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2020-11-26 搜狐網
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15日10:05  新華網
  新華網昆明2月15日電(屈明光 肖宇) 全世界普遍重視的無公害生物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性進展,科技人員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的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在農業生產中展示出廣闊前景,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躍居國際領先水平。

  印楝素是從印楝樹種裡提取的一種生物殺蟲劑,可防治200多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是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目前全世界已有近20個國家對印楝樹進行研究、開發和利用。我國雲南、廣東和海南省均適宜種植,而雲南已成為目前世界人工種植印楝純林面積最大的地區,是我國印楝生物農藥原料的潛在中心產區。

  雲南中科生物產業有限公司以中科院上海昆蟲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雲南大學為技術依託,以雲南、深圳、海南多家公司為資金支持,在我國首次實現印楝素、昆蟲信息素生物農藥的產業化生產,已從印楝種子中分離和完成化學結構的印楝素類化合物達16個,其中有4個是國外尚未發現的新物質,已生產出0.3%印楝素乳油、70%印楝油製劑、10%印楝素原藥及各類昆蟲信息素誘芯等產品,年產0.3%印楝素乳油67萬立升、印楝油250噸、誘捕器150萬套、誘芯3000萬隻。去年以來,他們又分別在甘藍、蘋果、西瓜、西紅柿、菜豆等作物上的害蟲防治上進行了3000多畝田間實驗,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並於今年在全國無公害農作物基地——雲南省元謀縣大規模應用這些成果。

  目前,他們研發的「純天然高純度印楝素」項目已被列為國家重點火炬計劃項目、「生物農藥印楝素新製劑」被批准為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愛禾」0.3%印楝素乳油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國家「農藥三證」的印楝素生物農藥,並成為西部地區首獲第四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獎的產品。(完)











相關焦點

  • 我國生物農藥研製取得新成果
    無公害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日前他們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出了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製備印楝素的植物印楝樹,是一種防治乾熱地區荒漠化的優良樹種和製備無公害生物農藥利用價值最高的植物,印楝農藥可在無公害條件下殺滅8目400餘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
  • 科學網—印楝素產業瓶頸待破解
    迄今我國廣東南部、海南、雲南及四川局部地區均可大面積種植印楝。 2007年,徐漢虹領銜的「印楝生態林建設與印楝環保農藥的研究推廣」項目獲得了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授予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某農藥企業負責人表示,印楝素雖然具有低毒、環境友好的優勢,但是農民在選用農藥時首先考慮的是「殺傷力」和用藥成本。 化學農藥的效果容易立竿見影,而且成本較低。在這方面,印楝素等生物農藥則處於劣勢。
  • 生物農藥之印楝素篇
    印楝素主要為三萜類物質,與類固醇、甾類有機化合物等激素物質結構相似。印楝素對直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表現出較高的特異性抑制功能,而且不傷天敵,對高等動物安全。因此印楝素被公認為開發最為成功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植物源農藥,是最適用於作物整體管理和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一項植保措施。用3%印楝素稀釋1000~3000倍液,可用於防治蔬菜上許多難於防治的重要害蟲,如溫室白粉蝨、小菜蛾、蚜蟲、葉蟎等。
  • 印楝素殺蟲的作用機理及應用作物的使用方法!
    印楝種子是製備無公害植物農藥,防止化學農藥汙染的最佳原料。印楝素主要為三萜類物質,與類固醇、甾類有機化合物等激素物質結構相似。印楝素對直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表現出較高的特異性抑制功能,而且不傷天敵,對高等動物安全。因此印楝素被公認為開發最為成功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植物源農藥,是最適用於作物整體管理和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一項植保措施。
  • 我市首個微生物農藥走向產業化
    本報訊(記者蘇桂秋)由大連綠科生物化學有限公司聯合國內科研院所共同開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市首個微生物農藥嘧肽黴素昨天通過了國家科技成果鑑定,專家認為,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近十幾年來真正新開發的並進入產業化的抗病毒型生物農藥,在國內具領先水平。
  • 2020年生物源農藥發展新方向
    (biogenic pesticides)也叫生物農藥或者生物源天然產物農藥。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體或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或從生物體中提取的物質作為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狹義來說有病蟲害防治作用的生物活體或者生物的天然活性物質稱為生物源農藥,廣義上還另外包含了按天然物質的化學結構或類似衍生結構人工合成的農藥。
  • 印楝素——防治410餘種害蟲、殺蟲比例高達90%的蔬菜常用殺蟲劑
    (4) 使用本品時不受溫度、溼度條件的限制,方便性優於其他生物農藥。應用主要用於防治美洲斑潛蠅幼蟲、茶黃蟎、薊馬、菜青蟲、小菜蛾幼蟲、甘藍夜蛾幼蟲、斜紋夜蛾幼蟲、甜菜夜蛾幼蟲、茶黃蟎、薊馬等。0.3%印楝素乳油對小菜蛾藥效與藥量成正相關,可以高劑量使用,每畝用150毫升兌水稀釋400~500倍噴霧。由 於小菜蛾多在夜間活動,白天活動較少,因此施藥應在清晨或傍晚進行。
  • 重要農藥品種中間體的研究與開發
    我國農藥生產與開發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存在相當的差距,尤其是技術開發水平低,新農藥的創製與開發本身難度大、周期長、投入大;儘管經過多年研究與開發,我國已經開發出部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製農藥,但是真正走入市場的並不多;面對如此局面,我國農藥除加大創製研發力度外,還應高度重視開發一些具有市場前景的專利過期或即將過期的重要農藥品種。
  • 沙漠蝗再次「組團」來襲 殺蟲界「明星」生物農藥放大招
    「生物農藥是指生物活體及其代謝產物,包括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天敵生物等。目前在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藥中,市場上較多的是對環境無害的微生物農藥,包括真菌、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等。」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草原生物災害防治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塗雄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微生物來源於自然界。
  • 植物源農藥概述
    研究表明[ 7 ] , 印楝素對菲島長體繭蜂(Macrocen trus philip2p inensis A shmead )、智力小植綏蟎(Phytoseiu lusp ersim ilis ) 等多種天敵安全; 對蜜蜂(A p is cerana)、蚯蚓(Lum bricus T errestris) 等有益生物安全; 對大白鼠、虹鱒等低毒, 無致畸作用。
  • 科學使用生物農藥促進農藥減量控害
    生物農藥源於自然,對有害生物高效,對人畜毒性較低,對環境的相容性較好,在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生物農藥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思想觀念、基礎研究、產品開發、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市場流通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
  • 養花種菜不想噴農藥,感染了病蟲害,可用這些有機殺蟲劑和殺菌藥
    除了噴灑各類農藥和化學殺菌劑,其實還有一些有機的方法來清除病蟲害,就包括常見的印楝素、苦楝油、除蟲菊、生物肥皂和苦參鹼,它們都是用一些植物的提取物製作出來的溶液,基本無毒或低毒,對人和有益的昆蟲都不會造成損傷。
  • 全球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發展現狀
    近十年跨國巨頭在生物農藥方面的研究動態新劑型研究、轉基因植物、種藥肥一體化技術,誘導抗性是國外生物農藥發展的最新方向。生物農藥的研究已進入到分子生物學技術層面,其他涉及蘇雲金桿菌、誘導抗性、節肢動物等技術點的研究急劇增加。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雲南箇舊生物藥業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和雲南玉溪萬方天然藥業有限公司共同承擔。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研究員課題組作為技術支撐研究單位,承擔生產工藝的研究、規範化種植技術和藥材質量控制技術。幫助雲南企業獲得4個農藥臨時登記證。目前雲南除蟲菊集約化栽培面積達90000畝,年生產50%除蟲菊原藥產量將達80多噸。除蟲菊原藥生產採用大規模超臨界CO2流體提取技術。僅除蟲菊乾花一項農戶的收入就超過5000萬元。雲南除蟲菊產業產值已達1.45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除蟲菊種植基地和除蟲菊酯產業化基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 重慶大學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夏玉先,在生物農藥研究領域碩果纍纍...
    夏玉先夏玉先,重慶大學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重慶聚立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2000年從英國巴斯大學博士畢業後,他回國創建了重慶大學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帶領團隊研製出國內首個獲得國家登記的真菌殺蟲劑。如今,他又成功研製出廣譜、微毒、高效的真菌類生物農藥——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並在全球首次實現真菌生物農藥的規模化生產。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詞人辛棄疾描述的「世外桃源」。
  • 我國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我國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來源:科學技術部 2007-09-11 09:45     863計劃現代農業研究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蟲免疫能力和殺傷有害生物為目標,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 農資經銷商,今年這些農藥或出現供不應求!
    據了解,目前,草地貪夜蛾已經在我國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區)冬玉米種植區都有發生,部分地區蟲量較高。雲南和四川冬小麥、廣東和廣西甘蔗田個別縣見蟲。目前涉及面積近50萬畝,累計發生面積60.8萬畝,玉米和小麥分別發生58.9萬畝和1.9萬畝,累計防治面積170.4萬畝。截至當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還沒有任何產品的登記。
  • 農藥中間體行業發展特徵及技術水平分析(附報告目錄)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諮詢有限公司《2020-2026年農藥中間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諮詢報告》農藥中間體產業鏈資料來源:普華有策農藥種類繁多,吡啶是目前雜環化合物中開發應用範圍最廣的品種之一隨著我國吡啶產量的提升,吡啶供應不再緊張,為下遊吡啶類中間體及農藥的開發創新及行業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美國杜邦公司發明的氯蟲苯甲醯胺(康寬)目前是全球銷售金額最大的農藥產品之一,而氯蟲苯甲醯胺的化合物專利多於 2021 年到期,該產品在國內具有廣闊的市場空。
  • 銀杏外種皮與垂序商陸葉提取物或可協同開發為新型生物農藥
    為更好開發利用垂序商陸與銀杏兩種植物資源,湖南科技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對銀杏外種皮(Ginkgo biloba sarcotesta,Gbs)及垂序商陸葉(Phytolacca americana leaf,Pal)提取物的單方及復配劑對小菜蛾的殺蟲活性進行了測試和比較。
  • 植物源農藥研究進展
    據統計,當今世界至少有25萬種不同植物,而在化學性質上進行過調查研究的僅佔10%,而作為農藥進行過研究的就更少了。業已知曉植物能夠產生諸如匝烯類、生物鹼、木質素、甾類、類黃酮和多糖等次級代謝物,這些代謝物中許多具有殺蟲殺菌和病毒活性。特別是近年來,有機合成農藥所造成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為此,開發和應用植物源農藥已成為各國所追膛的目標。本文擬就植物源農藥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