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2021-01-13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特稿

  「科技戰線廣大幹部員工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戰略,在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戰略謀劃、完善科技創新治理、優化創新生態等多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呈現新亮點。」1月11日集團公司2021年科技委員會會議,對「十三五」及2020年的科技創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十三五」開局,中國石油就把「創新」納入集團公司發展總體戰略。科技創新也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不斷突破發展瓶頸、破解新問題新挑戰的制勝法寶。尤其是面對新冠疫情和低油價的嚴重衝擊,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強調,要堅持事業發展科技先行、技術立企,發揮好科技支撐當前、引領未來的作用,把提質增效和戰略發展的基點牢固建立在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上。

  依靠科技創新,我們地宮深處縛油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底氣更足。五年來,在勘探開發領域創新10項標誌性成果,支撐深層、礫巖等新勘探領域重大發現,實現了油氣儲量大幅增長,支撐中國石油2020年實現國內原油產量、國內天然氣產量當量、海外油氣權益當量三個1億噸的歷史性突破。

  依靠科技創新,我們反應塔裡變乾坤,煉化轉型升級步伐更快。開發了大煉油、大乙烯、大氮肥、高端聚烯烴、高端合成橡膠、國Ⅴ/國Ⅵ標準清潔汽油生產等一批工業化成套技術,以及煉油系列催化劑與催化材料、高附加值煉化特色系列新產品等,推動煉化高效清潔綠色發展。

  依靠科技創新,我們以變應變,積極擁抱新業態,闊步邁向新零售時代。2018年底,中國石油正式邁入加油站3.0新時代,從傳統加油站經營模式向全渠道資源整合轉變。中國石油智慧加油站起步探索,行動支付全面落地,加油站運營更智能、服務更專業、客戶體驗更舒心。

  依靠科技創新,我們一次次超越自己,不斷提升技術服務的「智慧含量」。五年來,在一批新理論、新技術、新利器、新產品的支撐下,工程技術有力保障了瑪湖、川渝頁巖氣等重點地區實現規模開發,在深井、水平井數量大幅增長情況下,鑽井年均提速5%;工程建設大展藍圖,百餘項精品工程支撐油氣主業高質量發展;裝備製造亮點紛呈,「CT130連續管」等多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五年,我們加快追趕國際先進,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申請專利超過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佔56%;共有1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3件專利獲中國專利獎;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20餘項,是「十二五」期間的3.5倍;制修訂國家標準124項,行業標準700多項,企業標準1000多項。

  這五年,我們持續擴大開放合作,加速融入全球創新行列。「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組織開展各類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項目50餘項,推動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能力快速提升。與殼牌公司共建非常規油氣聯合研究實驗室,有效推動鄂爾多斯盆地頁巖油勘探開發技術進步;與美國公司合作,研製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方位側向電阻率成像隨鑽測井儀器,大幅提升了在隨鑽測井服務市場的競爭力。

  這五年,中國石油還不斷強化對基礎超前、顛覆性跨越式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有效支撐了公司綠色發展及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緊緊抓住智能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努力推動集團公司數位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全面推進「共享中國石油」建設。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中國石油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構建開放創新的生態環境注入新動力,激活科研人才「一池春水」。通過實行「雙序列」改革、開展完全項目制試點、推動建設創新聯合體和加大科技獎勵等改革措施,科技人才晉升渠道拓寬了,自主權增強了,實現了名利雙收,創新積極性和創造熱情不斷提高。

  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十四五」的徵程已經開啟,中國石油將繼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挺起創新型國家的石油脊梁!

  亮點

  有序高效實施科技發展規劃

  全面完成既定科技發展目標

  中國石油大力實施「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全面完成重大核心配套技術、重大裝備軟體產品、關鍵工程技術及技術水平、裝備替代率、專利申請、科技進步貢獻率等科技發展規劃目標,標準化工作取得新突破,科技投入強度持續保持在1%以上,獲得了國資委授予的 「科技創新突出貢獻企業」榮譽稱號。

  「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共有1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專利方面,「十三五」期間累計申請專利3.458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和授權量佔比分別比「十二五」提高10.6個和15.1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從2016到2020年,中國石油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20餘項,是「十二五」期間的3.5倍。

  理論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 有效支撐主營業務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油大力組織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公司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現場試驗等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氣服務與天然氣領域共形成了48項標誌性成果。

  在勘探開發領域創新10項標誌性成果,有力支撐油氣增儲上產,2020年實現了國內原油產量、國內天然氣產量當量、海外油氣權益當量三個1億噸的歷史性突破。「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與瑪湖特大型油田發現」和「中東巨厚複雜碳酸鹽巖油藏億噸級產能工程及高效開發」分別獲得2018年和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煉油化工領域形成10項標誌性成果,有效支撐煉化轉型升級。油氣服務與天然氣等領域28項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實現產業化應用,為勘探開發、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保障。

  超前部署新領域新技術研發

  引領未來跨越式發展

  中國石油強化對基礎超前、顛覆性跨越式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了20項標誌性成果。

  地質、油藏與工程技術專業形成10項標誌性成果,包括創新陸相頁巖油成藏理論及核心技術,創新形成頁巖氣六大主體技術,納米驅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超稠油地下原位改質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等,這些成果有效引領油氣戰略領域迅速成長。

  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專業形成10項標誌性成果,包括初步掌握天然氣水合物工程核心技術,成功開發低水碳比重整制氫催化劑,頁巖油原位轉化選區評價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建立煤炭地下氣化資源評價方法等,這些成果顯著引領了公司綠色發展及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

  形成創新發展良好環境

  2016年,中國石油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創新體系方案」,提出改革總體部署;2019年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若干措施」,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實行「雙序列」改革、開展完全項目制試點、推動建設創新聯合體和加大科技獎勵等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統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從項目計劃、立項到實施、驗收歸檔的全過程管理。總部部門、專業公司、地區公司在線項目累計超4000個,為優化配置資源、解決重複研究問題奠定了技術基礎。此外,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效獎,對技術轉讓、許可和科技新產品銷售兩類情況開展獎勵,有效激發了科研人員促進成果轉化應用的積極性。

  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加速推進

  加快建設「共享中國石油」

  「十三五」以來,中國石油加速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大力推進「共享中國石油」建設,重點建設生產運行、專家、服務、信息技術和雲資源五大共享中心,不斷取得新突破。

  2018年11月,正式發布勘探開發夢想雲平臺,集團公司信息化邁入全新時代。2019年11月27日,經過一年的產品迭代升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夢想雲平臺2.0正式發布,上遊業務信息化邁入一個更高階段,開啟數位化轉型新格局。

  2020年10月,集團公司財務共享業務全面上線,兩年時間實現國內企業全覆蓋,提前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中國石油全球共享服務體系初步建成。11月30日,崑崙數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揭牌,中國石油推進數位化轉型、智能化發展邁出重要一步。

  「我看這五年」大家談(掃描二維碼 聽大家說這五年)

常宏崗 西南油氣田天然氣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十三五」期間,天然氣研究院主導制定國際標準5項,將中國在ISO/TC193的貢獻率提升至全球第2位,實現了從跟隨到參與再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修訂完成天然氣工業核心標準GB 17820,助力我國天然氣產品質量與國際接軌;緊跟國家能源發展戰略,構建起頁巖氣全產業鏈標準體系。2020年天研院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組織獎。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完善天然氣、頁巖氣標準體系,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助推中國天然氣工業可持續發展。

郭旭光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勘探所所長、全國勞動模範、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

  「十三五」是新疆油田勘探理論技術大發展、勘探大發現的五年。一是創新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指導發現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瑪湖10億噸級礫巖油田;二是創新陸相鹹化湖盆頁巖油富集理論與甜點評價技術,指導發現吉木薩爾10億噸級頁巖油,獲批了我國首個國家級陸相頁巖油示範區;三是創新形成複雜構造帶深層碎屑巖勘探技術體系,南緣下組合大油氣區勘探取得重大進展,高探1井創國內陸上碎屑巖產量紀錄。我們「十四五」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努力實現勘探大發現、開發大上產、科技大突破、效益大提升。

譚文波 西部鑽探公司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

  2020年,作為石油行業的一線勞動者,我被評為了全國勞動模範。沉甸甸的獎章,代表著榮譽,也代表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

  我為祖國獻石油,情思漫捲映天山。2021年,新的篇章,新的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將繼續堅守崗位,努力創新做好傳承,把對石油事業的熱愛融入行動,和公司其他技能人才一起,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好,解決更多一線生產難題,力爭做出更大的業績,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十四五」遠景目標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雄厚 石油化工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兼安全總監

  石油工業經過160年的發展,為現代世界經濟飛速發展提供了主要能源支撐,也為我國第一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我非常幸運,親歷了近20年我國清潔油品質量升級過程,做出了綿薄貢獻。作為科技人員的體會是,研究目標一定要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把控好研發方向,有序推進,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也需要長期穩定的持續投入,既要注重基礎和理論研究,也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這是研發成功關鍵。新時代下能源科技創新將服務於低碳、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曹正林 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天然氣地質研究所企業技術專家(盆地戰略選區)

  「十三五」以來,勘探開發研究院是率先試點以「雙序列」為代表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改革的科研單位,選聘了23名首席專家、66名企業技術專家。我作為「雙序列」改革的全程參與者與直接受益者,2017年當選盆地戰略選區技術專家後,時間和精力從繁瑣的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全身心投入油氣大發現的事業中,待遇和地位也得到實質性提高。我和我的油氣勘探科研團隊,紮根準噶爾盆地油田生產一線,潛心研究,持續攻關,為獲得高探1、呼探1等多個油氣勘探突破做出了應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屠光紹:科技創新主體是科技創新企業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第三個層面他指出,多層次市場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他指出,科技創新主體就是科技創新企業,「如果沒有企業家,沒有這些科技創新的企業,科技創新誰來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創新必須要資本,因此就有了風險投資人。沒有資本市場這個循環就循環不了,因為只有資本市場才有了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
  • 國際醫學科技創新領導力論壇聚焦醫療科技創新
    光明網訊 5月11日,「2019國際醫學科技創新領導力論壇」在成都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四川省醫學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主辦,北京協和醫學院培訓中心和醫聯承辦,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給予支持。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深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的信心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更需要增強創新的信心,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格局要求牢牢把握科技主動權。
  •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衝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千裡之外的國防科技大學北鬥科研樓內,爆發出陣陣歡呼。這一天,比之前定下的開通目標,提前了半年。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發展、獨立運行、全面可控,這既是「北鬥」系統的最大優勢,也回應著統帥的深謀遠慮:「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來源:​中國電力報 2020-11-17
  • 深圳30年科技創新之路 從科技沙漠到創新先鋒城市
    30年間,深圳經濟特區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 深圳把「高交會」搭建成為創新成果交易、創新資源交流的平臺。  30年間,深圳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深圳是如何走出一條科技創新之路的?  回顧深圳30年創新之路,我們發現,幾乎每隔幾年,深圳都會遇到一次或大或小的「前途危機」,面臨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選擇,也都會引發對特區發展前途的討論。事實上,深圳的自主創新道路,就是伴隨著這些危機和選擇不斷深化。
  • 創新思維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由過去的數量型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與重要源泉,而創新思維是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它的重要性和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創新思維是新技術產生的源泉創新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永遠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證
  • 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為加強長三角區域創新一體化,科技部近日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將長三角區域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原始創新動力源、融合創新示範區、開放創新引領區」,力爭到2025年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規劃》從"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共同推進開放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發展目標。
  • 科技創新加力提速 創新驅動作用顯著
    科技創新加力提速 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狀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研發投入明顯加大, 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產出成果豐碩,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科技創新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 科技創新中的四川故事
    創新能力提升、創新資源集聚、科技攻關成效顯著…… 作為全國科技資源大省,四川承擔著中央賦予的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綿陽科技城、成都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等重大任務。幾代科研夢四川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11這個夏天,四川給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具體「時間表」: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50年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 北京「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目標全面完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漸...
    一系列項目的穩步推進,正在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生態和新型城市形態,為北京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添磚加瓦。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進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加速期,882項支撐科創中心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和任務先後落地,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新體系、新布局、新高度、新亮點。
  • 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會上,省科技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宋志恆介紹了《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金華市人民政府科技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主要內容。宋志恆與邢志宏作為雙方代表籤署《議定書》。何杏仁在講話中指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頂層設計、加大科研投入,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取得這些成績,金華作出了重要貢獻。
  • 科技創新感想和體會
    十月下旬,我局舉辦了第一屆科技創新周活動,在科技周中,我們聆聽了多位專家的新技術講座,了解了國內空管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與方向;同時分局組織了各個單位的領導同志與科技創新個人參加的座談會,在會上大家對我局科技創新歷史加以回顧,同時對未來的發展細節也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文基礎。要妥善應對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生態環境破壞、食品安全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等,必須注重科學與人文,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推動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創新。這是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
  • 科技創新 引領未來
    8月18日上午,「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開展儀式由縣委常委彭喜豐主持。中共平江縣委書記汪濤為院士展致辭。平江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碳基納米電子學研究中心主任彭練矛親臨開展儀式。
  • 2019甘肅創新驅動答卷:科技創新 跑出「加速度」
    2019年,全省科技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圍繞全省中心工作,發揮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平臺帶動作用,突出推進脫貧攻堅和發展十大生態產業兩大主題,主動服務各行各地,深耕科技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移轉化,著力「集聚、整合、激活、撬動」創新資源,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增加高水平科技創新供給,構築發展新優勢,打造發展新空間,科技創新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持續增強
  • 深圳市坪山區科技創新局關於印發《深圳市坪山區關於加快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局2019年3月21日  第一章 總則  1.1 為推動坪山區企業技術自主創新,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政策,以及《深圳市坪山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深圳市坪山區關於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2017-2020年
  • 創新、引領、示範――楚雄州科技工作開創新局面
    創新、引領、示範――楚雄州科技工作開創新局面2014-10-25 11:51:12 來源:每日科技網   2014年,楚雄州科技工作緊緊圍繞「翻兩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和富民強州宏偉目標,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全州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 科技創新呼喚科學家精神
    這是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們在當代書寫的科技報國新篇章,也是一代代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的諸多重大科技成果,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蛟龍」探海到量子通信……一個個世界矚目的科技突破,無不源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砥礪奮鬥,無不浸透催人奮進的科學家精神。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進程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整體而言,中國國家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從落後和模仿逐步走向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狀態,正穩步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家整體創新能力也已躋身全球前17名,為實現「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中長期目標打下了卓越的基礎。  雖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