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抉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也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深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的信心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更需要增強創新的信心,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格局要求牢牢把握科技主動權。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科技創新成為了大國博弈和國際格局重構的主戰場,要保持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把這一風險挑戰轉化為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國內發展大勢要求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黨中央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進入新時代,實現奮鬥目標,要深刻認識和理解科技創新重大使命和責任,積極參與創新型國家、科技強國建設。重慶發展實情要求使創新成為強大動能。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全市科技創新發展勢頭強勁,科技創新支撐重慶經濟結構調整的力量正在不斷積蓄。要奮力推動重慶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使創新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把握「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向,系統謀劃「十四五」科技創新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四個面向」要求,為「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了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要優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支持體系,瞄準國家有需要、重慶有能力的領域推進原始創新,既大力支持重點團隊原創性、顛覆性研究,又積極資助科研人員自由探索,加快在關鍵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面向經濟主戰場,強化實踐應用。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繫於科技事業發展和創新水平提升。重慶產業基礎好、創新氛圍濃,產業技術創新大有可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汽車、先進位造、新型材料、生物醫藥等重大產業發展方向推進應用技術研究,選取若干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強化使命擔當。科技創新必須把國家需求尤其是重大戰略性需求放在首位。要完善科研項目形成和分類實施機制,使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大需求、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力爭我市基礎前沿研究在全國有一席之地、產業技術創新在全國有鮮明特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話語權,成為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重要力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為民服務。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必須大力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要聚焦人民關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加大對民生領域的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讓科技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突出「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增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力度速度
當前,重慶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機遇,咬住目標、持續發力,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使創新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高標準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聚集創新主體,聚合創新要素,聚變新興產業,打造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高地,搶佔科技競爭戰略制高點,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高水平大學和新型科研機構,建設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工程,創建有影響力、創新力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建科技自立自強的先發優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加速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加快建設大型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讓創新創業創造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作者 梁震 系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