進行清理,又於2014年違規審批佔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嘉德別墅項目,目前該飲用水源保護區違建項目佔地達7.12萬平方米,給飲用水水源保護帶來隱患。湖州市經濟開發區三天門固廢處置中心長期臭氣擾民,一直沒有解決,直至督察組針對群眾舉報問題督促地方核查後,才發現該企業在三天門大銀山違規掩埋約300噸病死豬,群眾反映強烈。
此外,金華市區域性汙染問題突出,但相應監管工作沒有到位,金華東陽市塗膜產業集聚區23家企業中有18家未配套有機廢氣治理設施,廢氣直排,周邊群眾長期投訴等。
督察同時指出,浙江各級海洋部門未按要求對違法圍填海行為嚴格執法,僅對少數違法行為進行行政罰款,助長了違法填海行為。比如,溫州市4個灘涂圍墾項目在違法建設過程中,省市縣三級海洋監管部門均未制止和處罰;舟山市有23宗違法圍填海項目未取得海域使用權,也未恢復海域原狀。
違法圍填海問題突出
督察發現,浙江省海洋生態保護不力,違法圍填海、違規養殖、入海排汙等問題比較突出,全省2016年劣四類海水比例高達60%,杭州灣、象山港、樂清灣、三門灣4個重要海灣水質全部為劣四類。
其中,寧波市象山縣、寧海縣、北侖區、杭州灣新區近年來未經審批實施7個重點填海圍墾工程,違法圍填海面積達1.03萬公頃;溫州市及蒼南縣、樂清市、平陽縣等地政府和甌江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權的情況下,組織實施5個灘涂圍墾項目,違法填海2305公頃。
國家明確重點海灣和重點河口區域禁止圍填海,但2015年7月以來,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在重點河口海灣違規審批44宗圍填海項目;寧波市杭州灣新區管委會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權的情況下,在杭州灣溼地海洋保護區內開工建設「建塘江兩側圍塗工程」,寧波市發展改革委核准該工程圍塗5347公頃。
督察指出,浙江省海水養殖管控不到位。比如,樂清灣長期以來無證養殖量大,加之900多家圍塘養殖場絕大多數缺乏尾水處理設施,汙染排放突出,2016年水質富營養化程度由中度惡化為重度。杭州灣溼地海洋保護區違法圍塘養殖問題突出,杭州灣新區管委會、慈谿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疏於監管,目前僅杭州灣新區範圍內違法養殖面積就達2847公頃,嚴重破壞溼地生態環境。
另外,浙江省住建廳對各市縣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指導督促不夠,截至督察時,全省「十二五」規劃項目中仍有21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未建成投運,全省生活垃圾處理能力缺口約8000噸/日。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普遍超負荷運行,問題多發、隱患突出。比如,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紹興市大塢岙垃圾填埋場、紹興嵊州市六夾岙垃圾填埋場日處置垃圾量均超設計能力2倍以上。
督察要求,浙江省要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樣板,進一步夯實環保責任,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工業集聚區監管,認真解決好垃圾、固廢等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消除環境隱患,同時要依法依規嚴肅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