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研製的我國首臺100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被成功投放到了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據了解,這臺裝置突破了潮流能開發方面的關鍵技術,使得發電裝置能夠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能夠適應不同海域。這標誌著我市在潮流能開發領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意味我國在海洋能開發領域將打開新局面。
隨著世界範圍內的能源日益短缺和環境的不斷惡化,新型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被世界各國提上了議程,人們開始利用風、太陽、海水等自然資源來提取新型清潔能源。如今,風能、太陽能發電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利用海水潮流發電仍正處於起步階段,潮流能發電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發電模式?這種能源又具備多大的發展潛力?這些問題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潮流能發電裝置「下海」
日前,記者來到黃島區齋堂島,在海邊看到了海大最新研發的100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這個高達18米的「大傢伙」,底部呈三足鼎立狀,三個大的圓柱體很牢固地支撐著整個設備,頂部則形似一個大風車,三個白色的葉片轉動將產生能量發電。
「五、四、三、二、一!」隨著工作人員的口號,這個「大傢伙」在塔吊的幫助下緩緩沉入齋堂島附近海域35米深的海底。五分鐘後,觀測人員興奮地宣布:「機器運轉正常,投放成功!」這一聲宣布讓在場的所有人員振奮無比。伴隨著水下「風車」葉片的轉動,我市首個100千瓦級的潮流能裝置正式投入使用。這對青島市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也意味我國在該領域的機組生產方面,擁有了自給自足的能力。
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了解到,本次入水的發電裝置是一種安置在海底的潮流能發電裝置,其工作原理類似風力發電,利用兩臺10.5米的水輪機獲取潮流的動能使水輪機旋轉來產生能量,預計一年可發電約10萬千瓦時。據中國海洋大學專家介紹,該裝置採用變槳矩技術、先進的電力變換與控制系統,吸取了大型風電機最新的控制技術,優化了潮流葉片的設計。記者了解到,水下「風車」的水輪機葉片採用了翼型葉片,葉片的傾角可以改變以適應不同的流速。這一技術的突破使得潮流能發電裝置能夠適應不同海域情況,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
如今,該裝置產生的電力主要為齋堂島供電,初步預計可滿足約300戶居民的日常用電。據專家介紹,該裝置還可以用於海島的海水淡化、製冰、海水養殖等產業,對於促進海島經濟發展具有示範作用。如果機器供電能夠達到發電標準,該模式將會被逐步推行到山東省各沿海城市,甚至是全國沿海地區。
據對130個水道沿岸潮流能資源蘊藏量統計,我國可利用的潮流能理論平均功率為13948.52MW。按海區分,以東海沿岸最多,有95個水道,理論平均功率為 10958.15MW,佔全國總量的78.6%。其中山東半島是國內潮流能儲量較豐富的地區之一。
據了解,潮流能跟潮汐現象一樣具有非常明顯的規律性,而不像風能那樣隨機不可預知,也不必像太陽能「看天吃飯」。換句話說,潮流能發電是一種基本不受天氣影響,每天都能堅持工作的發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