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見」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2020-12-05 盤古智庫

盤古智庫 梁春曉 盤古智庫 今天

本文大約3500字,讀完約9分鐘

今天面臨的是總體性問題,是關於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的全局性問題,而不僅是老年人問題,更不僅是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如果不以總體和全局的視野看待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應對和解決各種不適應,也不可能很好地應對和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

本文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在2020年9月5日杭州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論壇上的演講,文章來源於「老齡與未來」微信公眾號。

今天,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之外,要特別關注作為創新主體的人的變化,或者說「人的突變」。

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人的突變」中影響最大最持久的,堪稱人類史上最大「灰犀牛」。中國的老齡化又是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老齡化更加強悍的「超級老齡化」,即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和超穩結構的人口老齡化,同時也是與城市化、信息化「同步共振」的人口老齡化,直到本世紀末,我國都會處於很高的老齡化水平。在超級老齡化推動下,我們正在面臨一場根本性的社會轉型。人們一談到老齡化往往就是指養老,不是的,老齡化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養老的範疇,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大轉型。有人說把老年人年齡定義調高一下,就不存在老齡化了,也不是的,你可以改變老年人年齡的定義,但改變不了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從上世紀60年代金字塔型的人口結構,到90年代再到現在的鐘形乃至未來的紡錘形人口結構,老齡人口佔比極大增長,而勞動力人口佔比是下降的,少兒人口佔比更是下降的。

所以,我們今天面臨的,是在超級老齡化驅動下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最大的課題是社會轉型,而不僅是民生,不僅是老年人,更不僅是養老或養老服務。

善為「第三人生」

在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中,人本身的生命形態變化很大,首先是「更長生命」即人的生命長度顯著增加,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預期壽命都在80多歲以上,其次是「第三人生」即人的生命結構的變化,第三是「人機融合」即人與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改變人的生命形態。就「第三人生」而言,以往人生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勞動之前的階段即「第一人生」,二是開始勞動直到喪失勞動能力的階段即「第二人生」,再往後的人生一般都不太長,不視為單獨的人生階段。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從退休到失能的健康老齡期越老越長,尤其是60後,將會普遍擁有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健康老齡期,這個人生階段即「第三人生」,必須善為、善待和善度。可以預見,當55後、60後「新老人」亦即80後、90後父母們普遍達到70歲之後,由於觀念、財力的進步,以及普遍獨生子女化,必定普遍地採用和激活社會化老齡服務,而不再普遍延續家庭養老方式。「新老人」和業界都要為此做好準備。

就「人機融合」而言,人與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融合越來越密切,各種各樣的人機融合探索和應用越來越多,智慧型手機幾乎成了我們身體須臾不可分離的器官,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越來越多地運用於老齡服務,老齡服務的主體和客體都日益「人機融合」化。面對日益加速的「人際融合」趨勢,怎麼適應,怎麼面對,怎麼服務,都需要認真思考和準備。

從小家庭到多元社群

個體的人在變,人的社群也在變,變化的主要表現為「兩高兩低」,即離婚率高、空巢率高,以及結婚率低、出生率低,低出生率可能持續很長時間。家庭規模持續變化,從100多年前開始的從大家族、大家庭到小家庭的解體,再到今天的小家庭進一步解體。單身人口越來越多,單身人口比例在歐洲、日本已經很高了,中國很可能也會如此。與這種解體和離散趨勢相對應的是新的聚合和新的社群。人終究是群居動物,在走向解體和離散的同時,又會湧現和形成各種各樣新的更加多元、更加動態的人的社群,當然傳統家庭形態也會繼續存在。

不僅限於老年人,更不僅限於養老

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是總體的,全局的,長期的,結構性的;而不是個別的,局部的,暫時的,更不是改變老年定義可以規避的;不僅限於老年人,更不僅限於養老;不可一味悲觀,但也不可盲目樂觀。

在年輕社會,比如幾十年前,因為老年人不多,只佔百分之幾,老齡期一般也不太長,而且一般不止一個子女,我們可以採取家庭或個別應對的辦法應對老年人養老問題,可以建少量養老機構讓老人安度晚年,更可以家庭資源居家養老。但現在的情況是,60歲以上人口佔比,在北京超過四分之一,在上海超過三分之一,預期壽命普遍80多歲以上,而且普遍獨生子女,原有的個別應對的辦法、居家養老的辦法完全不足以應對日益加劇的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的挑戰,取而代之的必須是整個社會的全面應對和全面轉型。

老齡化不是問題,不適應才是

人們常說「老齡化問題」,但老齡化本身不是問題,在相當程度上,老齡化恰是現代性、現代化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因為長壽才有老齡化,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不寄希望於「養兒防老」而少子才有老齡化,老齡化本身是中性的。老齡化不是問題,不適應才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都是年輕社會,既有的民生、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方方面面都是基於和面向年輕社會的,都是與年輕社會相適應的,都是與正在到來的老齡社會不太適應,甚至完全不相適應的。應對和解決這種不適應,是我們今天和未來幾十年將要面臨和應對的最大挑戰。

所以,今天面臨的是總體性問題,是關於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的全局性問題,而不僅是老年人問題,更不僅是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如果不以總體和全局的視野看待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應對和解決各種不適應,也不可能很好地應對和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這個過程,類似過去幾十年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如果說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是由信息化驅動的,那麼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就是由人口老齡化驅動的,相比之下,後者挑戰更大。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是未來一切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文化建設和生命關懷的基本背景。

轉型與挑戰

未來幾十年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將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即2018-2022年的共識啟動期、2023-2035年的基礎建設期和2036-2050年的社會轉型期。

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非常多,最突出的是基礎設施,現有基礎設施大都不適合老齡群體,居家,小區,商業設施,公共運輸設施,以及信息、人機界面等,都不適應。此外還有勞動力短缺,養老金入不敷出,少子化,代際數字鴻溝,社會服務嚴重不足,區域、鄉村衰落,以及生命、權利和醫療資源悖論等。針對這「八大挑戰」,我們提出了「八大對策」,詳見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2019年9月在新莫幹山會議發布的《洞察2050:老齡社會大勢、轉型與對策》。

從傳統慈孝到社會互助和生命關懷

在從農業文明向工信文明、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這兩大趨勢之下,原有的基於血緣家庭和家族傳承的傳統慈孝文化,正在向基於社會互助和生命關懷的現代慈孝文化轉變和擴展。面向老齡化和老齡社會,社會互助和生命關懷極為重要,而「生命關懷」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育權利、緩和醫療、生前預囑、心靈呵護和臨終關懷,以及宗教養老和生命超越等。

佛教養老在老齡化、老齡社會及生命關懷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萬不可忽視。初步調研,目前與佛教相關的養老機構數以百計,大致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寺院+養老」模式即佛教寺院自辦養老機構,二是「居士+養老」模式即佛家居士自發聚居形成共同的養老居所或社區,三是「養老+佛教」模式即養老機構具有佛教功能,如佛堂、佛號、功課和素餐,以及往生助念等。佛教養老源遠流長,至少發源於唐宋,後來傳到日本,現在日本的一些寺院也有養老功能。佛教養老的優勢十分突出,一是以佛教生命智慧消減養老成本;二是以社會互助支撐養老服務;三是靈性生活舒緩心理焦慮;四是以佛教信仰成就現世超越。

相關焦點

  • 梁春曉: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創新和公益轉型
    梁春曉,阿里研究院高級顧問有文明以來,在90%的年代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極其緩慢,都不大需要思考未來,因為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會有太大變化,下一代人將要面對的世界與上一代人所經歷的世界也不會有什麼不同。但是,當人類處於另外10%的年代,情況則迥然不同,比如200多年前工業革命的年代和當今網際網路革命的年代。
  •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2000年韓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到7.2%,標誌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見表1)。2018年韓國的老齡人口比重超過14%,即韓國從老齡化社會進入了老齡社會。預計到2025年,韓國的老齡人口比重將達到20.3%,這意味著韓國即將進入超老齡社會。韓國不僅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而且老齡人口中的高齡化趨勢也非常明顯。
  • 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 保險業需如何應對?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劇,保險業需如何應對?新華網武漢12月7日電(遊蘇杭) 「十四五」時期保險行業怎麼幹?面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保險業需如何應對?人身險數位化轉型應當怎麼轉?
  • 易鵬:人口老齡化「灰犀牛」帶來挑戰與機遇
    來源:盤古智庫「2020年10月24、25日,盤古智庫、老齡社會30人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了「老齡時代 · 中國探索 首屆中國老齡社會峰會」。而從整個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才是一隻「灰犀牛」,是我們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隻「灰犀牛」將會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帶來挑戰與機遇。這也是我們盤古智庫高度重視老齡社會研究的原因。中國從1999年正式邁進老齡化社會後,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口持續增長。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要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凝聚社會共識,切實把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轉化為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強大動力,走出一條借鑑各國有益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之路。
  • 習近平掛心人口老齡化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今天,本文與您一同學習相關重要論述。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2014年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這些都對我國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 博鰲論壇:人口老齡化可成社會淨優勢,但必須多方合作
    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大幅攀升,對醫療體系以及患者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而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也越來越成為社會各方醫療相關方的重點關注領域。而這不僅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是如此;其次,必須要尊重老齡人,有針對性的為老齡人制定一些基礎設施,還有交通工具,在社會中都要考慮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應對老齡化的社會;數據方面,必須很好的監測並了解老齡人的需求,也要了解他們的現狀,從而得知需要什麼樣的數據,如何去應用這些數據。「具備了正確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務,人口老齡化可被看作是個人和社會所面臨的新機遇。」陳馮富珍此前曾如此論斷過。
  • 分清三種類型的 人口老齡化
    原標題:分清三種類型的 人口老齡化   近年來,計劃生育和人口老齡化的關係問題可以說備受矚目,但各界的認識很不統一。計劃生育該不該對日趨凸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負責?這要區別對待,因為存在著三種人口老齡化的情勢和類型。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1中國人口形勢:總量危機和結構性危機並存 中國人口危機,既面臨人口規模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性別嚴重失衡的結構性危機,這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帶來並將繼續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聚焦人口老齡化等社會熱點問題 四川這群大學生財經素養顯視野
    比賽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8日訊(記者 陳淋 攝影報導)面對環境惡化、資源消耗過快、人口增多、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時,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是否會發生改變,如果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發生改變,個人投資者應當如何適應市場的的變化?當前,全國考研人數在不斷攀升。
  • 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與應對
    根據WPP2019,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什麼特徵?與《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簡稱WPP2017)相比,此次修訂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又有什麼新的變化?在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版圖中,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可以如何促使人口老齡化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利因素?
  • 2019年中國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城鎮化率和老齡化實現「雙增長」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四、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聯合國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超過7%或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0%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按照這一標準,中國自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7.9%,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
  • 臺灣人口老齡化愈趨嚴重
    新華社臺北8月5日電(記者何自力 潘麗君)臺灣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公布:2017年7月的戶口統計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整體比例13.55%,0至14歲的幼年人口佔比13.22%,老年人口比幼年人口多了近8萬人。自今年2月呈現「死亡交叉」後,兩者差距越來越大。
  • 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電 (夏賓)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下稱「報告」)顯示,從2035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階段,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3.8億,佔總人口比例近30%;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佔總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
  • 臨終關懷第一集(上)
    那麼這個三世因果,就是我們今天站在一個今生的角度,那麼我們今天去回顧過去,我們相信有過去的生命;那麼我們去觀察未來,我們也相信有未來的生命。那麼,這樣的一種過去、現在的一種無量的生命觀,在唯識學它講一個偈頌來形容這個三世的因果,那麼唯識學上說是「恆轉如瀑流」。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去理解生命的相貌呢?那麼《成唯識論》上說:生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水流。
  • 中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 用網際網路思維應對「銀色挑戰」
    今年的10月25日是重陽節,值此之際,除了問候長輩、表達孝道,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之外,也要直面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銀髮族」的陣容越來越龐大。
  • 人工智慧或能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前言: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正在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口老齡化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大人口問題。搭載上人工智慧發展的時代快車,被認為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一個主要途徑。
  • 任澤平: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老齡化少子化加快
    ,2022年將進入佔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約35%。預計中國將於2022年、即用21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再11年後即2033年前後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升至2050年的29.5%、2060年的35.2%,企穩一段後將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後的約40%。而且,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老年人口規模也是前所未有。
  • 關於人口老齡化與相關的英語知識
    從2000年開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就日趨嚴重,每年都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議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是日益嚴重的國民養老壓力。我們都知道,我國現有的養老金制度本質上相當於是全民分擔一部分養老壓力。即在工作黃金年齡的青壯年在現在工作期間提前為自己繳納的一部分養老金,將用於為社會上已經退休的老人養老。等到自己退休之後循環往復。但人口老齡化使得國民養老體系壓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