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唯實惟先—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活動周

2021-01-09 浙樣紅TV

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引領發展

創業成就夢想

科 技 時 政

一、12月22日上午,科技部與省政府舉行2020年部省工作會商會議。省委書記袁家軍主持,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與省長鄭柵潔籤署議定書。陳金彪出席。高興夫介紹上一次會商落實情況及對本次會商事項的說明,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本次會商事項的有關意見。

根據會商議定書,雙方將緊扣科技自立自強,以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為合作主題,共同推進浙江省三大科創高地、重大創新平臺、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打造全球技術轉移樞紐,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下午,王志剛一行在浙江調研科技創新工作。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廳長高鷹忠參加了調研。

二、12月23日,省科技廳召開廳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0年部省工作會商會議精神,傳達學習省委袁家軍書記在全省領導幹部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舉措。廳黨組書記何杏仁主持會議並講話,廳長高鷹忠講話。

會議強調,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切實肩負起科技部門的時代重任,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科技系統要認真學習貫徹部省工作會商會議精神,特別是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全面領會上下功夫,在落地見效上下力氣。

三、12月23日,省科技廳舉辦廳系統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集中輪訓開班儀式暨科技學堂第六十五講,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宋志恆出席開班式並作動員講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董金華作了專題報告。

四、12月24日下午,2020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活動周在杭州正式拉開帷幕。副省長高興夫出席開幕式並講話,省政府副秘書長董貴波主持,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介紹活動周情況。詳情請看本期專題。

2020年12月24日,在省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一場熱鬧的科技盛會又如期而至。自2002年開始,一年一度的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活動周已經連續舉辦了19屆,網上技術市場已經成為我省成果轉化的重要陣地。今年的活動周又有哪些亮點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唯實惟先」是本屆網上技術市場活動周的主題,以網上技術市場3.0生態圈建設為主線,以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生態為核心,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省一盤棋組織系列活動。

浙江省政府副省長高興夫在開幕式上指出,本次網上技術市場活動周活動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四屆七次、八次全會精神之際舉辦的一場科技盛會,旨在進一步打造科技精準合作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我省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三大科創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開幕式上,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介紹了活動周的基本情況,本屆活動周共組織了5大類21項活動,主要聚焦在打造創新生態、科技自立自強、促進開放共享三個方面。浙江擁有面大量廣的企業主體,承接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需求十分旺盛。通過不斷完善線上線下融合的技術交易平臺體系,將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和利益分配機制,著力打造全要素聚集、全鏈條支撐、全球化生態的技術服務體系,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網上技術市場3.0的發布是活動周的重頭戲之一,這一全新亮相的平臺將實現五大功能:科技成果「應掛盡掛」、供需對接「精準推送」、中介服務「一網匯聚」、技術交易「規範便捷」、國際國內「雙向互聯」;搭建六大模塊:成果大廳、需求大廳、服務大廳、競拍大廳、資訊大廳、境外市場。打造科技成果交易體系,形成浙江拍「Tech-T」品牌;打造科技成果服務體系,形成「Tech-C」品牌;健全統計監測分析體系,發布科技成果轉化指數、技術交易活躍指數等系列指數;健全政策保障體系,出臺若干政策文件,推行系列改革舉措。兩大品牌、四大體系,建立起完善的網上技術市場工作閉環機制,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

隨後,省科技評估和成果轉化中心、省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聯盟等9家網上技術市場3.0生態圈核心成員單位代表籤約,共同打造生態圈。

開幕式上還發布了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由創新研發、成果產出、成果交易、轉化績效四個分指數組成,為全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浙江科技成果轉化總指數從基期2015年開始到2019年,由100提升至233.80,增長了133.8,年均增長率達到23.65,表明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水平不斷提高,轉化效果顯著。

在開幕式後的主論壇上,傑出科學家代表許田、狄大衛作主旨演講,之江實驗室等4家省實驗室專家開展了主題對話,圍繞「科技自立自強」,對標對表「重要窗口」,探討如何提升我省原始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

本屆活動周以全省聯動、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先後開展了海外技術路演、長江經濟帶科技資源共享論壇、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浙江)總決賽、2020年浙江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會等20多場系列活動。

12月23日在杭州舉辦的長江經濟帶科技資源共享論壇上,來自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領域的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網際網路邁向智聯 共享邁向智享為主題,共同探討長江經濟帶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工作。

在舉辦活動周開幕式的同時,杭州臨安萬豪酒店內,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浙江)總決賽和2020年浙江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會正在如火如荼的舉行。

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浙江)總決賽經過前期的激烈比拼,在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5場行業現場賽中決出了5個一等獎,5支過關斬將的一等獎隊伍闖入總決賽,角逐金點子獎,最終新昌浙江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榮獲該獎項。

與此同時2020年浙江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會的現場也熱鬧非凡。前期,浙江拍」圍繞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領域徵集了61項高水平科技成果參與競拍,共有107家企業參與角逐,最終59個科技成果成交,總起拍價5764萬元,總成交價8471萬元,增值率46.96%。

作為一年一度的科技成果轉化盛會,此次活動周可謂成績亮眼。經歷了十九個春秋、不斷與時俱進、砥礪前行的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在推進經濟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唯實惟先,浙江科技人將以建設網上技術市場3.0生態圈為抓手,打造線上線下、有形無形、國際國內一體化的技術市場生態系統,構建輻射全國、連結全球的技術交易平臺體系,建立全要素聚集、全鏈條支撐、全球化生態的技術服務體系。

來源:《創新浙江》

編輯:金唐敏

相關焦點

  • 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題: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前景新華社記者董瑞豐、溫競華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腦科學、深地深海……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正在布局。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深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的信心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更需要增強創新的信心,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格局要求牢牢把握科技主動權。
  • 智庫聲音|企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體和微觀基礎
    少數國家的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行為,不僅沒有使中國創新型企業屈服,反而促進了我國創新型企業家們形成「科技決定國運」的共識,加深了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重大論斷的理解和重視。面對科技領域「卡脖子」「脫鉤」「斷鏈」等問題,我國創新型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貫徹落實「加快轉型升級、深化創新驅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戰略部署,呈現出逆勢創新、爭先發展的良好態勢。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今日(11月20日)下午,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了主旨演講,針對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 勇擔科技自立自強重任
    這既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銳意進取,勇於攀登,努力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做出更大貢獻。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這是黨中央站在歷史新高度、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充分體現出科技自立自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堅定了我國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的決心和自信。堅持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必須從科技實力躍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新型舉國體制健全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 中國商飛第四屆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活動開幕
    9月21日,以「商用飛機智慧運營與服務」為主題的第四屆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在中國商飛公司客戶服務中心開幕。活動由中國商飛公司、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聯合主辦。
  • 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
    回顧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踔厲風發,勇挑科技創新歷史重任,爭做創新創業時代先鋒,一年上一臺階,取得長足進步,實現跨越發展。  萬裡揚帆風正勁,奮楫篤行再啟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11月20日,在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就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要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但這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創新」。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動我國部分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斷,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時俱進的新要求。
  • 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要這樣幹!
    努力打造科技企業發展的新生態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曹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發布並表彰「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教育獎、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向全體獲獎單位及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紡織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同學們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科技自立自強
    編者按:中國之聲權威訪談系列報導《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1月3日播出《科技自立自強》,訪談對象:科技部部長王志剛。2021-01-03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央廣網北京1月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只有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衝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張為付、胡雅蓓:謀篇布局「十四五」 擘畫科技自立自強新藍圖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協作關係。科技自立自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市場,在於科技與市場經濟的高度結合。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之「新」在於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原則把企業和科技人員組織起來,以市場經濟效益為導向,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有效聚集人力、物力、財力,實現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切忌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大包大攬。
  •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在民族復興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王志剛《黨建》撰文: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沒有科技自立自強,在國際競爭中「腰杆子就不硬」,就會被鎖定在創新鏈和產業鏈低端。只有把中國的科技創新建立在自立自強的堅實基礎上,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衝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要求科技自立自強與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新中國科技進步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強的歷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斷,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時俱進的新要求。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既面臨外部高強度打壓,又面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求。科技自立自強蘊含了底線思維,要求我們正視現實,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當務之急,儘快改變關鍵領域受制於人的局面。
  • 第三屆COMAC科技創新周開幕!
    2019年9月2日,第三屆COMAC國際科技創新周在中國商飛上飛公司拉開帷幕。,德國弗勞恩霍夫製造技術與自動化研究所所長託馬斯·保爾漢森,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出席開幕活動。
  • 王志剛《黨委中心組學習》撰文: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增強國家...
    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要強化科技創新的高水平供給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解決「卡脖子」的堵點和梗阻,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掃除創新障礙。我國不斷升級的龐大消費市場和內需潛力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發展空間,使得技術創新能夠快速迭代,成果能夠快速產業化規模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