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讀會》是新浪科技推出的讀書社群,致力於分享一流的科技智慧與商業實踐。比如書中用比爾·蓋茨和微軟的故事,展現了個人、團隊和創新進程之間關係:蓋茨具有冒險基因,而且對權威鮮有尊重。
《知讀會》是新浪科技推出的讀書社群,致力於分享一流的科技智慧與商業實踐。我們每周會從全世界的科技著作中精選出最有價值的書籍分享,並邀請到羅永浩、王小川等科技行業大佬分享他們的讀書心得和推薦書單。想歡迎加入新浪知讀會及參加我們的線下讀書會,請發郵件至zhoufeng5@staff.sina.com.cn。
這幅創新者的群像沒有歌頌奇才偉略,而是在探尋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創新發生?
——推薦人:周峰 新浪科技高級編輯,凱文·凱利《必然》譯者
《史蒂夫·賈伯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兩年前寫過一本傳記。和那個描述賈伯斯平生的文本不同,這本名為《創新者》(The Innovators)大部頭,更像是一幅描繪了1830年至今,那些人類歷史上卓越成果創造者們群像。這本書中記錄了60多個故事,主人公既有個人,也有那些知名的團隊和公司。但艾薩克森的這本書並沒有歌頌創新者們具有怎樣的奇才偉略,反而為我們解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創新發生?
《創新者》入選過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的長名單。作為美國最高文學獎項的競爭者,這本書探尋資訊時代源頭的時候,一路追溯到了200年前的工業革命時代。那是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主持的一場沙龍活動,詩人拜倫的女兒埃達·洛夫萊斯(Ada Lovelace)在一眾人對如何製造機械構成的機器人的討論中,提出要製造可以人類平等合作的「分析機」。至此,人類第一次找到了變機器運算成為可能的數學方法,洛夫萊斯也被認為是程式設計師的開山鼻祖。而對艾薩克森而言,洛夫萊斯則成為數字革命洪流源泉的象徵。簡而言之,反主流思想、創業者精神,由國家推動的科技發展、以及對科技人文的融合,分別成為了這股源頭的四個泉眼。
《創新者:一群黑客、天才和極客怎樣創造了數字革命》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從19世紀至今,如此跨度歷史的書寫,通常會淪落成百科全書式的文本。但艾薩克森的敘述手法老練,《創新者》在愛情故事、操作手冊、法律文件、回憶錄等體裁之間靈活轉換,逃離了落入俗套的命運,同時也展現出數字時代裡最核心的十項創新的發展歷程。他對創新人物的展現,也不同於以往那些英雄史詩般的傳記。相反,他在書中以一種明確的姿態,展示出了協同合作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作用在人與人之間,也作用在公司之間,以及公司之上廣闊生態系統中。
比如書中用比爾·蓋茨和微軟的故事,展現了個人、團隊和創新進程之間關係:蓋茨具有冒險基因,而且對權威鮮有尊重。早在中學時,他就和朋友偷取了管理員的密碼,做起了編程生意。但保羅·艾倫(Paul Allen)和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對微軟成功做出的貢獻,絲毫不比蓋茨要少。
此外,雖然蓋茨以哈佛大學的退學生聞名,但他為Altair個人計算機編寫BASIC語言編譯器,卻是在軍方資助給哈佛大學的計算機上完成的。最後,蓋茨還要求過研究早期個人計算機的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 (Homebrew Computing Club,是上世紀70年代末,由個人計算機技術業餘愛好者組成的黑客群體,其中包括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成員為使用盜版設計補繳正版費用,但幫助PC產業推廣行業標準的,正是這些業餘愛好者的免費傳播。蓋茨的故事或許講述了個人天才要與團隊密切合作的道理,而在另一方面,相互敵視的意識理念和組織機構,也能在衝突之中雙雙獲益。
剛剛創建微軟時的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雖然在大眾心目中,蓋茨有著符合成功創新者的特點,但艾薩克森認為,微軟的成功僅靠蓋茨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創新者》在整理數字時代中這些趣事的同時,為我們歸納出了三種相互交錯的協同創新模式。第一種協同創新是具有協作意識的政府向軍工產業的學術機構投入資金,這種模式自二次世界大戰而起,至冷戰結束為終,催生出了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第二種模式,則是以營利為動機建立起的企業研究中心、風險投資公司和專利律師,這種模式帶來的則是電晶體、晶片、計算機、手機設備和網絡服務方面的飛躍發展。最後一種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開放網際網路的早期,由非物質獎勵催生出鬆散的協作網絡——GNU/Linux、維基百科等開源、自管理的產品,都是這種模式的產物。這三種模式在價值體系上時有衝突,但艾薩克森認為,理想的創新政策,使能夠同時培育出三者,並鼓勵人們在這三種模式中相互穿梭的。
這本書也在為我們探尋那些重要的複雜創新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人和事。舉例來說,是誰「發明了」計算機?書中可供回答的選擇太多:約翰·阿塔那索夫(John Atanasoff)——1939年,他在愛荷華州的地下室裡製造出了第一臺沒有中央處理器的二進位計算機;約翰·莫奇利(John Mauchly)和約翰·埃克特(John Presper Eckert)——第一臺能夠編程解決計算問題的通用計算機ENIAC的設計者;霍華德·艾肯(Howard Aiken)和格蕾絲·霍普(Grace Hopper)——第一部現代電腦Harvard Mark I的設計人和程式設計師;以及那個著名的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為我們今天使用的電腦、手機奠定了設計基礎的「計算機之父」。
總體來說,艾薩克森更青睞那些將理念轉變成為現實,進而影響到更多的人,但他沒有為這種問題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他在書中總結:「人們從不同來源中了解內幕,並將這些來源組合在一起之後,自然就會得出自己的結果——這和人們了解真相的過程一樣。」
不過,艾薩克森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啟蒙讀者。作為一本歷史傳記,《創新者》確實是同類之中,最深入淺出的一本,但這本書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引述、強調數十年中一批又一批先行者們的理念和行動。作者從描寫矽谷的經典著作和報導中汲取精華,以自己招牌式的風格加以轉化。而且書中的記述越接近當下,故事就越激動人心:色情內容與博客的興起、谷歌突飛猛進的增長、開源運動造就的奇蹟——這些故事可能老生常談,但作者從內部人士獲得的採訪資料,又給我們打開了新的視角。
縱觀全書,艾薩克森並沒有在數字革命帶來的窘境上著墨多少。相反,他把焦點聚集在了通過協作進行創新,並召喚一個富有「詩意科學」的未來,倡導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在他心中,從洛夫萊斯到賈伯斯,最成功的創新者們莫不如是。艾薩克森在書中寫道:「《創新者》是講述人與計算機共生成長的故事,與人工智慧無關。成長的下一階段,會帶來更多新的方法,讓科技和媒體、時尚、音樂、娛樂、教育、文學、藝術聯姻。」
那麼怎樣才能造就如此具有詩意的創新者?艾薩克森告訴我們:一個多元化的生態系統很重要;時機很重要;風險投資很重要;政府參與很重要;傳承和發展跨越時代的偉大理念很重要;戰爭推動的科技變化很重要;童年那些塑造我們的書很重要;母親是個數學家也很重要……但撥開這些表象,你會發現從古至今創新背後的根源:堅信限制世界上所有可能美好的,只有我們的想像力。
責編: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