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的未來,未必有你想像的那麼悲觀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人口與日本經濟》,來自日本作家吉川洋。

  去年,國家統計局的報告指出,中國已經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當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難免充滿困惑: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真的只能成為社會的包袱嗎?AI技術到底是會奪走我們的飯碗還是會為我們帶來新的轉機?等待少子老齡化社會的是不是只有經濟衰退這一條路?

  鄰國日本的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參照。不同以往的普遍的悲觀看法,日本宏觀經濟學泰鬥吉川洋憑藉多年以來的深入思考和博聞強識,指出經濟衰退並不是必然,人們完全可以從更廣闊、更樂觀的視角找到未來的希望。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人口與日本經濟》

  著者:[日]吉川洋

  譯者:殷國梁陳伊人王貝貝

  版本:後浪|九州出版社2020年11月

  (點擊書封可進入購買頁面)

  作者簡介:

  吉川洋,日本宏觀經濟學家。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後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師從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託賓。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立正大學校長,2010年獲得日本天皇頒發的紫綬褒章,曾任日本經濟學會會長,在多個政府經濟政策諮詢委員會中擔任委員或會長。他長期參與日本經濟財政政策的制定過程,被譽為「日本宏觀經濟學泰鬥」。著有《宏觀經濟學研究》《日本經濟與宏觀經濟學》《經濟高速增長》《轉換期的日本經濟》《經濟困境中,誰的經濟學管用》《通貨緊縮──解析日本慢性病的全貌》等。

  評審員

  001

  劉爺

  「

  幸福的源泉是什麼?

  吉川洋的《人口與日本經濟》,雖然只是一本只有207頁,11萬字的薄薄小冊子,但其內容非常豐富,作者對人口、經濟問題以及經濟增長對我們意味什麼等問題的深深思考令人驚嘆。

  全書包括人口與經濟的關係、日本經濟對人口的影響、各國人口增減的概況以及經濟增長對我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等內容,而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書末尾提出的關於「幸福的源泉……」。我想作者所探討的人口經濟問題其實已大大超出了經濟理論研究的一般範疇,只是這種「超出」並非天馬行空理想化的空泛描述,而是基於對「少子老齡化」、「富裕階層出生率下降」、「發達國家人口壽命延長」、「需求飽和帶來經濟零增長」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之後,讓讀者下意識的同作者一樣發出疑問:人類幸福的源泉只是經濟增長嗎?

  人口問題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學以致用方為學,經濟學這門學問成立於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歐洲正處於人口爆炸的時代。作者首先簡要回顧了18世紀著名學者亞當.斯密、馬爾薩斯、凱恩斯、維克賽爾、繆爾達爾等人關於人口與經濟問題方面的觀點,並結合日本、中國以及歐洲代表性的國家人口經濟情況佐證這些觀點。

  由於引用當代以來的世界主要國家人口經濟情況,並不陳舊的數據統計,讓人對十八、十九世紀經典的人口經濟理論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即視感,這時你會欣喜地發現這些經典理論面對新世紀的人口減少、少子老齡化、科技創新驅動、貧富差距擴大等課題並不過時,某些論點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徑和方法。比如凱恩斯「必須從把收入轉為儲蓄的富裕階層向將收入用於消費的普通大眾進行收入的再分配……」,對應目前廣泛存在的「需求不足」、「消費降級」問題;比如繆爾達爾在維克賽爾「最優人口」基礎上提出的「限制生育給個人帶來的利益並不等於整個社會的利益……無論是否擁有孩子,市民作為納稅人都必須承擔(撫養孩子的)負擔。

  因此,人口政策的一般性策略應該是,從個人和沒有孩子的家庭向擁有孩子的家庭進行收入轉移」,繆爾達爾還指出「一方面必須尊重人們自願限制生育的權利,另一方面在生育、養育方面必須轉變制度,將各個家庭的負擔改為由整個社會來承擔。……比起現金給付,實物給付要更好。建議國家實施增設託兒所數量、提升衛生及教育水平等措施」。這些主張對於我國目前執行的「二孩」政策同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經濟增長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作者論述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不依賴勞動力人口,而是由創新來驅動,「人口減少悲觀論」言過其實。日本的少子化和急速老齡化帶來嚴重問題:少子化帶來人口減少,資金來源減少;老齡化帶來老齡人口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少子老齡化帶來了財政赤字嚴重問題,同時伴隨一些地區的年輕女性在持續流失,這些地區最終可能消亡(指一些邊緣小的鄉村、城鎮人口停滯以至較少,最終該地區逐漸消失)的嚴重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包含數據統計,讓讀者對問題的嚴重性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認識。

  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人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富裕,也使我們進入了「貧富差距擴大型社會」,基尼係數升高,富裕階層的出生率首先開始下降,發達國家在富裕環境中人口減少,而人均壽命延長,人均GDP水平與平均壽命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得出人均收入提高,需求一旦飽和,經濟的整體發展終將不得不趨向零增長!

  此刻,作者提出他最終的思考——幸福的源泉並不只有經濟增長,零增長是可以接受的,「靜止狀態」才能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幸福!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2

  劉進卿

  「

  生活在超老齡社會,

  更需要由創新驅動的「銀髮經濟」

  讀完《人口與經濟》這本書,讓我長舒一口氣:原來讓全世界焦慮的「老齡化」並沒有那麼可怕。作者的核心觀點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不是人口數量,而是創新。

  先來說一說翻譯。這是一部外文書籍,但翻譯得非常棒。語言流暢、用詞準確而且富於變化,讀起來行雲流水,幾乎感覺不到是翻譯作品。也多虧譯者的高水平翻譯,讓我這個外行也能讀得明白。

  這本書並不是高深莫測的專著,可以說是大量數據支撐的隨筆集。作者圍繞人口問題,介紹了與人口相關的著名論點,包括馬爾薩斯和凱恩斯等人的觀點。關於日本的經濟和人口,作者列舉了大量的數據來證明人口減少不會使經濟停滯不前。

  全世界都在關注老齡化和少子化,並出臺各種各樣的政策。這帶給我們普通人的感覺是:人口出現危機了,未來危險了,怎麼辦?作者用明治3年(1870年)後100餘年裡日本人口和實際GDP的變化作為數據支撐。從對比確實可以看出,在這100餘年中,人口增長的幅度非常非常小,而相對的日本經濟在二戰之後出現了高速增長的階段。事實上,「勞動生產率」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書中提到,即使勞動力人口沒有變化(或者稍微減少),只要平均每位勞動者所能製造出來的商品增加了(即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經濟增長率就也會提高。能夠在一個國家的經濟整體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因素是投入新設備和機械的「資本積累」,以及廣義上的「技術進步」,即「創新」。對,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創新,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

  其實有一個關於人口和經濟和創新的簡單的現象。美國先不用說了,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諾貝爾獲獎者屈指可數。而飽受老齡化和少子化困擾的日本,幾乎沒有缺席過每年的諾貝爾獎。從這個層面上大概也能看到,質和量的關係。

  對於日本經濟的未來,作者也給出了發展的方向,總結起來我認為就是「銀髮經濟」。超老齡社會的到來,會使「住宅、交通、物流、乃至一個文具到整個城市」方方面面發生新的需求和變化。只要變就會動,只要動就會有活力。

  新聞不斷報導的「老齡化」和公交車上的老人們,經常讓我對未來擔憂。讀完這本書之後,焦慮的心多少可以放下了。我相信人的創造力,人類總會找到出路的。

  閱讀評分:8分(滿分10分)

  

  評審員

  003

  溪川上

  「

  被長壽裹挾者

  在經濟與道德之間

  許久未碼字兒吐槽破書了,如此陳舊老套的觀點亦是讓人無語,不過一想本世紀未能誕生挾經裹典的思想家,亦是情有可原,可是東拼西湊的東西便有些讓人無語了!想來俺的吐槽能力亦是不敢恭維,即是五十步笑百步了。書名如此高大上,人口與經濟,卻只是狹隘的講了倆經濟觀點,談了談壽命長了自然增長率低了,然後就沒了…

  而且根本沒談人口中的教育及移民問題!感覺像是拼湊幾個經濟觀點一樣,或者說只不過是看幾個經濟觀點的時候,進行手抄一遍,太像是最近的手帳熱潮了。不過前言裡說過只是隨筆…

  那說點兒俺覺得沒談的事,比如說如今的地球人口還是增長率居高不下,預計會突破一百億人,而書裡一筆帶過的所謂生物環境承載力,根本不適合人類。不然如何說如今的地球人口有六七十億人?

  俺覺得如今需要新的人口理論,更需要新的關於長壽的思考,當然也包括各種附加問題,經濟只是一個問題。而環境承載力讓俺想起來以前看過的老鼠實驗及旅鼠故事,雖然不確定是真還是假。大意是超過環境承載力,會有老鼠自掛東南枝,或者其他激烈行為,比如更加暴躁或者說更具攻擊性!或者離群寡居。顯而易見的是人類利用群體效應,或許說利用經濟手段來解決此類問題……

  經濟之外的道德問題,如果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是一般道德問題,那麼孤獨死便是經濟創新也無能為力的嚴重道德問題了。順帶一提書裡談少子化比老齡化更多一些!這個問題就是不婚不育者的最後一程,人沒了無人知曉,亦未有人祭奠。最近看過一部此題材的電影。感覺美化的太多。未及新聞有衝擊力!然而人的記憶是短暫的,即便是如此嚴重的道德問題,也不見得會有人探討一番!

  最後說一下標題裡的被裹挾者,俺覺得人生的隨意,死的偶然。而長壽卻是裹挾著你,未給你太多選擇的餘地…

  閱讀評分:3.5分(滿分10分)

  

  綜合

  意見

  對於《人口與日本經濟》這本書,兩位評審員給出了8分(滿分10分),兩位評審員都認同此書雖是一本薄薄的隨筆集,但觀點擁有大量數據支撐,用通俗易懂地方式介紹經典理論,文筆和翻譯流暢,非專業人士閱讀時也不會感到吃力。另一位評審員對這本書表達了不滿的意見,也對書中不足之處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吉川洋在書中指出,人口老齡化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創新與技術進步會彌補勞動人口減少帶來的損失。你們認同作者的觀點嗎?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各位評審員;編輯:李永博;校對:李世輝。

  (點擊觀看書評周刊vlog,帶你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

  年度閱讀推薦書目評選過程!)

  評審團

  閱讀需要主張

  微信公眾號ID:ibookreview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世界人口迅速老齡化 孩子們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2018年底,地球上有7.05億老人,6.8億嬰幼兒。問題是,這個趨勢對你我意味著什麼?各有難處人類社會整體正在經歷老齡化過程,但各個國家/地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存在差異,面臨的問題和困局也各不相同。根據普遍接受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0%就屬於老齡社會。除了發達國家,近幾十年來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也未能躲過人口老齡化的衝擊。中國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中國從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社會,老齡化進程在加速,養老壓力持續增大,而經濟活動中人口紅利因素持續減弱。
  • 聯合國《2019世界人口展望》:未來十年人口增長減緩 老齡化加劇
    聯合國《2019世界人口展望》:未來十年人口增長減緩 老齡化加劇 2019年07月03日 13: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侯麗 字號 內容摘要:
  • 臺灣人口老齡化愈趨嚴重
    新華社臺北8月5日電(記者何自力 潘麗君)臺灣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公布:2017年7月的戶口統計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整體比例13.55%,0至14歲的幼年人口佔比13.22%,老年人口比幼年人口多了近8萬人。自今年2月呈現「死亡交叉」後,兩者差距越來越大。
  • 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與應對
    日前,聯合國人口司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簡稱WPP2019),對未來世界人口發展趨勢進行了新一輪的展望。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7.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1.67億人,佔比達到11.9%。
  • 我國未來危機感重重的城市,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看下是你家鄉嗎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對於我國目前的人口形勢有沒有什麼了解呢,其實現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具有生命力,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培養的越來越多了。但是我國如今內部卻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口老齡化問題了,要知道人口老齡化對一個國家來說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老齡化十分嚴重的話,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生命力及活力在逐漸的衰弱,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走下坡路的表現啊!今天咱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今我國內部究竟哪一座城市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呢?
  •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關鍵詞】韓國 老齡化社會保障 人口結構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識碼】A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再生產規律作用的結果,也是人口發生結構性轉變之後的必然趨勢。隨著東亞經濟崛起,東亞國家逐漸面臨著老齡化的社會問題,韓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多年來韓國在應對低生育及老齡化方面做過不少政策嘗試與探索,值得借鑑。
  • 人工智慧或能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前言: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正在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口老齡化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大人口問題。搭載上人工智慧發展的時代快車,被認為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一個主要途徑。
  • 「睿見」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中國的老齡化又是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老齡化更加強悍的「超級老齡化」,即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和超穩結構的人口老齡化,同時也是與城市化、信息化「同步共振」的人口老齡化,直到本世紀末,我國都會處於很高的老齡化水平。在超級老齡化推動下,我們正在面臨一場根本性的社會轉型。人們一談到老齡化往往就是指養老,不是的,老齡化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養老的範疇,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大轉型。
  • 分清三種類型的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從成因和結構都具有豐富性,我們不能簡單化。  第一種是人口絕對老齡化。也就是老年人口老齡化,包括了老年人口長壽化和新增人口老齡化兩種力量,人口學根據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稱之為「頂部老齡化」。前者是說長壽老人越來越多,過去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人生九十不稀奇,進入老年期的老年人餘壽更長,老年人口的平均存活期更長。
  • 易鵬:人口老齡化「灰犀牛」帶來挑戰與機遇
    而從整個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才是一隻「灰犀牛」,是我們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隻「灰犀牛」將會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帶來挑戰與機遇。這也是我們盤古智庫高度重視老齡社會研究的原因。中國從1999年正式邁進老齡化社會後,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口持續增長。
  • 關於人口老齡化與相關的英語知識
    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就日趨嚴重,每年都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議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是日益嚴重的國民養老壓力。我們都知道,我國現有的養老金制度本質上相當於是全民分擔一部分養老壓力。即在工作黃金年齡的青壯年在現在工作期間提前為自己繳納的一部分養老金,將用於為社會上已經退休的老人養老。等到自己退休之後循環往復。但人口老齡化使得國民養老體系壓力增加。
  • 世界人口展望報告,2019老齡化人口激增,某行業或成未來熱點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9年6月底發布了一份名為《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的報告。報告顯示,2030年世界人口將從目前的77億增至85億,2050年達到97億,2100年或將達到110億。報告認為,到2050年,人類平均預期壽命將從目前的72.6歲增至77.1歲,全世界80歲及以上人口也將從目前的1.43億增加到4.26億,佔比達16%。人口老齡化導致工作年齡段人口比例下降,這將大大增加社會保障壓力。養老需求將為安防提供一個新的藍海市場實際上,人口老齡化趨勢已日益顯現。
  • 習近平掛心人口老齡化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時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國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 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讀《人口與日本經濟》
    而人口老齡化則與人口紅利相反,即勞動力人口小於被撫養人口。在經濟學裡,勞動力人口主要是指大於15歲低於65歲的人口,被撫養人口是指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口,人口老齡化的指標是指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顯然,人口紅利和人口老齡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  如果人口持續減少,據模型推測,日本將在3776年8月14日剩下最後一個兒童。目前,日本的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未來幾年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城鎮化的速度將繼續平穩下降,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減少1239萬人。
  • 2020年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程度各國排名
    今天的圖表依賴於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到2060年老年人與工作年齡的比率將如何變化,突顯了世界上一些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人口崩潰到2050年,地球上將有100億人,而今天的人口為77億,其中許多人的壽命將更長。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二、深刻把握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制定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黨總攬全局,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堅強保證。
  • 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2050年我國會有多少人口?專家給出一個數據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但是不禁有人感嘆,到了2050年,我國究竟會有多少人口?是多還是少呢?對此,專家給出的一個數據令人倍感憂愁。一個國家若要有所發展,人口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只有當一個國家擁有足夠多的人口,才能為社會發展保證充足的勞動力,才能保證國家在面對危難時刻,擁有充足的後備保障力量。
  •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驚人:老齡化全球領先
    記者在會上獲悉,按照目前的常住人口來看,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並非上海、北京這樣的東部城市,而是重慶和四川;全國有4700萬老人處於喪偶狀態,其中女性佔70%。從1964年起中國人口結構一路「變老」杜鵬在論壇上表示,從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結構最年輕的時候是1964年,當時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不足4%。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人口形勢因政策拖延而愈加惡化,2016-2019年一孩出生人口大減近40%,隨著未來二孩政策效應徹底消失等,中國總和生育率恐下滑至1.0-1.2左右。人口發展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面對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生育政策越早調整越好;因為每推遲一年、人口就老一歲,調整將更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