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計劃課題「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載體與新製劑創製」取得重要成果

2021-01-2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動物疫苗等農業生物藥物因具有高效、安全和環保等優點,在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應用上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而目前我國農業生物藥物製品存在著成本高、持效性短、穩定性差、有效利用率低等特點,致使其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開發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需求,也是農業生物藥物源頭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迫切任務。

    本課題針對典型農業生物藥物的功能與特點,以改善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分散性、穩定性和靶向傳輸效率與控制釋放功能,提高藥效和減少殘留汙染為目標,採用納米載體藥物智能傳輸理論,系統地開展了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和疫苗等納米載藥系統與劑型加工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構建了納米乳、納米微囊、納米微球、固體脂質納米粒等具有靶向和控釋功能的通用藥物載體系統及其關鍵製備技術;研製了阿維菌素、井岡黴素、武夷菌素、醚菊酯等生物農藥緩/控釋劑、以及啶蟲咪和氟蟲腈等可原位降解劑,顯著地改善了藥物製劑的綜合性能、安全性和環保性;研製了新型油佐劑、基因工程佐劑和細胞因子免疫增強劑等,為高免疫活性和長效、緩釋、低毒副作用疫苗製劑的開發與生產奠定的基礎;研製了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和青蒿琥酯的納米乳注射劑,顯著地改善了溶解度、分散性、穩定性、持效期,降低了毒副作用與低殘留汙染。通過本課題,豐富和發展了農業藥劑學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具有靶標導向和可控緩釋功能的農業生物藥物加工與生產提供了共性技術平臺,有力地推動我國農業生物藥物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和產品更新換代。依託本研究,共發表論文113篇,其中SCI與EI收錄41篇;申請發明專利20項;培養研究生82人。

    研究成果在改善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和疫苗等傳統農業生物藥物產品的靶標導向與控釋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對於提高藥物的生物活性、有效利用率和持效期,促進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的推廣應用不僅能推動我國綠色農業藥物產業的發展與市場規模的擴大,而且通過替代化學農藥和傳統獸醫藥品,能有效降低藥物殘留,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改善作物與畜禽產品的質量及附加值,提高食品安全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較大。

相關焦點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家畜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
    2013年1月19日,國家863計劃「十二五」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家畜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創製」課題年度總結會議在上海舉辦。課題主持單位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以及課題參加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武漢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並進行了課題匯報;來自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管理專家和技術專家參加了會議;科技部農村中心相關同志應邀出席本次會議並在會議上就課題管理發表意見。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農用微生物製劑與酶產品...
    近日,「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農用微生物製劑與酶產品創製」項目推進會在青島召開。項目首席專家、各課題負責人和主要科研骨幹共50餘人參加推進會。科技部農村中心有關負責人以及部分主題專家組專家參加會議,對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了點評和推進指導。
  • 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2007年度專題課題申請指南
    發展綱要》,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緊緊圍繞著新階段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高技術的重大需求,以「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為目標,重點發展以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農業高技術,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力爭在動植物功能基因、動植物分子育種、數字農業、農業智能化裝備、現代食品生物工程、農業生物藥物、海水健康養殖、農業生物質轉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大幅度提升我國農業高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
  • 「農用微生物製劑與酶產品創製」前景良好
    >  「發表的論文106篇,申請發明專利53項,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有13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獲得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及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實現了四次技術轉讓……」這是863計劃「農用微生物製劑與酶產品創製」項目兩年多來所取得的部分成績。
  • 863課題「生物質基高分子新材料技術及產品」取得階段性成果
    生物質高分子新材料是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本課題意在突破木質纖維素分離與改性、功能化、納米化、複合與加工等關鍵技術,創製具有特定生物、機械性能的新材料,形成農林生物質資源高效增值綜合利用的材料化技術路線,為實現化石資源的有效替代提供技術支撐。
  • 納米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目前,我國在農業納米材料製備技術與新型投入品創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現代前沿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十一·五」以來,崔海信作為我國納米農業的領銜科學家,帶領團隊針對典型農藥、獸藥與疫苗,系統闡述了利用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智能表面與環境響應的特性,改善藥物理化性狀與生物活性,構建了靶向傳輸和智能釋放等功能的新型載藥系統,創立了農業納米藥物製備的方法,相關研究處於國際領先的水平。
  • 衛生部發布重大新藥創製專項第二批課題申報指南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主動靶向給藥系統,透皮給藥系統,口服緩控釋、速釋給藥系統,黏膜給藥系統,載體給藥系統,生物技術藥物給藥系統,中藥新型給藥系統和長效、緩控釋給藥系統等;開展口服緩控釋、速釋給藥系統的基礎生物藥劑學性質研究、體內外相關性以及生物等效性研究;開展載體給藥系統的穩定化研究;研究和發展具有中藥新型給藥系統特點的新技術、新輔料、新設備;開展適用於生物活性高、給藥劑量低微、
  • 2018年度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課題開始申報
    「十三五」期間專項將繼續堅持創新定位和「培育重大產品、滿足重要需求、解決重點問題」的「三重」原則,以產品和技術為主線,以完成自主創新藥物與急需品種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中藥現代化取得突破性成果、引領醫藥行業發展與推動行業轉型和實現國產藥品的國際化等五大預期重大標誌性成果為目標,在戰略需求和現實需求兩個維度上,聚焦重點領域,實施重大項目,實現「突」的跨越。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2014年備選...
    疫苗產業化共性技術和裝備研發  (1)疫苗產業化新細胞基質研發  篩選和構建適用於疫苗藥物產業化的新型細胞基質,包括人二倍體細胞,動物細胞等進行廣譜病毒的適應性傳代培養等,以及多種基因工程蛋白質和抗體的高效表達;馴化適用於無血清培養的疫苗和抗體藥物產業化新型細胞基質,能夠採用生物反應器等進行大規模培養,建立規模化培養技術平臺。
  • 新型微生態製劑研發將促進抗生素替代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王建華研究員主持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型微生態製劑的創製與應用」(2013BAD10B02)課題通過驗收。課題成果為新型微生態製劑在促進抗生素替代、保障畜產品安全和畜牧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提供了解決方案、奠定了理論和應用基礎。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優良食品微生物高通量...
    5月29日,「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優良食品微生物高通量篩選與細胞選育技術」主題項目工作交流會在無錫順利召開。項目牽頭單位江南大學、各課題承擔單位負責人及主要研究人員共計50餘人參加此次啟動會。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2007年度專題課題申請指南
    和《863計劃「十一五」發展綱要》以及《「十一五」先進能源技術領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指導,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大力開發節能和能源清潔高效開發、轉化和利用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技術,促進能源多元化。申報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心」進行,網址為program.most.gov.cn,有關申請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項詳見《「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申請指南》。課題申請負責人出生日期要求為1951年3月26日(含)以後。課題申請受理的截止日期為2007年5月15日24時。
  • 我國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我國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來源:科學技術部 2007-09-11 09:45     863計劃現代農業研究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蟲免疫能力和殺傷有害生物為目標,建立了新型生物農藥研發技術體系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農業科技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農作物育種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技術是雜交育種技術。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任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鹽鹼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首席專家。先後主持並完成包括國家農業行業專項、"973"項目課題、"863"重點項目課題等40 餘項課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2 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1 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0 篇,合作和參與編寫學術專著4 部。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14年度重點課題申報指南
    、抗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和株型改良等目標性狀,創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植物育種新種質,培育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經費安排:每個課題中央財政經費不超過300萬元,申報單位需按1:1提供配套資金(包括地方財政投入、單位自籌和其他)。  2.轉基因動物新品種培育  研究目標:以豬、牛、羊三大動物為對象,圍繞抗重大傳染病、品質改良、節糧等目標性狀,創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轉基因動物育種新材料,培育轉基因動物新品種(系)。
  • 聚焦農業「晶片」!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啟動建設
    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及先行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該項目成為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又一創新成果。據介紹,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著力依託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和資源優勢,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機構和高校研究團隊在現代農業、組學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學科優勢,瞄準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的國際前沿與競爭焦點,面向長江上遊地區的特色生物資源,針對長江上遊地區生物資源遺傳多樣性高,但生態環境脆弱、保護力度不夠、開發利用程度低等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