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2020-11-24 德陽市人民政府

一、德陽市「十三五」科技發展基礎和發展態勢

(一)發展基礎

1.科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市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市R&DGDP的比重達到2.5%。財政科技撥款持續快速增長,全市財政科技撥款由2010年的0.93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2.62億元,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由0.42%提高到1.19%

十二五以來,268項自主創新成果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新增省級工程技術中心5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高水平研發機構3家;新增國家級高新區1家、省級高新區2家;新增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4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0家。

十二五期間,全市新上國家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2項,共爭取項目補助資金2.01億元。新上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44項,爭取項目補助資金3.33億元。德陽市本級安排科技計劃項目584項;安排項目補助資金7870萬元;新增專利實施項目256項。十二五以來,全市技術交易額逐年增加,技術合同259項,合同總額19.5億元。

2.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持續提升

截止2015年底,德陽已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9家,創新型企業267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97億元,比2010年的581億元,增長88.8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2.2%,形成了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成長性高、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3.科技富民惠民成果顯著

「十二五」期間,全市引進、培育農畜新品種870餘個,育成並通過國家和四川省審定或認定的農作物新品種26個,創製應用於水稻、蔬菜、水果等育種的新材料320餘份。以首席專家牽頭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圍繞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組建科技特派員創新服務團隊25個,創辦、領辦和服務企業34家,創建經合組織50個,組建專業技術協會47個,建立了市、縣、鄉鎮的三級科技服務直通體系,帶動示範農戶25萬餘戶,輻射帶動農民53萬人,促進農民戶均增收8255元。

生態環保科技發展良好,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十二五」以來,涉及醫藥衛生、環保、公共安全、節能減排等多個與民生息息相關領域,共實施了國、省、市級社會發展項目近50項。

4.產學研力度不斷加大

德陽與18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籤署了院(校)市合作協議,包括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金屬所、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西安交大、西南交大等國內知名的高校院所。「十二五」以來,我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積極搭建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以平臺促合作,不斷構建新型的「協同創新」機制,先後同四川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德陽產業技術研究院」、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了「德陽中科先進位造創新育成中心」。「十二五」期間,全市共承擔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6項,爭取項目經費5810萬元。「十二五」期間,德陽市設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安排市、縣(市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99項,項目總投入18.49億元(其中財政投入5850萬元),項目新增產值48.67億元,新增銷售收入40.11億元,新增利稅8.92億元,出口創匯2222萬元,帶動上下遊產業實現產值108.61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6921個。

5.科技人才引進培育取得成效

「十二五」以來,全市已建成7個博士後工作站,4個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建成6家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38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已引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4名和國內外300餘名高層次專家及其創新團隊進站工作。全市科技人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24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4人、後備人選56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61人,市級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94人。十二五以來,雙百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共引進人才18名、培育人才28名、柔性人才5名,9個創新(創業)團隊包括核心成員46名。這批人才包括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名,省百人、千人計劃專家8人,佔12%;博士44人,碩士28人,碩士以上佔73%;正高職稱33人,副高職稱34人,副高以上佔68%

6.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意見》《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德陽轉型發展新動力的意見》《德陽市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改革工作方案》《德陽市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專項改革實施方案》《關於促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技術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科技金融結合、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等政策文件,基本構建起引導和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為創新發展增添新動力。

(二)發展態勢

1.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充分體現我市大型企業與部分中小企業有較強創新能力,一些企業用於科技研發的支出雖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中小企業的技術發展還是以引進為主,自主研發較少,而由於自主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缺乏二次創新能力,高新技術遠未形成有競爭力的生產力。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少、規模小,技術創新轉化能力較弱,農業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少,產前、產中、產後等系列配套技術集成不夠,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發揮不夠。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的比例不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不多,缺乏保護專利的良好措施。

2.創新治理體系不健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結構單一,多元化投入體系尚未建立;科技創新相關人員的勞動與其收入不匹配,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不完善;全市的擴權強縣較多,科技資源比較分散,不能有效統籌;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環境,良好的孵化機制和風險投資機制還不健全,支持創新創業的科技金融發展相對滯後。

3.科技創新資源不足與成都和綿陽相比,我市創新資源嚴重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少,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創新創業載體不足,缺乏眾創空間一類的孵化器;新型研發組織發育遲緩,有限的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產業人才主要集中在傳統優勢領域,新興產業人才不足。

二、德陽市「十三五」科技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和省委「三大發展戰略」要求,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全面創新改革為統領,為奮力實現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在「科學發展、轉型升級、改革開放、新型城鎮化、全面小康」五個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德陽市要瞄準世界產業發展前沿水平,依託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某些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堅持「雙輪驅動」——資本+創新,堅持「五鏈統籌」——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鍊、政策鏈,以人才為支撐,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推進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促進德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科技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原則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著重抓好龍頭骨幹企業和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工作,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後勁。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通過創新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驅動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密切產學研之間的聯繫,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加大公共資源、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的整合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創新成果。

2.堅持市場導向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創新要素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提高創新要素的效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引導作用。逐步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根據德陽自身的產業特色、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需求,合理規劃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

3.堅持集約集群原則以骨幹企業為依託,特色產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載體,重大項目為支撐,完善產業鏈條,增強配套能力,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創業環境好、產業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推動德陽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4.堅持深化改革原則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堅持「培育五新」——培育創新型產業、創新型企業、創新型園區、創新型研發中心、創新型科技服務平臺,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5.堅持開放合作原則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依靠協同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科技創新。積極與周邊地區協作,加強與省內外其他區域的互動合作,積極開拓國際區域合作關係。構建「政產學研金介用」全面合作體系,打造多層次協同創新合作格局。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創業體系,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的創新型企業,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載體,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顯著成績,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形成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建成一支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隊伍,科學技術綜合實力進入西部地區先進行列,實現科技強市。

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70%以上,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2.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基本建成創新型城市。

2.具體目標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8%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5件,擁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登記量達到80項。

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加強——2020年,德陽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6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以上。建設國家級高新區1個,省級高新區5個。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0家。形成超100億元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5家以上,超10億元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10家以上,超5億元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新增省級工程技術中心5家。

創新產業體系不斷健全——2020年,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德陽「現代農業」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創建支撐產業發展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5家,實現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有效戰略結合,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20年,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4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8萬人,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4萬人。人才資源總量佔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達到15%,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8%。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達到70人。

1 「十三五」時期科技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單位

2015年

2020年

屬性

研發經費(R&D)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GDP)比例

%

2.5

2.8

預期性

科技進步貢獻率

%

55

62

預期性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件/萬人

2.6

7.5

預期性

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

億元

1097

1600

預期性

省級高新區

2

5

預期性

高新技術企業數

129

200

預期性

技術市場交易額

億元

3.8

5.5

預期性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4

5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

%

0.74

0.85

預期性

三、主要任務

(一)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1.大力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落實國、省關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有效利用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配套相應靈活的投融資機制,建立並完善創業輔導制度,大力推動以社會力量為主的眾創空間建設,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大力發展多種類型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孵化器的服務能力,推動市場化運營。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載體建設,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業苗圃等孵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重點推進德陽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加大對孵化器的扶持和引導,實行行業管理和行業自律,力爭到2020年,全市孵化器數量達到15家以上。其中,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5家。全市孵化場地總面積達50萬平米以上,累計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吸納就業人數8000以上。

2.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措施,落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政策,進一步明確職務科技成果的處置權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實行職務發明成果轉化和股權分紅激勵,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給予支持,由成果完成人或團隊自主實施轉化轉讓的,轉化轉讓收益的70%以上歸成果完成人或團隊所有。鼓勵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專家教授和科技人才來德陽領辦企業、與企業合作開發、進行科技成果轉讓或在企業擔任兼職技術顧問。

3.加快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領軍人才來德陽創新創業。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加快引進、培育和激勵一批創新創業人才、緊缺實用人才、專家服務型人才,選聘科技專家特派員服務基層。鼓勵支持中介機構、專業協會(學會)等各方力量參與引才。支持科技人員兼職取酬和離崗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完善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和專利實施轉化中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落實醫療保險、配偶就業、子女教育、住房等人才政策,為各類人才來德陽創新創業提供優質服務。

4.探索建立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機制建立開放性的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機制,促進軍民信息對接共享,鼓勵民口裝備企業科技創新進入軍品科研生產領域;圍繞航空燃機研發,開展「軍民融合」技術合作攻關試點;培育區域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環境,在不斷推進軍轉民項目不斷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技術、產品和資本的「民參軍」,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防裝備的技術研發;推動軍工和民企探索建立航空裝備產業技術聯盟;支持二重、明日宇航等具有軍品製造能力的裝備製造企業與軍工企業組建產業和技術聯盟,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實現優勢互補。

(二)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培育企業為創新主體健全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完善研發機構和研發組織體系。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投入、組織實施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多種創新主體競爭發展,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全部由企業牽頭組織實施。鼓勵大企業購買科技創新成果或吸納科技創新成果入股,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財政和金融支持,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鼓勵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孵化器等研發平臺,建設信息服務、檢驗檢測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依託經開區、高新區等各類園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高起點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使之成為集聚創新要素、招才引智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窗口。

推動試點企業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健全研發機構,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文化,實施自主品牌和智慧財產權戰略,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重點扶持20家左右大中型骨幹企業,建立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工程)實驗室,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和科技計劃項目,通過骨幹企業帶動,形成若干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支持3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單項產品規模和效益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2.強化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圍繞我市重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支持企業牽頭聯合院所高校組建燃汽輪機、油氣鑽採裝備、石墨烯、通用航空、儲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或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重大關鍵技術集中攻關及農、林、畜業高新技術集成。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組織科研和成果轉化項目,推動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重點圍繞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5+2」工程,加快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科技攻關。在重點優勢領域依託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研發機構,開展產業技術預見、產業技術路線圖編制、行業技術標準制定等,攻克一批產業發展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學習借鑑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探索建立支持創新創業不同類型的科技產業基金,完善覆蓋科技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階段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

3.構建公共研發和技術服務平臺按照聚集創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產業的主體功能,立足現有基礎,突出產業需求,加強資源整合,加快建設科技成果研發、交易、轉化服務平臺。推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幾何量計量檢定站等現有研發和技術服務平臺的功能完善、對外開放,成為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信息諮詢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加強技術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諮詢、技術經紀、技術轉移、技術評估、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機構。加快知識服務業、科技諮詢業、科技信息業的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興辦科技中介機構,開展科技服務。以市內現有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基礎,整合市內各類研究實驗資源,營造開放的、共享的研究實驗環境。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建設省級及以上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培育新的創新能力。

(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圍繞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組織實施若干重大科技專項,產學研聯合攻克一批關鍵技術,推動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品,建立一批產業基地,形成一批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力量。

1.新能源產業

1)核能發電裝備。進一步加大三代核電自主化程度和裝備國產化率,研究開發四代核電裝備製造技術,開發核島、常規島關鍵設備的設計製造技術。開發新型核電汽輪機、發電機;發展適應最新核能發電技術的核電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等核島關鍵設備。發展核電半速轉子、焊接轉子、主管道等大型鑄鍛件,製造堆內構件及控制棒驅動機構等核島主設備和汽輪機、冷凝器、低壓回熱器等常規島設備、設計並製造核電發電機及各類壓力容器、加熱器、承壓設備以及外殼部件、反應堆冷卻劑主泵、高壓快關閥門及核島內部管材等。

2)風力發電設備。增強風力發電核心設備製造能力,提升設備研發及國產化水平,構築陸地及海上風電系列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形成風電設備核心零部件的設計和規模製造能力,強化成套風電裝備生產能力。實現風機整機研製、大型陸上、海上直驅風力發電系列產品的規模化和系列化,培育風電產品從生產、包裝、運輸到服務的產業鏈。提高大功率風機的國產化率,大力發展海上大功率風機及風機主軸、大功率風機增速機等關鍵零部件,研製高空風力發電機組。

3)太陽能發電設備。積極開展光伏電池和太陽能發電設備的研製,提高產品品質和光電轉換效率,降低生產能耗,引進吸收再創新光熱太陽能發電技術,研製太陽能熱發電成套裝備。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成套設備,開發更高效率的光伏電池,重點發展光伏發電控制系統和關鍵部件。

4)大型清潔高效火電發電設備。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大力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高效低耗、低汙染和自動化程度高的火力發電機組,開發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重點發展超大功率、高效率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加快推進700℃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火力發電設備中大型護環鍛件、汽輪機油蝸輪、閥芯零件、缸箱零件、軸承瓦塊鍛件、低壓缸、軸承箱等配套設備。

5)水力發電設備。聚焦戰略性前沿技術,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加強革命性技術研究,佔領水電前瞻性制高點,打造技術差異化競爭優勢,做好重大產品研製,完成巨型水電機組,超高水頭抽蓄機組研製工作;重點攻克大容量高水頭抽蓄、大型軸流機組、大型衝擊式機組以及大型貫流機組一關鍵技術,實現技術引領市場。

6)新能源其他領域。重點發展潮汐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攻克防海水腐蝕技術、防海水生物附著技術等;加快發展以秸稈等生物質為原料的發電技術,製造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循環流化床鍋爐;重點發展千噸鍛焊結構特大型加氫反應器,提高加氫反應器的設計、製造和整體組焊實力,擴大成套大型煤液化裝備總裝能力;發展鋁空動力發電裝備製造技術。

重點依託企業: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東方阿海琺核泵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東方電氣自動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德陽臺海核能裝備有限公司、德陽東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新材料產業

1)新型金屬材料。充分利用我市企業在大型機械設備方面大量的原材料需求,大力發展大型鑄鍛件、航空模鍛件、超超臨界汽輪機用高中壓轉子材料、核電設備用金屬材料、國防軍工用金屬材料、鋅合金材料、石油化工用不鏽鋼複合材料、高溫合金、超高強度鋼等產品。發展核電鑄鍛件材料、超超臨界火電鑄鍛件材料。大力發展鍍鎳基納米複合鍍層材料、硬質合金密封環、軸套產品。

2)高分子複合材料。充分利用我市已有高分子材料行業龍頭企業規模大、科技基礎好的特點,重點發展聚苯硫醚樹脂、聚苯硫醚纖維、PVC樹脂、苯並惡嗪樹脂、熱塑性聚酯彈性體、環保型脲醛樹脂、電子級標布、電子級紡布、聚苯硫醚短纖維、芳綸增強材料、內牆保溫裝飾材料、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熱塑性動態硫化橡膠(TPV)、防爆阻燃耐高溫電纜料、苯並嗪樹脂複合材料。

3)新型功能材料。大力培育和扶持石墨烯材料、納米材料、磁性材料、稀土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產業。深入發展石墨烯複合高半導電屏蔽材料製備技術。推廣石墨烯製備技術、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製備技術。發展稀土高性能光學玻璃、錳鋅(MnZn)、鎳鋅(NiZn)軟磁鐵氧體材料。發展納米生物醫用材料α-磷酸三鈣、β-磷酸三鈣。

4)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充分發揮我市在新能源汽車材料領域的技術優勢和鋰礦資源優勢,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大力發展正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等高端電池材料,重點支持磷酸鐵鋰和磷酸鐵鋰前驅體的產業化,德陽烯碳科技石墨烯材料項目。圍繞動力電池材料重點引入鎳鈷錳酸鋰三元正極材料、錳酸鋰、電解液核心電解質六氟磷酸鋰、隔膜等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企業,促進產業聚集發展。

重點依託企業:四川龍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四川金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德陽中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陽烯碳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廣漢三星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四川廣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德陽東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德陽威旭鋰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四川上之登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德陽博益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德源電氣有限公司、四川玻纖集團有限公司、四川迪弗電工科技有限公司

3.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依託我市工業基地的裝備製造基礎,重點發展共性基礎配套設備、大型成套裝備製造、專用機械裝備、高端裝備製造等。

1)現代軌道交通裝備。加快研製高鐵軸承、新型剎車系統、傳動軸等機車配套產品。發展高速、重載鐵路合金鋼道岔轍叉、CJYT4A 軌道檢測設備和cph—1 型電液道岔鋪換機。發展高鐵軌道檢測設備和關鍵零配件。發展隧道掘進機、鑽注一體化設備、多功能標準化臺架等軌道線路施工設備。

2)海洋工程裝備。四川宏華開展海洋平臺、海洋鑽機研發,發展海洋油氣鑽井關鍵裝備。重點發展海洋工程用特種電纜、海洋鑽機平臺頂驅電纜。

3)航空航天裝備。以二重8 萬噸模鍛壓機為依託,積極發展大飛機、支線飛機、軍機用鈦合金、高溫合金、鋁鎂合金模鍛件製造工藝技術;發展中小飛機起落架及其它機載液壓配套產品;發展飛機吊艙、飛機結構件、薄壁複雜鈦合金鈑金零件;發展飛機儀表、傳感器及油路檢測設備;發展大飛機專用試驗設備。

4)智能製造裝備。以迪泰機械、澳德機械等為依託,充分發揮德陽研發和製造能力,結合中小裝備企業設備升級需求,大力發展各種高檔數控工具機設計開發與製造,大力發展數控龍門銑、數控鏜床等各種大型高檔數控工具機及加工中心設計開發與製造,逐步實現國產化。開展噴漆機器人和裝配機器人技術的開發引進。建立西門子德陽智能製造創新中心。

5)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支持四川怡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研究開發大型金屬零部件3D智能修復機器人和陶瓷類可塑性3D印表機,四川點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生物材料印表機、生物陶瓷印表機、生物陶瓷墨水和氧化鋯全瓷牙冠,四川荷斐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展3D列印裝備的研究開發。加強與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國家增材製造研究院以及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開展技術合作,引進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組建3D列印公司。進一步研究列印速度更快、質量更高的3D列印設備和價格更加低廉可靠的3D列印材料,努力將3D列印技術向傳統產業推廣。力爭將我市率先打造成為西南地區3D列印技術設備的研發製造和應用基地。

重點依託企業: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四川明日宇航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特變電工(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德陽思遠重工有限公司、德陽鈺鑫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廣漢金達隧道機械有限公司、四川藍星機械有限公司、四川豪特精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有色金源粉冶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凌峰航空液壓機械有限公司、四川新川航空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4.環保產業為引導與支撐循環經濟發展,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和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推廣,為生態市建設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大力開展廢舊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重點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土壤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等環保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工作,積極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與示範,圍繞制約城市容貌、鄉鎮整潔、村莊清潔的水汙染、面源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以及新興集鎮區和開發區環境汙染問題,加快生態環境修復、環境風險與損害評價、綠色認證等環保科技服務。開展大氣/水環境/土壤汙染監測及防控成套裝備、煙氣除塵和脫硫脫硝成套裝備、各類固體廢物與危險廢物收運處理處置及綜合利用裝備等技術攻關,開展噪聲、電磁、核輻射汙染監測及防治等技術裝備研究開發,開展報廢汽車拆解及再製造、機械零部件再製造及材料回收、特色礦產資源及低品位礦產開採和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環境在線監測分析等技術攻關。以同佳機械公司、東方水利、明誠電站為依託,重點發展城市及工業汙水處理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中水回用設備、中小城鎮垃圾處理成套設備、河道疏通設備以及餘壓、餘熱、餘氣、餘油等能量回收利用成套設備,油氣回收成套設備等環保裝備。

重點依託企業:德陽勁達節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什邡同佳機械有限公司、四川東方水利裝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德陽明誠電站設備製造有限公司

5.生物醫藥產業鼓勵新藥研發和自主創新,加強「產學研」聯合,支持企業與醫藥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產品優勢突出的醫藥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形成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醫藥經濟。現代中藥方面。充分利用我市中藥材資源優勢,積極推進中藥材生產規範化、產業化和集約化進程,開展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中藥飲片生產技術、提取分離與製劑技術、中藥標準化、中成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及提升、經典名方挖掘、中藥新藥研發、臨床循證等技術攻關,進一步開發傳統中藥材,培育在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方向有確切療效的現代創新中藥。生物醫藥方面。建立生物醫藥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發展生物醫藥所需研發外包、檢驗檢測、中試孵化、臨床試驗等公共技術服務,打造生物醫藥孵化器和加速器,縮短生物醫藥成果產業化進程,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蛋白質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等產品。延伸醫藥產品上下遊產業鏈。開發環保便捷的藥用包裝材料和能夠改善藥品性能的新型藥用輔料,研究開發健康檢測、自我保健、功能康復的穿戴設備、移動醫療設備、家庭健康產品等智慧醫療產品,開發具有防老抗衰、美白防曬等功效的天然功能性化妝品。

重點依託企業:四川逢春製藥有限公司、四川依科製藥有限公司、四川美大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博爾製藥有限公司、銀谷玫瑰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泰華堂藥業有限公司、四川美大康華康藥業有限公司、四川通園製藥有限公司、四川省天府神龍中藥飲片有限公司

6.新一代信息技術把握網際網路+」帶來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德陽雄厚的工業基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重點發展工業控制、工具機電子、汽車電子、醫療電子、金融電子、電力電子等量大面廣、拉動作用強的產品,加快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和產業融合發展,突破新一代信息核心技術,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絡,創新產業組織模式,提高新型裝備水平,培育信息服務業態,著力培育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軟體與信息服務:發展以先進控制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數位化軟體、生產過程自動化軟體,積極推進智能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發工業管理信息化軟體、工業設計軟體。提高「三網融合」智能終端的嵌入式軟體產業化應用水平。開展雲計算開臺、雲資料庫、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挖掘、數據共享及交易平臺、大數據治理、物聯網及工業控制系統安全等技術攻關。新型電子元器件:發展傳感器、傳感網絡節點、核心控制晶片及嵌入式晶片、無鹼玻璃纖維布、3G無線通信用射頻同軸電纜,5類、5e類數據電纜。開發網絡電子元件、集成電子元件與光電子器件。抓住產業轉移機遇,以深圳市盛必達科技有限公司、比翼小蜜蜂科技有限公司、迅瑞技術有限公司、釐米科技有限公司、簡逸連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大學產研基地及學業通集團等為招商對象,加大電子信息產業招商力度。

重點依託企業:四川壁虹廣播電視新技術有限公司、四川大宇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四川泰力智能儀表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漢舟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發電聲有限公司、中江德電子有限公司

(四)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技術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發展

1.食品產業依託我市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以整體優勢推進食品工業發展,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鼓勵企業從安全、便捷、營養、健康等食品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對產學研用方面的投入。在全市推廣發酵與代謝調控關鍵技術、冷卻肉品質控制關鍵技術、乾酪製造與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等先進生產技術。建設綠色蔬菜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加大綠色食品在食品生產中的比重,重視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提升產品檔次,同時優化市場渠道,增加產品附加值,創建名優品牌。支持本地現有食品企業通過併購重組等資本運作,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帶動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鞏固和發揮品牌效應,發揮市場優勢。

重點依託企業:四川藍劍飲品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米老頭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四川來金燕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旌晶食品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德陽)有限責任公司

2.化工產業圍繞打造新型磷化工、鈦化工、氯鹼化工、油氣化工產業鏈引進技術,依託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推動傳統化工產業向清潔化、精細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依託龍蟒集團,走「硫-鈦-磷」綠色產業道路,重點發展高品質鈦白粉。依託龍蟒集團和宏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飼料級磷酸氫鈣產品,加快開發、生產精細磷酸鹽。依託亭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德賽爾化工實業限公司,大力發展鉻鞣劑、復鞣劑、加脂劑、塗飾劑、助劑等系列皮革化學品材料。打造硫磷鈦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優化整合資源,支持龍蟒、宏達等化工企業進一步開展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重點打造德陽市磷化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推動磷化工綜合利用和磷石膏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推進德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磷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重點依託企業:四川龍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同晟胺基酸有限公司、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四川金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上之登新材料有限公司、四川德賽爾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四川華磷科技有限公司

3.電線電纜及其成套設備發揮電線電纜產業鏈較長的優勢,以特變電工、旌東電纜、愛通電子為依託,大力發展重大裝備用電纜,以高效、節能、環保、智能為主題,圍繞重大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研發新型特種電線電纜,開發海洋工程電纜、海上風電電纜、油氣開採電纜、新能源企業充電電纜、飛機快速充電電纜、航空航天導線、石墨烯複合高半導電屏蔽電力電纜等一批高新產品,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產品。建立電線電纜產業聯盟,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國內行業知名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努力形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加科技投入,鼓勵電線電纜企業引進高技術人才。加強與國家電纜檢測中心、上海電纜研究所等行業專家技術合作,提升電纜企業管理和生產技術水平。發揮卓越電工、宏廣科技、伊東新線纜設備、傑創線纜機械、德東電工等一批成套電線電纜裝備製造企業集群效應,以高效、節能、減排和進一步提高標準化水平及通用化率為主要目標,開展高沉積率制棒設備、大直徑拉絲技術、高速拉絲技術、精密微同軸電纜用成套設備、高溫超導電纜生產設備以及帶連續退火裝置的鋁大拉機、多頭拉絲、連續退火生產線、高產能的銅、鋁杆生產線等關鍵技術攻關,逐步形成新的設備系列。

重點依託企業:特變電工(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愛通線纜股份公司、德陽中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德陽烯碳科技有限公司

4.網際網路+智能製造變革加快德陽的製造產業與網際網路相結合,以工業網際網路和自主可控軟硬體系統為支撐,大力發展智能裝備、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工廠,促進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生產線、高檔數控工具機和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生產製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提高產品質量和協作配套能力;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個性化定製和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組織方式;支持信息化服務商與各級政府、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等務實合作,推進機聯網」「廠聯網,發展智能製造,加快數控一代、工業自動化通用技術、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等平臺建設,打造德陽的工業4.0

重點依託企業: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四川豪特精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五)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支撐,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突出農產品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依託科研院所,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圍繞德陽優質水稻、小麥、油菜、蔬菜、中藥材等八大優勢產業及區域特色產業,開展新品種培育與引進、配套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推廣應用攻關,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全面提高德陽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水平,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開展農產品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應用的綜合示範,加強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無公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支持生物農藥、生物化肥、安全飼料、安全獸藥的篩選與推廣,推廣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食品生產技術,降低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量,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積極發展標準化農業,建立和推廣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

2.加快農業資源利用及生態保護的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環境汙染治理技術研究,開展水汙染、養殖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綜合防治技術,農業廢棄物及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及水土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生態脆弱區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的研究與示範,開展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復等技術研究與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3.構建優勢特色產業鏈技術支撐繞德陽優勢、特色產業,突出農產品加工產業化的成套技術研究攻關,重點在優質稻米、優質小麥、優質蔬菜、雙低油菜、食用菌、獼猴桃、玫瑰及優質畜禽等領域,從工藝到裝備到管理的成套技術開發,構從優良品種選育、標準化種養、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到現代物流的技術鏈、支撐延長產業鏈。

4.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德陽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推進農業產業技術支撐工程,加強同省農科院、川農大合作平臺建設,推動與德陽農業產業相適應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爭創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和農村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德陽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構建以「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為基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服務聯盟,為農業產業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服務;構建以網際網路+農業為主要內容,集網絡傳輸、農信通、視頻服務、遠程教育培訓等多種傳輸平臺為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並與省級平臺連結,逐步建立市、縣、鄉農業信息服務網絡。

5.加快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建立特派員工作制度和培訓、培養制度,把科技特派員制度納入德陽市「人才發展專項計劃」,培養科技服務專業人才,提高科技特派員隊伍中高層次人才的比例。

6.強化科技扶貧能力建設推進科技扶貧示範村建設,以點帶面推動精準扶貧工作。以滿足貧困地區科技需求和提升產業能力為導向,圍繞當地優勢資源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建科技扶貧服務平臺體系,加強人才支持、技術培訓、平臺建設,提升技術能力和產業水平;推進科技示範村、科技示範戶,形成以點帶面總體布局,有效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推動民生科技發展

1.人口健康技術提高科技創新在公共衛生與生命健康領域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研發先進可靠的疾病防治技術和健康產品,針對我市特點,加強職業病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和推廣應用,建立覆蓋職業病源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服務和監管網絡,對職業病嚴重和較重領域企業,建立完整、有效的動態信息化技術服務和監管平臺。發展智慧健康保障系統,建立覆蓋城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網絡,開展遠程醫療和基層衛生事業技術推廣應用示範,開展區域數位化診療、急救與創傷救治等技術研究與示範,加快健康養老相關技術和規範研究。

2.公共安全技術面向我市公共安全需求,在社會治安、防災減災等方面開展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開展自然災害應急處置和預警、重要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設施安全監測及應急處置等技術的創新;加快發展安全生產科技服務產業,重點研究自然災害,化工、礦山、冶煉等生產事故、突發性社會安全事件、生物安全等的監測、預防、預警技術和防災減災技術,危險化學品洩漏、群體性中毒、地震、火災等應急救援技術。加強相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重點開展對公共安全貢獻大的重大危險源和重要危險源防災減災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工作。

3.生態環保技術推廣應用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工業區及其他生態脆弱區的環境動態監測技術,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重點開展建築節能、工業節能,交通節能等技術開發,石油、天然氣高效、清潔燃燒技術。推廣應用水資源保護與汙水處理的綜合集成技術,河道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水體汙染控制技術,大氣汙染防治技術,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再利用處理技術。

(七)推進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深入實施《德陽市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到2020年,實現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增長20%以上。職務發明佔年度專利申請總量的70%以上,申請國外專利的數量顯著增長。專利質量有效提高,授權率逐年保持增長。註冊商標數量穩步增長,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建立商業秘密管理制度,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100%大企業大集團建立健全商業秘密管理制度,實現企業商業秘密的規範化管理。

深化智慧財產權領域改革,構建智慧財產權快速協同保護體系、運營體系,加強軍民融合智慧財產權協同運用,實施一批專利導航項目,加強智慧財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和綜合服務。在科技計劃中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把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專利擁有量和專利轉化作為重要指標納入科技創新績效評估體系。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支持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積極開展技術標準研究,爭取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研究制定。為「德陽造」抓住「一帶一路」歷史性機遇,走出德陽保駕護航。

(八)充分利用科技創新資源,廣泛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

積極拓寬對外國際科技合作渠道,鼓勵我市具有較強科技實力和國際合作能力的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建設聯合研究室。加大政府對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服務力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支撐,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對外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培養,加強國際科技信息交流。鼓勵支持我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開展國際及地區之間的合作,以及與海外研究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主動與國際學術組織、商會、財團、跨國公司、投資基金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以及海外科技人員、企業家建立聯繫,提供優惠條件,吸引他們來德陽投資,興辦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合作研究中吸引、使用國際人才。鼓勵國內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企業來德陽設立分支機構、建設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或參與重大專項攻關,重點推進校(院、所)市科技合作、建立廳市會商制度。充分利用全國學會人才、資源、平臺、項目等優勢,支持全國學會在德陽建立學會服務站、資源中心、培訓中心等專業性創新資源平臺,促進創新資源集聚、助力地方經濟及產業發展,助推全國學會創新平臺資源落戶德陽本土化、實體化。抓住建設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德陽)國際示範城市的機遇,著力引進符合德陽產業發展方向的研究所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合作,吸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戶德陽並實行產業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

建立「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工作領導體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注重政策和制度創新,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重點解決規劃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支持「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各項任務的順利推進,推動「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有力有序有效實施。

1.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科技創新規劃工作協調機制,研究解決科技創新規劃實施工作過程中重大問題,統籌協調支持科技工作的政策措施。強化黨政主要領導的科技意識,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定期研究科技工作特別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強化對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切實加強各縣(市、區)政府、有關單位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統籌協調,建立促進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機制。加強科技管理部門在統籌科技資源、科技計劃專項的管理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完善各部門各單位的協調,形成合力,逐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實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參與的科技工作機制。

3.加強基層科技管理工作完善市縣科技管理機構建設,積極探索適應我市基層科技工作特點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科技管理部門的作用,建立適應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基層科技管理體系強化基層科技管理部門在科技示範推廣、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等工作中的職能。加強對基層科技管理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基層科技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4.加強創新政策的宣傳督導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對科技創新政策的學習力度,利用培訓、考核等多種手段檢查學習效果。建立科技創新政策反饋指導體系,表彰鼓勵利於創新創業的行動和計劃,修正不利於創新的政策及風氣,充分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政府及各部門鼓勵創新的政策。

(二)強化政府引導,完善投入機制

創新政府對科技的投入方式,加強財政科技投入管理,促進科技金融結合,健全完善科技企業與金融部門、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聯絡機制,推進股權投資、信貸產品、科技擔保等科技投入方式創新。

1.創新政府投入方式,引導多元化科技投入創新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穩步增長,逐步提升財政科技投入的比重。加快推進科技計劃和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由政府引導、市場決定的技術創新項目評估、經費分配和成果評價的機制。提高科技財政支出使用效率,綜合運用政府採購、後補貼、風險補償金、股權債權投資等多種投入方式,支持創新創業活動的各個環節,引導社會資金向創新鏈的各個環節集聚,形成與創新鏈緊密關聯的資金鍊。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完善科技投融資機制,促進財政科技投入與銀行信貸、創業投資、企業研發資金的深度合作,增強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放大效應。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探索政府引導下的科技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導資金投向最具發展潛力和創新力的企業和項目。

2.加強科技投入管理,完善經費管理機制完善科技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統籌協調、職責清晰、科學規範、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使科研項目和資金配置更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科技項目經費預算評審評估,完善溝通反饋機制,提高經費預算的科學合理性。建立健全不同創新創業活動的分類評價機制,發揮績效評估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財政科技經費監督管理,完善多層次、內外結合的監管體系。積極實施公告、公示制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和信用管理。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計劃,建立並完善財政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信息系統。

3.強化政府引導,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建設探索突破現有運行體制和機制,建立科技部門、科技企業與金融部門、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聯絡機制,進一步促進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的對接。成立「天使投資俱樂部」、設立政府參股的股權投資基金,推進專利質押、保險、專利運營等工作,打通科技金融鏈條,實現「資本+創新」雙驅並行,著力構建「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投資」的股權投資生態鏈。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規範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加快發展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諮詢等專業服務機構。探索開展智慧財產權投融資服務,促進智慧財產權的市場轉化和金融服務創新。支持以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為主要業務的小額貸款機構的發展。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差異化監管試點。鼓勵創業投資機構落戶我市。積極組織實施天使基金投資計劃、智慧財產權投資運營基金項目推進計劃。積極對接德陽陽光天使基金、四川省與成德綿共建的智慧財產權投資運營基金,撬動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

(三)完善創新政策,激勵自主創新

貫徹落實國家級和省級的創新創業政策,學習兄弟省市的創新創業經驗,吸收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法規,並選擇能與德陽實際相結合的政策並予以推廣實施,優化創新創業政策環境,鼓勵自主創新。

1.完善落實創新創業優惠政策落實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適用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2.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政策強化政策支撐,構建有利於人才發展的寬鬆環境,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充分利用感情引才、事業引才、待遇引才,配套制定更加靈活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用人單位及個人投資人才資源開發,並保障其收益,實現人才投入主體的市場化、多元化。

按照「德陽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學術造詣最高、社會認同度最好」的原則,積極探索引才育才新機制,完善全面創新科技領軍人才配套政策,做好政策落實落地,引進一批、培育一批,打造人才集聚窪地。創造人才流動的市場環境,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深化與省「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合作,依託「千人專家德陽創新創業孵化中心」,為德陽引進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引領和服務德陽產業轉型發展。探索制定「市校企」聯合培養創新領軍人才政策措施。深入貫徹落實四川省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十六條政策,制訂出臺市級層面的激勵政策,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養企業急需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四)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創新宣傳工作的理念、手段和內容。增強創新意識,加強創新舉措,形成創新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成就宣傳,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大科技創新成果、創新創業品牌宣傳力度,加強對有創新潛力的中小型企業和個人宣傳,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

1.營造創新文化,培養全社會創新精神積極營造培育有利於社會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建設利於創新文化傳播的價值體系,發展創新文化、培養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創造勇於創新、追求卓越、鼓勵競爭、敢於冒險、團結合作、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樹立全方位服務創新創業的服務理念,建立滿足各類創新創業人才需要的培訓體系,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樹立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讓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得到支持,人才創造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2.強化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科技素養加強對科普工作的組織協調。加快科普能力建設,加強科普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教育與培訓覆蓋面,建立科普資源開發與共建共享機制,提高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發展科普人才隊伍。繁榮科普創作,打造優秀科普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使全市人民科技素養普遍提高,營造全社會崇尚科學,重視創新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相關焦點

  • 德陽市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德陽市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德陽市要以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為主線,推動工業增長由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落實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進清潔低碳綠色製造、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發揮重大項目引領、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和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平臺六大任務
  • 德陽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德陽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德陽市在全省率先實現次級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依據《環境保護法》,按照《四川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中共德陽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德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德陽市委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德陽的決定》有關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主要闡明「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是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職責的重要依據,是今後五年德陽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綱領。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大會暨紀念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提出圍繞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用「十大計劃」聚焦並服務「六大需求」,實施四項重大行動,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把地質調查的過程變成地質科技創新的過程
  • 《「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印發(全文)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林業局、氣象局聯合印發《「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規劃旨在持續加大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度,強化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德陽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
    「十三五」以來,我市漁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三農」工作決策部署,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狠抓惠農政策落實,大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進了漁業經濟平穩發展。四、其他依據(一)《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二)《四川省水產發展「十三五」規劃》(三)《德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調整完善版(四)《德陽市2016年漁業統計年報》
  • 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
    二、規劃原則(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能源發展戰略思想,把發展水電作為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流域水電開發,積極推進水電基地建設,加快調節性能好的控制性水庫建設;優化電源建設結構,加快抽水蓄能發展;統籌水電開發、電網建設和電力市場,增強發展協調性。堅持創新發展,增強發展動力。
  • 海外看兩會:「十三五」規劃 中國轉型創新發展模式
    不僅中國人民想知道中國經濟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國際社會也很想了解。我覺得,解讀《「十三五」規劃》有助於評估中國的現狀,而跟進《規劃》的實施有助於判斷中國的未來。《規劃》是中國下一個五年的改革發展路線圖,既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方向,也對各個領域的改革轉型做了具體部署,以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個目標是習近平主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第一個,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首個目標。把《「十三五」規劃》與《「十二五」規劃》相比較,我們能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不同之處,尤其是「十三五」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 湖南省印發「十三五」能源科技創新規劃(附項目表)
    近日湖南省發改委印發了《湖南省「十三五」能源科技創新規劃》。規劃要求,加快資源整合和產業優化升級,做大做強具備比較優勢的風電、太陽能、輸配電3大重點板塊。「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以上,到「十三五」末風電產業實現年產值220億元、太陽能產業175億元、輸配電產業350億元。
  •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
    為促進我國體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健康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和「十三五」時期我國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制定本規劃。
  • 揚州市水利「十三五」發展規劃
    根據揚州市政府部署,依據《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揚州市水利局組織編制了《揚州市水利「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的重點專項規劃。2015年11月,形成《規劃》初稿,經過廣泛徵求意見,2016年4月形成《規劃》諮詢稿。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新聞—科學網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藍色海水裡捧出綠色能源   提到可再生能源,多數人首先想到風能、太陽能,其實,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我國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是什麼?
    為促進我國體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健康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和「十三五」時期我國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制定本規劃。
  • 紹興市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深化林業金融改革,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政策,創新推出林貸新模式,簡化貸款手續,有效解決林業貸款難問題。擴大森林保險品種,大力推進政策性森林保險。通過項目建設,將極大地宣傳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提高人們的生態建設意識、環境保護觀念,同時也培養和鍛鍊一大批林業專業技術人員,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而且通過項目招投標、施工監理等一系列先進管理手段、先進管理經驗的引入,從根本上改變區域林業生產和管理的綜合水平,同時也使林業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 【光明理論·「十三五」展望十五】專家縱論「十三五」規劃新意
    【光明理論·「十三五」展望十五】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慶  「十三五」規劃建議對當前以「新常態」為特徵(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經濟形勢作出了正確判斷
  • 德陽市科協助力成德眉資現代農業聯動發展
    四川新聞網消息 11月24-25日,2020年成德眉資現代農業園區聯動發展峰會暨第六屆中國(成德)智慧農業創新論壇在成都、德陽兩地共同舉辦。活動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智慧農業在創新發展中的疑點、難點,探索成德眉資同城化走向實際的突破口。峰會現場,溫江都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中江縣龍泉山丹參白芍現代農業園區、眉山中法農業科技園、安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四地園區代表進行了重點推介。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省科技廳主要負責人介紹,海南科技事業的發展及科技創新地位的提升,離不開「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十三五」期間,省科技廳瞄準海南最有可能突破、最迫切需要發展的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領域,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深海探測、空天信息等領域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努力建立與自貿港相適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學研體系,培育海南的未來產業,用科技創新力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用海洋能源點亮生活
    為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能力,推進海洋能技術產業化,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國家海洋局日前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這是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   《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將以顯著提高海洋能裝備技術成熟度為主線,著力推進海洋能工程化應用,夯實海洋能發展基礎,實現海洋能裝備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務求在海上開發活動電能保障方面取得實效。   我國海洋能發展現狀如何?面臨哪些亟待破題的瓶頸制約?《規劃》為「十三五」期間海洋能的發展制定了怎樣的路線圖?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的...
    」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蘇通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通州灣示範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南通市「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德陽市人民政府
    展總體規劃》制定本規劃。從德陽市現有規劃的電力、天然氣能源情況分析,能夠滿足燃機產業發展能源需求。本次燃機產業發展規劃主要以德陽市現有的燃機產業作為載體,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便於能源集約化、集中化、高效化的利用。燃機產業的發展將改變現有電廠類企業能源利用形式,由原來的煤炭轉變為天然氣,從源頭上降低了煙塵、二氧化硫的汙染,對區域大氣汙染物削減具有正效益。
  • 權威發布: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中國綠色時報》刊發《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全面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