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70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何依舊能「老而不死」?

2020-12-06 梧桐書舍

作者:叄泉

俗話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的一天。我們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一個國家的"變老"。

據研究表明,人類最高壽命上限是120歲,但也有很多地區出現了更為高壽的數字,但是今天我們要來研究的是這樣一個國家——日本。

據研究發現2019年日本在全世界的人口壽命排行榜中佔據第一,成為2019年"人口最為長壽的國家"。

【圖】2019世界各國人均壽命排行榜(部分)

這個消息表示了日本的人口壽命的優勢,也表示了日本日漸尖銳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

01 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一是指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佔比上不斷上升的一種社會變化趨勢;二是指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中呈現出老年化狀態。

【圖】人口老齡化成倒人口比例倒三角發展

眾所周知,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加之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等原因,也逐步邁向了老齡化社會。但今天的日本,老齡化問題卻是來源已久。

早在二戰之後,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特別在製造業方面更是出現了日漸萎靡的狀態。但不得不承認,日本是個聰明的國家。

為了重振日本的經濟發展,恢復其生產先進大國的地位。面對勞動力逐漸減少失精的現象,日本提出了"人口紅利"的政策。

"人口紅利"政策簡單來說是指讓那些高精的勞動力從各種非生產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專心投入到生產生活上去,從而使整個社會都處於一種"勞動生產活躍期"

這種政策的指定施行,日本很快就出現了"團塊世代",專指那些日本二戰後出現的第一批嬰兒潮,這些人群又相繼構成了"人口團塊"。組團前進的人口暴漲帶來的不僅僅是勞動力的儲備提升,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口在社會中的比例。

"人口團塊"的產生便是日本這個"人口紅利"的結果。這一時期的生產發展,可以說讓這些"年輕氣盛"的人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社會的生產活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日本能夠快速走出二戰帶來的"低靡後遺症",並且其發展能夠被後來的經濟界認可為"日本奇蹟"的原因。

"人口紅利"的效果顯著,日本又相繼產生了三波嬰兒潮,勞動人口的逐漸增加,都為後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恢復提供了巨大力量。

【圖】日本嬰兒潮

但我們聽過"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日本亦是如此,雖然經歷了三波嬰兒潮,但是我們通過數據可以發現,日本的生育高潮中的出生率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

【圖】日本三次嬰兒潮出生率

這也不妨看做是日本後來人口老齡化的產生原因之一,但是我們知道"人口老齡化"代表著社會生產力的老年趨勢,效率低、速度慢甚至還會連帶著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這些都會是阻礙一個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但是我們卻從中發現,日本的生產經濟仍屬於世界發展前列。

02 "老當益壯"的國家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大的過程。按照聯合國的界定,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超過7%,就可以認為該國家或地區進入到老齡化社會。

日本是何時達到這一標準線的呢?答案是1970年。

想不到吧,日本的老齡化已經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之久。

如何形容現階段的日本社會,那便是"老當益壯",儘管深陷"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局勢之中,但是日本還是處於一種樂觀向上的狀態來繼續自己的國家發展,其中原因,值得我們深究。

一是日本人口基數對比於國家領土所構是也可以被稱作"人口大國",但就在這樣一個"狹小"的國家裡,人口問題卻愈發嚴重,隨處可見的老人和小孩構成了日本的一大社會人口群像。

【圖】日本人口老齡化

然而我們忽略掉了坐在辦公室裡的那些年輕人們。

這就再一次看到了日本的政策鼓勵,"人力資本紅利",這個政策專門是針對於那些勞動人口的質量而制定的。

通過提高勞動人口素質的辦法,促使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面提升勞動價值,讓企業的投資回報形成有效的進出,可以有效地彌補因為老年人口增加而產生的社會生產力下降的問題。

這個政策的實施歸結為三個方面:社會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性別結構優化、就業結構的調整提升。

在相關調查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且高等教育學歷的人口數量更是在近些年來不斷增長,這就體現出了日本勞動力的"精益求精"。

【圖】日本受教育程度研究

而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社會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日本做出的表率:鼓勵男女平等,提倡男女生教育權利平等。

這就表明了日本的勞動力不再局限於身強力壯的成年男人,還包括了智慧聰敏的女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因為性別的問題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從中不斷推動日本的發展。

最後是日本及時調整改善了社會的就業結構,從二戰前後主打的製造業等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製造大國,近些年來逐步變換了發展方向,也在不斷地靠攏網際網路世界,第三產業的就業不斷增加。

就業結構的轉變不僅僅是跟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更多是日本在不斷地調整適應和諧的發展方式,通過高精尖的發展模式去適應整個全球化趨勢,無疑不是這個發展已久的"老年國家"依舊精神矍鑠的原因。

03 時刻保持警惕

探究完"老當益壯"的日本,我們不難發現日本能依舊保持著發展活力的原因在於它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斷調整自身適應趨勢。

但當今不斷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來看,日本不是獨一的"老年國家",它僅代表著一個社會發展的典型,而當我們站在更為寬廣的視野裡看待"老齡化問題"的時候,會發現,包括了許許多多世界各國,它們其實也都會有面臨"社會老齡化"的一天。

【圖】人口老齡化趨勢

我們不能否定未來會不會有那麼一天,日本的"老當益壯"只剩下了"老"而不再"益壯"。日本雖然現階段還是保持在平穩提升的發展狀態中,但是其中的老齡化問題還是日漸尖銳。

所以,看待任何事物我們都得保持兩面性,不能只看當下或者回憶過去,用老的方法面對新的世界,一定要學會居安思危,順勢而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學會變通看待和做事情的方式,才會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2050年中國老年人接近5億,如何破解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窘境?
    相比發達國家,中國超大規模、快速的人口老齡化,不僅使養老體系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而且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面對經濟增速下滑和老齡化加速的挑戰,如何破解「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窘境?《中國慈善家》雜誌近日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馮文猛。在中國,老年公寓正逐漸被老年人及其家屬所接受。
  • 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讀《人口與日本經濟》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及人口問題研究所在2012年1月公布的未來人口預測數據,日本在2110年的人口估計為4286萬,相比2015年的1.27億,在今後100年期間,日本人口數量將減少至現有數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變化,無疑將給日本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吉川洋撰寫《人口與日本經濟》一書的目的,就是探討這種變化及其影響與出路。
  • 三張圖看懂日本的老齡化有多嚴重
    如今的日本正在淪為「低欲望社會」,年輕一代對工作、成家、生育的意願正在逐漸消弭,目前看來,這一現象給日本帶來的最明顯也是最受關注的後果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IHS Markit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Rajiv Biswas在10月份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未來三十年,日本將面臨老齡化帶來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影響。日本老齡化已經到了什麼地步?請看下面的三張圖。出生率大大降低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日本公民婚姻登記數量下降至60萬,為二戰之後最低,較前一年下滑1.4萬。
  • 韓國2036年進入老齡化時代 贍養老人人口下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7月21日報導,21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近數據顯示,韓國國民贍養老人所需的生產人口數將從2014年的5.26人降至2036年的1.96人。據了解,贍養老人的生產人口下降也標誌著韓國將進入老齡化時代。
  • 患上一種老也不死的病
    大概因為日本是個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因此,日本的電視節目也好,出版刊物也好,有許多內容是針對老年健康的。如前不久日本《文藝春秋》就做了一個訪談專輯,內容是關於如何長壽健康活到一百歲。這個專輯裡採訪了好幾位年滿八九十、不僅不患老年痴呆,還活得比年輕人更生龍活虎的名人,其中包括93歲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年滿100歲依舊在寫書創作的日野原重明醫生等等,看完這個長壽專輯後,發現這些健康長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個個都擁有一顆樂觀開朗的心。
  • 2020年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程度各國排名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世界正經歷著地震的人口變化,沒有哪個國家能倖免於此。雖然預期壽命的增長和出生率的下降是現代科學和醫療保健的主要成就,但它們將對子孫後代產生重大影響。結果,每100個工作年齡的老年人數量將增加近兩倍,從1980年的20人增加到2060年的58人。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人口都在老齡化,但老齡化速度存在明顯差異。例如,日本擁有人口最老的稱號,其中三分之二的公民已經超過65歲。到2030年,該國的勞動力預計將減少800萬,這將導致嚴重的潛在勞動力短缺。
  • 人口老齡化的未來,未必有你想像的那麼悲觀
    等待少子老齡化社會的是不是只有經濟衰退這一條路?  鄰國日本的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參照。不同以往的普遍的悲觀看法,日本宏觀經濟學泰鬥吉川洋憑藉多年以來的深入思考和博聞強識,指出經濟衰退並不是必然,人們完全可以從更廣闊、更樂觀的視角找到未來的希望。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
  • 105萬日本人面臨「孤獨死」:蛆蟲爬滿房間
    「老無所依、孤獨終生」是傳統意義上對悽涼晚年的描摹,而這在日本社會正成為現象級。據日刊spa網站19日報導,發達國家中,日本老人在無人關懷中默默死去的問題尤為嚴重。報導援引數據指出,戰後日本第二次嬰兒潮中出生的人中,有105萬人面臨「孤獨死」。
  • 任澤平: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老齡化少子化加快
    1.2 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時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
  • 任澤平: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刻不容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從人類發展看,經濟社會進步使得生育率具有內在的下行趨勢,中國計劃生育長期實行導致生育率短期急劇下滑,進而形成了當前日趨嚴峻的人口形勢。1950-2019年全球婦女總和生育率從4.97降至2.27;而中國從1970年之前的6左右快速下滑至2000年後的1.4-1.6,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1.7,居全球倒數。
  • 日本70後的「孤獨死」,與世界「絕緣」,清潔員成死亡的見證者
    同時,現役的勞動人口減少,退役勞動人口增加,使得社會養老金體系和社會醫療保險體系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勞動力的年齡再次因為老齡化而被模糊,也變相加深了各種老齡化現象的隱患。年輕人不再熱衷於去和朋友交流,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除了上班之外,更多時間都會宅在自己家裡,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 而尚在中年的他們,面對著整個日本社會的,一種來自社會和團體的壓力。日本雖然國土面積並不大,但資源的匱乏導致社會平均資源較少,而且相對的人口密度大,使得可能原本只有一人的資源,要分配給四到五個人。
  • 「睿見」梁春曉:人口老齡化下的社會轉型、第三人生和生命關懷
    如果不以總體和全局的視野看待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應對和解決各種不適應,也不可能很好地應對和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本文系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在2020年9月5日杭州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論壇上的演講,文章來源於「老齡與未來」微信公眾號。
  • 消費的B面|納入消費視角,計算社會老齡化程度
    人口老齡化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一個重要議題。發達國家最先面臨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問題,對此,日本在今年2月通過法案,鼓勵企業將最高退休年齡由當前的65歲提高至70歲;英國也在今年將領取養老金的標準年齡提高至66歲,以應對社會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與之相比,中國的法定退休年齡目前仍在延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標準:男性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歲。
  • 習近平掛心人口老齡化問題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時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國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今天,本文與您一同學習相關重要論述。
  • 梁建章於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老齡化社會的「阻擋效應」
    這一效應建立了社會人口結構對於個體創業行為的影響途徑,是一個全新的、人口經濟研究視角。值得一提的是,創刊於1892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是經濟學五大頂級學術刊物之一,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期刊,也是經濟學領域的國際核心期刊。
  • 人最終有希望不老不死嗎?
    有網友在文章中說,據日本媒體報導稱,到2050年,人將接近「不老不死」,除非自殺才會死!人類將進入永生時代,並且說的有理有據。報導說,今井等人發現長壽基因會產生一種酶,並找到了能夠使這種酶保持活力的物質「NMN」(煙醯胺單核苷酸)。毛豆等食物中含有少量的這一物質。
  • 預計2022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老齡化究竟意味著...
    世界上最老齡化的國家莫過於日本,65歲以上老人已經接近27%,而歐洲各國一大半已經超過20%,死人最多的義大利老齡化達到了23%。美國65歲以上老人是16%的比例,中國是11%。中國發展基金會預測,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2017年的研究表明,我國養老護理員缺口有數百乃至上千萬,一線養老護理員存在「三低三高」現象:社會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學歷水平低,流動性高、職業風險高、年齡偏高。
  • 世界人口迅速老齡化 孩子們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各有難處人類社會整體正在經歷老齡化過程,但各個國家/地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存在差異,面臨的問題和困局也各不相同。根據普遍接受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0%就屬於老齡社會。孩子太少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國家的過去和現在,為正在步其後塵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車之鑑。發達國家比世界其他地方更早進入老齡化時代。這些富裕國家的老齡化挑戰更尖銳。它們的生育率普遍偏低,而主要原因都跟富裕程度有關:嬰兒死亡率低,節育避孕措施普及,而育兒成本則相對較高。
  • 中國將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面臨未富先老挑戰
    「人口紅利」結束時就已是富裕社會,而中國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大國   與「人口紅利」相對應的是「人口負債」,不斷加速的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東方網5月22日消息:日前有媒體報導稱,根據機構預測,支持中國令人吃驚的經濟崛起的「人口紅利」時代行將結束,到2015年左右中國適齡工作人口將在達到巔峰之後回落
  • 亞太老齡化社會的抗衰老醫學學術地圖怎麼畫?
    此外,預計80歲或以上人口將增長兩倍,從2019年的1.43億增至2050年的4.26億。而亞太及我國的老齡化趨勢也正愈演愈烈。  人口老齡化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社會趨勢之一,如何應對也成為最嚴峻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