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待開發的海洋能

2020-12-05 科學網

我國海洋能總體仍處於研發試驗階段,尚未走上應用之路。

 

隨著陸上化石能源的逐漸枯竭,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早已成為熱點。這其中,海洋因佔據地球表面積的71%並蘊藏著豐富能源而被各國尤其關注。2012年法國能源部長埃裡克·貝松表示,法國近5年來已投入近8000萬歐元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20年法國海洋可再生能源將會佔能源總量的3.5%左右。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裡,擁有6500多個大小島嶼,海域面積達470多萬平方公裡,海洋能源累計可達5億多千瓦。

 

其中,潮汐能資源約為1.1億千瓦;波浪能、潮流能、海洋溫差能分別約為0.7億、0.5億和1.5億千瓦。目前除了潮汐能之外,我國其他各類型海洋能源至今仍處於研發試驗階段,尚未走上應用之路。

 

專家觀點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史宏達:目前海洋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並不具備價格優勢,但是其對於海島和海洋工程的輔助用電來說,還是非常有前景的。全世界在這方面的技術都還處於摸索階段。但是,國外因為製造業發達、開發投入相對較高、海洋能資源相對較好等,比中國技術成熟一些。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研究員遊亞戈:我國海洋資源中最好的能源還是溫差能。在潮汐能比較豐富的河口往往是承載著運輸任務的港口,這些地方潮汐能的利用將受到限制。既經濟又對海洋動力過程影響較小的當屬潮流能和波浪能。但是相比於歐洲,我國的波浪能資源相對較差。(郭湘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3-01-01 第30版 能源周刊)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洋能商業化前景廣闊,開發能力待提高
    海洋是寶貴的藍色國土,我國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但是,要利用海洋蘊藏的巨大能量,相比陸地環境,海洋環境下的能源開發利用,海洋能涉及大量海上工程施工及運行維護等技術,具有難度大、風險大、投入大等特點,無論是工程還是裝備,技術難度都很大。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針對上述關鍵問題,青島能源所副研究員蘇曉泉帶領的單細胞中心組群生物信息研究組,利用前期開發的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新策略。與現有基於模型訓練的機器學習手段相比,該方法不再依賴於疾病相關的特定標識微生物,而是利用待測菌群元基因組與已有菌群元基因組大數據的整體相似度來實現檢測。
  • 海洋石油合作開採模式待完善
    由國家海洋局等部委組成的聯合調查組11日發布調查報告稱,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公司」)在蓬萊19-3油田生產作業過程中違反總體開發方案,明顯出現事故徵兆後,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由此導致一起造成重大海洋溢油汙染的責任事故。但是,康菲公司和中海油對事故所造成的後果應承擔哪些責任,該報告並沒有指出。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項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日照看好海洋新能源開發 或建波浪能發電
    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等。這些能源資源豐富、清潔乾淨、可再生性強,與生態環境和諧,是最理想、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  「然而,目前我國對於海洋新能源的利用才剛剛開始,尚未形成規模開發。」該負責人說,在藍色經濟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的討論稿提出規劃建設波浪能發電之前,日照市也從未在海洋新能源方面進行過嘗試。
  • 【海洋能】2020年全球海洋能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在沿岸河口地區,由流入海洋的江河淡水與海水之間的鹽度差(溶液的濃度差)所蘊藏的物理化學能稱為鹽差能。海洋能究其成因,除潮汐能和潮流能是月亮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產生的以外,其他均來源於太陽輻射。海水是一個龐大的蓄能庫,只要有海水存在,海洋能永遠不會枯竭,所以人們常說海洋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而且開發海洋能不會產生廢水、廢氣,也不會佔用大片良田,更沒有輻射汙染。
  • 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積極探尋和發展海洋能源,將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路徑。  然而據記者了解,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潮汐能開發,存在資金投入較少,科研力量分散的問題,與先進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 三沙市正式掛牌成立 專家:南海豐富資源待開發
    南海資源不僅「油氣」 豐富礦產待開發     南海是我國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資源最豐富的海區。公開報導顯示,整個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質資源量約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天然氣總地質資源量約為16萬億立方米,佔我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其中70%蘊藏於153.7萬平方公裡的深海區域。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秦大河在致辭中指出,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科技團隊工作站授牌儀式在遼寧大連舉行。
  • 青島實現潮流能發電將迎來海洋能開發新局面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研製的我國首臺100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被成功投放到了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據了解,這臺裝置突破了潮流能開發方面的關鍵技術,使得發電裝置能夠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能夠適應不同海域。這標誌著我市在潮流能開發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意味我國在海洋能開發領域將打開新局面。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中國深海稀土開發尚待時日:技術沒問題,但受環境、市場制約
    航程38600海裡,「向陽紅01」船5月18日圓滿完成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其中一二三五六航段為大洋46航次),順利返回青島。但我國深海稀土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石學法20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何時能將「深海富稀土沉積」變為「深海稀土資源」進行開發,現在還難以確定。
  • 2020年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躋身國際一流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記者沈慧)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從海洋能發展方向、需求和作用影響力等角度出發,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術裝備實現穩定發電,工程化應用初具規模,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全國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50000千瓦,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 科學網—「藍能」可貴 「藍海」可期
    無獨有偶,2020年也是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的最後一年。按照目標,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將實現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蔚藍的海洋中蘊藏著巨大能量,今年,我國海洋能可否迎來爆發與轉折?
  • 海洋化學的研究和海洋開發正方興未艾
    如果人類對海洋過度開發和利用,比如過度捕撈、獵殺鯨魚等,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地球.上氣候的變化都會直接改變海洋生態。一旦海洋消失了,地球上的生命也有可能就此走到了盡頭。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但是,傳統萃取方法僅能從消旋體胺基酸中進行手性拆分,導致其最大收率僅為50%,且水相中殘餘的對映體胺基酸不易回收再利用。 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研究團隊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該研究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含叔丁基酮結構的手性萃取劑分子,實現了對手型胺基酸99%以上對映體選擇性。
  • 中國海洋能開發利用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海洋能資源儲量分析    3.2.2 海洋能資源分布狀況分析  3.3 海洋能開發技術裝備發展分析    3.3.1 海洋能開發技術裝備發展現狀調研    3.3.2 海洋能開發技術裝備生產企業    3.3.3 海洋能開發技術裝備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3.4 海洋能資源利用下遊需求分析    3.4.1 電力供需形勢及預測分析
  • 「藍」能可貴的海洋能
    海洋能是蘊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的統稱。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廣義的海洋能還包括海上風能和太陽能。潮汐能和潮流能來源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萬有引力變化,其他各種能量是太陽輻射產生的。海洋能可以看作是自然界多種能源的富集,開發海洋能比開發那些能源密度低的能源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