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十日上午,中科院「探索一號」船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碼頭啟航。 武昊 攝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8日,在馬裡亞納海溝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也隨船勝利返航。
不到一周時間裡,兩項航天、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相繼在海南「亮相」,不僅讓公眾看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正一點點化為現實,也成為我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勇於進取、銳意攻關的有力見證。
「這反映出海南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海南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技創新的有利基礎和比較優勢。」省科技廳主要負責人介紹,海南科技事業的發展及科技創新地位的提升,離不開「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統籌發展。
圍繞海南「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聚焦海南重點產業發展,不斷整合優化科技資源,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通過與大院大所合作、搭建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引進一批優秀的科研團隊,創建一批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科技創新平臺,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推進海南科技對外交流,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為海南自貿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學技術的解決方案。
瞄準「海陸空」
培育未來產業
現代科技包羅萬象,海南搞科技創新,不可能也沒必要面面俱到,必須突出重點。
「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瞄準海南最有可能突破、最迫切需要發展的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領域,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深海探測、空天信息等領域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努力建立與自貿港相適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學研體系,培育海南的未來產業,用科技創新力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1日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文昌國際航天城、三亞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培育深海深空產業;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5年來,在「深海」領域,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投入運行,以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等平臺為主體,推動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臺掛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壓模擬試驗裝置等國家海洋重大裝備落戶海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項目在海南實施。
在「深空」領域,海南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三亞、文昌兩市推進航空航天事業,並擬在文昌市建立中科院系統航天大科學裝置,開展航天科技研發和商業航天發射業務。2019年,我省成功發射海南首顆商業衛星「文昌超算一號」和海南首顆商業通信衛星「文昌物聯一號」。此外,「三亞一號」衛星星座已啟動建設,計劃2021年發射。
在「南繁」等熱帶農業領域,圍繞南繁、檳榔、椰子、橡膠等方向,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了20個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圍繞種植、水產養殖等領域組織實施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306個,收穫了一批科研成果,解決了一批農業技術瓶頸;不斷推動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在南繁科技城設立分院,推進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三亞總部建設,推進南繁種業創新。
科研投入的多少,能反映出海南科技事業發展的蓬勃與否;科技項目瞄準的領域,可以反映海南產業發展的重心。
2016年至2019年,省科技廳支持67個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總投資21.4億元,其中省財政資金6.2億元,較「十二五」時期有較大幅度增長。特別是圍繞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16年至2020年,我省共立項91項,支持經費4821.3萬元,支持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位造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發,促進產業技術積累和創新,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生力軍。5年來,省科技廳創新工作方法,不斷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如今高新技術企業已從2016年的201家增長到2019年的566家,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6年的83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245億元,逐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優化科技資源
搭建創新平臺
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需要創新平臺、科研機構、企業齊心協力。承擔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的海南,需要國內外優秀科研團隊的加入,整體提升海南科研實力。
中國科學院各大院所研究的都是國際國內前沿技術,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中國科學院合作關係,推動中科院在瓊設立創建27家科技創新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省科技廳先後引進中科院力學所,在文昌航天城整體規劃中推動衛星總裝及發射基地建設,開展相關航天科技研究和商業航天發射業務;引進中科院理化所,共建海南省降解塑料技術創新中心;引進中科院南海所設立三亞中科海洋研究院;依託中科院深海所建設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協調省財政專項資金1.5億元,與中科院力學所、華大基因等單位合作建成4家聯合分實驗室。
面向國家戰略和我省科技發展需求,中科院在瓊科技創新平臺承擔了5項國家級科技研發項目、16項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20項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其他性質科研項目,帶動省內多家科研機構人員參與技術攻關,為海南科技事業注入了強大養分。
為了發揮中科院在瓊創新平臺的科研力量,近兩年省科技廳不斷加大對中科院在瓊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目前全省累計支持創新平臺建設、科研項目研發資金共計2.5億元,支持中科院深海所等科研院所申請國家科研資金超過10億元。
此外,省科技廳協調推動中國船舶集團深海科技中心項目、中船南海艦船深遠海科研試驗及綜合性服務保障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協助推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科教城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項目開工建設;推進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建設。
科技創新平臺具有技術轉移、技術研發、資源共享、孵化企業等功能,是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技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推動「南海海洋資源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特種玻璃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實現了大學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當前我省共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9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總數為54家、省網際網路重點創新創業基地2家、省網際網路眾創空間13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15家、各類創業孵化基地33家、省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6家、省級大學科技園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省級眾創空間28家,為海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人員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創新創業搭建了平臺。
科技事業連海外
科技成果助產業
院士代表的是最高科技學術水平,海南「牽手」院士及其團隊,能為海南科技創新發展增添智力與活力。
今年11月,在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的合力推動下,新獲批的33家院士創新平臺正式掛牌運營。其中23家平臺由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12個國家外籍院士領銜,為我省加大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優質平臺。
科技交流無國界,一直以來,海南十分重視推動科技交流「走出去」。「十三五」期間,我省在熱帶農業、材料化工、海洋生態、生物醫藥等領域與德國、荷蘭、法國等國合作緊密,並與不少歐盟國家的科學家、高校、科研機構及國際組織開展聯合研究、共建聯合實驗室,人員往來與學術交流氛圍活躍。
海南自貿港給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海南院士創新平臺的建立,為科學工作者們提供了優質的合作平臺。」挪威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尼爾斯·克裡斯蒂安·斯坦塞斯的話道出了諸多與海南合作交流的院士心聲。
我省院士創新平臺建設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認定5批次145家,柔性引進百餘名院士和近500名院士團隊成員與我省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學術交流活動等。
人才聚集,方能推動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在2018年我省機構改革後,省科技廳加掛省外國專家局牌子,為給各領域高層次外籍人才優質服務,今年在國家外專局的支持下,省科技廳和省公安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簡化外國人工作、居留許可審批一體化制度創新改革工作,升級改造「外國人來華工作管理服務系統」,推動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政務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
在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科技成果創新中,各領域科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來,省科技廳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撐,以重大戰略產品和重大產業化為目標,針對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著力解決了一批農業、海洋、林業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
以科技助脫貧攻堅為例,5年來,省科技廳共派遣「三區」人才641名,從全省科研人員隊伍中選派科技副鄉鎮長256名帶著項目下鄉,把農業領域的科技成果向鄉村推廣,以農業新發展理念幫助農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科技力量。
「當前全省有2000多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全省脫貧攻堅一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凡是能為農民、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人員和團隊,經過一定程序選派都可成為科技特派員,他們用接地氣的方法和農戶溝通,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地區提高產業發展效益。
過往皆序章,未來皆可盼。新形勢下,省科技廳將以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為指引,科學編制好我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加強做好科技工作的使命感、榮譽感、緊迫感,緊緊圍繞海南自貿港建設賦予科技系統的任務與使命,走出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路徑。
(本稿策劃/撰文 王潔)
原標題:「十三五」期間,海南科技事業方興未艾 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