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人口與日本經濟》,來自日本作家吉川洋。
去年,國家統計局的報告指出,中國已經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當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難免充滿困惑: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真的只能成為社會的包袱嗎?AI技術到底是會奪走我們的飯碗還是會為我們帶來新的轉機?等待少子老齡化社會的是不是只有經濟衰退這一條路?
鄰國日本的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參照。不同以往的普遍的悲觀看法,日本宏觀經濟學泰鬥吉川洋憑藉多年以來的深入思考和博聞強識,指出經濟衰退並不是必然,人們完全可以從更廣闊、更樂觀的視角找到未來的希望。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人口與日本經濟》
著者:[日]吉川洋
譯者:殷國梁陳伊人王貝貝
版本:後浪|九州出版社2020年11月
(點擊書封可進入購買頁面)
作者簡介:
吉川洋,日本宏觀經濟學家。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後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師從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託賓。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立正大學校長,2010年獲得日本天皇頒發的紫綬褒章,曾任日本經濟學會會長,在多個政府經濟政策諮詢委員會中擔任委員或會長。他長期參與日本經濟財政政策的制定過程,被譽為「日本宏觀經濟學泰鬥」。著有《宏觀經濟學研究》《日本經濟與宏觀經濟學》《經濟高速增長》《轉換期的日本經濟》《經濟困境中,誰的經濟學管用》《通貨緊縮──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評審員
001
劉爺
「
幸福的源泉是什麼?
吉川洋的《人口與日本經濟》,雖然只是一本只有207頁,11萬字的薄薄小冊子,但其內容非常豐富,作者對人口、經濟問題以及經濟增長對我們意味什麼等問題的深深思考令人驚嘆。
全書包括人口與經濟的關係、日本經濟對人口的影響、各國人口增減的概況以及經濟增長對我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等內容,而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書末尾提出的關於「幸福的源泉……」。我想作者所探討的人口經濟問題其實已大大超出了經濟理論研究的一般範疇,只是這種「超出」並非天馬行空理想化的空泛描述,而是基於對「少子老齡化」、「富裕階層出生率下降」、「發達國家人口壽命延長」、「需求飽和帶來經濟零增長」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之後,讓讀者下意識的同作者一樣發出疑問:人類幸福的源泉只是經濟增長嗎?
人口問題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學以致用方為學,經濟學這門學問成立於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歐洲正處於人口爆炸的時代。作者首先簡要回顧了18世紀著名學者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凱恩斯、維克賽爾、繆爾達爾等人關於人口與經濟問題方面的觀點,並結合日本、中國以及歐洲代表性的國家人口經濟情況佐證這些觀點。
由於引用當代以來的世界主要國家人口經濟情況,並不陳舊的數據統計,讓人對十八、十九世紀經典的人口經濟理論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即視感,這時你會欣喜地發現這些經典理論面對新世紀的人口減少、少子老齡化、科技創新驅動、貧富差距擴大等課題並不過時,某些論點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徑和方法。比如凱恩斯「必須從把收入轉為儲蓄的富裕階層向將收入用於消費的普通大眾進行收入的再分配……」,對應目前廣泛存在的「需求不足」、「消費降級」問題;比如繆爾達爾在維克賽爾「最優人口」基礎上提出的「限制生育給個人帶來的利益並不等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無論是否擁有孩子,市民作為納稅人都必須承擔(撫養孩子的)負擔。
因此,人口政策的一般性策略應該是,從個人和沒有孩子的家庭向擁有孩子的家庭進行收入轉移」,繆爾達爾還指出「一方面必須尊重人們自願限制生育的權利,另一方面在生育、養育方面必須轉變制度,將各個家庭的負擔改為由整個社會來承擔。……比起現金給付,實物給付要更好。建議國家實施增設託兒所數量、提升衛生及教育水平等措施」。這些主張對於我國目前執行的「二孩」政策同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經濟增長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作者論述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不依賴勞動力人口,而是由創新來驅動,「人口減少悲觀論」言過其實。日本的少子化和急速老齡化帶來嚴重問題:少子化帶來人口減少,資金來源減少;老齡化帶來老齡人口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少子老齡化帶來了財政赤字嚴重問題,同時伴隨一些地區的年輕女性在持續流失,這些地區最終可能消亡(指一些邊緣小的鄉村、城鎮人口停滯以至較少,最終該地區逐漸消失)的嚴重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包含數據統計,讓讀者對問題的嚴重性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認識。
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人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富裕,也使我們進入了「貧富差距擴大型社會」,基尼係數升高,富裕階層的出生率首先開始下降,發達國家在富裕環境中人口減少,而人均壽命延長,人均GDP水平與平均壽命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得出人均收入提高,需求一旦飽和,經濟的整體發展終將不得不趨向零增長!
此刻,作者提出他最終的思考——幸福的源泉並不只有經濟增長,零增長是可以接受的,「靜止狀態」才能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幸福!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
評審員
002
劉進卿
「
生活在超老齡社會,
更需要由創新驅動的「銀髮經濟」
讀完《人口與經濟》這本書,讓我長舒一口氣:原來讓全世界焦慮的「老齡化」並沒有那麼可怕。作者的核心觀點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不是人口數量,而是創新。
先來說一說翻譯。這是一部外文書籍,但翻譯得非常棒。語言流暢、用詞準確而且富於變化,讀起來行雲流水,幾乎感覺不到是翻譯作品。也多虧譯者的高水平翻譯,讓我這個外行也能讀得明白。
這本書並不是高深莫測的專著,可以說是大量數據支撐的隨筆集。作者圍繞人口問題,介紹了與人口相關的著名論點,包括馬爾薩斯和凱恩斯等人的觀點。關於日本的經濟和人口,作者列舉了大量的數據來證明人口減少不會使經濟停滯不前。
全世界都在關注老齡化和少子化,並出臺各種各樣的政策。這帶給我們普通人的感覺是:人口出現危機了,未來危險了,怎麼辦?作者用明治3年(1870年)後100餘年裡日本人口和實際GDP的變化作為數據支撐。從對比確實可以看出,在這100餘年中,人口增長的幅度非常非常小,而相對的日本經濟在二戰之後出現了高速增長的階段。事實上,「勞動生產率」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書中提到,即使勞動力人口沒有變化(或者稍微減少),只要平均每位勞動者所能製造出來的商品增加了(即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經濟增長率就也會提高。能夠在一個國家的經濟整體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因素是投入新設備和機械的「資本積累」,以及廣義上的「技術進步」,即「創新」。對,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創新,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
其實有一個關於人口和經濟和創新的簡單的現象。美國先不用說了,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諾貝爾獲獎者屈指可數。而飽受老齡化和少子化困擾的日本,幾乎沒有缺席過每年的諾貝爾獎。從這個層面上大概也能看到,質和量的關係。
對於日本經濟的未來,作者也給出了發展的方向,總結起來我認為就是「銀髮經濟」。超老齡社會的到來,會使「住宅、交通、物流、乃至一個文具到整個城市」方方面面發生新的需求和變化。只要變就會動,只要動就會有活力。
新聞不斷報導的「老齡化」和公交車上的老人們,經常讓我對未來擔憂。讀完這本書之後,焦慮的心多少可以放下了。我相信人的創造力,人類總會找到出路的。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
評審員
003
溪川上
「
被長壽裹挾者
在經濟與道德之間
許久未碼字兒吐槽破書了,如此陳舊老套的觀點亦是讓人無語,不過一想本世紀未能誕生挾經裹典的思想家,亦是情有可原,可是東拼西湊的東西便有些讓人無語了!想來俺的吐槽能力亦是不敢恭維,即是五十步笑百步了。書名如此高大上,人口與經濟,卻只是狹隘的講了倆經濟觀點,談了談壽命長了自然增長率低了,然後就沒了…
而且根本沒談人口中的教育及移民問題!感覺像是拼湊幾個經濟觀點一樣,或者說只不過是看幾個經濟觀點的時候,進行手抄一遍,太像是最近的手帳熱潮了。不過前言裡說過只是隨筆…
那說點兒俺覺得沒談的事,比如說如今的地球人口還是增長率居高不下,預計會突破一百億人,而書裡一筆帶過的所謂生物環境承載力,根本不適合人類。不然如何說如今的地球人口有六七十億人?
俺覺得如今需要新的人口理論,更需要新的關於長壽的思考,當然也包括各種附加問題,經濟只是一個問題。而環境承載力讓俺想起來以前看過的老鼠實驗及旅鼠故事,雖然不確定是真還是假。大意是超過環境承載力,會有老鼠自掛東南枝,或者其他激烈行為,比如更加暴躁或者說更具攻擊性!或者離群寡居。顯而易見的是人類利用群體效應,或許說利用經濟手段來解決此類問題……
經濟之外的道德問題,如果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是一般道德問題,那麼孤獨死便是經濟創新也無能為力的嚴重道德問題了。順帶一提書裡談少子化比老齡化更多一些!這個問題就是不婚不育者的最後一程,人沒了無人知曉,亦未有人祭奠。最近看過一部此題材的電影。感覺美化的太多。未及新聞有衝擊力!然而人的記憶是短暫的,即便是如此嚴重的道德問題,也不見得會有人探討一番!
最後說一下標題裡的被裹挾者,俺覺得人生的隨意,死的偶然。而長壽卻是裹挾著你,未給你太多選擇的餘地…
閱讀評分:3.5分(滿分10分)
」
綜合
意見
對於《人口與日本經濟》這本書,兩位評審員給出了8分(滿分10分),兩位評審員都認同此書雖是一本薄薄的隨筆集,但觀點擁有大量數據支撐,用通俗易懂地方式介紹經典理論,文筆和翻譯流暢,非專業人士閱讀時也不會感到吃力。另一位評審員對這本書表達了不滿的意見,也對書中不足之處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吉川洋在書中指出,人口老齡化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創新與技術進步會彌補勞動人口減少帶來的損失。你們認同作者的觀點嗎?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各位評審員;編輯:李永博;校對:李世輝。
(點擊觀看書評周刊vlog,帶你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
年度閱讀推薦書目評選過程!)
評審團
閱讀需要主張
微信公眾號ID:ibookreview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