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根本動力在正在興起的新一輪世界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新型工業產業化。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OTO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的時代是「世界農業產業化的時代」。中國工業化已走了幾十年,當前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
早在20世紀末,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給江澤民總書記關於我國農業發展的建議中就曾講道:「我們在21世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自然起點要高。所以我提出的沙產業、草產業和林產業都是強調知識密集型的,要把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都用上,而且一開始就形成產業化,形成生產、加工和銷售一條龍,並注意綜合利用。在中國小農經濟基礎之上,不可能自發地走向農業產業化;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於科技創新、產業化進程和整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為此,必須在堅持科技創新主驅動條件下的『五結合』(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政府與農戶、現代科技與農業技術、工商企業與個體農民相結合)的基礎上實施現代農業系統工程。」
一、科技創新是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首要因素
錢學森曾說,高技術產業化的農業,要和工業及經貿、服務等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可以做到對農業生產實行工廠化管理。由此發展起來的小城鎮,已大大縮小了工、農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差距。這也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半個多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在現代信息、技術、資本、資源快速充分流動的時代,通過外部巨量資源進入,與內部優勢資源有序組合快速積聚集中,形成地區、產業的「新增長極」,進而帶動該地區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常態,已經取代了經濟依靠自我積累緩慢發展的路徑。
同樣,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讓現代產業、科學技術、資源、政策、資本要素進入傳統農業領域,從根本上提升傳統農業,建立新型產權-產業-利益關係和生產組織形態。這就是現代農業系統工程。
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我國農村人口6.1886億,佔全國總人口比重45.23%。這些年,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巨大需求,加之農業收入相對減少、國際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以及土地汙染等不利因素,使得其中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村青壯年離開土地進城務工。我國18億畝耕地面積的產值與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不相適應,甚至背道而馳。
另外,我國西北地區有16億畝之大的戈壁沙漠,因乾旱缺水而常年荒蕪。我國還有42億畝草原,每畝產值還不到1元錢。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農業相關的科技創新,重新給農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看到,沙漠固然有乾旱缺水的不利條件,但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環境汙染小,這些都是農業高產極為有利的條件。甘肅張掖和內蒙古一些地區從1994年開始踐行錢學森沙產業理論,應用科學技術解決沙漠乾旱缺水等問題,成功發展沙產業、草產業,在實踐中創造了「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技術路線,取得了很大成績,糧食自給有餘,蔬菜瓜果東運銷售並出口,還帶動了一批加工企業的發展。
隨著持續的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我國的18億畝耕地,還有相當於耕地面積的16億畝沙漠和近乎耕地面積2.5倍的42億畝草原,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乃至我國現代化的新的重要增長點。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科技創新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及產業化進程。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創新、資本創新的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國際科技—新能源體系—新產業體系崛起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步入能源競爭的白熱化階段。以此發軔出的軍事革命、資源戰爭和科技革命、科技競爭,推動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加速進行新能源體系的研究,並有可能在最近的15年內創造出新的能源體系和以此為基礎的新的產業體系。未來,宇航太空產業、新能源機車產業、飛行器產業、機器人產業等核心產業將獲長足發展,帶動現代工業進入一個新的高技術時代。這將對整個世界,包括中國和正在走向產業化的80%左右的農業國家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在新能源—產業革命的影響下,世界能源和新興工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將逐步走向高技術、信息化、輕型化。其中,「輕型化」是指輕型產業在工業、GDP以及總體經濟發展中比重逐步加大,其首先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如今已成為工業現代化的大趨勢。這一趨勢集中表現為:工業每創造1000美元GDP所消費的傳統重型實物資本量在下降,如煤炭、鋼鐵、木材、化工原材料、水泥等相對減少;新型、輕型如水電、核能、石油、天然氣以及智力知識服務的含量在相對增加。這一趨勢同樣表現在中國,中國的GDP在「變輕」。
據中國社科院專家預測,目前中國同樣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也就是說輕型能源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產業體系的基礎,我國產業現代化同樣正在走向世界能源-產業體系的新階段。在此新形勢下回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緩慢進程,就不能不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
2.中國科技—產業創新與新一輪經濟周期高峰
十年前,中國科學院集中科學界與經濟社會學界的一流專家對中國未來20年技術—產業發展進行了一次權威分析預測, 結論是,2016年前後,我們國家將有可能出現一場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我國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新能源、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等居重要地位;另在數百項分類技術中產生重大的科學和技術突破,由此帶來中國產業化一次重大轉機和新的革命。
這一大背景無疑給中國農業現代化以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正在進入第二階段——「逆城市化」運動階段。在這一逐漸興起的城市產業資源重新配置組合的過程中,大量集群性產業資本和相關大型企業正在走向大城市外圍和二三類城市。其中一部分工業企業通過與農業產業資源組建新型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向農業領域進行產業、資本、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轉移、注入、滲透和重組再造,從而實現對傳統農業、農村、農戶的現代化改造升級。在我國不少地區,特別是東部農業產業化先行先進的地區,已有先例。
3.「輕型三高」產業與 「三高速物流」 成為新型生產力要素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的新型產業體系將表現出「輕型三高」的產業發展特徵。所謂「輕型三高」實際上就是在兼具輕型產業化的同時亦表現出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市場流轉積累率。
時下,「輕型三高」產業不僅在東部地區而且在西部地區呈蓬勃發展之勢。與此同時, 「三高速物流」 正在成為新型生產力。近現代交通運輸在18世紀屬於海港運輸時代,19世紀屬於鐵路運輸時代,20 世紀以高速公路為標誌,進入21世紀,現代物流業藉助運輸方式的不斷進步,推使現代物流進入了包括高鐵、高速公路、航空在內由網際網路物聯網武裝的「三高速物流」時代。這種「三高速物流」通過把物理性的空間距離轉變為時間距離,拉近遠程空間距離的市場要素,推動經濟資源快速集聚集中,形成新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圈和巨大的產業能量,培育出新的生產力和地區城市的新「增長極」。「三高速物流」已不再只是簡單的運輸服務業,而正在演變為新生產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三高速物流」正在成為複合了二三產業的「第四產業」。
「輕型三高」產業與 「三高速物流」 作為新型生產力要素,通過提升現代工業的技術經濟水平,同樣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型動力與工具。
三、OTO推動農業現代化模式
再造和路徑創新
所謂 「OT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簡寫,即「線上到線下」,其核心就是把線上的消費者帶到現實的商店中去,在線支付購買線下的商品和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
OTO模式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的新型物流方式。這種新型商貿模式使零售業與銀行間開始形成新的「結盟」,並藉助現代交通方式,開始對傳統的、由西方世界建立的市場經濟模式進行著根本性改造。以OTO模式為雛形的新型市場關係正在逐步建立中,這是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大規模進軍傳統商貿物流業的裡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其直接經濟和社會價值具體表現在:
一是提升商貿流通經濟效益,減輕稅負和企業負擔。這一模式,改變了傳統多層次、多環節、長距離、多換裝、長倉儲的低效模式,「產—供(運)—銷—金融結算」等環節的信息化、安全化、快捷化、人性化、多樣化、一體化,實現了商貿流通的低成本、高效益。
二是推動商貿流通組織結構扁平化。通過OTO模式,改變了多級批發到多級零售的傳遞方式。
三是商貿流通領域就業結構重大調整。大批中間商貿環節的消失和配送直銷需求的膨脹,必將引起勞動就業結構的改變和新的勞動流轉形態。
四是促進社會經濟關係的平等化。新模式將有利於打破行業壟斷和體制分割,促進社會經濟關係、市場交易關係的平等化。
更重要的是,通過OTO模式校正了一度為「微笑曲線」所強化誤導的市場產業和大時代的取向。
幾百年來,不平等的殖民分工體系和超額利潤不僅導致了近兩個世紀殖民帝國「工人階級貴族化」和「寄生性食利性高福利」,同時與科技進步、知識經濟化和西方社會主義公平理論相結合,推動西方發達國家走向 「福利社會化」、虛擬經濟化乃至服務經濟化。在此過程中,在諸多國家,「微笑曲線」所演示的「企業價值鏈」被上升為「市場—產業價值鏈」,進一步強化了近幾十年來的「去實體經濟化」的錯誤取向和虛擬、福利經濟的惡性膨脹,而且導致或加劇了「大時代的迷惘」。
OTO模式的出現,重新提高了實體經濟與現代製造業、加工業和包括農業在內的生產性產業在市場價值鏈與現代產業中的主體地位,成為現代信息科技對傳統經濟制度的一次世界性的挑戰。最重要的是,這一商業流通、市場運營模式的創新與前述世界中國的科技—產業創新(包括「輕型三高」產業與 「三高速物流」)一道,衍生發展出了中國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兩條新路徑。
一是商貿流通的信息網絡組織滲透推動農業走向現代化。OTO模式這種線上線下的流通模式,實際已經徹底打破了傳統農業商貿流通組織體系。在信息化進入的農業商品流通領域,開始將上遊生產端(例如個體農戶)組合成為企業商貿網絡的成員。很多大型農貿企業的成功不在於得益於運用OTO模式所獲得的巨大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出了一條通過信息網絡商貿流通的產業組織滲透,推動個體農業走向集約化、規模化、企業化、產業化的新路徑。
在農業商貿流通組織體系再造中,這種通過信息網絡將農業生產單位納入現代市場流通網絡中,實現對農業的現代化改造升級——可以稱之為「現代農業產業化革命」,將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的一個發展路徑與方向。
二是從生產經營環節入手對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改造升級。20世紀八十年代,江浙一帶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推動了中國小城鎮建設、三農改造,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曾產生了強烈衝擊。這可以視為一次中國現代農業走向產業化的初級革命。
近年來,一些大型企業通過技術網絡,將分散的個體農戶及其土地、設施、山林牧業資源積聚集中到現代工業企業的網絡組織中,使個體農戶成為「網絡農業產業工人」,使傳統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成為「網絡農—工產業」,使落後的農村成為「網絡農業社區」,最終組合形成新型「農業工業網絡產業鏈」和新型 「農工網絡聯盟企業」。這種新型 「農工網絡聯盟企業」有可能成為傳統農業走向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的中間組織、中間橋梁。這種通過農業產業創新和產業組織創新,不僅在東部地區,而且在西部地區已大量湧現,典型如中國菸草行業。目前,中國菸草公司及其各地區組織,已逐漸把個體菸農編入菸草生產網絡,運用條碼技術將傳統分散的個體菸農組織在一起,成為中國菸草的「第一車間」。
這種由農業-工業產業組織結構關係網絡化引發出的「農業產業化組織革命」和生產關係革命,建立了新型產權-產業-利益關係,將強力影響改造升級農業的個體生產結構,推動農業生產資源的集聚與集中,進一步推動生產組織的網絡化、矩陣化,進而走向集約化、企業化、集團化、現代企業制度化,最終走向現代工業產業化。從生產領域開啟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又一條新路。
這是一次中國農業走向產業化的「農業網絡產業革命」,是中國農業走向產業化的「中級革命」。
可以預見,伴隨現代科技創新和OTO模式向各個產業領域的滲透和傳播,還將可能引發出一系列新的農業產業革命。一旦這種農業產業革命協同組合,走向規模化、系統化、規範化、社會化、制度化時,中國農業將走向產業化「高級革命」階段。
這兩條道路與從農業資源(特別是土地)的市場化、資本化流轉入手,對傳統農業的商品化、市場化改造不同,後者是就產權做文章,前兩者是從生產經營入手做文章;後者是權益分配入手,前兩者是從生產關係生產方式入手,是從流通與生產經營環節入手進入生產領域對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改造,其意義同樣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由此可以說,這兩者是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又一重大路徑革命,是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農業產業革命的新的裡程碑。
(王海元,西京學院講師;單元莊,西安朝華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白雲帆,錢學森研究中心北京中心研究員、副主任。)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