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一半大陸海岸線人工化 海洋開發急功近利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用開發陸地的思維和方式開發海洋,是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諸多矛盾和難題的根源。現在,最需要的是放慢開發腳步,「讓大海緩口氣」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健君尚前名

  碧海藍天,青山一線,渡船從碼頭緩緩駛向此次海洋調研遇到的第一個大島——龍盤島。按當地提供的材料介紹,該島面積17.4平方公裡,與澳門相當。登島後,本刊記者才發現,在最新版地圖上仍然標示其為海島,但早已「滄海桑田」,大規模的圍墾已經將海島變成了事實上的半島,可以徒步向西走到陸地。據了解,圍墾出的數千畝土地大部分正在開發為旅遊度假別墅。

  三個多月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每一次到沿海調研,都不得不直面類似「奪海」發展的故事。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多年,我國大陸沿海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已經消失了460多個,超過一半的大陸海岸線已經人工化。過度捕撈導致近海漁業資源急劇衰退,以東海漁區為例,與資源相適應的捕撈量為200餘萬噸,2009年實際捕撈量達442萬噸。這種狀況已持續30年之久。

  據2011年《中國海洋發展報告》披露,沿海港口發展和臨港工業基本都是靠圍填海形成,「在地方短期利益驅動下,正在形成對岸線盲目搶佔、低值利用的局面。」按交通運輸部已批覆的18個沿海港口發展規劃,需佔用2251公裡岸線、1251平方公裡陸域以及1615平方公裡錨地用海,僅18個大型港口岸線未來規模就佔大陸岸線總長的13%。

  「海域空間的誘惑太大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劉容子為本刊記者分析說,「像江蘇、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來已久,又受到耕地紅線、佔補平衡等土地政策限制,面對海域這塊空白,全都衝過來了。」

  據國家海洋局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38439億元,佔GDP總值的9.7%。她指出,這個佔比是大概念,其中只有40%是統計自海洋產業增加值,60%為相關產業,是模型推算出來的,「目前,從實際上看,我國海洋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在5%左右。」她舉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江蘇沿海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區等規劃,「70%~80%是沿海經濟,附帶20%~30%才是真正的海洋經濟。」

  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二五」規劃綱要,綱要第十四章對「推進海洋經濟發展」作出了規劃。在此前後,國務院已經批覆了覆蓋十一個沿海省市的沿海開發規劃。「現在,地方一提起海洋經濟,就是海洋這塊能為GDP貢獻多少,結果導致大幹快上。」面對沿海地區如火如荼的狀態,受訪專家建議決策者多講點危機意識和環境壓力,「海被填了,島被炸了,再去恢復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放慢腳步、放穩腳步。」

  沉重的漁業

  「我們的捕撈量基本上是零增長。」沿海A縣海洋與漁業局長張猛的解釋是,整個漁區捕撈強度已經遠遠超過漁業資源可以承受的強度,該縣海洋捕撈強度控制工作已經步入「總量壓減」的新階段,產量增長已不再成為捕撈業發展的目標,「但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對我縣傳統捕撈業生存形成的巨大威脅,絲毫沒有解除。」

  我國近海曾有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所謂漁場,專指有漁汛的地方。A縣所在的舟山海域原來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四大漁汛,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個個消失了。現在,我國近海已無漁汛,四大漁場名存實亡。

  張猛舉例大黃魚說,上世紀50年代,福建發明了敲罟作業方式,幾十條船一起敲竹板,讓黃魚頭骨中的兩枚耳石產生共振,大魚小魚一起昏死,一網打盡,造成滅絕性捕撈。上世紀80代後期,野生大黃魚就基本絕跡了。「現在,一條三斤多的野生大黃魚超過萬元,想當年一斤5分錢都沒人要。」他苦笑著說。

  「管理漁業捕撈,主要是捕撈量和馬力噸位。現在產量雖然控住了,但是馬力噸位沒有控住。」據張猛介紹,沿海許多船實際已超過1000馬力,但證書標牌不到600馬力,「因為600馬力以下由省漁業局批准,超過600馬力審批要到農業部去。」目前,沿海1/3的漁船實際馬力與標牌不符。因此,捕撈強度不但沒降反而在增強,更加劇了漁業資源枯竭。

  「我們的捕撈能力太強了,漁船太多,功率太大,網具太大,網目太小,什麼魚都能捕光。」對於該縣42萬噸的年捕撈量,張猛告訴本刊記者,「這個捕撈量已經超過資源再生能力的一倍以上了。」據統計,東海區所有漁獲物中,20世紀50年代,四大漁產佔63.7%;70年代下降到47.4%;90年代下降到18.8%;現在僅剩連性成熟都達不到的帶魚和小黃魚。

  那麼,為什麼不能將我國捕撈能力及早引導向遠洋漁業呢?

  一位不願署名的海洋專家向本刊記者介紹,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搞分田到戶,結果集體漁業也分包到戶了。生產方式決定了捕撈業尤其是遠洋捕撈業不能分船到戶。結果,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具有南海捕撈能力、能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隊,失去了原有的外海捕撈能力。而山東榮成當年海洋漁業公司沒有分船到個人,後來成為領跑30年的全國聞名的遠洋漁業大縣。

  在他看來,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無處釋放的捕撈能力圍聚近海,竭澤而漁,「雖然現在有禁漁期和禁漁區,實際情況是『三月不開網,一網全打盡』。」而另外一個讓人擔心的間接後果是,曾經作為我國海洋主權維護「排頭兵」的中國漁民,有不少也逐漸從東海和南海等海洋權益維護第一線退了出來。

  「過去我們的漁船常年在南海作業,很多島礁都是漁民停靠和晾曬魚貨的地方,在維護權益和顯示主權上遠比軍艦、海監船和漁政船巡視一圈更實用有效。而且,當時漁民都是配備武器的民兵建制,周邊國家誰敢惹?」他告訴本刊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漁民不配武裝後,越南、菲律賓等國的武裝力量開始大肆侵佔我島礁、頻頻抓扣我漁民漁船,「現在,漁民自我保護能力不足,經常不敢去南沙等傳統漁場作業了。」

相關焦點

  • 廣西東興市竹山村,中國大陸海岸線與陸地邊界線的美麗交匯點
    廣西東興市竹山村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是中國大陸海岸線與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中國陸地和海岸線以這裡作為始與終的原點。中國大陸的海岸線東從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口起,西至廣西東興市北崙河口止,全長18400公裡;而中國陸地邊界線是從廣西北崙河口第一號界碑開始,向西南繞到西北,而後到東北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口止,全長2萬多公裡。竹山村與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距東興市12公裡,因盛產竹子得名。
  • 海岸線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 中國陸地邊界與海岸線 | 製圖@Lepersil/可視化星球我國海岸線包括大陸海岸線和島嶼海岸線,形狀蜿蜒曲折,總長度約是陸地邊界的1.5倍。大陸海岸線,顧名思義,是陸地與海洋的分界線。陸地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系統在這裡不斷地交錯碰撞,創造出豐富的資源。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第二條 我國大陸海岸線的保護、利用與整治修復,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自然岸線是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包括砂質岸線、淤泥質岸線、基巖岸線、生物岸線等原生岸線。根據海岸線自然資源條件和開發程度,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個類別。  軍隊管理使用的海岸線,其保護利用納入國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範圍。
  • 海洋的最美卻是海岸線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它的更確切的定義是海水向陸到達的極限位置的連線。由於受到潮汐作用以及風暴潮等影響,海水有漲有落,海面時高時低,這條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時刻處於變化之中。因此,實際的海岸線應該是高低潮間無數條海陸分界線的集合,它在空間上是一條帶,而不是一條地理位置固定的線。為了管理操作的方便,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將海岸線定義為平均大潮高潮時的海陸分界線的痕跡線,一般可根據當地的海蝕階地、海灘堆積物或海濱植物確定。海岸線是陸地與海洋的交界線。一般分為島嶼海岸線和大陸海岸線。它是發展優良港口的先天條件。
  • 「變色」海岸線:中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黑色隱憂: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  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  同時,海岸線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海岸線缺少統籌規劃,多頭管理,海岸線管控手段和措施不足,也出現了資源破壞和不合理利用等問題。
  • 人工海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 海洋災害風險增加
    人工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而修復不足20公裡,大量集中的人口和建築增加了海洋災害風險我國海岸線開發加劇生態紅線管控迫在眉捷專家表示,自然岸線恢復難,要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35%的目標壓力巨大我國人工海岸線的長度還在增加,而修復岸線的工作進展緩慢,要想讓自然岸線在
  • 國家海洋局印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辦法》強化了海岸線保護的硬舉措。一是實行分類保護。根據海岸線自然資源條件和開發程度,將海岸線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類,並提出了分類管控要求。二是制定管控計劃。為全面落實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的管控目標,省級海洋主管部門制定本省自然岸線保護與利用的管控年度計劃,並將任務分解到市、縣。三是嚴格紅線管理。將嚴格保護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理。
  • 山東發布《海岸線調查技術規範》標準 為建設海洋強省提供支撐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6月26日訊(記者 劉自銳)記者從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中了解到,《海岸線調查技術規範》山東省地方標準已於2019年5月29日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發布。海岸線作為海陸分界線,既是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海洋生態多樣性的重要來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充分掌握海岸線變化和開發利用情況,保障海岸線範圍清晰,確保岸線基礎數據準確,是保護、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一項重大基礎性工作。
  • 臺報:臺灣民眾共同守護 別讓美麗的海岸線淪陷
    臺灣東臨太平洋,西邊隔著臺灣海峽與大陸相望,南北縱長377公裡,東西寬約142公裡,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裡。受造山運動影響,臺灣中部群山聳峙,形成天然屏障,東部有海岸山脈矗立,沿岸大多為懸崖峭壁,西部坡度平緩,形成廣大衝積平原,河海交界處的溼地,更孕育極為豐富的生態,因而被稱為「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 「變色」海岸線: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解讀
    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黑色隱憂: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  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
  • 科學網—待開發的海洋能
    這其中,海洋因佔據地球表面積的71%並蘊藏著豐富能源而被各國尤其關注。2012年法國能源部長埃裡克·貝松表示,法國近5年來已投入近8000萬歐元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20年法國海洋可再生能源將會佔能源總量的3.5%左右。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海域面積達47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能源累計可達5億多千瓦。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出臺:分類保護 嚴格紅線管理
    > 2017年03月31日 20:4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參與互動    海岸線是海洋生態和海洋經濟的生命線
  • 海洋戰略頂層設計出爐 渤海灣等區域優化開發
    在這份《規劃》中,我國海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內容可分為產業與城鎮建設、農漁業生產、生態環境服務三種功能,依據主體功能,又將海洋空間劃分為優化、重點、限制、禁止四類開發區域。  同時,《規劃》明確了到2020年的中期目標,提出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海洋保護區佔管轄海域面積比重增加到5%,沿海岸線受損生態得到修復與整治。
  • 山東制定《海岸線調查技術規範》標準化使用海洋資源
    (資料圖)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6月26日電 (記者 李欣)「目前,在海岸線調查測量領域尚無國家標準。山東率先從海岸線修測調查工作入手,制定了山東省地方標準。」山東省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郭大雷26日在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解讀《海岸線調查技術規範》對山東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 深圳擁有260公裡的海岸線,為啥海洋旅遊業發展不起來
    海洋旅遊業所能夠帶來的商機以及蘊含的潛力都是毋庸置疑的,而深圳擁有260公裡的海岸線,其中100公裡在西,160公裡在東,這兩條海岸線就是深圳最重要的海洋旅遊業發展的資本,只不過在這麼多年裡經濟一直是深圳的中心,而深圳對海岸線並不是這麼的看重,也忽略了關於海洋旅遊。
  • 中國大陸唯一有內海的城市,海岸線近290公裡,是馬化騰的家鄉
    連《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都說:「汕頭是中國美食特別寶貴的孤島,如果一個中國人,說自己是美食家,卻沒去過汕頭,他就不叫美食家。」但今天我們介紹的,並不是汕頭的美食,而是汕頭的海島風光,畢竟這是我國內陸唯一有內海的城市。
  • 國家海洋局就《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答問
    近日,《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發布,填補了我國海岸線專門性政策法規文件的空白。辦法的出臺有什麼背景?將為「護海」「用海」「治海」帶來哪些改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石青峰。  記者:我國當前利用海岸線的情況如何?為什麼會出臺這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 加強海岸線整治修復 打造廣東黃金海岸線
    我省大陸海岸線長達4114.3千米,居全國之首,且海域遼闊、海灣和海島眾多,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海岸帶資源稟賦。而湛江海岸線綿長,濱海景觀豐富。如何將這些天然的優勢利用起來?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孫省利建議,要大力實施海岸線整治修復工程,留住海岸帶美麗容顏,全面構築起海洋生態安全保護屏障,打造全國最美的廣東海岸景觀帶。    他建議,要以海岸線為基準,向陸域後退200米至500米不等(港口和公共碼頭除外),將該範圍同劃歸為國有或者集體所用,以便於統一規劃,統籌安排開發利用活動。這一公共區域可進行景觀化和生態化建設,也可以形成新的海岸帶生態產業。
  • 德國科學家稱氣候變化會讓海岸線後退100米,全球一半沙灘消失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3月3日報導,2日,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的德國科學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表明,如果氣候變化繼續不受控制,到本世紀末,海岸線會將受到超過100米的侵蝕,世界上一半的沙灘可能會消失。
  • 青島:打贏海岸線保衛戰
    2019年以來,青島市全面發起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攻勢」,持續加大海岸線保護力度,著力修復受到破壞的海岸景觀和生態功能,堅決打贏打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硬仗,為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拓展海洋空間、提供生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