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更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動力。展望2035,中國科技創新強國建設正步入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關鍵期,亟須以新時代科技創新思想為指導,從創新驅動邁向創新引領,從自主創新邁向基於自主的整合式創新;加快創新強國動力模式的根本性轉型,發揮市場經濟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建設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朝著四大核心目標進發。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進程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要在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其中2020年的戰略目標中有三個關鍵指標,即「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從最新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8.5%,研發支出佔GDP比重達到2.15% ,研發強度已超過歐盟平均水平。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雖然暫未有權威披露,但根據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報告,中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在2016年達到1.935萬億美元,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佔當年GDP(11萬億美元)比重達到17.6%。整體而言,中國國家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從落後和模仿逐步走向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狀態,正穩步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家整體創新能力也已躋身全球前17名,為實現「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中長期目標打下了卓越的基礎。

  雖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但是建設科技創新強國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仍然存在著國內外的重大挑戰。國內發展方面,中國面臨著製造業大而不強、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對外依賴性高、國家創新系統效率不高、城鄉和區域創新系統融合共創能力較低、農村和貧困地區內生發展能力不足等諸多挑戰;國際發展方面,中國亟須整合科技創新與外交、軍事、政治政策等多個維度,積極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世界創新格局、貿易體系、全球價值鏈重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貫徹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目標」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的使命與核心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和科技實力大幅度提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以科技創新驅動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持續發展,更要為實現2050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持久的驅動力,這凸顯了進一步明晰科技創新2035願景、目標與路徑的重大現實意義。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已經明確,「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總體上扭轉科技創新以跟蹤為主的局面」,「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和「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湧流的生動局面」。特別針對科技創新提出了要在若干領域從並行走向領跑,產出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攻克制約科技的主要瓶頸問題,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與2020年創新驅動發展第一步的戰略目標相比,第二步目標的戰略支撐更加強調創新引領,更加強調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源頭支撐作用,更加強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供給。結合我國科技創新與發展的現狀和挑戰來看,第二階段戰略目標和2035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對發展動力根本轉化的要求,對我國現有的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區域和產業創新能力以及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提升都提出了更高標準和更艱巨的要求。

  沿著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兩大使命和《綱要》提出的戰略支撐,圍繞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核心動力這一基本目標,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的基本目標可以進一步解構為四個相對獨立又互為整體的核心目標,即: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具體而言,企業是國家創新系統的核心主體,世界一流企業的培育是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推動中國產品服務和管理思想走出去的創新航母。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意味著我國的綜合創新能力從現階段的全球前20名,接近或躋身全球前10名,更意味著我國真正邁入創新型國家第一集團,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的根本轉化,科技創新水準和高附加值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根本上實現高速度發展向高附加製造、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和區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重點是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建設鄉村創新系統、深入開展反貧困創新,加快鄉村振興,並通過「一帶一路」和中非合作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反貧困治理,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目標」。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社會和國際使命所在,也是科技創新強國助推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的內在要求。

  打破路徑依賴 重構動力模式

  展望2035,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必須從人口紅利和開放紅利構成的後發優勢所驅動的高速度低質量不平衡的發展模式,轉向由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高質量、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前40年的偉大成就是在「偉大的覺醒」的思想和制度創新基礎上,依託人口紅利和開放紅利,抓住了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並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和開放式創新充分釋放了後發優勢,開啟了個體、企業、產業乃至國家的跨越式發展,那麼在擴大開放新階段,面臨以人工智慧、生命科技、區塊鏈和5G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挑戰,以及全球創新格局、貿易體系和地緣政治格局加速變革的大背景下,中國建設科技創新強國已經走到了一個歷史性轉折點。

  這一轉折點的重要標誌性特徵不但是經濟發展動力、發展戰略的根本轉型,更是科技創新根本路徑的轉型。過去40年中國的企業和產業技術創新主要依靠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和人口結構優勢所形成的巨大國內外市場需求拉動的技術創新,這一需求拉動型的科技創新路徑,為我國企業開展以技術引進、漸進式創新、二次創新、組合創新等應用性創新和工程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的拉動力,也提供了新產品應用和快速迭代的用戶基礎,並與網際網路的崛起一道促成了共享經濟和用戶創新等經濟與創新模式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國際市場需求紅利減少,以及外部環境的衝擊,使得單靠需求引領路徑拉動科技創新日顯乏力,不僅難以與製造業強國建設、核心技術突破和經濟發展原動力提升的要求相適應,更難與美英德法日韓等依靠強大的基礎研究和正在進行的新一輪科技創新領先戰略競爭。

  通過對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世界主要科技創新強國和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創新強國路徑進行系統性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位於領先地位的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等主要依靠對基礎研究的持續高強度投入所帶來的核心技術供給,而美國則是打造了由強大的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供給路徑與需求引致的創新路徑共同構成的強大的國家創新生態系統,抓住和引領和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正在進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機遇。印度作為後發國家,和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相類似,也得益於巨大的人口紅利而正沿著需求引致的創新強國路徑加速追趕。

  可以預見,2020到2035這一轉折點時期,中國科技創新強國的建設不但面臨著創新型國家第一集團的激烈競爭乃至圍堵,也極有可能需要同時應對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快速追趕和直接競爭。對中國而言,在從創新型國家行列朝著創新型國家前列前進的轉折點時期,必須儘快強力打破對傳統科技創新路徑的依賴,加快科技創新戰略的轉型,從模仿跟隨到引領,從引進模仿升級至集成、原創和整合,更根本的是從「需求引致的科技創新路徑」為主,補弱增強,向「以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供給路徑為主,以需求引致的路徑為輔的新型雙引擎整合式創新強國路徑」徹底轉型,實現科技創新動力模型和經濟社會發展驅動模式的實質性與根本性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與政策建議

  圍繞科技創新2035的兩大使命、階段性要求和四個核心目標,以及「轉折點」時期的創新強國之路動力系統重構升級方案,筆者從科技創新水準/目標,世界級創新企業,公共科研,大學,產業創新,區域發展,國家科學中心,區域創新中心,創新路徑,制度優勢,創新理論等11個主要維度對科技創新2018年現狀和2035年展望做了初步的對比,以期為進一步深入開展科技創新2035戰略規劃的預研預判與頂層設計提供建設性的參考。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覺醒,以思想和制度創新賦予了黨和國家推進各領域全面創新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國發展的新的戰略目標,形成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全面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朝著科技創新2035使命與願景前進,就是繼續以思想和制度創新,發揮和增強我國的制度優勢,推進創新,「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首先要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弘揚科學精神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指導,整合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對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引導作用,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新戰略機遇期以及開放科學等新科學突破模式,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多維並行、多主體協同共生共創共贏共享的局面,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氛圍。

  其次是要重構和建設高效開放協同的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國家創新生態系統是提升一國綜合創新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載體,持續提高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全面提高產業共性核心技術的突破和供給質量。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的特色在於以戰略視野引領和驅動,整合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和開放共贏的全球資源優勢,一方面要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借鑑相關國際經驗,加快建設面向前沿性、原創性基礎科學問題和事關國家經濟國防安全的核心技術突破的國家實驗室,由政府主導、科研院校與企業組成「雙引擎」,打造一大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能夠引領國家乃至國際科學與技術突破的大規模、跨學科和多功能的國家實驗室,通過有組織、有戰略布局的創新來加速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供給的強國路徑。此外還要特別加強構建融合、協同發展的城市和鄉村創新系統,促進農業核心技術突破,加快鄉村振興,為我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第三是加快面向科技創新2035和科技創新強國建設的創新理論體系建設。將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與自主創新的強國之路緊密結合,從單一的開放創新或自主創新,走向「基於自主創新的開放整合」,形成由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全面創新,整合式創新構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強國理論體系,以適應和滿足新型舉國體制下多層次、多維度和多階段並存的科技創新發展需要。從自主創新走向「基於自主創新的開放整合」,既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承擔大國責任,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趨勢。

  最後,要加快研究制定面向2035的中長期科技創新規劃和「十四五」國家社會發展科技創新規劃。要通過制定和實施面向2035的科技創新與發展規劃,與包括新近出臺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內的「2035」系列規劃形成整合性強國政策,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創新理念,從創新驅動邁向創新引領,以思想和制度創新為根本保障,以戰略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加快創新強國動力模式的根本性轉型,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朝著四大核心目標——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發。

  (作者陳勁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尹西明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

(責任編輯:鄧浩)

相關焦點

  • 前沿研究: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中國工程院院刊
    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撰文指出,要深刻認識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要成為國家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的重要基礎,並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
  • 歐陽明高:面向2035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展望
    在7月2日的全體大會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科技委員會聯合主席歐陽明高發表了題為「面向2035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展望」的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的主要內容:借這個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面向2035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展望》。分三點和大家介紹:第一,純電與純電驅動技術。
  • 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題: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新華社記者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抗擊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將如何繼續穩步前進?」世界各國都在關注。
  • 展望2035年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
    原標題:展望2035年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   2020年11月18日成德眉資政務
  • 2035:海洋工程科技發展圖景
    2035年,探索、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已成為全球發展的新熱點,海洋立體觀測及預警預報能力得到極大提升,為海上活動全球到達和權益保障提供精準信息服務深海礦產資源逐漸實現商業化開發,海底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2035年,全球將出現多家國際一流的深海礦業集團公司,專門從事與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的業務。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和創新藥物引領未來全球科技創新熱點腦科學等前沿領域有望迎來全新突破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根據全球科學家的預測結果進行詞頻統計分析,凝練形成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全球10大熱點科技清單,見表1。
  • 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為加強長三角區域創新一體化,科技部近日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將長三角區域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原始創新動力源、融合創新示範區、開放創新引領區」,力爭到2025年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規劃》從"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共同推進開放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發展目標。
  • 展望|寫給2035年的中國軍隊
    名單上每名軍人的背後,都有一段中國軍隊波瀾壯闊的歷史——從剛剛辭世的101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到「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從「航母戰鬥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到37歲的空軍「金頭盔」飛行員蔣佳冀,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標註著中國軍隊改革發展的過去,還將開啟中國軍隊轉型重塑、實幹強軍的未來。
  • 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展望關鍵詞:現狀、期望與協作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11月27日,經濟觀察網從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以下簡稱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峰會將於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參會嘉賓將包括兩院院士、中國500強企業等。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產業鏈創新的「現狀、期望、協作」成為了峰會展望的關鍵詞。
  • 2035是這young什麼意思 2035是這young歌詞分享
    2035是這young是一首音樂的MV,在這首歌曲的MV中,展現了對於我國2035年的展望,MV以繪畫的開始,在該畫作上面,各處都是高樓聳立,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相互碰撞,非常有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這首歌的歌詞。
  • 我國未來15年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轉向
    但是,面向世界科技發展新前沿、面向建設科技強國戰略新需求、面向日益複雜的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我們仍然有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需要突破。綜合現有基礎、嚴峻形勢、目標使命和發展路徑等因素分析,我們提出,面向203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思想——「自主創新,開放跨越、科技強國、引領發展」,以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
  • 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與應對
    日前,聯合國人口司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簡稱WPP2019),對未來世界人口發展趨勢進行了新一輪的展望。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7.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1.67億人,佔比達到11.9%。
  • 中國金融未來展望:2035年中國金融資產呈爆發式增長 為資產尋找...
    昨天(9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作為新年首期演講嘉賓,以「我們熱愛的金融」為主題講述了中國金融面臨的「斷裂」點、中國金融的未來等熱點問題。2020光華思想力系列公開課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張茜 攝)劉俏在公開課上展望了中國金融的未來景象。劉俏認為,2035年中國金融有五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 「紅領巾」暢想2035@未來的自己——科技騰飛
    從關注自身的成長和蛻變,到暢想2035年科技方面的巨大飛躍,隊員們的思路愈加開闊,腦洞大開,盡情繪製未來圖景。瞧,2035年機器人漸漸普及,為交通、科研、農業、社會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活更加便捷,處處彰顯著智慧......趣味十足、創意無限的作品,飽含了隊員們對科技創造的憧憬,對祖國騰飛的希冀,以及向著夢想前行、創造美好未來的決心。
  • 【李君如展望五中全會:把2035年作為遠景目標同五年規划進行統一...
    【李君如展望五中全會:把2035年作為遠景目標同五年規划進行統一考慮,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表示,這次(全會)處於一個大的轉折期,中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轉向開啟現代化新徵程。2035年這個年份重要在要「基本實現現代化」。
  • 2035年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內容提要:在十九大報告中,一系列的新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熱詞,新時代、新階段、新起點、新徵程、新方略,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在報告的描繪中更加清晰起來,不斷走上新臺階的中國
  • 2021科技創新丨年初展望,28位專家的28個關鍵詞
    在2021年的第一天,三思派邀請28位專家學者,以關鍵詞加評述的方式,展望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在新的一年裡如何乘風破浪。  中國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正在進入高質量、高水平發展階段,形勢、任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都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就必須有適合中國國情和發展戰略的科學理論,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必須形成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成為產業經濟體系和創新體系的核心。  科技要自立自強,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就必須有重大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
  • 省林科院召開《江西省林業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
    12月30日,省林科院召開《江西省林業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部署會。省林科院院長楊傑芳主持會議,省林科院有關領導及規劃編制專班全體成員參加會議。12月初,省林業局委託省林科院編制《江西省林業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
  • 2035年、2050年的杭州將是什麼樣? 帶你來看
    高水平規劃「杭州2035」展望「杭州2050」  是承載千年古都光榮與夢想的一件大事  會議聽取了《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展戰略》研究成果介紹,審議通過了市規委會《章程》。  周江勇指出,做好國土空間總規編制工作,規劃「杭州2035」、展望「杭州2050」,這是承載千年古都光榮與夢想的一件大事,是杭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一城一窗」的具體行動,是杭州更好發揮「頭雁」作用、服務全國全省大局的責任擔當,是杭州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的必然要求。
  • 2035是這young什麼意思?一頭霧水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2035是這young是一首音樂的MV,在這首歌曲的MV中,展現了對於我國2035年的展望,MV以繪畫的開始,在該畫作上面,各處都是高樓聳立,傳統文化與高科技相互碰撞,非常有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這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