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讀《人口與日本經濟》

2020-12-08 中國證券網




  《人口與日本經濟》  (日)吉川洋 著  殷國梁 陳伊人 王貝貝 譯  九州出版社/後浪  2020年11月出版

  ⊙林頤

  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如何處理人口與經濟問題,但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這麼緊迫和嚴峻。當代日本的經濟發展得益於「二戰」後人口的快速增長。從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現人口暴增現象,被稱為「團塊世代」,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經濟騰飛。可是,從1975年以後,日本人口增長率急劇下降,在2004年迎來1.28億的人口峰值之後,日本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人口減少的時期。

  宏觀經濟學家吉川洋認為,「人口問題」是21世紀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及人口問題研究所在2012年1月公布的未來人口預測數據,日本在2110年的人口估計為4286萬,相比2015年的1.27億,在今後100年期間,日本人口數量將減少至現有數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變化,無疑將給日本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吉川洋撰寫《人口與日本經濟》一書的目的,就是探討這種變化及其影響與出路。

  複雜的人口問題

  在簡要回顧日本、中國與世界人口發展史之後,吉川洋沒有立刻進入正題,而是極力闡述經典的人口理論,包括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凱恩斯的人口論,還有以克努特·維克塞爾為代表的瑞典經濟學家的人口理論。

  《人口原理》初版發行於1798年。馬爾薩斯指出,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源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不過,馬爾薩斯理論也有很多缺陷。比如,馬爾薩斯強調的糧食生產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問題,到了20世紀基本上被迅速發展的科技解決了,而且產生「饑荒」的大多數原因不是糧食生產問題,而是分配出了問題。

  凱恩斯認為,19世紀下半葉,德國由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人口的增加催生了德國的擴張主義,然後把全世界都拖入世界大戰之中。差不多同時期,英、法迎來了由人口增長走向人口減少的大轉變時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走向沒落。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理論》一書中,首先研究的就是人口變化對投資的影響。凱恩斯把投資看成資本主義的引擎,一旦投資不足,經濟就會陷入蕭條。

  維克塞爾的核心議題是「最優人口」。最優人口指的是能使人均福利水平最大的人口,一旦超過這個標準,人均福利水平就不再上升,反而會轉為下降。維克塞爾強調,減少超出最優人口的過剩人口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這是瑞典成為福利大國的理論依據。

  這些理論各有長短,正說明了人口問題的複雜性。吉川洋對此總結道,圍繞人口問題的討論一直有進有退。現在從整個地球來看,人口仍是過剩的。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人口減少趨勢日益嚴重,少子老齡化催生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日本在這方面尤其緊迫。

  不得不面對的「少子老齡化」

  除了人口規模與出生率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之外,人口年齡結構也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影響。在人口年齡結構中,較為重要的是人口紅利和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

  人口紅利主要是指勞動力人口相對於被撫養人口更加充裕。而人口老齡化則與人口紅利相反,即勞動力人口小於被撫養人口。在經濟學裡,勞動力人口主要是指大於15歲低於65歲的人口,被撫養人口是指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口,人口老齡化的指標是指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顯然,人口紅利和人口老齡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

  如果人口持續減少,據模型推測,日本將在3776年8月14日剩下最後一個兒童。目前,日本的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2007年,日本老齡化超過21%,成為世界上首個「超老齡社會」。2015年的「國勢調查」顯示,日本的老齡化率已經達到26.7%。少子化導致的人口減少和急速老齡化,讓日本變得暮氣沉沉。

  出生率為何難以回升,除了晚婚和不婚之外,吉川洋在書中談到自泡沫經濟崩潰之後,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起出現了年輕人就業環境惡化的問題。由於非正式僱傭的增加和薪酬的降低,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經濟困難而不能結婚。這就像是回到了馬爾薩斯的時代。

  2015年10月,安倍政府明確將「人口」列為重要的政策目標,提出「遏制少子老齡化,維持50年後仍有1億人口」。然而,人口數量下降的軌跡一旦形成,是很難逆轉的,人類不得不審時度勢,極力扭轉不利局面。

  如果日本的人口數量減少,對住宅和生活用品的要求也隨之減少,會產生什麼結果?當社會規模逐漸變小,消費者數量不斷減少,為老年人提供福利的勞動力數量也在下降,那麼將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確實已經達到了人口最優數量,同地球的供給能力之間也形成了平衡,又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如果沒有人口的增長,我們是否依然能夠擁有繁榮……一個問題帶出另一個問題。日本別無選擇,只得成為第一個面對這些問題的現代國家。

  創造經濟增長點必須依靠科技

  吉川洋認為,人口減少問題雖然嚴重,但就日本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口減少悲觀論」有點言過其實。有很多人認為在人口減少的前提下,日本經濟沒有未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並不依賴勞動力人口,而是由創新來驅動的。

  比如,引起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很大原因就是城市工業。現代工業部門層出不窮的技術革新和設備投資能夠降低商品的價格。在工業發展的背景下,城市上班族的工資迅速提高,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由此產生家庭數量的增加。

  吉川洋強調,這些現象都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經濟社會絕無僅有的「歷史性條件」,而且只出現過這麼一次。經濟高速發展正是在這種歷史性條件之下產生的。經濟增長並不是單純依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機械性現象。經濟以遠超人口增長率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經濟增長趨勢的決定因素與其說是勞動力人口,不如說是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吉川洋援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4.0等重要觀點,說明經濟發展不一定依賴人口增長,而是更多取決於科技進步。吉川洋還以當前日本社會熱議的一個話題,即「人工智慧考上東大」的實驗為例。該實驗結果表明,人工智慧有能力與希望考上大學,然後與白領年輕人短兵相接。在未來的10年至20年,有許多工作會消失。比如:電話營銷、不動產的審核和調查、手工裁縫被服店、稅務申報代理人、數據錄入人員等等。這些工作的共同特徵都是容易通過工作手冊進行管理,即勞動者只要按照給定的規則操作即可,因此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但是,我們不要過於恐慌。吉川洋強調,要區分AI替代的是某種特定工作,還是所有的人類工作。機械化的發展導致人們失去某些工作,與完全不需要人類的勞動力有本質上的不同。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通常在整個經濟對勞動力的旺盛需求導致人手不足和薪酬提升時,人們才會為了某些工作更「省力」而引進機器。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經濟,以及經濟增長究竟有何意義。」在吉川洋看來,GDP是一個「不完善但有用的指標」,人均GDP水平與平均壽命之間存在清晰的正相關關係。恩格爾定律證明,人們對於食物的需求終會達到飽和。對於大量產品和服務都已普及的「成熟經濟」而言,其一直都面臨著增長率下降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推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唯有「產品創新」,也就是能夠帶來更多需求增長的新興產品和服務。在人口數量下行的壓力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依靠科技。

  還須釐清經濟增長與幸福的關係

  經濟增長為我們帶來了恩惠,然而,經濟增長是否就意味著人類生活的幸福呢?

  站在宏觀經濟的立場,吉川洋分析了當代日本「少子老齡化」人口狀況與經濟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他主要考慮的是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日本人口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經濟增長,「人口」在其中是作為抽象的社會變量指標,並沒有仔細考慮個體生活狀況的改善。作者一味強調經濟增長,忽略經濟增長的目的,這是日本官僚群體長期養成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的無意識體現,也是日本當前問題的一個肇因。

  解決人口老齡化這個問題的途徑不應僅局限在經濟層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涉及社會公平的問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經濟」只是影響生育率的原因之一。生育率還牽涉兩性權益、兒童教育、階層變動、城鄉差別等問題。假設女性在家庭、職場依然處於弱勢地位,甚至遭遇家暴也無法尋求幫助;假設教育公平沒有真正落實,學齡兒童的身心健康經常遭受侵害;假設普通人的階層上升渠道被堵塞,無法依靠個人奮鬥實現社會認可的成功,城鄉差別、階層差別凝固乃至進一步擴大;假設「996」成為職業日常,年輕人疲於加班……那麼,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就必然成為年輕人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人口數量要與環境的承受力相適應,太多的人口與過少的人口,都不利於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不利於人類整體的利益,而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應當是為人類謀福利的,人口與經濟之間,要達成平衡,達成正相關。

相關焦點

  • 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與應對
    根據WPP2019,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什麼特徵?與《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簡稱WPP2017)相比,此次修訂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又有什麼新的變化?在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版圖中,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可以如何促使人口老齡化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
  • 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 保險業需如何應對?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保險業需如何應對?新華網武漢12月7日電(遊蘇杭) 「十四五」時期保險行業怎麼幹?面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險業需如何應對?人身險數位化轉型應當怎麼轉?
  • 世界人口迅速老齡化 孩子們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除了發達國家,近幾十年來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也未能躲過人口老齡化的衝擊。中國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中國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社會,老齡化進程在加速,養老壓力持續增大,而經濟活動中人口紅利因素持續減弱。比如日本,2018年人口統計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佔人口27%,而壽命預期是84歲。這兩個數據都是世界第一。而日本0-4歲的娃娃佔人口比例不到4%。這是聯合國數據。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一、充分認識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大意義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對「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 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經濟觀察)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在報告的線上發布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表示,雖然挑戰和壓力空前,但人口老齡化也帶來新的轉型發展的機遇和動力。當前需要積極、理性、客觀、全面地看待人口老齡化,通過政策選擇來揚長避短。 面對老齡化挑戰,中國應如何應對?報告認為,人口老齡化既有挑戰也是機遇。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生育政策面臨重大調整。 人口問題事關國家興衰和民眾福祉,是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的命運和前景取決於人口,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視為國難。
  • 人口老齡化的未來,未必有你想像的那麼悲觀
    我想作者所探討的人口經濟問題其實已大大超出了經濟理論研究的一般範疇,只是這種「超出」並非天馬行空理想化的空泛描述,而是基於對「少子老齡化」、「富裕階層出生率下降」、「發達國家人口壽命延長」、「需求飽和帶來經濟零增長」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之後,讓讀者下意識的同作者一樣發出疑問:人類幸福的源泉只是經濟增長嗎?
  • 面對老齡化,如何更經濟地制定醫保政策 | BMC Geriatrics
    論文標題:The associations of multimorbidity with the sum of annual medical and long-term care expenditures in Japan 期刊:BMC Geriatrics 作者:Takahiro Mori, Shota Hamada, Satoru Yoshie, Boyoung
  •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摘要】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僅降低了韓國勞動供給能力,而且降低了社會總需求,加大了韓國政府財政負擔。為了應對老齡化趨勢,韓國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研究和制定老齡化相關法律,不斷完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韓國應對老齡化問題的經驗,給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以很好的借鑑。
  • 關於徵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的啟事
    為科學編制「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推進京津冀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廣泛共識,北京市老齡辦、天津市老齡辦、河北省老齡辦聯合組織開展「科學籌劃『十四五』,積極應對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徵集活動。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老齡化程度遠低於前三位的日本(28.4%)、義大利(23.3%)、葡萄牙(22.8%),也低於排名第38位的韓國(15.8%)。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立在人口老齡化的新國情之上,要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與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戰略和重大舉措深度融合,實現在發展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 面對城鎮化與人口老齡化,中國人怎樣才能「端穩飯碗」?
    不過,由於城鎮化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勞動力變得越來越昂貴,我國農業糧食生產面臨的資源稟賦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突破「地少」的限制之後,如今又遭遇「人少」的挑戰。從根本上說,唯有走以替代勞動力要素為目標的機械化和智能化道路,才能突破當前糧食生產的資源約束。農業生產「無人化」,或是中國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核心策略。
  • 關於人口老齡化與相關的英語知識
    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就日趨嚴重,每年都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議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是日益嚴重的國民養老壓力。我們都知道,我國現有的養老金制度本質上相當於是全民分擔一部分養老壓力。即在工作黃金年齡的青壯年在現在工作期間提前為自己繳納的一部分養老金,將用於為社會上已經退休的老人養老。等到自己退休之後循環往復。但人口老齡化使得國民養老體系壓力增加。
  • 中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 用網際網路思維應對「銀色挑戰」
    今年的10月25日是重陽節,值此之際,除了問候長輩、表達孝道,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之外,也要直面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銀髮族」的陣容越來越龐大。
  • 「睿見」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是「人的突變」中影響最大最持久的,堪稱人類史上最大「灰犀牛」。有人說把老年人年齡定義調高一下,就不存在老齡化了,也不是的,你可以改變老年人年齡的定義,但改變不了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從上世紀60年代金字塔型的人口結構,到90年代再到現在的鐘形乃至未來的紡錘形人口結構,老齡人口佔比極大增長,而勞動力人口佔比是下降的,少兒人口佔比更是下降的。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澎湃新聞 王基煒 製圖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之一,至2019年底,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518.12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增加到40%,而同期全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約為20%和14%。上海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迫切。一、上海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徵上海老齡化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 日本1970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何依舊能「老而不死」?
    據研究表明,人類最高壽命上限是120歲,但也有很多地區出現了更為高壽的數字,但是今天我們要來研究的是這樣一個國家——日本。據研究發現2019年日本在全世界的人口壽命排行榜中佔據第一,成為2019年"人口最為長壽的國家"。
  • 習近平掛心人口老齡化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時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國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 人口因素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
    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應該把識別這些因素看作頭等重要,就像在腦海中設置成圖畫的大背景,因為它們決定大周期和大趨勢。 從國別研究的結果來看,要判斷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的差別,應該選哪些簡單有效的經濟指標?我認為應該選擇三個因素:財政的可持續性、人口結構以及創新能力。
  • 「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 邁入中度老齡化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迫在眉睫的舉措是改革我國生育政策,放開生育。」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鄭秉文在近日舉辦的「2020年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年會」上呼籲。年會由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