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2月13日報導 (編譯:米粒)
獵雲網註:本周早些時候,獵雲網忠實讀者強烈向我們推薦了一篇名為《Thinkers and Tinkerers》的讀書筆記。本文作者對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創新者》和彼得·泰爾的《從無到有》兩本「姊妹篇」科技巨著,給予了概括性的總結。獵雲網編輯君為您獨家編譯如下,希望這兩本充滿創新啟示的「食糧」,可以填飽您飢腸轆轆卻也早已消化不良的「頭腦」。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開啟了令人驚嘆的新篇章。雖然之前也時有新的發明與創造,但直到工業革命時期科技才有了持續的突破與進展,同時也開始穩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科技的進步在工業和農業兩個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但在過去的近60年裡,科技的革新主要來自我們現在統稱的「信息技術」這一單一領域。談起美國今日的革新,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矽谷。簡單地說,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創新者》(The Innovators)主要就是向我們闡述了這種革新是怎樣產生的,同時也從他的角度解釋了是什麼促使了這種革新。
這些創新者並不是從矽谷起家的,甚至不是從美國,也不是從二十世紀。艾薩克森選擇從兩個有夢想的英國數學家Ada Lovelace和Charles Babbage的故事講起,19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他們兩人奇蹟般的提出了類似現代的通用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從這裡開始,艾薩克森追溯了二戰前的一百多年裡科技上的一系列概念性進展與突破,直至第一臺計算機原型的構建完成。艾薩克森的這本書,如同書名所暗示的那樣,是一部描述一系列人物的傳記,因為在書中他描述了一個又一個人物是怎樣把計算機從理論概念變成了現實。這種寫作手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讀者在了解某個人物時某方面單一信息量過多,但又缺少關於人物的全方位的信息。為了避免這本書給人以人物草圖的感覺,艾薩克森總能將人物安排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出現。他能在平衡文章結構與內容的基礎上對這些人物娓娓道來,同時又能突顯出對這些人物有影響的以及被這些人物所影響的社會趨勢。因此這本書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了這群人物創造歷史的偉大圖景,雖然這些創造在他們各自的年代裡還並未完成。
開拓者們
從總體框架來看,艾薩克森的敘述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的成就以1946年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問世最為突出,艾薩克森認為這是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因為它是全電子的,可編程的,從理論上講可以完成所有任務,而不是為某個單一任務所設計的。這一時期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大都依從於美國軍方的要求(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最初就是為計算彈炮軌道而研發的),而且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大學實驗室和軍事機構內進行。
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裡,一些私營公司對計算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研發出電晶體的貝爾實驗室,然後就是美國矽谷。在這個過程中,聯邦政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基金。20世紀的50年代至80年代,美國國防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同私營公司一樣,在基礎研究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從微型晶片的發明和應用就可以看出,早期科技研究成果的主要客戶是美國軍方。因此,在這一時期推進科技發展的真正動力正是艾薩克森所說的「軍事,工業以及學術的複合體」,這種複合體動力也直接推動了20世紀70年代網際網路的出現。
網際網路的出現以及個人電腦的問世,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電腦應該像艾薩克森所總結的那樣,「是私人的和互動的」,因此,如何使電腦更具個性化,使電腦從操作複雜的高價機器轉變為操作簡單的價格實惠的家用設備,同時賦予用戶更多的自主權,已經成為近三十年來計算機行業研究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和企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近二十年裡我們也見證了令人驚嘆的軟體生產和信息整理的新方式,比如開源軟體和維基百科。
這種新方式很有意義,就像艾薩克森解釋的那樣,數字革命中的進步與發展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發展成果是那時人們的發明和他們編寫的軟體,比如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半導體,微處理器,個人電腦,網際網路以及圖形用戶界面,作業系統,文字處理軟體等。在金融領域,數字革命帶來了風險投資的增加。在一些企業機構中,數字革命帶動了他們的進步與發展,比如在公司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和帕洛阿爾託研究所,他們都在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成為帶動科技改革的強勁動力。在管理領域,數字革命帶來的是由Robert Noyce,Gordon Moore和Andrew Grove在因特爾公司首創的非等級式管理體制。最後還有被艾薩克森稱為近幾年最具革命性意義的成果,即網際網路帶來的團隊合作以及普通陌生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對科技的發展有深入研究的人會發現書中的這些內容很熟悉,但艾薩克森在書中總能用他獨特的方式來闡述細節,將這些創新者的工作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比如Douglas Engelbart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發明了幾乎具備現代計算機所有特徵的計算機,在國防部工作的J. C. R. Licklider是怎樣指導和監管了網際網路的誕生,以及那些對現代生活有重大影響但我們卻不曾了解的人們。本質上,艾薩克森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但同時他也在嘗試利用這個歷史故事來研究改革與創新是怎樣發生的。
怎樣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這也許比你想像的更加難以捉摸,你的第一反應也許只是簡單的看一下成功的創新者哪裡做的好,失敗的創新者哪裡做的不好。而問題就在於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而且可供研究的成功案例也並沒有那麼多。正如艾薩克森所寫道的那樣,有時候天才和蠢材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想法最終是否被證實是正確的。這應該會讓那些以為可以通過明顯特徵來區分天才和蠢材的人們謹慎起來了。
同樣,一些常見的話題也會從數字革命的歷史中浮現出來,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不要在開始時就完全依賴於天才。這聽起來也許很奇怪,因為大多數發明創造的故事都是以偉大的發明家們為主線的。但艾薩克森指出,改革創新的真正動力是合作。一個有創意的夢想家與一個務實的工程師的組合在工作上將會非常有效率,比如發明了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John Mauchly 和 J. Presper Eckert,再比如蘋果公司的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而且這不僅僅局限於兩個人的組合,很多在改革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機構也大都依賴於不同領域的學者組成的強勁團隊。這些團隊並不會壓制個人的觀點,反而會很歡迎。正如艾薩克森所說的那樣,強烈的個人主義與達成共識的願望是可以兼容的,甚至可以是互補的,尤其是當團隊在合作探索新事物的時候。
多樣化成員的團隊更易獲得成功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更善於將想法轉化為有形的產品。這也是艾薩克森在書中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真正的創新並不僅僅是卓越的見解和想法,而是將這些見解和想法付諸行動,變成對人們真正有用並且願意接受和購買的產品的過程。在《創新者》中非常有趣的一個篇章是艾薩克森關於John Atanasoff的講述,20世紀40年代早期,John Atanasoff痴迷於獨立構造一臺通用計算機的探索,他參與了構建完成ENIAC所需的很多重要步驟,同時完成了通用計算機原型的構建,但由於他是獨自一人在愛荷華州進行研究工作,而不是在實驗室裡與其他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合作,因此他的計算機從未真正成型,而他也只能成為科技歷史中的一個註腳,在Mauchly 和Eckert對比下黯然失色。艾薩克森很看重Atanasoff的貢獻,但同時他也指出,「我們不應該美化這樣的孤獨者」,真正的革新不僅僅是一項發明。Eckert也指出,真正的革新需要使整個系統運轉起來,而這些是很難由某個人獨立去完成的。
同樣,艾薩克森在書中也歌頌了公共融資對基礎研究的大力支持,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所謂的「知識共享」中的內容才能被不斷的更新和補充。雖然當今科技行業都是圍繞專利權和智慧財產權來運營和盈利的,但在過去的60年裡,人們卻可以自由的利用別人的觀點來研究出自己的新成果。
當然,所有這些條件並不一定能帶來一場革新的熱潮。有時候會感覺艾薩克森簡化了這個過程,他將推動美國進行革新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資助研究工作的政府,追求利潤的企業以及能夠協同工作的充足的勞動力,艾薩克森認為這些是推動一場革新的必要因素和經典模型。但這些論斷我們無法去證實,我們能證實的是這些因素確實推動了一場革新,但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因素和方法也能如此,我們無從知曉。
關於想像力
儘管艾薩克森所描述的這些創新者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未來有萬般可能,並且電腦和網際網路能夠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PayPal聯合創始人,當代知名的風險投資家及矽谷領軍人物Peter Thiel認為,現代企業家們所缺少的就是這種信念。鑑於每天的新聞裡都充斥著各種新創企業成功獲得大量風險投資的消息,Thiel的這種想法可能會讓人感覺很奇怪。在他的新書《從無到有》(由其在斯坦福講授的課程「初創企業」摘編而成)中,Thiel指出在當今時代,很多的初創企業對未來發展持過分謹慎的態度。這些企業只想到要將現有的產品不斷升級、完善和美化,卻未曾嘗試再去開發新的產品,如同他們現在熱衷於研究和打造不同款的社交軟體,卻把更為複雜和重要的問題扔在一邊。Thiel認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應該是類似SpaceX和特斯拉汽車創始人Elon Musk這樣的人才。而現在的初創企業大都是在重複著別人的工作,僅僅希望自己能夠再做得好一點。
Thiel認為,這樣的創業模式是非常不明智的,企業發展的天敵是競爭,如果一個初創企業從事的是別人已經在做的工作,那麼它不可避免的要與別人競爭。企業的創始人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壟斷,達到壟斷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造別人所沒有的產品,比如Musk所打造的外形既時尚,價格又合理的電動跑車。Thiel的這種觀點新奇又有趣(我們不是應該反對壟斷嗎?),他想要表達的重點是:企業要避免產品的商品化,避免自身與競爭對手的產品的雷同和類似。雖然在市場競爭中企業也是有利可圖的,但無疑難度非常大,而且利潤也是少得可憐。相比之下,壟斷市場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在Thiel看來,這是件好事,因為企業與公司為爭取壟斷市場,奪得巨額利潤,必須要研發出與眾不同的新產品。
當然,研發新產品並沒有那麼簡單。Thiel在書中給企業家們提出了很多新奇而又實際的建議,比如他建議初創企業要先以佔領一個小市場為目標,而不是力求從一個大市場中分得一席之地。同時他強調,也正如艾薩克森所說的那樣,營銷和展示對於打造成功的產品非常重要,他還指出這些初創企業帶來的大部分經濟效益是由其中的一小部分企業所創造的。或許有人會說這就意味成功的機會非常渺茫,但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Thiel卻有著不同的解讀。他說,關鍵在於創業者能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哪些世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如果創業者能夠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那麼他就應該把他的想法付諸實踐了。
《從無到有》這本書中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講述如何從組織結構上,從文化建設上幫助初創企業(包括有很好想法的初創企業)走向成功。但Thiel真正關注的並不是這些獨立的企業,他的寫作是為了揭示他所看到的整個企業界乃至整個社會缺乏野心和創造力的這一現狀,這也使得他的書與艾薩克森的書在內容上互相補充。創新者對科技的進步和美國革新是非常有信心的,但相反,Thiel卻認為在過去的40年裡,美國甚至是整個世界是停滯不前的,這一階段也被他稱作為「橫向發展階段」。人們越來越擅長於複製已經存在的東西,卻很少有人能像過去的創新者一樣提出新的研究,引領科技的進步,即Thiel所說的「縱向發展」。有人也許會問,全球化難道不算嗎?它可是提高了數以億計的人們的生活水平,在Thiel看來,全球化屬於典型的橫向發展,它僅僅是發展中國家對其他國家成功案例的模仿而已。雖然全球化切實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但Thiel認為它並沒有使整個世界比之前更為富有。
出乎意料的是,Thiel在科技發展和革新上的這種消極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同時長期性經濟停滯以及世界或許已進入長期緩慢發展階段的現狀也非常令人擔憂。或許有人認為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比起上一個50年,剛剛過去的50年裡發展更快,變化更多。這種觀點你也許很難與之爭辯 ,但回顧1915年到1965之間,我們見證了收音機、電視機、噴氣式飛機、青黴素、空調、州際高速公路、微型晶片、半導體等等一系列新事物的發明與誕生,與這些相比,剛剛過去的50年就要遜色許多。
到達彼岸
同時,Thiel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包括網際網路、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在內的科技發展成果的輕描淡寫,大大低估了這些成果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益處,因為這些成果不僅影響了人們娛樂和接受教育的形式,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合作與交流的方式。與Thiel不同,艾薩克森則高度讚揚了網際網路這個前所未有的能夠集思廣益的偉大平臺,而Thiel似乎對這些並沒有多大興趣。他自稱是一個「門外漢」,所以這些先進的網絡技術在他看來不值一提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以他的觀點卻很難解釋人們為何對網絡科技如此熱衷和頻繁使用。在採訪中,Thiel以Twitter員工的數量少為例指出這個公司是沒有革新能力的。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就此否定Twitter公司的價值,因為當今衡量公司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它給用戶創造了多少價值,而不是它擁有多少名員工。Thiel用員工數量來衡量一個公司的價值,似乎讓人覺得有些迷惑。
更奇怪的是Thiel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為早期他曾投資Facebook,而且在《從無到有》這本書中他也將Google、iPod、iPad、Uber稱作為真正的創新,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也表明對這些創新還不夠滿意。這些創造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Thiel尋求的是類似阿波羅計劃那樣的影響力更大的創造(雖然Thiel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仍對當年策劃和實施太空計劃、曼哈頓計劃的政府心生敬意,令他失望的是近幾年來政府似乎已經沒有當年那樣的野心了)。當然,阿波羅計劃似乎並沒有對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但Thiel欽佩的是它龐大的規模。
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Thiel對當今時代缺乏野心和抱負的批判以及對企業家們要高瞻遠矚的建議仍舊是不容錯過的。現在有太多的初創企業集資研發不同形式的應用程式以求創造最大增值。同時很多的企業痴迷於優化他們現有的產品,而不再去尋求真正的創新與突破,或許他們已經喪失了這樣一種追求甚至是能力。當Thiel提出戰後時期樂觀的發展前景由確定變為不確定的時候,是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的,之前的確定是因為人們堅信美國人的改革與創新會讓世界越來越好,而現在,Thiel暗示,美國人雖仍在努力,但卻已經沒有了方向。
實際上,Thiel想對企業家們表達的內容,不只是讓他們想想如何變得更富有,還包括他們希望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難道他們真的想成為iTunes Store裡眾多應用的開發者之一?亦或是幫助一些公司節約小部件成本的技術顧問?或者像大多數的企業家們一樣,得過且過,祈禱好運降臨?又或者是打算嘗試一系列偉大的改革與創造?
很明顯Thiel認為真正有想法的企業家們應該嘗試後者,而沒有想法的最好還是去給有想法的企業家打工。正如Thiel所說,與其默默無聞,不如大膽嘗試。雖然他也承認一個人成功與否有一定的運氣在裡面,但同時他更強調企業家們應該把計劃擺在運氣前面。雖然明明知道結果是不確定的,但仍需要好好規劃,而不是把不確定當做藉口,艾薩克森筆下的那些創新者就是這樣去做的。艾薩克森所描寫的歷史告訴我們,成功的創新需要有強大的信念去支撐,一種相信人可以從無到有的信念,或者,像計算機科學家Alan Kay所說的那樣,「對未來最準確的預測方式就是自己創造未來。」
想要了解更多創業創新知識,快速添加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