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 用網際網路思維應對「銀色挑戰」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用網際網路思維應對「銀色挑戰」

  上海市閔行區顓橋鎮田園公園,市民在參觀30多對金婚夫婦的金婚紀念照。新華社發

  2020年6月2日,在石家莊橋西區振頭街道普愛嵌入式照護中心,照護人員在幫助老人做康復訓練。新華社發

  【聊健康】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年的10月25日是重陽節,值此之際,除了問候長輩、表達孝道,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之外,也要直面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銀髮族」的陣容越來越龐大。與先期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於經濟社會發展,且老齡化問題與轉型發展中的問題相互交織疊加,因而,我國面臨的「銀色挑戰」更大,應對的任務更重。

  1、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是最核心的問題

  我國的「銀髮族」有多龐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佔總人口的18.4%。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健康是最核心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據統計,超過1.8億老年人合併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將日益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嚴峻挑戰。

  在眾多老年常見病中,阿爾茨海默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尤為沉重。在現有醫療條件下,一旦走入阿爾茨海默病的世界,就意味著被牢牢套住。患者逐漸喪失的記憶,日益怪誕的行為,不可理喻的脾氣,都在消磨著家人的體力、耐心、金錢甚至親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人形象地將阿爾茨海默病稱為「全家人的慢性病」。

  據了解,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不僅位居世界第一,增速也是全球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17.9%,未來,65歲及以上人口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年齡組。而65歲以後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高峰期,該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見的類型,是大腦認知功能受損的疾病狀態,患病風險與年齡高度相關,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二級巡視員、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宣傳組組長盧春山在剛剛過去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去年6月,國務院啟動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就是其中15個重大專項行動之一。開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具有重要意義,這個專項行動不僅對個人和社會提出了具體要求,並且對政府提出了多達12項要求,其中要求到203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老年群體的健康關係到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二級巡視員齊新傑也表示,推進健康老齡化是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她表示,要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老年健康促進行動要求,增強全社會的老年期痴呆預防意識,提高預防與幹預能力。

  2、在眾多疾病中,阿爾茨海默病的危害長期被低估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老年痴呆患者約為5000多萬,平均每3秒就有一位老人被診斷為老年痴呆。2017年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5.56%,據此推算,全國有近千萬老年人患老年期痴呆,預計到2050年,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超過4000萬人。龐大的患病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和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對老年健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有三個低,即認知程度低、就診率低、接受治療的比例更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也常常被社會遺忘、忽視、誤解。」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指出,其實,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但很多人由於不知道、不了解,耽誤了早診早治的時機。同時,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叫成老年痴呆,名稱帶來的病恥感,也讓不少患者和家屬排斥就醫、不願談起該病。

  與此同時,在眾多疾病當中,阿爾茨海默病的危害被長期低估。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楠介紹說,阿爾茨海默病除了會「偷走」人們的記憶,還會使患者出現運動障礙,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嚴重者還會出現行為異常,需要專人24小時照料。

  此外,快速增長的老齡人口和沉重的照護負擔,是當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緊迫問題。2018年4月,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賈建平及其團隊發表的《阿爾茨海默病在中國以及世界範圍內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顯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費 13萬元,其中超過67%是交通住宿費、家庭日常護理費等非直接醫療費用。

  3、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使照護者承受巨大壓力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由於受傳統「孝道」等觀念影響,目前我國多以家庭式養老為主。然而許多人會發現,他們難以平衡工作和照顧父母的要求,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護理人員。《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報告》中也指出,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國內阿爾茨海默病的嚴重性,而家庭照護者疲於24小時不間斷看護,身心長期承受巨大壓力,社會支持資源短缺,標準化、規範化的臨床診療和人性化的照護康復需求遠遠未被滿足。

  此前發布的國內首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照護能力不足、照護資源匱乏、治療服務單一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面臨的三大困境。據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主任委員解恆革介紹,5%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認為,老人記憶下降是自然衰老過程,沒有必要治療而延遲就診。還有50%延遲就診與無助/無力感有關,比如家人的時間精力所限,就診不方便,缺乏支付能力,顧及其他疾病的治療,不知道該去哪裡診治等。而當需要談起患者面臨的困擾與壓力時,60%的家庭不會主動談起患者的病情,其中有八成的家庭認為,即使談起,最多就是得到一些安慰,並不會改變什麼,這也反映出阿爾茨海默病照護資源與服務能力的顯著匱乏。

  調研數據顯示,65.43%照護者看不到治療希望,感到心理壓力大;68.69%照護者健康受到影響;78.39%的照護者表示社交生活常受到影響,可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健康情況亟須關注。

  「居家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一件苦差事,連續幾年做下來,身心疲憊,還不能奢望患者會有些許好轉。」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委員蔣建春長期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母親,對此深有感觸。蔣建春告訴記者,之前完全沒有護理知識的患者家屬,一下子轉型成為照護者,在照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棘手問題,特別需要專業醫護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然而,在醫療資源有限的當下,醫生只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患者的治療上,對於照顧患者的家屬卻無暇顧及。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也曾談及,母親患老年痴呆多年,一直是父親在照料。父親無基礎病,不承想卻走在了母親的前面。患者活著,照顧患者的家人卻離世,這種情況讓人遺憾。後來王小寧查閱了大量文獻發現,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外就開始關注患者疾病對親屬照護者的身心都會造成巨大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比患者更嚴重的臨床狀況。由於配偶影響最大,所以被稱為「配偶症候群」。在我國,這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領域,需要引起重視。

  4、借力網際網路工具與信息化思維,賦能老年健康促進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標誌著我國首部國家層面的老年痴呆防治計劃正式出臺,為全面提升痴呆防治水平、統一協調痴呆防治力量、夯實痴呆防治能力、明確現階段痴呆防治任務的工作目標提供了指導。」解恆革表示,目前,要解決痴呆老人的醫療保健問題,需要國家、各行各業、社會和家庭舉共同之力以克之。

  解恆革認為,醫療衛生行業作為痴呆防治的主體,不能僅僅依靠神經科、精神科、老年科,還要依靠多學科的積極參與;不能僅僅依靠綜合醫院的醫護人員,還要依靠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的共同參與;不能僅僅依靠臨床醫護人員,即使全國近400萬的醫生、400多萬的護士全部參與痴呆防治也不夠,還要依靠康養護理機構的所有從業人員的共同參與;不能僅僅依靠醫療衛生行業,通信、電子、網際網路等對痴呆老人的遠程支持、防走失等方面已經並會繼續發揮著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徐俊日前也表示,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以實現全流程管理認知疾病患者,用網際網路助力老年健康。

  此外,目前國家積極鼓勵和支持科研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深度合作,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大型隊列研究,研究判定與預測老年健康的指標、標準與方法,研發可穿戴老年人健康支持技術和設備。盧春山提出,從老年健康促進工作來說,也要充分借力網際網路工具與信息化思維,讓信息技術強力賦能老年健康促進。比如,從健康科普的角度,可以將各種各類的新媒體平臺發展成為老年健康宣傳的陣地,通過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渠道,讓靠譜的專家和靠譜的知識更可及。再比如,可以通過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健康諮詢和健康管理工具,更高效、更科學地實現重點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早期控制。

  (本報記者 田雅婷)

相關焦點

  • 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與應對
    根據WPP2019,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什麼特徵?與《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簡稱WPP2017)相比,此次修訂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又有什麼新的變化?在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版圖中,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可以如何促使人口老齡化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
  • 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經濟觀察)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中新社北京6月12日電 (夏賓)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下稱「報告」)顯示,從2035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階段,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3.8億,佔總人口比例近30%;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佔總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
  • 易鵬:人口老齡化「灰犀牛」帶來挑戰與機遇
    而從整個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才是一隻「灰犀牛」,是我們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隻「灰犀牛」將會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帶來挑戰與機遇。這也是我們盤古智庫高度重視老齡社會研究的原因。中國從1999年正式邁進老齡化社會後,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口持續增長。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為國家戰略,有利於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強風險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營造有利戰略格局,確保中華民族世代永續發展,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摘要】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僅降低了韓國勞動供給能力,而且降低了社會總需求,加大了韓國政府財政負擔。為了應對老齡化趨勢,韓國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研究和制定老齡化相關法律,不斷完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韓國應對老齡化問題的經驗,給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以很好的借鑑。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我們長期呼籲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參見《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中國生育報告2019》《中國三輪人口大論戰:要不要放開生育?》《中國人口三大流傳甚廣的錯誤認識》《中國人口報告2020:少子老齡化挑戰》,等等)。
  • 習近平掛心人口老齡化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時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國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 人口老齡化進入中度階段 骨科用透明質酸行業快速發展
    人口老齡化進入中度階段 骨科用透明質酸行業快速發展我國處於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的過程,2019年國內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達到2.54億,佔總人口比例18.1%。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骨關節疾病發病率攀升,帶動玻璃酸鈉注射液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玻璃酸鈉注射液行業發展前景較好。
  • 關於徵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的啟事
    為科學編制「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推進京津冀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廣泛共識,北京市老齡辦、天津市老齡辦、河北省老齡辦聯合組織開展「科學籌劃『十四五』,積極應對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徵集活動。
  • 「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邁入中度老齡化
    改革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邁入中度老齡化專家呼籲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老年人數量的增加,而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絕對減少,而且有愈加嚴峻之勢,國家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面臨挑戰  ●人口的發展形勢是動態的,
  • 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定7重點 重視老齡化對策
    中新網2月9日電 未來幾十年,中國會有多少人口?需要多少糧食……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就要回答這些問題。據人民日報報導,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近日透露,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基本確定,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研究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數量問題。對未來10—50年的中長期人口數量及其變化趨勢作出科學預測。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按照這一標準,中國自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7.9%,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
  • 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 保險業需如何應對?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保險業需如何應對?新華網武漢12月7日電(遊蘇杭) 「十四五」時期保險行業怎麼幹?面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險業需如何應對?人身險數位化轉型應當怎麼轉?
  • 中國將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面臨未富先老挑戰
    「人口紅利」結束時就已是富裕社會,而中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大國   與「人口紅利」相對應的是「人口負債」,不斷加速的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東方網5月22日消息:日前有媒體報導稱,根據機構預測,支持中國令人吃驚的經濟崛起的「人口紅利」時代行將結束,到2015年左右中國適齡工作人口將在達到巔峰之後回落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增加到40%,而同期全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約為20%和14%。上海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迫切。一、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徵上海老齡化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 202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養老金壓力巨大【組圖】
    ,近年來,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了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我國已經快進入"老齡社會"了。人口老齡化加劇一方面意味著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同時也意味著勞動力的養老負擔加劇,養老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我國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國人口生育水平不斷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1.90‰。
  • 博鰲論壇:人口老齡化可成社會淨優勢,但必須多方合作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大幅攀升,對醫療體系以及患者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而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也越來越成為社會各方醫療相關方的重點關注領域。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幹事、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主席陳馮富珍表示,到2050年的時候,中國會有超過5億的60歲以上的人群。如何應對這一挑戰?陳馮富珍認為,首先是衛生體系或者叫做全民健康覆蓋的體系必須要和老齡人的需求結合。老齡人慢性的疾病,比如說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還有呼吸道的疾病等等,需要制定一個能夠提供長期護理的機制。
  • 2020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前景 人口老齡化帶來發展機遇
    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新醫改方案和「健康中國2020」的健康發展戰略,將「健康強國」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政策層面的利好將極大地鼓舞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健康中國2030戰略」又對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服務能力,健康體系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為實現全民健康而努力。
  •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驚人:老齡化全球領先
    而此前的1963年正是中國人口生育率最高的年份,一個婦女平均要生好幾個孩子。而1964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持續「變老」的進程中,老齡化曲線一路向上。目前,中國的平均生育率只有1.4到1.5的水平,到2014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人口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15.5% ;65周歲以上人口達到1.38億,佔總人口的10.1% 。
  • 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讀《人口與日本經濟》
    當代日本的經濟發展得益於「二戰」後人口的快速增長。從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現人口暴增現象,被稱為「團塊世代」,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經濟騰飛。可是,從1975年以後,日本人口增長率急劇下降,在2004年迎來1.28億的人口峰值之後,日本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人口減少的時期。  宏觀經濟學家吉川洋認為,「人口問題」是21世紀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