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物農藥研製取得新成果

2020-11-26 東方網

無公害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日前他們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出了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

製備印楝素的植物印楝樹,是一種防治乾熱地區荒漠化的優良樹種和製備無公害生物農藥利用價值最高的植物,印楝農藥可在無公害條件下殺滅8目400餘種農、林、倉儲和衛生害蟲。在我國,雲南省是最適宜種植印楝的地區,從1995年開始他們已引種成活2.5萬畝。

在此基礎上,雲南中科生物產業有限公司以中科院上海昆蟲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雲南大學為技術依託,以雲南高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為資金支持,採用國際最先進工藝設備,運用所擁有的「印楝素的提取工藝」、「含有印楝素的殺蟲劑及應用」兩項專利,建成了新合作機制的生物農藥產業化生產企業。

目前,他們已從印楝種子中分離和完成化學結構的印楝素類化合物16個,其中有4個是國外尚未發現的新物質,並已生產出0.3%印楝素製劑、70%印楝油製劑、10%印楝素原油,完成了農業部指定的毒性、安全性和田間試驗,並制定了產品化學、原料藥、製劑的企業標準,建立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檢測和控制方法。預計這個項目經一年建設投產後,可達到年產0.3%印楝素製劑67萬立升、印楝油250噸、誘捕器300萬套、誘芯1500萬隻的規模。

專家認為,這項成果不僅將有力促進中國無公害生物農藥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而且通過種植印楝將對生態環境惡劣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區域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新華社)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一個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研製成功
    原標題:我國第一個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研製成功   本網訊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邱德文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蛋白質生物農藥——「6%寡糖 鏈蛋白可溼性粉劑」。該藥劑的推廣應用,將有利於提高我國主要農作物和蔬菜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 863計劃課題「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載體與新製劑創製」取得重要成果
    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動物疫苗等農業生物藥物因具有高效、安全和環保等優點,在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應用上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而目前我國農業生物藥物製品存在著成本高、持效性短、穩定性差、有效利用率低等特點,致使其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 我國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我國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來源:科學技術部 2007-09-11 09:45     863計劃現代農業研究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蟲免疫能力和殺傷有害生物為目標,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 我國首個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研製成功 6股受關注
    我國首個抗病毒蛋白質生物農藥研製成功  9月13日,據農業部網站消息,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邱德文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蛋白質生物農藥——「6%寡糖·鏈蛋白可溼性粉劑」。
  • 我國生物酵素技術取得新突破
    但由於我國接觸生物酵素技術時間較短,加之涉及生物、植物、動物、醫療和環境等多個學科領域,使得這項技術難以突破,在我國長期處於空白狀態。近日,在全國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聯盟等單位主辦的京福龍「生物酵素產業化技術」科技成果推介會上,業內專家宣布了由黑龍江省京福龍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生物酵素技術」填補了這一空白,實現了我國酵素技術的新突破。
  • 雲南生物農藥印楝素開發研究躍居先進水平
    新華網昆明2月15日電(屈明光 肖宇) 全世界普遍重視的無公害生物農藥研製課題日前在雲南省獲得突破性進展,科技人員以產業化規模開發並生產的新型生物農藥——印楝素,在農業生產中展示出廣闊前景,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躍居國際領先水平。
  • 我國科學家在應用生物材料進行神經損傷修複方面取得創新成果
    這項成果的創新性在於利用生物材料激活成年動物內源性神經幹細胞,誘導其分化成功能性的神經元並與宿主脊髓建立功能性神經環路,最終恢復截癱所喪失的功能,避免了免疫排斥並降低了發生腫瘤的風險此外,李曉光研究團隊還以成年靈長類動物-獼猴為脊髓損傷實驗模型,移植研製的「脊髓重建管」。經過形態學觀察和電生理學檢測及行為學評價,研究結果證明:截癱獼猴不僅能實現形態結構的再生、生理機能的重建,而且有部分行為障礙得到改善。
  • 科學使用生物農藥促進農藥減量控害
    我國基本掌握了一些生物農藥的關鍵技術與產品研製的技術路線,在人造赤眼蜂技術、蟲生真菌的工業化生產技術和應用技術、捕食蟎商品化、植物線蟲的生防製劑等某些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生物農藥源於自然,對有害生物高效,對人畜毒性較低,對環境的相容性較好,在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生物農藥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思想觀念、基礎研究、產品開發、生產管理、質量控制、市場流通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
  • 我市首個微生物農藥走向產業化
    本報訊(記者蘇桂秋)由大連綠科生物化學有限公司聯合國內科研院所共同開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市首個微生物農藥嘧肽黴素昨天通過了國家科技成果鑑定,專家認為,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近十幾年來真正新開發的並進入產業化的抗病毒型生物農藥,在國內具領先水平。
  • 重大教授研製出「可以喝的生物農藥」 原料是食用油和大米
    和這些害蟲鬥爭20多年後,夏玉先研製出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以下簡稱「生物農藥421」)。因為只殺害蟲不殺益蟲且對人畜無害,被媒體譽為「可以喝的生物農藥」。生物農藥421去年在重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農藥生產巨頭紛紛派人來重慶打探——中國人是怎樣解決世界性難題的?
  • 重慶大學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夏玉先,在生物農藥研究領域碩果纍纍...
    和這些害蟲鬥爭20多年後,夏玉先研製出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以下簡稱「生物農藥421」)。因為只殺害蟲不殺益蟲且對人畜無害,被媒體譽為「可以喝的生物農藥」。生物農藥421去年在重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農藥生產巨頭紛紛派人來重慶打探——中國人是怎樣解決世界性難題的?
  • 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點上面藍色字體直觀學機械可長期訂閱我們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記者1月11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擬服務於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曾發布消息,未來我國重型運載火箭二級擬採用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
  •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
    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今年82歲高齡的沈寅初是我國著名的應用微生物學家、生物化工專家,長期從事生物農藥和生物化工的研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主持開發了井岡黴素、7051(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產品,為我國生物農藥工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生物農藥或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關鍵詞:農藥2017年5月17日,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主辦的第八屆生物農藥發展與應用交流大會在青島召開,會議中眾多業內人士和專家普遍認為,我國生物農藥市場下階段將會迎來重要發展機會。  本次會議300多名業內人士參會。
  • 【新聞】新冠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陳薇院士團隊:中國速度不會亞於美國
    據3月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導,由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即動、爭分奪秒,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 我國已禁用高毒農藥21種
    在1997年5月8日頒布實施的《農藥管理條例》中再次明確,「劇毒、高毒農藥不得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2015年10月1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更加嚴格了高劇毒農藥的政策要求,規定「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違法使用劇毒、高毒農藥的,可以由公安機關給予拘留」。可見,高毒農藥管理越來越嚴。
  • 全球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發展現狀
    近十年跨國巨頭在生物農藥方面的研究動態新劑型研究、轉基因植物、種藥肥一體化技術,誘導抗性是國外生物農藥發展的最新方向。生物農藥的研究已進入到分子生物學技術層面,其他涉及蘇雲金桿菌、誘導抗性、節肢動物等技術點的研究急劇增加。
  • 基礎研究新進展和新成果
    2.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在紫外和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生長和原型雷射器的研製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  7.腦科學研究取得突破  在大腦的認知、神經信號傳導、神經生長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在SCIENCE、NATURE、NEURON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了一批重要論文。在國際上開創了果蠅面對兩難線索的抉擇研究,發現果蠅可以學習視覺模式的多個線索來指導飛行定向行為,並證明果蠅腦的蘑菇體參與決擇過程,為理解腦的這一智能行為提供了更為簡單的模型生物和新的抉擇範式。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我國霍爾電推進研製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研製的霍爾電推進技術近日取得重大突破——80mN霍爾推力器的空心陰極長壽命試驗率先突破18000小時,累計點火15000次,遠超7500小時、累計點火8000該項技術的突破,將為我國電推進系統進入全面應用的新時代奠定堅實基礎。   六院研製的多種霍爾電推進系統推力器功率覆蓋0.1~5kW,將應用在靜止軌道衛星、低軌衛星、深空探測器和大型載人太空飛行器上,將大幅提升太空飛行器承載能力、壽命和綜合性能。  1994年,在「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院士的倡導下,六院在國內率先開展霍爾電推進技術和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