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N」搭建農業科技創新「朋友圈」

2021-01-11 人民政協網

原標題:「100+N」搭建農業科技創新「朋友圈」

12月9日,由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科技部農村中心)和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簡稱安徽省科技廳)共同主辦、安徽農業大學承辦的「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安徽會議暨部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交流會在合肥召開。

會上,科技部農村中心副主任陳成、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籤署了《「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合作備忘錄》,雙方與11家安徽協作單位籤署了備忘錄,這標誌著在前期實踐基礎上,「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簡稱「100+N」體系)建設在安徽正式啟動。雙方將立足安徽省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優勢與特色,調動安徽省內高校、院所、企業、園區、縣市等優勢創新力量,以推動創新資源集聚下移、開放協同為目標,促進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江春表示,將在科技部農村中心、安徽省科技廳的指導支持下,緊緊依託「100+N」體系,圍繞江淮平原農業產業特色,深化「一站一盟一中心」模式(綜合實驗站、現代農業產業聯盟、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完善新型大學農業推廣體系,將學校打造成農業科技創新供給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陣地,攜手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園區企業以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支撐安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指出,安徽省科技廳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積極推進「100+N」體系在安徽落地工作,下一步,將立足安徽實際,以「100+N」體系建設為契機,圍繞推動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積極探索實踐,走出一條創新驅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著力打造安徽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升級版」。一是要堅持改革創新,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推動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向長期化、系統化、實體化轉變。二是要堅持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科技和企業、產業、資本等各類創新元素有效融合。三是要堅持人才培養,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計劃,為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胡益鋒介紹了「十三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工作和「十四五」創新布局情況。他指出,「十三五」以來農村司在強化戰略思維、堅持規劃引領、深化服務創新等方面做了積極努力,一是組織開展了農業農村和食品領域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等多項戰略研究,謀劃科技創新引領鄉村振興。二是編制完成了《「十三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6項專項規劃,為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行動指南。三是啟動實施11個重點專項,部署實施了474個項目,中央財政經費154億元。四是農業科技園區「333」布局日臻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與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建設深入推進。同時他介紹第六次技術預測、「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編制和重大項目謀劃等工作。

農村中心主任鄧小明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強調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此次與安徽省科技廳開展「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正是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科技部等7部門關於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意見的具體行動。目前「100+N」體系建設進展順利,態勢良好,初步呈現系統引領、資源集聚、行業帶動「三種效應」。

鄧小明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著力推動「100+N」體系建設、打造安徽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升級版」過程中,要努力在「四個強化」上下功夫。一是強化協同互動。充分發揮省內各類創新主體優勢,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的交流協同,提升創新合作效能。二是強化跨界融合。推動生物、信息、材料等領域新技術新產品與農業融合發展並轉化落地,打通科技、金融、產業通道,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強化重心下移。要把園區和縣鄉村作為科技服務的主戰場,聚焦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提升基層創新質量和效益。四是強化開放共享。要充分借鑑利用全國範圍內「100+N」體系各單位優勢,加強模式和經驗互通共享。同時,把安徽納入「100+N」體系的高校、院所、園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創新主體建設成為全省範圍內的樣板,帶動同類型其他創新主體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水平,引領支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來自合肥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界首市人民政府、金寨縣金山寨食(藥)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等5個單位代表就在「100+N」體系下如何立足自身特色,推動農業科技服務創新融合發展的思路舉措進行交流發言。安徽農業大學深化落實合作重點,與4家創新型企業進行了合作籤約。

此外,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瀋陽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5家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代表圍繞新農村發展研究的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工作進行了交流研討。(記者 馬愛平)


相關焦點

  • 東營市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營市堅持需求導向,以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在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方面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農高區1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3個、省級農科驛站13所,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
  • 海南6家單位加入「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中新網海口12月11日電 (黃藝)由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海南省科技廳共同主辦的「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下稱「100+N」體系)建設海南會議暨南繁種業科技協同創新交流會11日在海口舉行。「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即重點聯繫院所、高校、園區、示範縣市、鄉鎮、村、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科技特派員法人單位、星創天地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等10個方面各10個單位,與N個金融、智庫、智慧財產權以及相關部委涉農單位等建立合作關係。按照「上下聯動、同題共答、主動謀劃、成果共享」原則,通過農村中心、地方科技廳(委、局)與創新主體籤訂三方或多方備忘錄,共同建設農業科技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 納米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我國量子科學已經領先世界了,納米科技正處在與國際並跑階段。」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崔海信對我國納米科技發展狀況作出的判斷。日前,在該院舉辦的農科講壇上,崔海信作了以「納米科技與農業的綠色發展」為主題的報告。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摘 要] 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根本動力在正在興起的新一輪世界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新型工業產業化。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OTO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的時代是「世界農業產業化的時代」。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雲南國際友城增至100對 「朋友圈」遍布5大洲36個國家
    雲南國際友城增至100對 「朋友圈」遍布5大洲36個國家 2020-12-03 14: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技術創新「朋友圈」擴容 TCL加速布局開放生態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為技術顧問頒發聘書  重磅合作技術創新朋友圈擴容>  TCL工業研究院此前已與行業眾多的研究、學術機構保持良好的合作,本次大會再添合作夥伴,持續擴大技術創新朋友圈。
  • 【循環農業】創新農業生產模式,生態循環繪就農業新藍圖
    、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利用物種多樣化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術在農林牧副漁多模塊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循環,力求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同時,因地制宜,依託當地生態資源,搭建獨立成熟的單一或多種複合農業模塊的經營方式,充分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優勢,既根植於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質改善,又跨區域調配資源,形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 中國-俄羅斯農業與食品領域科技創新研討會成功舉辦
    ,按照科技部黨組部署要求,在國際合作司指導支持下,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會同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青島農業大學與俄羅斯科學院戈爾巴託夫食品系統研究中心、俄羅斯聯邦科學農業工程中心等單位於2020年11月19日和25日分別在北京、青島和莫斯科主會場召開了「中國-俄羅斯肉類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研討會」「中國-俄羅斯智能農機裝備與先進技術研討會」。
  • 2019年產業回顧與展望,十位創新農業食品人這樣說
    新的一年,我們將繼續面向農業、深入產業,通過生物技術、基因科技為畜禽育種企業及種業公司提供分子育種、品種鑑定、疾病檢測等全方位產品及服務,加速中國農業產業升級。在畜牧、作物、水產等領域開發優化產品,服務於中國種業、打造中國種源,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同時積極開放與各省市的合作,落地項目,以科技服務農業、帶動農業發展。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就備忘錄的籤署,科迪華農業科技執行長詹姆士·柯林斯(James Collins)表示:「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之間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將有效推動中國農業創新和人才培養,實現互利共贏。豐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生活並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是科迪華農業科技對中國的堅定承諾,此次與農科院再次達成的合作,是我們深入履行該承諾的又一關鍵舉措。」
  • 我市企業再獲中央引導資金扶持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
    近日,廣東省科技廳公布了2021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我市共有臺山市牧仁農業有限公司、臺山市紅嶺種子園、特一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家單位成功獲批立項,每項獲100萬元的資金資助,共300萬。這也是我市連續第二年獲得中央引導資金(農業科技類)扶持。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圍繞海南「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聚焦海南重點產業發展,不斷整合優化科技資源,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通過與大院大所合作、搭建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引進一批優秀的科研團隊,創建一批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科技創新平臺,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推進海南科技對外交流,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 科技賦能農業,綠色高質高效
    科技賦能農業,引領現代農業高質推進科技,對農業發展有著強有力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鳳臺糯米之所以有著優秀的品質,除了鳳臺地區擁有地理環境上的優勢之外,與鳳臺縣在農業科技方面的推廣與應用分不開。目前,鳳臺已建成育秧工廠100多座,農機總動力達94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5%以上,主要農作物綜合性機械化水平96.2%。
  • 中山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原標題:三角鎮借力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建設沙田風情生態旅遊小鎮   張變 攝   前不久,三角鎮東邊水產養殖合作社與中山市科技局正式籤訂項目合同,由該單位申報的「三角鎮優勢水產品生魚的高值化全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生產」項目,被專家評定為2016年中山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全市唯一立項的農業科技攻關項目,並獲得市專項科技經費200萬元支持。   這僅僅是三角鎮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助於將農業優勢資源轉化為工業優勢。
  • 衡水市多維度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培育主體 搭建平臺 轉化載體衡水市多維度優化科技創新生態今年以來,河北省衡水市科技系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五年行動計劃,重點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載體轉化等方面尋求突破,構建起多維度科技創新生態,助力創新型衡水建設。
  • 27億美元,近300起交易,全球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再創新高
    報告的主要結論包括:——產業投資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改變了農業&食品行業的生產模式和管理實踐,並且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促進糧食和農業系統的結構性改革,抵消和減少農業的碳排放,改善糧食生產,包括減少廢物、糧食安全以及農民的負擔能力和盈利能力是重要的關注方向;——美國依然是全球農業&食品科技創新和投資規模最大最成熟的地區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中國農業科學院:打造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科技創新,人才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迫切需要更多人才。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召開第四次人才工作會議,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和「四個面向」,提出未來五年要打造一支引領農業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解決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和「卡脖子」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撐。近年來,中國農科院科技人員圍繞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持續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