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從百年科技革命中挖掘創新根源

2020-11-26 海外網

摘要:《知讀會》是新浪科技推出的讀書社群,致力於分享一流的科技智慧與商業實踐。比如書中用比爾·蓋茨和微軟的故事,展現了個人、團隊和創新進程之間關係:蓋茨具有冒險基因,而且對權威鮮有尊重。

《知讀會》是新浪科技推出的讀書社群,致力於分享一流的科技智慧與商業實踐。我們每周會從全世界的科技著作中精選出最有價值的書籍分享,並邀請到羅永浩、王小川等科技行業大佬分享他們的讀書心得和推薦書單。想歡迎加入新浪知讀會及參加我們的線下讀書會,請發郵件至zhoufeng5@staff.sina.com.cn。

這幅創新者的群像沒有歌頌奇才偉略,而是在探尋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創新發生?

——推薦人:周峰 新浪科技高級編輯,凱文·凱利《必然》譯者

《史蒂夫·賈伯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兩年前寫過一本傳記。和那個描述賈伯斯平生的文本不同,這本名為《創新者》(The Innovators)大部頭,更像是一幅描繪了1830年至今,那些人類歷史上卓越成果創造者們群像。這本書中記錄了60多個故事,主人公既有個人,也有那些知名的團隊和公司。但艾薩克森的這本書並沒有歌頌創新者們具有怎樣的奇才偉略,反而為我們解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創新發生?

《創新者》入選過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的長名單。作為美國最高文學獎項的競爭者,這本書探尋資訊時代源頭的時候,一路追溯到了200年前的工業革命時代。那是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主持的一場沙龍活動,詩人拜倫的女兒埃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在一眾人對如何製造機械構成的機器人的討論中,提出要製造可以人類平等合作的「分析機」。至此,人類第一次找到了變機器運算成為可能的數學方法,洛夫萊斯也被認為是程式設計師的開山鼻祖。而對艾薩克森而言,洛夫萊斯則成為數字革命洪流源泉的象徵。簡而言之,反主流思想、創業者精神,由國家推動的科技發展、以及對科技人文的融合,分別成為了這股源頭的四個泉眼。

《創新者:一群黑客、天才和極客怎樣創造了數字革命》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從19世紀至今,如此跨度歷史的書寫,通常會淪落成百科全書式的文本。但艾薩克森的敘述手法老練,《創新者》在愛情故事、操作手冊、法律文件、回憶錄等體裁之間靈活轉換,逃離了落入俗套的命運,同時也展現出數字時代裡最核心的十項創新的發展歷程。他對創新人物的展現,也不同於以往那些英雄史詩般的傳記。相反,他在書中以一種明確的姿態,展示出了協同合作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作用在人與人之間,也作用在公司之間,以及公司之上廣闊生態系統中。

比如書中用比爾·蓋茨和微軟的故事,展現了個人、團隊和創新進程之間關係:蓋茨具有冒險基因,而且對權威鮮有尊重。早在中學時,他就和朋友偷取了管理員的密碼,做起了編程生意。但保羅·艾倫(Paul Allen)和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對微軟成功做出的貢獻,絲毫不比蓋茨要少。

此外,雖然蓋茨以哈佛大學的退學生聞名,但他為Altair個人計算機編寫BASIC語言編譯器,卻是在軍方資助給哈佛大學的計算機上完成的。最後,蓋茨還要求過研究早期個人計算機的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 (Homebrew Computing Club,是上世紀70年代末,由個人計算機技術業餘愛好者組成的黑客群體,其中包括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成員為使用盜版設計補繳正版費用,但幫助PC產業推廣行業標準的,正是這些業餘愛好者的免費傳播。蓋茨的故事或許講述了個人天才要與團隊密切合作的道理,而在另一方面,相互敵視的意識理念和組織機構,也能在衝突之中雙雙獲益。

剛剛創建微軟時的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雖然在大眾心目中,蓋茨有著符合成功創新者的特點,但艾薩克森認為,微軟的成功僅靠蓋茨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創新者》在整理數字時代中這些趣事的同時,為我們歸納出了三種相互交錯的協同創新模式。第一種協同創新是具有協作意識的政府向軍工產業的學術機構投入資金,這種模式自二次世界大戰而起,至冷戰結束為終,催生出了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第二種模式,則是以營利為動機建立起的企業研究中心、風險投資公司和專利律師,這種模式帶來的則是電晶體、晶片、計算機、手機設備和網絡服務方面的飛躍發展。最後一種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開放網際網路的早期,由非物質獎勵催生出鬆散的協作網絡——GNU/Linux、維基百科等開源、自管理的產品,都是這種模式的產物。這三種模式在價值體系上時有衝突,但艾薩克森認為,理想的創新政策,使能夠同時培育出三者,並鼓勵人們在這三種模式中相互穿梭的。

這本書也在為我們探尋那些重要的複雜創新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人和事。舉例來說,是誰「發明了」計算機?書中可供回答的選擇太多:約翰·阿塔那索夫(John Atanasoff)——1939年,他在愛荷華州的地下室裡製造出了第一臺沒有中央處理器的二進位計算機;約翰·莫奇利(John Mauchly)和約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第一臺能夠編程解決計算問題的通用計算機ENIAC的設計者;霍華德·艾肯(Howard Aiken)和格蕾絲·霍普(Grace Hopper)——第一部現代電腦Harvard Mark I的設計人和程式設計師;以及那個著名的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為我們今天使用的電腦、手機奠定了設計基礎的「計算機之父」。

總體來說,艾薩克森更青睞那些將理念轉變成為現實,進而影響到更多的人,但他沒有為這種問題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他在書中總結:「人們從不同來源中了解內幕,並將這些來源組合在一起之後,自然就會得出自己的結果——這和人們了解真相的過程一樣。」

不過,艾薩克森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啟蒙讀者。作為一本歷史傳記,《創新者》確實是同類之中,最深入淺出的一本,但這本書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引述、強調數十年中一批又一批先行者們的理念和行動。作者從描寫矽谷的經典著作和報導中汲取精華,以自己招牌式的風格加以轉化。而且書中的記述越接近當下,故事就越激動人心:色情內容與博客的興起、谷歌突飛猛進的增長、開源運動造就的奇蹟——這些故事可能老生常談,但作者從內部人士獲得的採訪資料,又給我們打開了新的視角。

縱觀全書,艾薩克森並沒有在數字革命帶來的窘境上著墨多少。相反,他把焦點聚集在了通過協作進行創新,並召喚一個富有「詩意科學」的未來,倡導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在他心中,從洛夫萊斯到賈伯斯,最成功的創新者們莫不如是。艾薩克森在書中寫道:「《創新者》是講述人與計算機共生成長的故事,與人工智慧無關。成長的下一階段,會帶來更多新的方法,讓科技和媒體、時尚、音樂、娛樂、教育、文學、藝術聯姻。」

那麼怎樣才能造就如此具有詩意的創新者?艾薩克森告訴我們:一個多元化的生態系統很重要;時機很重要;風險投資很重要;政府參與很重要;傳承和發展跨越時代的偉大理念很重要;戰爭推動的科技變化很重要;童年那些塑造我們的書很重要;母親是個數學家也很重要……但撥開這些表象,你會發現從古至今創新背後的根源:堅信限制世界上所有可能美好的,只有我們的想像力。

責編:海聞

相關焦點

  • 挖掘科學技術深度廣度 創新為核推動社會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科技創新「照亮」廁所革命
    甘州在線訊(本網記者 白梅薇)11月14日,記者在張掖市蘭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馬桶組裝工作。該公司生產的「廁重點」無水免衝智慧生態廁所自2018年5月開發完成以來,在甘肅省應用11000套,3至5口之家1年可累計節水10萬噸,環保效益極為顯著。
  • ​挖掘科學技術深度廣度 創新為核推動社會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 科技創新呼喚科學家精神
    然而,高興之餘人們不會忘記,為了這口盤旋在崇山峻岭間的「大鍋」,南仁東付出了怎樣的努力:FAST提出之初,不少人質疑是「天方夜譚」,但他一堅持就是20多年;為給FAST選址,他走遍貴州上千個窩凼,奔走在荒山野嶺、大山深處;有那麼幾年,為FAST籌集項目經費,他見縫插針地「推銷」FAST項目……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如今在射電天文領域,我們已成功邁進世界第一方隊。
  •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關鍵詞】科技創新  創新驅動  科技革命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一個重大戰略,必須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作為一項重大工作抓緊抓好。」
  • 科技革命中政府的作用及啟示
    三是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科技政策制定,如徐治立等通過梳理近年國外主要國家創新戰略文本,提出了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國創新政策的發展重點;潘教峰等則從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與科技革命產生雙重角度出發,提出了我國如何把握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科技中心的相關對策。
  • 思想者對話創新者:創新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 獵雲網
    本文作者對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創新者》和彼得·泰爾的《從無到有》兩本「姊妹篇」科技巨著,給予了概括性的總結。獵雲網編輯君為您獨家編譯如下,希望這兩本充滿創新啟示的「食糧」,可以填飽您飢腸轆轆卻也早已消化不良的「頭腦」。
  • 創新總是來自人文與科學的交匯處——讀沃爾特·艾薩克森《創新者》
    在過去兩個世紀,工業農業的進步有目共睹,但最近60年,主要技術創新都集中在被籠統稱作「信息技術」的領域。如果思考一下美國如今的科技創新,首先(甚至是唯一)讓人想到的地方是矽谷。  科學發展史研究者不會輕易將發生巨變的時代稱為「革命」,因為他們更傾向於將科學進步看成是漸進式發展。
  • 2020中關村論壇全球科技創新智庫論壇在京舉辦
    論壇以「匯聚全球智慧,引領科技創新:全球高端智庫之聲」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主旨報告與高端對話,全面把握全球科技創新的總體趨勢,構建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論壇創新方式開啟「雲上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境外嘉賓以線上方式參會,國內嘉賓以線下方式參會。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規律是,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後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 薛惠鋒:撥開科技創新的迷霧 讀懂世界中的中國
    以下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薛惠鋒在「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平行研討會上所作主題發言內容。  ——讀懂中國就要先讀懂世界,在「科技迷霧」中尋找「理性之光」。  當前,我們頻繁地看見媒體對「科技大爆炸」的渲染;也不時看到一個概念剛剛冒出來,沒過多久,工程就上馬了,相關產業就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對於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 第三屆清華會講舉辦 海內外專家共論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
    來自海內外的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大變局與新動能——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的主題展開多領域交叉的高層次精彩發言和研討。  通過視頻致辭,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全球正在同時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社會轉型。歷史經驗證明,每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重塑世界格局,都會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 發揮科技創新在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這兩天,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關於科技的新提法,讓不少科技界人士倍感振奮。那麼,為何在現階段再度強調創新?中國又將採取哪些措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創新?  10月30日,中共中央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行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會上給出了答案:科技創新曆來都在國家發展、人類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和今後這個作用將會更加凸顯、更加重要。  「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
  •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更加強調對接產業鏈、建設專業群,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非遺技藝和中國文化的挖掘與教學融合,強化校企協同和跨校聯合培養,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創造性成果。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一、基礎研究始終推動著新的科技進步   人類文明進步史告訴我們,在科學的基礎研究中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許多技術發明曾經走在相關理論知識發展的前面。但是近二百年以來,基礎研究越來越成為發明與創新的源頭,現代技術已經名副其實地成了搣科學的技術攠。
  • 百年技術創新的回顧與展望
    電力技術革命發生之後,結構複雜龐大的蒸汽機與機械傳動機構被汽輪機、發電機與電動機所取代,從而使得動力機械和工作機器在結構、動力傳遞等方面發生了一場新的革命。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微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為標誌的現代電子技術革命,更使機器的整體結構與控制部分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
  • 肩負起工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 科技日報: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原標題: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今天的中國,創新適得其時、適得其勢。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思想,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