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人口司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簡稱WPP2019),對未來世界人口發展趨勢進行了新一輪的展望。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7.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1.67億人,佔比達到11.9%。根據WPP2019,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什麼特徵?與《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簡稱WPP2017)相比,此次修訂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又有什麼新的變化?在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版圖中,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可以如何促使人口老齡化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
一、本世紀內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先增後降,2055-2060年達到峰值,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8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98億人,當前至2060年代將是老齡化最快的階段
本世紀內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先增後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按60歲及以上來看,2020年老年人口規模為2.50億,佔比17.4%,2026年左右超過3億,2035年超過4億,2055年達到峰值4.88億,佔比為35.6%,隨後老年人口緩慢下降,2100年仍在4億以上,佔比為37.8%。按65歲及以上來看,2020年為1.72億,2035年超過3億,2050年為3.66億,2060年達到峰值3.98億,佔比29.83%,隨後老年人口緩慢下降,2100年為3.39億,佔比31.8%。
當前至2060年代是老齡化最快的階段,之後老齡化程度加深明顯放緩。2020-2065年老年人口比重45年時間提高約19個百分點。隨後緩慢提高,2065-2100年35年時間僅提高1.9個百分點。
圖1 1950-2100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及其比重變化
註:數據來源於WPP2019中方案預測結果,下同。
我們還發現,與WPP2017相比,此次預測結果顯示,2035年、2050年65歲及以上比重低約0.2個百分點,即屆時我國老齡化程度略低。
二、我國老齡化程度在世界格局中位次不斷上升,2050年在全世界排名第33位,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
2020年,我國老齡化程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12.0%,在全世界各個國家排名第57位,比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約高1.2個百分點。老齡化程度遠低於前三位的日本(28.4%)、義大利(23.3%)、葡萄牙(22.8%),也低於排名第38位的韓國(15.8%)。
2035年,我國老齡化程度為20.7%,在全世界排名第44位,比同期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約低4個百分點,比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約高3個百分點,與同期的美國(21.2%)、挪威(21.8%)等相當。此時,韓國老齡化程度快速上升至全世界第5名(29.0%)。
2050年,我國老齡化程度達到26.1%,在全世界排名第33位,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26.9%),仍顯著低於韓國(38.1%)、日本(37.7%)、義大利(36.0%)、德國(30.0%)等。屆時韓國老齡化程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圖2 2050年全球老齡化最高的前33位國家
圖3 2050年世界人口老齡化版圖
三、努力促進人口老齡化轉化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有利因素
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正在起步,就如何將人口老齡化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因素還處在探索階段。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立在人口老齡化的新國情之上,要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與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戰略和重大舉措深度融合,實現在發展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一是明確「兩個階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重點。2020-2035年要加快推進創新驅動型發展,積極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政策制度,在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等新經濟下,需要強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與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深度融合,奠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基礎。2035-2050年,要鞏固完善應對老齡化的政策制度,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保障更加成熟。
二是積極挖掘人口數量、素質、健康等綜合紅利。第一階段我國總撫養比快速升高,2030-2035年超過50(15-64歲人口=100),數量型人口紅利消逝。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撫養負擔相對較輕,且具有人口規模、勞動力比較優勢,同時人口綜合素質大為改觀,收穫質量型人口紅利的基礎正在強化,應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構建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挖掘人口數量、素質、健康等綜合紅利。
三是加快規劃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將繼續不斷延長。根據WPP2019,預計2045-205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1.52歲,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83.43歲)。建議審視現有60歲或65歲作為判別老年人的標準,打造老年健康、活力的社會。重視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倡導形成「壽命更長、工作更長」的積極就業觀,完善勞動就業法律法規,提供工作就業、教育培訓等服務,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促進發揮老年人的潛力。
作者單位:
劉厚蓮,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