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月20日)下午,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了主旨演講,針對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演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王帆 攝
「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相比國際水平)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的階段。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白春禮說道。
不過,他也補充稱:「客觀來講,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就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這反映出我們科技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白春禮提出,這些短板包括技術研究的重大原創成果不足、許多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還嚴重依賴進口,各項「卡脖子」技術有待攻關、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支撐保障能力還有待提升等。
「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的階段,這要求我們必須扭轉過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來拉動經濟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科技創新要首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夠為經濟發展各個領域提供有力的支撐。」白春禮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日前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於科技自立自強這個新提法和新要求,白春禮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要從歷史的維度、戰略的高度、系統的角度客觀全面地認識科技自立自強。
首先,科技自立自強是科技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與中國一貫堅持的自主創新理念一脈相承。「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就是希望要逐步扭轉我們科研過程中原創能力不強、大量的資源和精力用在從事跟隨性研究上的問題,鼓勵科研人員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性的貢獻,加快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變。」白春禮說道。
其次,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客觀要求。他分析道:「當前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萬美元,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強化科技創新的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
最後,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是說中國要關起門來搞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我們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出更多的中國智慧。」白春禮最後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