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農業70年 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創新模式為農業發展培植厚土

2021-01-09 世紀新能源網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發展不僅擺脫了底子薄、積累少、「靠天吃飯」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更湧現出一大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聯農帶農緊密的龍頭企業。作為

光伏

設施農業領軍企業,昌盛日電通過其首創的「光伏+農業」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

破題傳統農業弊端,力促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長期以來,「小而散」的傳統耕作模式曾導致我國農業投入產出效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供給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等種種問題。同時,農業投資周期較長、投資回報率較低,這也使得農業企業無法吸引到資本的注入。融資難影響了資源要素在農業領域的流動與配置,更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進程。

園區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發展

而經過多年的模式探索和深耕,昌盛日電充分發揮光伏與農業結合的優勢,以光伏農業綜合體為載體,成功實現了集新能源綜合應用、高效設施農業種植、造血式精準扶貧、農業創客於一體的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模式,取得了政府、企業、農民與合作夥伴的多方共贏。

對於建立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模式,昌盛日電負責人解釋道:「如果農業一直停留在第一產業的發展階段,就永遠處在價值鏈的底端,要想提高綜合效益就會很難。因此,要解決三農領域所面臨的問題,就必須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昌盛日電所創立的光伏農業產業綜合體而言,作為二產的光伏發電很好地彌補了農業現金流不足及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的問題。同時,農業也是推進三產的重要基礎。

如今,以青島即墨為起點,昌盛日電已將這一全新模式推廣到全國29個省市、88個縣市,其中千畝級以上光伏農業園區超過百個。園區化、平臺化的經營方式,加上園區三產的高度融合,使得眾多資源要素在園區集聚,破解了傳統農業發展的諸多難題,成功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多維度深耕產業發展,集群效應優勢凸顯

依託於全國百餘園區的建設及運營經驗,昌盛日電還主動探索先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致力進一步盤活園區資源、激發市場活力。昌盛日電先後與中國農科院、以色列國家農業研究院、荷蘭等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積極引入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並與成熟的光伏現代農業體系進行深度融合,結合不同地區產業特點及氣候特點,研發出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生長的20多種棚型,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支撐。

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入推進,大批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加速投入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當中。昌盛日電緊跟國家政策,成功落地國內首個農業創客空間——青島農業創客空間,通過打造諸如智慧財產權服務、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投融資服務、智力人才支撐等孵化服務,深耕產業培育與孵化,為產業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園區產業集聚效應優勢明顯

如今,在昌盛日電所打造的產業體系中,育種、種植、生產、物流、營銷全產業鏈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體系閉環,構築起農、林、牧、漁、加工、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遊等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格局;與此同時,現代產業從單一的種植引入了冷鏈物流、深加工、電商等附加新要素,實現了產業的深度融合與聚集。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發展打造生力軍

近年來,越來越多不同職業的人投入到農業行列,農民已經成了一個新興職業,這不但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於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形成良性的城鄉互動,縮小城鄉差距。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昌盛日電同樣走在了前列。今年,公司已在青島即墨區啟動多場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委託12所田間學校根據各自特色獨立實施培訓。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昌盛日電積極開展實施以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成長的模式,使老農民變「新股民」,並組織培育起一批「90後」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場

新一代的職業農民應當具有新思維、新眼光、新技術、新追求。未來,隨著這批新型職業農民的崛起以及更多農民創客的湧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才能邁得更堅實、更快速。在邁向農業現代化之路上,昌盛日電也將秉承初心,繼續以園區為載體、以產業為核心,發揮園區資源與優勢,延長農業產業鏈,以此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最終譜寫出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昌盛日電在全國29省建百餘光伏農業園 創新「光伏+農業+扶貧」模式
    昌盛日電食用菌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億級龍頭產業 大眾網青島·海報新聞3月5日訊(記者 王熠 通訊員 趙蕊蕊)近年來,昌盛日電積極將企業發展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創新「光伏+農業+扶貧」模式,在全國29個省的88個縣市,布局100多個千畝以上的光伏農業園區,以棚頂清潔能源發電棚下生態種養的方式,探索農村振興新路徑。
  • 昌盛日電與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縣籤約17億元光伏農業項目
    6日,記者從岫巖獲悉,岫巖滿族自治縣縣政府與昌盛日電公司於近日正式籤訂了總投資17億元的9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扶貧項目的合作協議。據介紹,昌盛日電計劃在岫巖黃花甸鎮、大營子鎮、洋河鎮等鄉鎮開發光伏項目,項目總投資17億元,佔地4200畝,採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大棚進行光能發電,棚內種植食用菌、蔬菜、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預計發電容量為90兆瓦。
  • 熱帶地區農業光伏是否大有可為?
    農業光伏作為「光伏+」的一種重要應用在中國以及世界其它地區都在探索和嘗試。德國Fraunhofer ISE研究認為,光伏設施能為土豆和棉花增產40%。最初,人們從農業大棚想到,既然光伏能發電,為什麼不能作為農業大棚的一種替代形式呢?包括協鑫、中利騰暉、信義、昌盛日電等眾多企業都建有「光伏+農業」的應用項目。
  • 昌盛日電攬獲"2018全球光伏20強排行榜"雙項大獎
    5月26日,「2018全球光伏20強排行榜」在上海東錦江希爾頓逸林酒店正式發布,昌盛日電憑藉近年來在光伏+、新型分布式能源、區域配售電、智慧能源園區、清潔能源供暖等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榮獲「2018中國光伏企業20強(綜合類)」、「2018中國光伏電站投資企業20強」雙項大獎。
  • 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頒 「2016中國光伏電站企業20強...
    近日下午,由PVP365發起並主辦的「2016全球光伏電站20強排行榜發布會」暨「第三屆中國光伏電站領袖企業浦江對話」在上海浦東隆重召開。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領先的光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投資運營服務商,已在全國19個省、2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67個地市布局,在全國籤署了總量超過5,000兆瓦的投資開發協議。2015年度新增項目備案規模1,100兆瓦,其中700餘兆瓦已進入項目落地階段。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於現代農業生態改造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及結構調整提供全新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我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與實踐 目前,我國各地已經探索出許多獨特而實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種養加工複合模式、立體複合循環模式及物質再利用模式3種常見模式。
  • 昌盛日電再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12日再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這是繼8月29日青島昌盛被列入執行人後,該公司再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光電建築一體化和光伏農業綜合利用解決方案服務商,創立於2009年10月,總部設立於山東青島,其年工程設計能力1GW,年工程管理能力1GW,年新能源電站運維能力3GW,是中國光伏設施農業領軍企業。昌盛日電同時已在大型光伏地面電站、分布式光伏電站、光伏直供電、新能源微電網、智慧能源、風力發電、新能源售電等方向實現突破。
  • 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2020年是生態循環農業關鍵年。生態循環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汙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當下,我國大力推廣各類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蘊含不少商機。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以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涉及農業、工業等產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成效顯著。2017年至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55億元支持以農業生產託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業生產託管面積超過15億畝次。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正逐漸朝著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並存、綜合性服務與專業性服務共生、不同類型優勢互補、不同模式相互銜接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方向發展。
  • 2020年農業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 2020年版中國農業市場調研與發展...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農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可以幫助投資者準確把握農業行業的市場現狀,為投資者進行投資作出農業行業前景預判,挖掘農業行業投資價值,同時提出農業行業投資策略、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建議。
  • 昌盛日電雲南蘭坪四期30MW地面大棚項目順利併網發電
    6月21日11時,雲南蘭坪四期30MW地面大棚項目順利併網發電。該項目由青島城投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與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建設,項目總裝機容量30MW,佔地面積約1300畝,25年總上網電量95518.5萬千瓦時,年均可上網電量1273.58萬千瓦時。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3月25日,中國北京—今日,科迪華農業科技,陶氏杜邦(NYSE:DWDP)農業事業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籤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科技興農,雙方將根據備忘錄在技術開發、田間現場應用、農藝技能提升以及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等多個領域展開切實合作,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摘 要] 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根本動力在正在興起的新一輪世界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新型工業產業化。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OTO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的時代是「世界農業產業化的時代」。
  • 光伏農業大棚項目申請案例(下)
    5.項目預期目標  概述在技術進步、工藝創新方面可實現的預期成果,形成的產業前景,培養的技術人才,以及對解決產業發展問題的預期貢獻,須有二年期內的可考核技術指標和社會經濟效益指標。  5.3 生態效益評價  例如,本項採用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不但不會產生環境汙染源,而且還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以蔬菜、養殖、沼、果的生態模式。不僅可產生大量優質有機肥生物肥供用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而且可產生沼氣,為示範園提供燃料源,有利於環境保護。
  • 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與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就校企合作進行座談
    產學結合,校企共贏: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與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就校企合作進行座談11月14日上午,青島昌盛日電新能源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志勇等一行4人來到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子與自動化學院調研考察,商討校企合作事宜。
  • 中國農業科學院:打造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科技創新,人才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迫切需要更多人才。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提出未來五年要打造一支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解決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中國農科院科技人員圍繞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持續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 中國農科院將聚焦農業「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董峻、黃垚)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25日說,中國農科院將聚焦未來農業發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聚焦糧棉油、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培養一批領軍人才。
  • 科迪華農業科技攜三大新品亮相雙交會 數位化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新網重慶新聞11月16日電(馬佳欣)11月13日至15日,第36屆中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機械交易會(下稱「雙交會」)在重慶舉辦。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殺線蟲產品深力保、種子處理劑路明衛、小麥除草劑銳快立三款全新產品在本屆雙交會上亮相,同時科迪華還引入數位化農業發展技術和理念,賦能中國農民增產增收,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 祁陽站:60年定位研究為紅壤農業提供科技支撐
    文石林 攝 在湖南省祁陽縣官山坪村一個偏僻的小院落,有一個我國農業科學歷史上建站時間最長的農村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一代又一代農業科研人在這裡舍家離鄉、激情創業已經整整60年,求實創新、情系百姓的科學精神在這裡傳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