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2020-12-11 南海網

今年三月十日上午,中科院「探索一號」船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碼頭啟航。 武昊 攝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8日,在馬裡亞納海溝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也隨船勝利返航。

不到一周時間裡,兩項航天、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相繼在海南「亮相」,不僅讓公眾看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正一點點化為現實,也成為我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勇於進取、銳意攻關的有力見證。

「這反映出海南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海南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技創新的有利基礎和比較優勢。」省科技廳主要負責人介紹,海南科技事業的發展及科技創新地位的提升,離不開「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統籌發展。

圍繞海南「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聚焦海南重點產業發展,不斷整合優化科技資源,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通過與大院大所合作、搭建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引進一批優秀的科研團隊,創建一批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科技創新平臺,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推進海南科技對外交流,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為海南自貿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學技術的解決方案。

瞄準「海陸空」

培育未來產業

現代科技包羅萬象,海南搞科技創新,不可能也沒必要面面俱到,必須突出重點。

「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瞄準海南最有可能突破、最迫切需要發展的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領域,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深海探測、空天信息等領域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努力建立與自貿港相適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學研體系,培育海南的未來產業,用科技創新力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1日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文昌國際航天城、三亞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培育深海深空產業;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5年來,在「深海」領域,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投入運行,以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等平臺為主體,推動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臺掛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壓模擬試驗裝置等國家海洋重大裝備落戶海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項目在海南實施。

在「深空」領域,海南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三亞、文昌兩市推進航空航天事業,並擬在文昌市建立中科院系統航天大科學裝置,開展航天科技研發和商業航天發射業務。2019年,我省成功發射海南首顆商業衛星「文昌超算一號」和海南首顆商業通信衛星「文昌物聯一號」。此外,「三亞一號」衛星星座已啟動建設,計劃2021年發射。

在「南繁」等熱帶農業領域,圍繞南繁、檳榔、椰子、橡膠等方向,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了20個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圍繞種植、水產養殖等領域組織實施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306個,收穫了一批科研成果,解決了一批農業技術瓶頸;不斷推動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在南繁科技城設立分院,推進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三亞總部建設,推進南繁種業創新。

科研投入的多少,能反映出海南科技事業發展的蓬勃與否;科技項目瞄準的領域,可以反映海南產業發展的重心。

2016年至2019年,省科技廳支持67個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總投資21.4億元,其中省財政資金6.2億元,較「十二五」時期有較大幅度增長。特別是圍繞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2016年至2020年,我省共立項91項,支持經費4821.3萬元,支持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位造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研發,促進產業技術積累和創新,推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生力軍。5年來,省科技廳創新工作方法,不斷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如今高新技術企業已從2016年的201家增長到2019年的566家,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6年的83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245億元,逐步形成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優化科技資源

搭建創新平臺

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需要創新平臺、科研機構、企業齊心協力。承擔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的海南,需要國內外優秀科研團隊的加入,整體提升海南科研實力。

中國科學院各大院所研究的都是國際國內前沿技術,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中國科學院合作關係,推動中科院在瓊設立創建27家科技創新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省科技廳先後引進中科院力學所,在文昌航天城整體規劃中推動衛星總裝及發射基地建設,開展相關航天科技研究和商業航天發射業務;引進中科院理化所,共建海南省降解塑料技術創新中心;引進中科院南海所設立三亞中科海洋研究院;依託中科院深海所建設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協調省財政專項資金1.5億元,與中科院力學所、華大基因等單位合作建成4家聯合分實驗室。

面向國家戰略和我省科技發展需求,中科院在瓊科技創新平臺承擔了5項國家級科技研發項目、16項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120項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其他性質科研項目,帶動省內多家科研機構人員參與技術攻關,為海南科技事業注入了強大養分。

為了發揮中科院在瓊創新平臺的科研力量,近兩年省科技廳不斷加大對中科院在瓊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目前全省累計支持創新平臺建設、科研項目研發資金共計2.5億元,支持中科院深海所等科研院所申請國家科研資金超過10億元。

此外,省科技廳協調推動中國船舶集團深海科技中心項目、中船南海艦船深遠海科研試驗及綜合性服務保障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協助推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科教城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項目開工建設;推進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建設。

科技創新平臺具有技術轉移、技術研發、資源共享、孵化企業等功能,是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技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推動「南海海洋資源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特種玻璃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實現了大學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當前我省共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9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總數為54家、省網際網路重點創新創業基地2家、省網際網路眾創空間13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15家、各類創業孵化基地33家、省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6家、省級大學科技園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省級眾創空間28家,為海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人員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創新創業搭建了平臺。

科技事業連海外

科技成果助產業

院士代表的是最高科技學術水平,海南「牽手」院士及其團隊,能為海南科技創新發展增添智力與活力。

今年11月,在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的合力推動下,新獲批的33家院士創新平臺正式掛牌運營。其中23家平臺由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12個國家外籍院士領銜,為我省加大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優質平臺。

科技交流無國界,一直以來,海南十分重視推動科技交流「走出去」。「十三五」期間,我省在熱帶農業、材料化工、海洋生態、生物醫藥等領域與德國、荷蘭、法國等國合作緊密,並與不少歐盟國家的科學家、高校、科研機構及國際組織開展聯合研究、共建聯合實驗室,人員往來與學術交流氛圍活躍。

海南自貿港給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海南院士創新平臺的建立,為科學工作者們提供了優質的合作平臺。」挪威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尼爾斯·克裡斯蒂安·斯坦塞斯的話道出了諸多與海南合作交流的院士心聲。

我省院士創新平臺建設自2016年啟動以來,已認定5批次145家,柔性引進百餘名院士和近500名院士團隊成員與我省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學術交流活動等。

人才聚集,方能推動科技進步、產業發展。在2018年我省機構改革後,省科技廳加掛省外國專家局牌子,為給各領域高層次外籍人才優質服務,今年在國家外專局的支持下,省科技廳和省公安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簡化外國人工作、居留許可審批一體化制度創新改革工作,升級改造「外國人來華工作管理服務系統」,推動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政務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

在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科技成果創新中,各領域科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來,省科技廳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撐,以重大戰略產品和重大產業化為目標,針對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著力解決了一批農業、海洋、林業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

以科技助脫貧攻堅為例,5年來,省科技廳共派遣「三區」人才641名,從全省科研人員隊伍中選派科技副鄉鎮長256名帶著項目下鄉,把農業領域的科技成果向鄉村推廣,以農業新發展理念幫助農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科技力量。

「當前全省有2000多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全省脫貧攻堅一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凡是能為農民、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人員和團隊,經過一定程序選派都可成為科技特派員,他們用接地氣的方法和農戶溝通,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地區提高產業發展效益。

過往皆序章,未來皆可盼。新形勢下,省科技廳將以省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為指引,科學編制好我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加強做好科技工作的使命感、榮譽感、緊迫感,緊緊圍繞海南自貿港建設賦予科技系統的任務與使命,走出一條具有海南特色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路徑。

(本稿策劃/撰文 王潔)

原標題:「十三五」期間,海南科技事業方興未艾 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湖南已形成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成果顯著
    三湘都市報1月13日訊(記者 胡銳)今天,記者從全省製造強省建設工作會議獲悉,「十三五」期間,湖南製造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形成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成果顯著。
  • 北京「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目標全面完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漸...
    一系列項目的穩步推進,正在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生態和新型城市形態,為北京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添磚加瓦。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進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加速期,882項支撐科創中心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和任務先後落地,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新體系、新布局、新高度、新亮點。
  • 構築科創中心「四梁八柱」,「十三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凸顯五大亮點
    錨定創新策源 如果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是貫穿上海科技創新「十三五」始終的集大成戰略目標與根本使命,那麼,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就是引領實現這項目標任務的一條紅線。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德陽市「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十二五」以來,我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積極搭建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以平臺促合作,不斷構建新型的「協同創新」機制,先後同四川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德陽產業技術研究院」、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了「德陽中科先進位造創新育成中心」。「十二五」期間,全市共承擔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6項,爭取項目經費5810萬元。
  •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領域有哪些重大進展?一起來看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堅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王志剛表示,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
  • 這五年,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我們推出「向總書記報告」系列特稿和《砥礪奮進「十三五」·2020新亮點》系列專題,記錄中國石油「十三五」的奮鬥足跡,展現中國石油的責任與擔當,敬請關注。  新研發形成29項重大核心配套技術,新形成24項重大裝備、軟體及產品,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20餘項,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科技創新突出貢獻企業」榮譽稱號……「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工作繁花滿枝,碩果纍纍。
  •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量質齊升 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
    10月21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湖南省印發「十三五」能源科技創新規劃(附項目表)
    近日湖南省發改委印發了《湖南省「十三五」能源科技創新規劃》。規劃要求,加快資源整合和產業優化升級,做大做強具備比較優勢的風電、太陽能、輸配電3大重點板塊。「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以上,到「十三五」末風電產業實現年產值220億元、太陽能產業175億元、輸配電產業350億元。
  • 《「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印發(全文)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林業局、氣象局聯合印發《「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規劃旨在持續加大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度,強化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科技創新
    特稿  「科技戰線廣大幹部員工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戰略,在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戰略謀劃、完善科技創新治理、優化創新生態等多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呈現新亮點。」1月11日集團公司2021年科技委員會會議,對「十三五」及2020年的科技創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志在深藍,探索深海,不僅是瓊州兒女的期盼,更是我國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堅定不移的追求與夢想。
  • 科技創新助力自貿港建設_今日海南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我國實現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決勝之年,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實施之年,2020年海南科技創新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優勢、新機遇。為完成「1+N」政策體系、《加快海南科技創新開放發展實施方案》中自貿區階段的目標任務,去年以來,我省各級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才等科技創新主體不斷發力,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事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這是一家無級別、無編制、無固定經費的公益類事業單位,由省委、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建設,實施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提升深海科技創新能力,支撐海南深海科技產業發展。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中科院駐瓊單位召開科技合作座談會—新聞—科學網
    雙方表示將不斷密切科技創新合作,積極發揮中科院科研優勢,推進海南科技創新研究,推動落實《中國科學院 海南省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協議書》,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他提出,儘快推動中科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在海南實體化運行,共同構建符合海南生態環境的農業發展模式,探索科技成果產業化新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打造「海南製造」產業品牌,促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現海南南繁產業快速發展。   謝京表示,「十三五」期間,中科院為海南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④短短五年內,從新一代風雲氣象衛星到大型無人機再到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從「天擎」「天鏡」「天衡」「天衍」到不斷升級的數值預報體系再到氣候系統模式,「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在「厚積」的基礎上發力,鍛造出諸多「利器」,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和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
  • 「十三五」科技事 ④ |「創新突破」中的成都機遇
    創新賦能未來科技創新賦予科技成果全新的內涵和呈現方式創造出別樣的廣闊場景「複雜艱險山區高速公路大規模隧道群建設及營運安全關鍵技術」歷經15年協同攻關,突破了複雜艱險山區高速公路大規模隧道群的建設與營運安全關鍵技術瓶頸,取得複雜地形地質環境隧道失穩災變綜合防控技術、高速公路大規模隧道群通風照明安全提升技術、高速公路大規模隧道群防災救援聯動控制技術等三大重要創新成果。
  • 「十三五」科創成就:基建與尖端科技齊飛
    科技基礎設施方面,空間環境地基檢測網絡、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超重力離心模擬實驗裝置建設穩步推進,特高壓電網建設規模越來越大,為科技研發創新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再加上「十三五」期間我們啟動了首批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科研機構、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儲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各地建成的創新培育基地孵化了科技創新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