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2020-12-05 中投顧問

  我國潮汐能發電規模化發展主要受制於相對較高的成本和較小的潮汐範圍,質優的潮汐能多存在於突出的海岬或海峽,降低了潮汐能總體的利用率。另外,裝機容量過小也是推廣難的原因之一。

  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積極探尋和發展海洋能源,將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路徑。

  然而據記者了解,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潮汐能開發,存在資金投入較少,科研力量分散的問題,與先進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對此,業內專家表示,應積極引導科研機構與能源企業合作,依靠科技創新,努力突破制約潮汐能開發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瓶頸。

  資源量與開發程度不匹配

  資料顯示,海洋中的潮汐、波浪、海流等動能和海洋溫度差、鹽度差能的存儲量豐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們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能量,蘊藏於海上、海中、海底,屬於新能源範疇。其中,在全球範圍內,潮汐能屬海洋能中技術最成熟、利用規模最大的一種,具有可再生性、清潔性、可預知性等特點,是不可多得的高質量能源。

  在潮汐發電領域,歐洲各國擁有浩瀚的海洋和漫長的海岸線,因而有大量、穩定、廉價的潮汐資源,在開發利用潮汐方面處在世界前列。世界上第一個大型潮汐能發電站是1966年投運的法國蘭斯潮汐能發電站,北美地區首個潮汐能發電站是1984年投運的安納波利斯皇家發電站。

  我國發展潮汐能起步較早,1957年在山東建成第一座潮汐發電站。1980年5月,浙江溫嶺的江廈潮汐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揭開了我國較大規模建設潮汐電站的序幕。該電站總裝機容量為3000千瓦,不但解決了浙江的能源短缺,而且經濟性上亦有競爭力。

  據了解, 我國潮汐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沿海地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可開發的潮汐發電裝機容量達2158萬千瓦,年發電量約為619億度。早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就先後建了50座潮汐電站,但目前只有8個電站正常運行發電。

  開發成本高且裝機過小

  目前,加快開發利用海洋能已成為世界沿海國家和地區的普遍共識和一致行動。海洋強國、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是為我國海洋能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國家海洋局2018年印發的《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將重點圍繞提高海洋能裝備技術成熟度,強化工程示範帶動,推進企業作為技術成果轉化的主體,加強海洋能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促進海洋能工程化應用。到2020年,實現海洋能裝備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全國總裝機規模超過5萬千瓦,建設5個以上海島獨立電力系統,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潮汐能雖然具有開發前景,建設不受國土面積影響,設備也可以發展多樣性功能,但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而言,其面臨建設、維護成本居高不下,發電量低等發展困境。

  上述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大陸沿岸和海島附近海洋能儲量豐富、品位高,開發潛力巨大,但規模化開發利用難度很大,目前主要受制於相對較高的成本和較小的潮汐範圍,質優的潮汐能多存在於突出的海岬或海峽,降低了潮汐能總體的利用率。「另外,裝機容量過小也是推廣難的原因之一。如今中國海上風電4MW機組已越來越多,規模上不去,發電成本很難降下來。」

  記者了解到,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的支撐服務體系此前幾乎一片空白,產業規劃、研發目標、設備標準、試驗海域、測試依據缺失,導致海洋能發展緩慢。近年來,我國摸清了海洋能資源分布,搭建了海洋能標準框架,同時借鑑國際海洋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啟動了國家海洋能試驗場建設,加快突破嚴重製約海洋儀器裝備和海洋能發電裝置,以及從實驗室試驗走向海上實際應用等瓶頸。

相關焦點

  • 2020年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躋身國際一流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記者沈慧)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從海洋能發展方向、需求和作用影響力等角度出發,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術裝備實現穩定發電,工程化應用初具規模,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全國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50000千瓦,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 中國電推進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原標題:我國電推進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獲悉,4月30日,由該所研製的新一代離子電推進產品——LIPS-300離子推力器在實踐二十號衛星上成功實現在軌驗證,標誌著我國電推進產品和應用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 510所電推進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本次測試工作的順利開展標誌著我國電推進產品和應用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航天五院510所是國內唯一同時掌握離子、霍爾等多類型空間電推進產品研製能力的單位,根據規劃,該所後續將進一步提升LIPS-300、LIPS-200等中功率電推進產品的產品化水平,不斷提高產品成熟度、壽命和可靠性。
  • 搶抓機遇 推進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
    《規劃》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術裝備實現穩定發電,工程化應用初具規模,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全國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5萬千瓦,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記者就《規劃》意義、目的、重點任務及具體措施專訪了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山青。記者:《規劃》的發布實施有什麼重要意義?
  • 510所電推進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本次測試工作的順利開展標誌著我國電推進產品和應用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據了解,離子電推進可為衛星提供在軌期間的變軌、位置保持和動量輪卸載等動力支持,LIPS-300 離子推力器作為離子電推進系統核心單機,實踐二十衛星共裝備 4 臺。
  • 40年磨一「箭」打破美俄技術壟斷 510所電推進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40年磨一「箭」打破美俄技術壟斷  510所電推進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今年4月30日,由該所研製的新一代離子電推進產品——LIPS-300離子推力器在實踐二十號衛星上成功實現在軌驗證,標誌著我國電推進產品和應用技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而此前該種技術一直被美俄等航天強國所壟斷。
  • 中國海洋能發電技術總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裝機功率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中國溫差能發電技術研究起步較晚,裝置的裝機容量較小,還處於試驗驗證階段,下一步研究方向應放在實海況示範運行方面。中國鹽差能利用技術處於原理研究階段,目前僅有中國海洋大學開展了相關研究。中國潮汐能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大,潮流能和波浪能等主流海洋能技術基本處於比例樣機的海試階段,溫差能、鹽差能等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用海洋能源點亮生活
    新華社發   到2020年,實現海洋能裝備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全國總裝機規模超過50000千瓦,在5個海島以上建成獨立電力系統,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談到可再生能源,人們更多地會想到太陽能、風能,事實上,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在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以下簡稱「海洋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能力,推進海洋能技術產業化,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國家海洋局日前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這是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
  • 十年堅守羊棲菜 溫州大學步入全國經濟養殖藻類研發先進行列
    溫州大學羊棲菜研究所所長吳明江教授領銜的「藻類養殖新對象育苗與養成關鍵技術開發」課題,特別是溫州特色養殖經濟海藻羊棲菜的研發工作,得到與會專家的肯定。這標誌著溫州大學步入了全國經濟養殖藻類研發的先進行列,也成為地方性大學「立地頂天」、「特色取勝」的學科發展典範。
  • 長徵五號成功首飛 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原標題:長徵五號成功首飛 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喬全興、魏東旭):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我國精細結構常數測量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精確測量精細結構常數是確立新的國際單位制的重要一步,近日,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承擔完成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精細結構常數測量關鍵技術及電容基準的研究」順利通過由金國藩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
  • 我國海洋能商業化前景廣闊,開發能力待提高
    日前,在全聯新能源商會組織的「國際海洋能發展現狀及合作前景展望」沙龍上,國土資源部原海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名譽副理事長肖漢強指出,大力發展可再生的海洋能源,可相對減少我國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提高我國能源、經濟和生態的安全保障,但需要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
  • 深圳先進院研製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水平。該項目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深港攜手自主研發成功的高效低成本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工藝及產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光伏太陽能實驗室主任肖旭東團隊研製的「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效率已達到18.7%,邁入國際領先行列。
  • 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依賴國外到服務全球
    1988年9月,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第一次有「中國攝影」衛星雲圖回傳地球,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觀眾在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觀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模型。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新聞—科學網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海洋強國、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海洋能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細細研讀《規劃》,或許能夠獲得如何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能力,推進海洋能技術產業化,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答案。
  • 我國海洋能技術的進展與展望
    中國海洋大學 ■ 史宏達*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王傳崑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海洋能開發以發電為主,本文介紹了我國的潮汐能、波浪能和潮流能等的利用情況,並列舉了波浪能和潮流能的發電裝置;最後指出,海島能源示範與深遠海資源開發緊密結合,將成為我國海洋能開發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 高分二號相機躋身國際光學遙感先進行列
    原標題:高分二號相機躋身國際光學遙感先進行列 記者近日從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兩臺高分二號光學相機,首次採用天地「一體化」的系統設計方法,突破了傳統遙感相機口徑與解析度之間關係的極限,在體積和重量遠小於傳統設計的情況下,實現了我國當前在軌遙感相機的最高解析度。
  • 我國鋁粉煤灰資源化利用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本次評價包括現場考察與會議評價兩個環節,2017年4月19日,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組織專家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託克託工業園區,對粉煤灰生產氧化鋁全部流程和循環產業鏈相關企業進行了詳細考察和交流,並形成考察結論;在22日的評價會議上,國家能源高鋁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孫俊民代表完成單位匯報了相關技術和產業化成果,經專家認真討論和質疑,形成較終評價結論。
  • 海洋能發電:種類眾多 精彩紛呈
    中國儲能網訊: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能具有開發潛力大、可持續利用、綠色清潔、開發難度較大、能量密度不高等特點。我國擁有長達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千米的島嶼海岸線,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海島和島礁。開發海洋能資源,發展海洋能發電,為邊遠海島提供充足、穩定的能源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海洋能發電?
  • 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新華網昆明2月15日電(屈明光 肖宇) 全世界普遍重視的無公害生物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性進展,科技人員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的新型生物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