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起工程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

2020-12-04 求是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為推進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新發展階段開創中國科技創新的新局面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堅決扛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和使命,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準確把握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意義十分重大。為推進「十四五」時期科技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專門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勉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對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和前進方向作出了重大論斷,全面、系統、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提出了「四個需要」和「四個面向」,是「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我們必須深刻領會,準確把握。

  「四個需要」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科技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隨著近現代科技革命的發展,科技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歷史表明,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哪個國家和民族能夠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髮展先機,實現經濟的飛躍發展、國家和民族的富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需要。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四個面向」明確指明了新的歷史時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努力方向。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根據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明確前進方向,我國科技創新才能行穩致遠、行之有效。「四個面向」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指引了科技創新向縱深推進的戰略方向,聚焦了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結合、體現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們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敏銳抓住科技競爭先機,積極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面向經濟主戰場」要求我們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要求我們立足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發揮科技創新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支撐作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用科技創新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砥礪奮進,推動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中國工程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論述,加強發揮院士群體創新引領作用,紮實推進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不斷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力量。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我們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著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工程科技支撐和人才智力支持。

  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強化戰略諮詢對國家重大決策的支撐作用。完善中國工程院國家高端智庫「頂天立地」的格局,堅持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發揮院士群體的智力優勢,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工程科技領域重大關鍵性問題、國內外緊急突發事件和社會焦點問題,為促進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建言獻策,為推進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著眼於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對接行業、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科技項目實施需求,以工程科技戰略諮詢為主攻方向,重點對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積極拓展評估評價職能,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為國家、行業、產業科學決策提供專業智力支撐,大力推進戰略諮詢成果應用和落地,推動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統籌科技力量。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強化工程科技創新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院士創新引領作用,號召和動員院士立足本職工作,瞄準工程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組織和支持院士利用多學科優勢對重要領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大力推動科技跨越發展,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工程化產業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對地方和企業創新的智力支持與科技服務,助推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積極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強化國際科技合作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工程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促進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合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發展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全球夥伴關係,不斷推動和深化雙邊、多邊機制性合作,全方位、高水平、深層次地加強與世界各國間的科技交流合作與協同創新,瞄準國內外科技創新優勢領域,重點推動與國外工程科技機構和智庫的精準交流合作,攜手各國專家共同探討應對未來發展、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人類共同挑戰,實現共同發展、促進共同繁榮。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治理,提高我國工程科技的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讓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引領未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守正揚清,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追求科學真理、致力科學報國是中國工程院的光榮傳統,以錢學森、朱光亞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工程院院士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精湛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野,為開創新中國工程科技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在抗疫中,中國工程院組織動員廣大院士發揮專業特長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以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為代表的一批院士義無反顧挺身而出,「逆行」衝鋒奮戰,投入武漢疫情防控主戰場開展科學救治和研發,感召和帶動了一批科技工作者奔赴武漢,彰顯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我們應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堅持國家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艱苦奮鬥、淡泊名利的優良傳統,胸懷科技報國富民之志,知重負重、攻堅克難,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堅定走好腳下的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心系黨和國家,在國家和人民最 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勇於擔當,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光榮業績。

  堅守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善養浩然正氣。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秉持科學思維、堅持科學態度、尊重科學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嚴謹治學、求真務實,潛心研究、孜孜求索,倡導學術民主,積極培育創新文化。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嚴格自律,堅守學術操守和道德理念,加強科學道德自律,嚴守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規範,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守正揚清、崇德向善,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在全社會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為社會發展提供「正能量」。

  肩負起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責任,注重提攜後學。關心、愛護青年人才,不斷發現、培養、舉薦優秀科技人才,言傳身教、甘為人梯,慧眼識才、獎掖後學,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為青年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臺。努力推動培養造就一批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引領國家數以千萬計的工程科技人員健康成長,讓優秀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 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啟動
    2020年12月31日,《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發布,標誌著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以下簡稱「科技人才工程」)正式啟動。科技人才工程旨在圍繞履行自然資源「兩統一」等職責使命要求,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增強科技創新競爭力,有計劃地發現、培養、激勵一批在自然資源重大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重大工程實施等方面創新能力強、業績突出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壯大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科技人才工程穩定支持國家級科技創新人才,優選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
  • 覽要聞|《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方案》解讀
    2020年12月31日,自然資源部黨組印發《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打造自然資源事業人才高地為目標,實施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有針對性地強化人才培養支持舉措。
  •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不忘創新生物醫學工程初心—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不忘創新生物醫學工程初心 具體到不同行業、不同單位,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又不盡相同,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論斷,這種新提法改變了改革開放後近40年來一直沿用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如何解決它是不同行業、不同單位共同的使命與責任,
  • 首屆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本周舉行
    作為今年海博會的重要活動之一,「2020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將於10月16日在深圳會展中心6樓桂花廳和水仙廳舉行。來自國內海工領域的10多位院士及專家、學者、企業代表200餘人將齊聚一堂,共話發展藍圖。據悉,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是深圳第一次開展以「海洋工程科技創新」為主旨的海洋論壇,將對海洋工程科技成果落地深圳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 習近平十大金句告訴你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2018年6月14日,在濟南考察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時指出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新時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和優勢,多出原創性重大成果,加快構建有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倫理學,對我國倫理學工作者來說既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 學科意義上的倫理學研究,上世紀初才開始在我國出現。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為倫理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倫理學出現持續繁榮的局面,目前已成為哲學大家庭中的一門顯學。
  • 民營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肩負重大歷史使命
    在新發展階段,致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廣大民營企業肩負著重大使命。一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爭當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生力軍。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核心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力發展之爭。近年來的中美經貿摩擦,讓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們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存在「卡脖子」的風險。
  • 白春禮: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錢學森、郭永懷、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艱辛探索,頑強拼搏,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批重大科技成就,為國家建立了較為系統完整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國防安全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許多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因此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30年,科技事業在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承擔了重要使命。
  • 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專訪科技部黨組...
    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接下來,科技部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界又該怎樣強化使命擔當,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針對這些熱點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
  • 擔當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原標題:擔當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原標題: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之中,在數據技術、網絡技術促進下,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極大提高,物理科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航空航天科技、兵工科技、新型結構與動力科技、新型製造科技,深空、深海、深地等,發展迅猛。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抉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也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 烯旺科技代表中國前沿科技力量出展CES2020
    烯旺科技作為全球石墨烯發熱應用領先品牌,攜眾多石墨烯黑科技亮相CES展,不僅展示了烯旺在石墨烯研發與應用產品的不斷升級與探索,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品牌在石墨烯科技領域的創新力量。烯旺科技展位前諮詢的觀眾絡繹不絕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創始於1967年,迄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每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
  • 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蓄勢期遠,謀海濟國,積極推進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努力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使命。    始終高舉旗幟、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 ...美國防部發布使命任務工程指南|美國防部|桑迪·馬格努斯|使命...
    何為使命任務工程使命任務工程是審慎地規劃、分析、組織和集成當前與新興作戰與系統能力,以達到想要的作戰使命任務效果的系統工程過程。使命任務工程將端到端的使命任務視為「系統」,單個系統是大型使命任務「系統」的組成部分,系統工程應用於體系以支撐作戰使命任務。
  • 紅辣椒網評:「嫦」風破浪,科技創新點亮「星輝斑斕」
    「嫦娥五號」被網友親暱稱為「五姑娘」,今天,科技力量正在以接地氣的方式拉近同群眾之間的距離,科技素養和科學教育也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正是中國科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真實寫照。每一次使命都煥發榮光,每一次徵程都充滿期待。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專章部署,放在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我們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為世界科技活動中心的國家的一些共性特點日益明顯,如擁有世界級科技大師,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持續產生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等。凡成為「中心」者,無不得益於擁有世界領先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中心」的轉出,則多是由於原有「中心」出現了不利於自主創新的諸多因素,或是在世界上出現了自主創新能力更強的國家或地區,並取代原有的「中心」。
  • 牢記初心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中交二航局技術中心創新團隊建設紀實
    226項、國家專利367項;研究成果支撐了百餘項國內外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降本增效近10億元,3次獲評中交二航局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並榮獲中交集團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入選交通運輸行業「十大創新平臺」,綜合創新實力保持施工行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