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革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指出,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基礎上,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新發展理念的再豐富,進一步明確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是大國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縱觀大國發展史,大多經歷了科技的自立自強,實現技術獨立自主。英美作為科技革命的發起之地,科技的自立自強是其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科技追趕大國亦是如此。一戰前德國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在重工業、電力和石油化工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科技實現了自立自強,從1901年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到1914年,德國共獲得18個獎項,數量是英國的2倍、美國的4倍,單在物理和化學兩個領域,德國就獲得了10項諾貝爾獎,數量幾乎是英、美之和的兩倍。日本從80年代的技術立國到90年代的科學技術創造立國,實現了技術進步的大幅度跨越。據1988年日本通產省實現調查,在47項一般工業技術中,日本有10項超過了美歐,31項與美歐相當。在40項高技術中,9項超過美歐,4項低於美歐,其餘與美歐持平。
我國作為第二大經濟實體的大國,無論是國內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是應對當前深刻複雜變化國際形勢的需要,都要求我國科技走一條自立自強的道路。目前,我國在事關國民經濟、國防安全命脈的核心產業方面存在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因此,只有加大科技創新,才能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實現自主可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科技支撐。
我國已具備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實基礎。2020年我國科技創新綜合能力排名第14位,進入世界第一集團。科技投入產出總量快速躍升,規模優勢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科技創新走向世界前沿。我國1%高引用科學論文從2000年佔世界的1.9%上升到2016年的17.5%,根據《2019研究前沿》報告,在十個大學科領域排名最前的137個熱點前沿方向中,美國有七個領域80個方向,居首位,我國三個領域33個方向,位居第二。中國技術水平快速追趕,特別是應用技術發展迅速。如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生物技術等若干戰略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在探月工程、北鬥導航、高速鐵路等重大工程彰顯了中國力量。我國創新型企業快速增長,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截至2016年,我國企業專利申請授權數157.2萬件,佔全國專利申請授權比重89.6%。在全球100家獨角獸中,我國公司44家,超過美國(39家)。而我國的制度優勢、長期向好經濟、豐富人力資源、廣闊市場空間、完備產業鏈和發展韌性,為我國科技創新和自立自強提供了多方面發展優勢和條件。特別是目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進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國科技質量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和空間。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形成全面支撐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局面,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堅持系統觀念,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結構調整,激發創新活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塑造發展新優勢。
首先,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彌補我國科技創新結構中的短板。一國不同階段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決定了該國科技創新組織體系的構建。發達國家在核心產業和前沿領域都積累了一批國家科技力量,如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核電、質子加速器等;日本理化實驗室完成AVF回旋加速器、X射線雷射60米樣機等;德國馬普研究所研發了容錯硬體的分布式算法、人類基因的開關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核心技術和裝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研主要採取以跟蹤世界科技前沿為主的策略,科研組織以小團隊的模式通過點的突破解決部分問題。隨著科技的積累,在某些領域通過重大項目開展集成創新,取得了較大成果,但對原始性創新投入不足,引領性創新成果(主要是概念發現)不多。同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任務推動科技發展重點構建以低成本、高效率為主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引進吸收和集成創新成為主要技術創新渠道,產業創新的主導技術來自國外居多,自主性和可控性的技術基礎不足,例如我國臨床急需的專利藥和醫療設備的90%以上依靠進口。面對當前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和技術競爭格局,我國的戰略研究力量亟須進行從個別據點到體系化的提升,必須崛起一批既能攻堅克難又能創造卓越知識的國家實驗室、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重點領域/產業具備既能攻克核心關鍵技術、又能實現技術持續積累的能力,形成「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的局面,解決我國科技創新的脆弱性和依附性。
其次,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由於高技術研發的周期長、投資大、高風險,企業無力承擔或不願意承擔,因此政府成為高新技術的主要資助者。當前處於信息技術革命的後半段,5G、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新興技術集群式突破,生物、新材料等領域也面臨著新突破,我國在這些前沿方向具有較好的積累和優勢。因此,我國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戰略必爭領域和前沿方向,進行前瞻性布局,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大規模商用,加快培育成新興產業,形成新競爭優勢。
第三,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是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是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仍然不足,還沒有掌握產業核心關鍵技術。一方面要繼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的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造自主可控的技術優勢,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另一方面要構建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推動形成有利於企業創新的教育、金融和產業等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企業的技術積累、人才團隊建設和資金支持等,打造一大批研發能力強的世界級大企業和大量研發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第四,要培養、引進和集聚一大批高端人才團隊。「名師出高徒」,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一國的科技強盛時期一定是大師輩出的時代。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和人才隊伍非常宏大,但頂尖的人才團隊相對缺乏。根據湯森路透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球高被引人才共3532人次,其中美國1643人次,中國(含港澳臺)為268人次(其中大陸189人次),美國頂尖人才數量是我國的6.1倍,是大陸地區的8.7倍。因此,我國要加快教育改革,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形成人才輩出、活力迸發的局面。
第五,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共建全球科技創新共同體。通過開放,我國已融入世界。正如王志剛部長指出,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一方面聚焦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研究,為人類發展作出中國貢獻。另一方面,隨著新興技術的應用,科技倫理、技術標準等問題不斷凸顯,我國將加大科技開放合作,與其他國家一道形成更多國際科技治理的共識,造福人類。
此外,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還需要打造若干創新高地,推動科學、技術、創新資源的聚集;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科技宏觀管理改革,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從分錢、分物、定項目轉到制定政策、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來;加快科技評價分類改革,形成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評價機制;加強學風建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構建良好的科研生態體系。總之,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一項系統工程,把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支撐。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嶽靚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