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2021-01-09 全球紡織網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2020-12-25 15:51:55 來源:中產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召開「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發布並表彰「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教育獎、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向全體獲獎單位及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紡織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同學們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下面我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向與會代表介紹2020年紡織科技教育獎勵工作基本情況,並就下一步紡織科技工作提幾點建議。

  一、2020年紡織科教獎勵工作和取得的成績

  (一)紡織科技獎

  2020年,中國紡聯科學技術獎共授獎79項成果和4位科技工作者。從獲獎項目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醫衛用紡織品技術成果成為關注熱點,靜電氣噴紡駐極超細纖維和高效低阻聚四氟乙烯複合纖維膜防護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抗擊新冠疫情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二是化纖高效差別化成套技術與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新型聚酯彈性體材料和超細氨綸生產取得突破,實現了高效、均勻、穩定和規模化生產。三是高品質紡織染加工技術進步明顯,花式色紡紗多模式紡制、經編短纖紗高速生產、新型繅絲機和制絲新技術、低能耗低排放織造漿紗和高品質噴墨印花等新技術在提高效率、提升品質、豐富品種、拓展應用、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四是數位化、智能化紡織機械裝備和專用基礎件製造取得明顯成效,新一代國產自動絡筒機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數位化經編機系列裝備及其智能生產關鍵技術滿足了大規模定製化生產的需要。

  獲得本年度特別貢獻獎—桑麻學者的4位獲獎人,在我國紡織行業相關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創新性成就,對推動紡織科學技術創新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二)教育獎

  2020年度教育獎包括紡織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教師獎和學生獎兩部分。今年的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面向紡織服裝職業院校,共授獎171項,其中一等獎18項、二等獎51項、三等獎102項。教師獎和學生獎在14所本科院校和2所高職院校展開,共評出教師特別獎1人,教師獎22人;學生特別獎2人,學生獎152人。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更加強調對接產業鏈、建設專業群,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非遺技藝和中國文化的挖掘與教學融合,強化校企協同和跨校聯合培養,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創造性成果。

  (三)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

  2020年度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共授予7個項目,集中代表了針織內衣行業在功能性針織產品開發、全成形運動內衣產品開發、行業標準和質量建設等方面的創新成果,對針織內衣行業的創新發展起到了示範和引領作用。

  (四)行業近年來取得的科技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國紡織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取得顯著成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行業深入實施,行業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紡織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2015-2019年,我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從376.3億元增長到495.2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0.54%增長到1.02%,翻了近一番。2015-2019年,行業科技成果豐碩,全行業共有1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495項成果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我國紡織行業有效發明專利量保持快速增長,主要八大類產品的有效發明專利量從2.02萬件增加到4.85萬件。2019年,五大類國家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共有3772家,其中紡織行業獲國家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127家,佔比3.37%。截止至2020年11月底,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共17家,紡織行業2家,佔比11.76%。紡織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共96家,基本涵蓋了紡織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不斷增長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為紡織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進一步增強了紡織行業抓牢國家重大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信心、決心和能力。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紡織科技工作中存在的短板與挑戰: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技術創新內生動力和體系化能力仍有待提高等。

  二、紡織科技創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機遇

  (一)紡織科技創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經濟增長減速帶來的各類壓力持續釋放,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使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後最嚴重的衰退,各國經濟走勢呈現明顯分化態勢。與此同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前沿技術呈現集中突破態勢,鏈式發展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眾多顛覆性創新快速滲透擴散,引領新興產業加速發展,並以革命性方式對傳統產業產生全面影響,有望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在全球產業合作格局和創新版圖加速重構、國際分工體系全面調整的背景下,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開始更多地向研發和創新傾斜,要素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正持續下降,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間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從錯位競爭向全面競爭轉變,世界各國對於可能引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新技術空前重視,加劇了不同國家、區域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世界範圍內的科技創新與科技產業發展進入碰撞整合期,全球的科技創新協作正面臨著重大挑戰。

  過去十年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量質齊升的歷史性成就,與發達國家的科技競爭格局從集體追趕轉化為局部同臺競技,在眾多科技領域由跟跑並跑轉向領路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貢獻重要力量。雖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我國提供了「換道超車」機遇,但「卡脖子」技術、競爭加劇等挑戰也不容忽視,長期以來全球化帶來的技術擴散紅利顯著弱化,科技創新的邊際效應不斷下降,由此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五年是「兩個一百年」的交匯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必將成為賦能引領社會經濟發展,推動輻射各產業升級的關鍵抓手和最大增量。

  (二)未來紡織科技創新的關注點

  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是新時期我國紡織工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要,是提升自身應對外部挑戰能力的關鍵力量。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必須堅持自主原始創新與全球開放合作相結合,必須堅持需求牽引拓展與產業鏈自主安全可控相結合,必須堅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基礎高級化相結合。

  1、以基礎研究原創科技引領未來

  過去十多年,中國科技領域發展迅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實現了一大批「從0到1」的突破。新時代科技創新要充分樹立新的價值觀,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權。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科技創新發展前沿的「四個形勢」的分析:科技力量具有的威勢、科技創新呈現的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蓄勢、發達國家創新的態勢,以及由此作出的科學判斷:「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顛覆性技術的形成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要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量中開新局。我國紡織工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緊跟國際創新步伐,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已充分具備大力實施基礎科學研究的經濟基礎,已經到了由「製造」向「創造」的關鍵轉型期。行業應充分認識到基礎研究對於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深遠意義,建立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特點的評價機制,強化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面向行業科技前沿的基礎地位和牽引作用加強前瞻部署,聚焦行業原創理論、原創發現和共性關鍵技術,激活行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2、以數字經濟賦能產業創新變革

  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是保持國家競爭力和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製造業的科技創新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數位化作為製造業升級的重要手段,不僅是全球先進位造業創新發展的主流方向,同時也成為催生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關鍵。數位技術對紡織行業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創建新業態有著重要意義。紡織產業終端消費者對個性化、功能化、快時尚產品的需求推動了科技與時尚的融合,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製造資源共享、供應鏈高效協同又賦予了紡織產品新的生命力和消費偏好,數位化技術已逐漸開始滲透到行業的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等環節,在推動紡織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提升的同時,使消費越來越精緻、智慧和高效。紡織行業的數位化轉型有助於促進位造優勢與網絡化、智能化的疊加效應,是實現柔性化、綠色化、智能化生產,轉變行業發展方式、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3、以綠色製造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製造是綠色科技創新與製造業轉型發展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綠色發展理念又有了進一步的詮釋,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發展智慧,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不竭動力。從紡織行業多年的綠色發展實踐經驗中不難發現,紡織行業不僅為經濟社會打贏藍天綠水保衛戰提供過濾防護新材料,而且全面推行的綠色製造相比實施末端治理,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實踐證明,綠色製造並不代表著高投入低產出,新的節能降耗技術、再生循環利用技術、短流程和非水介質印染技術、汙染物減排技術等帶來的是成本的進一步優化和長期的穩定收益;同時,產品的綠色屬性也有助於打破國外綠色貿易壁壘,並成為影響消費者偏好的重要選擇。新型綠色纖維、綠色染化料和助劑等化學品的開發應用,還進一步提高了紡織品的功能屬性,賦予產品價值再造。紡織行業要積極貫徹黨中央關於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思想,聚焦全產業鏈各環節,加強綠色製造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新動力。

  三、今後紡織科技基礎工作和「十四五」科技發展綱要

  「十四五」作為我國紡織工業邁向世界科技強國前列的重要時期,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強化創新載體間協同互促,構築行業標準化創新生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與協同運用,提升產業科技創新支撐服務能力是我們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需不斷努力的方向。

  (一)加強行業科技管理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

  1、系統布局紡織科技發展,增強創新發展活力

  近二十年來,主要科技強國競相出臺和更新其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以戰略規劃引領、以科技政策保障,促進其科技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和效率提升。我國作為全球紡織品最大的生產、消費和出口國,紡織科技發展必須順應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加強長遠戰略規劃,建設和完善具有發展活力的紡織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中長期紡織科技發展的系統布局,以指導和引領未來紡織科技創新工作,實現紡織科技創新體系的能力和效率的提升,長期、穩定支撐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紡織強國建設。

  2、加快「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破解創新發展難題

  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在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力度基礎上,加快形成「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的綜合支撐體系。建立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合作機制,匯聚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大力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落實攻關項目牽頭企業主體責任,指導、監督牽頭企業協同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協作攻關組,集中實施攻關行動。在「卡脖子」攻關實施主體企業設立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為科技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便於人才和創新資源的集中集聚。

  3、促進紡織科技成果轉化,打造行業發展新引擎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力度。破解科技創新與市場需要之間的「藩籬」,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市場化服務,完善從科技成果到產業化技術的中間平臺建設。我們將在充分利用國家層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基礎上,建立紡織科技成果評估評價體系,完善紡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建設,加強紡織科技轉移轉化人才培養,搭建市場化紡織科技成果交易平臺。集聚市場力量、科技力量、資本力量和人才力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紡織行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新模式、新體系,打造行業發展新引擎。

  4、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凝聚科技創新力量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必須夯實科技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臺。做好創新平臺建設,一要加強領導,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協同機制,促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集聚創新要素、激活創新資源、培養創新人才、轉化創新成果的引領作用;二要整合資源,積極引導行業創新平臺合理分配人力、財力和設備,保證重點領域、特色優勢產業的科技攻關和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創新平臺作用;三要加強合作,積極尋求跨界合作,共建高層次的科技創新平臺,提高紡織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5、加強紡織科技國際合作,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是提高我國紡織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努力提升全球紡織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在開放合作中加強自主創新;聚焦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領域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與國外相關協會、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開展聯合研究;要打造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平臺,鼓勵我國紡織行業創新主體對接國際創新資源,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與協同運用,促進關鍵技術國際轉移;要深度參與全球紡織科技創新管理,立足我國優勢領域,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全面提高我國紡織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二)「十四五」期間我國紡織產業科技發展方向

  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製造強國」重點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我國紡織產業優先發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紡織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加工、先進紡織製品和紡織智能製造與重大裝備四個方面。

  1、紡織纖維新材料

  重點發展功能纖維、生物基纖維、可降解纖維等基礎纖維材料;開發高性能碳纖維、芳綸141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醯亞胺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戰略纖維材料;開發納米纖維、智能纖維、生物醫用纖維等前沿纖維材料。力爭「十四五」末期,基礎纖維材料總體水平和戰略纖維材料規模化製備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分級分類標準評價體系,攻克聚醯胺及改性聚酯纖維等熔體直紡關鍵技術,重點前沿纖維材料實現規模化生產。

  2、紡織綠色加工

  重點發展綠色纖維油劑助劑及催化劑、環保型PVA替代漿料、綠色表面活性劑、分散染料等綠色紡織加工化學品;低溫節能前處理、分散染料免(少)水洗染色印花、高速噴墨印花等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術,超臨界CO2流體和活性染料新介質染色等非水介質印染技術。力爭「十四五」末期,突破環保型PVA替代漿料等綠色化學品製備關鍵技術,研發並推廣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和非水介質印染技術。

  3、先進紡織製品

  重點發展紡織、印染、縫製等全產業鏈精細化加工生產體系;開發功能紡織品及先進的紡織產品設計和印染加工技術;攻克智能紡織品設計與加工技術,建立智能紡織品性能檢測評價體系;重點發展高端醫衛個體防護用紡織品,土工建築、應急救援、海洋工程、工業過濾用等工業用紡織品,紡織基增強複合材料、高性能纖維基複雜異型材、碳纖維預浸料等戰略新材料紡織品。力爭「十四五」末期,高品質紡織消費品、功能紡織消費品、個體防護醫衛用紡織品、智能紡織品、工業用紡織品和戰略新材料紡織品等實現重大突破,適應不斷升級的居民消費需求,基本能夠滿足下遊應用市場需要。

  4、紡織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

  重點發展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紡織智能工廠/車間,紡織生產專用製造執行系統;開發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大絲束碳纖維和大容量再生纖維等化纖成套裝備,短流程紡紗成套裝備,一次成形緯編機,高速無梭織機,自動穿經機,連續式針織物/純滌綸織物印染成套裝備,寬幅高速非織造布成套裝備及針刺機、熔噴模頭等,智能自動裁剪、吊掛輸送、自動模板縫製和成衣物流智能配送系統與裝備,紡織複合材料特種織造成型技術與裝備;研發接頭擋車、自動抓取、立體縫紉等紡織服裝關鍵工藝環節機器人和紡織在線質量檢測系統等。力爭「十四五」末期,建立基於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下的紡織智能工廠,高端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基本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各位代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既是適應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布局,也是應對錯綜複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的必然選擇。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也是紡織行業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在國際大循環中的主動地位的關鍵。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打造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科技強國之路。「長風破浪會有時」,讓我們凝聚起同心共築紡織強國的磅礴力量,用偉大的成就奉獻新時代。


相關焦點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這是黨中央站在歷史新高度、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充分體現出科技自立自強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堅定了我國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的決心和自信。堅持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必須從科技實力躍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新型舉國體制健全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 周青:打造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窗口」丨三個地·理論周刊
    面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浙江「網際網路+」、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需要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築科技創新大平臺、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強化高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著力突破建設三大科創高地的關鍵核心技術。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道路,突破建設三大科創高地的關鍵核心技術,構建完善的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系。
  •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在民族復興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抉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也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今日(11月20日)下午,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了主旨演講,針對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11月20日,在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就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要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但這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創新」。
  • 張為付、胡雅蓓:謀篇布局「十四五」 擘畫科技自立自強新藍圖
    一、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內涵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是黨中央創新戰略的承接與遞進。從黨的十八大確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創新發展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從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智庫聲音|企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體和微觀基礎
    少數國家的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行為,不僅沒有使中國創新型企業屈服,反而促進了我國創新型企業家們形成「科技決定國運」的共識,加深了對十九屆五中全會重大論斷的理解和重視。面對科技領域「卡脖子」「脫鉤」「斷鏈」等問題,我國創新型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貫徹落實「加快轉型升級、深化創新驅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戰略部署,呈現出逆勢創新、爭先發展的良好態勢。
  • 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
    回顧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踔厲風發,勇挑科技創新歷史重任,爭做創新創業時代先鋒,一年上一臺階,取得長足進步,實現跨越發展。  萬裡揚帆風正勁,奮楫篤行再啟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勇擔科技自立自強重任
    編輯同志:我是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既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銳意進取,勇於攀登,努力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做出更大貢獻。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 「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科技自立自強
    編者按:中國之聲權威訪談系列報導《邁好第一步 見到新氣象》,1月3日播出《科技自立自強》,訪談對象:科技部部長王志剛。2021-01-03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央廣網北京1月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只有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衝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是大國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縱觀大國發展史,大多經歷了科技的自立自強,實現技術獨立自主。英美作為科技革命的發起之地,科技的自立自強是其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科技追趕大國亦是如此。一戰前德國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 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唯實惟先—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活動周
    根據會商議定書,雙方將緊扣科技自立自強,以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為合作主題,共同推進浙江省三大科創高地、重大創新平臺、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打造全球技術轉移樞紐,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下午,王志剛一行在浙江調研科技創新工作。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何杏仁、廳長高鷹忠參加了調研。
  • 深論|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未來科技創新之路如何走?1月6日,深圳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既隆重表彰為深圳科技創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也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作進行科學部署,發出新一輪創新發展動員令。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圳之所以能夠一次次突破「增長極限」、刷新發展高度,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在謀篇布局中始終堅持創新的引領作用。
  • 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題: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前景新華社記者董瑞豐、溫競華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腦科學、深地深海……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正在布局。
  • 讀懂中國|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意味著更加積極主動融入...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以科技創新的視角,從三個方面交流了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 首先,如何認識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和水平。白春禮認為,這是理解科技創新部署的前提。當前,我國一些科創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中國創新人才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一系列數據說明,中國科技事業的未來發展已經有了堅實基礎。
  • 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要這樣幹!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連日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社會各界引起持續熱議。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要求科技自立自強與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新中國科技進步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強的歷史。科技自立自強凸顯了領跑思維,要求我們著眼長遠,面向現代化強國的核心需求,把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全面提升創新鏈整體效能,而不只是在某個點、某個局部的強大。同時,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並不是對立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自立自強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
  • 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專訪科技部黨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