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2020-11-22 中國化工網

  「我國量子科學已經領先世界了,納米科技正處在與國際並跑階段。」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崔海信對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狀況作出的判斷。日前,在該院舉辦的農科講壇上,崔海信作了以「納米科技與農業的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報告。

  《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提出,要在蛋白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技術、發育與生殖生物學等科學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我國在農業納米材料製備技術與新型投入品創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現代前沿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十一·五」以來,崔海信作為我國納米農業的領銜科學家,帶領團隊針對典型農藥、獸藥與疫苗,系統闡述了利用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智能表面與環境響應的特性,改善藥物理化性狀與生物活性,構建了靶向傳輸和智能釋放等功能的新型載藥系統,創立了農業納米藥物製備的方法,相關研究處於國際領先的水平。

  現代與傳統的切合點

  納米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被稱為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的三大主導學科,它們與傳統產業技術的交叉與融合,推動了精密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產業的技術革命。

  崔海信向記者介紹,納米科技是研究100納米尺度空間內的物質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也是創造微小物質和機器的一門科學。其基礎是物理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它本身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科學,它跟傳統的科技領域進一步交叉融合,形成了二次分支、三次分支。

  「跟農業有關的納米科技分支有納米顯微技術、納米自組裝技術、納米影像學技術、納米分析技術。」崔海信表示,目前農業生產鏈條的每個環節都有納米技術的參與。

  崔海信歸納了納米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領域,主要有傳感器、農業投入品、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工業等。上述領域也是美國農業部支持的一些納米科技項目。

  以食品為例,可以利用納米技術來改善功能食品、健康食品和強化食品的營養價值、風味、質地和口感。另外,把納米食材粒度化,像澱粉、纖維素、香料、調味品、維生素;把一些不是很穩定的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質用納米微膠囊裝載起來,促進體內的營養吸收和生物利用率,改善生物活性。

  日常生活中,很多農產品或食品都會用到保鮮膜。據介紹,可以利用納米技術把保鮮膜設計成選擇性的透氣、保水、保溫、抗菌等多功能,「看起來很普通,但對食品質量的影響非常明顯。」崔海信說。

  另外,還可以利用納米技術做標識和防偽系統。走進超市,都會發現現在每個商品都有一個條形碼,用納米量子點或者分子標籤就很小,甚至很難偽造。目前,納米科技在該領域發展比較快。

  當前,納米科技與農業結合最密切的領域是納米劑型化農業化學投入品,包括肥料、農藥、獸藥、飼料等。如納米肥料,依據作物吸收模式利用肥料載體控制肥料養分釋放速度,提高氮肥等速溶性肥料的養分吸收率,改善難溶性磷肥與礦物微肥在土壤中的溶解度與分散性。

  崔海信介紹,納米農藥利用納米藥物載體控制藥物最低有效釋放濃度,降低食品與環境殘留汙染。納米獸藥實現靶向傳輸,延長它的持效期,降低毒副作用。

  而在飼料的應用上,可以把飼料的素材納米化,然後納米結構化和納米尺度化,增加吸收利用。對於精品飼料裡面的微量元素、維生素、抗菌劑等難溶性、不穩定的添加成分,通過納米技術進行加工,可改善其分散性和生物利用率。「但目前限於成本,僅僅是理論研究」。崔海信說。

  改善農業投入品效能

  自美國2000年啟動了納米科技專項以後,其他歐美國家相繼都在開展納米農業的研究。「十一·五」以來,國家「863」計劃、「支撐計劃」、「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科技項目也相繼支持了農業納米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2006年,崔海信主持了「863」計劃項目「新型高效生物藥物載體與新製劑創製」課題,2014年,主持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部署在納米農業領域的第1個「973」計劃項目「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提高農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的基礎研究」。

  這些年來,崔海信團隊在農藥、化肥等投入品方面進行了系統探索。關於納米農藥的研發,崔海信認為,可以利用納米技術控制農藥釋放速度和改善其分散性。比如,一部分生物農藥在環境中不穩定,需要用納米載體來包裹,讓它在田間效果更長一些。

  早在2016年底,記者在首屆納米科技與農業可持續技術發展國際會議上獲悉,崔海信團隊已成功開發了一批高效、安全的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納米農藥新劑型,正致力於產業化開發和推廣應用研究。

  據介紹,他們的團隊充分利用納米技術,將農藥粒子從傳統的5微米降低至100納米,小尺寸效應可減少葉面農藥脫落,提高了農藥的利用率。

  目前,該團隊通過納米化和載體的應用及工藝的開發,重點發展了4種農藥劑型,分別是納米微乳劑、納米混懸劑、微膠囊製劑和固體製劑。以納米微乳劑為例,崔海信介紹,乳油製劑有機溶劑含量達90%,以水取代有機溶劑,用這種技術可以緩解「三苯」的汙染。

  據測算,在病蟲害防治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與傳統農藥相比,全面推廣使用納米技術,可降低農藥投放量30%以上,每年減少「三苯」類溶劑50萬噸,大幅度降低農藥殘留汙染,改善生態環境。

  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測算,每年有數億噸生產資料向農業生產系統投放。「如果用納米技術能夠增效,我想這是資源高效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緩解資源壓力。」崔海信說。

  如何用納米技術來控制面源汙染、保證食品安全,是崔海信團隊一直考慮的問題。目前消費者對農藥、獸藥、肉蛋奶殘留非常關心,「雖然國家制定了很多法規標準,沒有好的藥劑,是很難做到的。」崔海信告訴記者。

  此外,國家發布了綠色農業發展的文件,農業部也在制定納米綠色防控技術的一個清單,納米農業投入品也被列到初稿裡面。在崔海信看來,這些新產品可以推動化肥農藥、飼料、食品加工等產業升級,提高附加值,來推動新產業,促進三產融合,形成新業態。

  關於發展新學科,崔海信認為,納米技術與不同領域交叉,會產生很多新的領域,使傳統的農業科學能夠向更前沿、更縱深、更先進的方向發展。

  「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採用納米技術與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推動農業科技原始創新,有利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崔海信說。近年來,該團隊不斷引進有關化學、材料學、藥物學背景的青年才俊,這些學者跟農學領域的專家進行交叉,推進納米農業多學科交叉研究。

  在談到納米農業研究的前景時,崔海信表示,將帶領科研團隊面向納米學科前沿,按照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聚焦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源頭控制農業面源汙染、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改善、生物災害綠色防控等問題,為推動我國農資產業技術升級,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與效率,促進生物質資源多級轉化利用,培育新興戰略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作出新的貢獻。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歐美同學會主題論壇|崔海信:讓納米技術助推農業綠色發展
    中國農科院研究院崔海信在論壇中發表了名為《納米科技與農業綠色發展》的演講。他提到,我國量子科學已經領先世界,納米科技正處在與國際並跑階段。究竟何為納米技術?納米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被稱為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的三大主導學科,它們與傳統產業技術的交叉與融合,推動了精密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產業的技術革命。崔海信向記者介紹,納米科技是研究100納米尺度空間內的物質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也是創造微小物質和機器的一門科學。其基礎是物理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它本身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科學。
  • 「100+N」搭建農業科技創新「朋友圈」
    原標題:「100+N」搭建農業科技創新「朋友圈」12月9日,由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科技部農村中心)和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簡稱安徽省科技廳)共同主辦、安徽農業大學承辦的「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安徽會議暨部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交流會在合肥召開。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摘 要] 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根本動力在正在興起的新一輪世界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新型工業產業化。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OTO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的時代是「世界農業產業化的時代」。
  • 讓納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從事過納米科技研究的學者,已經有88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近1/3的國家傑出青年稱號獲得者在從事與納米科技有關的研究工作,已經成為我國在諸多關鍵領域能打大仗、打勝仗的一支強大的戰略科技力量。我國正處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進軍的關鍵歷史時期。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我國納米科技如何發力超越,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科技經濟的動力引擎,在國家的科技布局層面上,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事情。」
  •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鹹寧打造「納米農業」品牌
    機器的運行成本怎麼樣,養殖戶是否負擔得起……」1月7日,在鹹安區湖北金隆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對該公司在農業、科技等部門支持下,引進的「納米」魚生態養殖項目,有關領導、專家發出「靈魂三問」。  據悉,納米農業是將納米技術和材料運用於農業領域,研究納米尺度的物質在農業中的創新與應用的科學。
  • 中科院納米科技成果在健康診療、動力鋰電池等領域實現核心技術創新
    中科院「納米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琛介紹成果 屈功澤攝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屈功澤):根據中國科學院13日公布的最新消息,中科院的納米科技成果已在動力鋰電池、綠色印刷、納米催化、健康診療與飲用水處理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納米核心技術創新
  • 中國-俄羅斯農業與食品領域科技創新研討會成功舉辦
    ,按照科技部黨組部署要求,在國際合作司指導支持下,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會同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青島農業大學與俄羅斯科學院戈爾巴託夫食品系統研究中心、俄羅斯聯邦科學農業工程中心等單位於2020年11月19日和25日分別在北京、青島和莫斯科主會場召開了「中國-俄羅斯肉類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研討會」「中國-俄羅斯智能農機裝備與先進技術研討會」。
  • 廣東可打造我國納米科技全鏈條創新體系標杆
    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與廣東大力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高度融合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院長趙宇亮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 康紹忠院士:農業領域若干顛覆性技術初探
    未來15~20 年內,這些革命性技術向農業領域滲透,必將掀起新一輪農業生物技術浪潮,促進「網際網路 +」產業興起,引領和支撐農業實現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整體上形成了少量領跑、多數並行和跟跑的農業科技基本格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支撐能力偏弱等差距。
  • 朝鮮納米技術部門科技展展出多項納米技術成果
    據朝中社報導,朝鮮納米技術相關展品和研究成果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納米技術部門科技展·2019」全新亮相。據朝鮮納米技術協會秘書長孔龍賢介紹,此次展覽推出了70多種納米技術產品,並發表了多篇科研論文。
  • 中國農業科學院:打造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科技創新,人才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迫切需要更多人才。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提出未來五年要打造一支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解決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中國農科院科技人員圍繞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持續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 納米中心舉辦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第4期:納米能源)
    2020年10月17日, 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納米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舉辦的第四期「納米材料應用技術創新論壇」在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樓會議室召開。納米中心、化學化工學院、材料學院和物理學院部分師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中心副主任張經緯教授與華中科技大學霍開富教授共同主持。中心主任張平餘教授代表中心全體師生對參加此次論壇的專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真摯的感謝,希望中心師生藉此機會向各位專家多學習、多交流。
  • 中科院院士趙宇亮:廣東可打造我國納米科技全鏈條創新體系標杆
    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與廣東大力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高度融合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院長趙宇亮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 納米科技工作會議
    2001年,由科技部、原國家計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制定了《國家納米科技發展綱要》,並共同成立國家納米科技發展指導協調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這對國內納米科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 中植集團聯手復旦推動科技創新
    而在該獎項基礎上,中植企業集團也同時贊助了頒獎禮同期舉辦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該論壇從2015年開始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和創新趨勢,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貢獻。
  • 「納米大講堂」在線開講,趙宇亮院士談納米技術的發展
    2020年4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的「納米大講堂」系列講座在線開講。第一期講座由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帶來《創造機遇 應對挑戰——納米技術的發展之路》主題報告。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
    在琳琅滿目的農產品背後,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眾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他們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不斷推動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服務農業:推動產業實現綠色變革  大暑已過,在無錫市陽山鎮和寧波市奉化區,水蜜桃線上線下銷售正旺。
  • 中阿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舉辦園藝蔬菜培訓班
    11月5日,中阿園藝蔬菜培訓班在地拉那農業大學開班。姜瑜大使、連鋼參贊、阿總理府「百村計劃」國家協調員馬加利蒂、地拉那農業大學副校長凱佐、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學系教授沈火林、高麗紅等出席開班儀式並致辭。來自阿全國各大區、市30多名園藝蔬菜技術人員參加培訓。
  • 東營市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營市堅持需求導向,以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在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農高區1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農科驛站13所,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