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北鬥三號的第30顆,也是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北鬥衛星系統。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北鬥的唯一『母港』。」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冉承其說,從1983年「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系統」設想拉開序幕,到今年北鬥全球組網完成,北鬥走過了37年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四川是北鬥追星夢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同樣是四川,9月10日,民航科技創新示範區項目在天府國際空港新城開工。這是全國首個民航高新技術示範園區,規劃建設國際一流的民航先進技術創新平臺和重大技術裝備研發中心。
創新能力提升、創新資源集聚、科技攻關成效顯著…… 作為全國科技資源大省,四川承擔著中央賦予的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綿陽科技城、成都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等重大任務。
高溫超導磁懸浮環形實驗線。
從這裡,科技大省邁向科技強省的藍圖徐徐展開。
這個夏天,四川給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具體「時間表」: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50年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這片盛滿了幾代科研人夢想的大地上,這是一條一以貫之的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在初步工業技術體系中,奠定了科技事業發展的基礎;「大三線」建設時期,四川初步形成農業、電子、核技術、機械、冶金等領域的科技發展大格局;在改革開放中,四川率先吹響科技體制改革的號角,推動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此後,一批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四川蓬勃興起。
71年篳路藍縷,四川實現了科技支撐由弱到強、科技服務民生由淺入深、科技基礎規模由小到大、科技體制改革由點到面。
截至2018年,四川擁有國家和省級高新區22個,全省的高新區以佔全省0.3%左右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1/4的工業增加值、1/2的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已成為支撐區域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9年,四川創新能力排名從「十二五」末全國的第16位提升到第11位,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870億元,較2015年增長超過70%。
毫無疑問,如今的天府大地上,科技創新正成為激活四川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89萬億元,全省技術合同交易總額1220億元,全社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
「全省科技創新工作,亦聚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是全省上下的共識。
目前,四川全省已擁有各類研發機構2350個,科研院所276家、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0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全省建成各類創新平臺1800餘個,建成國家高新區8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0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6個。
科技創新,關鍵要素是人。
15年前,綿陽人陳進選擇回到家鄉,如今,他是四川愛聯科技有限公司物聯網首席總監,「每天都在解決問題中度過。」陳進透露,公司在2017年就瞄準5G技術應用,組建起近200人的研發團隊。如今,這家兩年內估值快速增長13.3倍的公司,已是國內物聯網無線聯接領域的領軍企業。
「我還在科研的『黃金年齡』,正在佳境。」18年前,牛德青從老家山東坐了38小時的綠皮車來到綿陽,從此,這裡成了他的第二故鄉,立業、結婚、生子,實現自己的科研夢想。牛德青說,這座城市吸引自己的,不僅是科研氛圍,還有生活上的幸福指數。
讓科研人員感觸頗深的,是四川先後出臺實施各類支持計劃和政策,積極引導海外高層次人才、科技能人等進入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截至2019年,四川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30萬人,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5.4萬名,現有「兩院」院士60人。
6月24日,佔地80餘畝、總投資1.6億元的四川精上縫紉機產業園項目在科技城核心區開工。對於公司董事長張章生來說,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下注」綿陽。
2008年,抱著支援災後重建想法的張章生將公司從溫州搬到綿陽,12年來,他的事業茁壯成長,「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好,政府『幫辦』的事越來越多,想不留下來都不行。」
強化金融支撐、人才保障、整合創新資源,在創新發展的大道上,綿陽給予的支撐是多元的。同時,在放活人才管理、用活增收機制等改革舉措下,科研人員集聚的綿陽再次迎來「創新力大爆發」。綿陽專利申請量連續兩年突破10000件,專利授權量近5000件。
將目光放大至全省,就四川而言,在全國率先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起國內首家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的知識產權局……四川在科技管理體制、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金融創新等重點領域推進改革,形成了一批務實管用的政策供給,探索出20條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21項改革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今年7月29日,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實施方案》,明確推廣全面創新改革經驗成果、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促進創新主體融通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聚集、加快布局區域創新重大平臺五大主要任務。
展望在四川的規劃裡,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的大前提下,四川將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進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臺集聚,推動全省產業創新發展,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支撐能力。
——跋涉在科技強省的徵途上,四川科技發展活力常在。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