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努力應對疫情衝擊,我們希望通過現代化的農業解決方案、創新型的技術以及定製化的產品,助力中國農業收穫更高的產量和更好的質量。」近日,剛剛履新的科迪華農業科技(下稱「科迪華」)大中華區總裁鄭子勤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市場規模,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最前沿數位技術的不斷突破,為數字農業在中國發展提供了廣闊想像空間。科迪華期待把握機遇,積極投身中國農業數位化進程。
產業鏈多中心化趨勢顯現
南方日報: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多個國家經濟受影響。您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鄭子勤:疫情確實已成為衝擊全球經濟的最大「黑天鵝」。長遠來看,疫情還很可能直接影響到全球產業鏈的未來布局,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趨勢已經開始顯現。
近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的快速發展。然而就農業來說,成就斐然的背後,持續增加的人口和減少的耕地規模,頻繁氣候災害、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所形成的壓力也日趨嚴重。在中國迅速膨脹的中產階層消費推動下,人均食品消費量和品質增速不減。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重中之重。
中國正在努力地應對疫情衝擊,同時保持供給側改革、高質量增長等發展戰略的有序推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可以從自身農業企業的根本角色出發,通過現代化的農業解決方案、創新型的技術以及定製化的產品,助力中國農業收穫更高的產量和實現更好的質量。
耕種經營中運用數位化工具
南方日報:科迪華目前在中國的投資布局情況如何?疫情是否對科迪華的發展形成衝擊?
鄭子勤:目前,科迪華在北京、上海和臺北都有業務機構,我們的業務覆蓋28省區,3000多渠道商和3萬零售商,支持超過1000萬農戶。
直面疫情衝擊,科迪華聚焦人員安全、業務持續、春耕生產和農民增產增收,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情況,確保了公司業務的持續和運營的穩定。我們的產能也已趨於完全恢復。
疫情對農業產生了多方面影響,既有短期挑戰,從長期看也有對轉型的催化。在這其中,我們觀察到了三大尤其值得注意的現象:其一,農戶開始積極尋找不確定性之下保障產出和收益的途徑;其二,數位化工具被更多運用到農戶耕種經營當中;其三,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彈性將受到農業企業更多的重視,以抵禦更多不確定性。
數字農業在華具廣闊空間
南方日報:今年初,農業農村部、網信辦聯合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全面啟動,農村新基建快速推進,數字農業浪潮滾滾而來。您如何看待這種趨勢?這將為科迪華帶來怎樣的機遇?
鄭子勤:物聯網、移動通訊、雲計算、衛星遙感以及無人機測繪等一系列數位技術,不僅拓展了農業服務的邊界,更刷新了現代農業的生態。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市場規模,加上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最前沿數位技術上的不斷突破,為數字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想像空間。
作為數位化農業堅定的創新者與實踐者,科迪華致力於把全球最好的技術和經驗引入到中國市場。在中國,我們積極投身農業數位化,期待可以充分把握相關發展機遇。我們同無人機製造、衛星數據處理和電商流通等領域企業保持開放合作:為飛防開發專用產品和劑型,推動植保飛防行業制定統一標準,強化人才培養;協助打通農業生產和電商流通之間的通路;與本地衛星數據供應商合作;與中國農科院等研究機構協作推動育種、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的研究。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趙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