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有何特點?中國科學院院長最新解析

2020-12-03 西部網

「人民政協報」微信公號11月12日消息,「這一輪科技革命和歷史上幾次科技革命的區別,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各學科領域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廣泛擴散滲透上。」在8日舉辦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趨勢進行解析。他指出,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加速演進,具有許多新的特點。

第一,這次科技革命並不是單一技術主導,而是呈現多點突破、群發性突破的態勢。

在信息科技領域,以晶片和元器件、計算能力、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處於重要突破關口。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幹細胞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正全面提升人類對生命的認知、調控和改造能力。尤其是人工智慧快速進步和廣泛滲透,極大地加速了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

例如,基因測序成本以超過信息領域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2013年全球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花了13年,耗資27億美元;目前只要幾百美元一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

此外,其他各學科領域也呈現出群發性的突破態勢,如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儲能、動力電池、智慧電網等成為重要發展方向;新材料領域正在向個性化、複合化和多功能化方向發展。深空、深海、深地探測不斷拓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第二特點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研究技術手段的革新,正在引發科研範式轉變。

白春禮發現,一方面,隨著技術研究向超宏觀、超微觀和極端方向發展,重大理論發現和科學突破越來越依賴於先進的實驗裝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研條件的支撐。

根據統計,物理學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一半都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關。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中國布局建設了中國天眼、P4實驗室(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上海光源、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要為技術前沿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化學、生物等傳統依賴實驗數據的學科,正逐漸開始利用大數據和計算機仿真模擬進行研究,依據數據驅動的第四範式興起。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幾天內就篩選超過1億種化合物,發現強大的新型抗生素,可以殺滅多種致病細菌。

第三,本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聯繫更加密切,技術變革正加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比如,中國科學院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量子通訊得到廣泛應用,這在未來能根本上解決通信的安全問題。量子計算機一旦突破,將推動人工智慧、航空航天、藥物設計等多個領域實現飛躍式發展。

第四,以「網際網路+」「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驅動經濟社會加速向數位化轉型。

白春禮指出,從無人駕駛到智慧交通,從直播帶貨到智慧物流,從5G通訊到數字貨幣,從網絡扶貧到數字鄉村……技術的突破為經濟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為產業升級提供新動力。據統計,數字經濟在發達國家經濟中能佔到60%以上,中國目前佔36.2%,對GDP增長貢獻率已達67.7%。

第五,深化國際合作,成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選擇。

在白春禮看來,當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愈發嚴峻,眾多問題相互影響、交織,形成複雜棘手的系統性問題,已遠遠超過某個國家的應對能力,而深化國際合作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

特別是這次疫情凸顯了科技界加強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疫苗研製方面,全球已經有172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世衛組織主導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並在快速檢測、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試驗、病毒溯源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白春禮認為,要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和挑戰,一是要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重要作用。他呼籲全球科技界繼續加強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廣泛合作,積極組織實施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數據的開放共享。

二是要加強科學創新人才培養,特別是要面向未來,培育更多有創新思維,有全球視野,能適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趨勢的青年科技人才。

三是要努力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生活中的關鍵作用。科學研究要更多從人類發展的需求和重大問題挑戰出發,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四是要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共同體建設,加強團結信任,增進理解互信,創新國際合作方式和機制,攜手謀劃後疫情時代的國際合作。

(原題為《新一輪科技革命有何特點?中國科學院院長最新解析》)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人類新一輪科技革命到來!呈現怎樣的特徵?
    人類歷史就是科技創新史從歷史上,世界經濟中心幾度轉移,但其中始終圍繞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科技創新。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20世紀的科學技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本身發生了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性變革。20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促成了整個人類科學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帶動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發展。
  • 新一輪技術革命對中國挑戰大於機遇
    當時我們的判斷是,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前夜。雖然沒有考慮是第幾次革命的問題,但是已經明顯看出世界經濟正在孕育新的變革。  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至今已逾200年,期間曾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重大技術變革。自上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之後,一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都感覺到會有一輪新的技術革命呼之欲出。
  • 人工智慧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打開APP 人工智慧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1-29 09:21:35   「近年來,以人工智慧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推動著全球產業格局和創新版圖的重構,各國家經濟體紛紛優先發展人工智慧,謀篇布局,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開幕式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於清笈在致辭中表示,推動中國從製造走向智造、創造,構建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需要加快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培養。
  • 美國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點(下)
    二、美國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點  (一)軟體信息服務業的產業佔比超過電子製造業  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對美國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特徵:一方面,從信息技術產業本身看,「網際網路泡沫」以來,
  • 第三屆清華會講舉辦 海內外專家共論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
    來自海內外的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大變局與新動能——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的主題展開多領域交叉的高層次精彩發言和研討。  通過視頻致辭,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全球正在同時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社會轉型。歷史經驗證明,每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重塑世界格局,都會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 爆款題材出現--量子科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大家今天都被量子科技刷屏了,10月16日下午,高層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主要領導人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並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量子科技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2個領域。
  • 科技革命中政府的作用及啟示
    在這種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成為學術研究熱點,並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一是科技革命爆發的主要領域預測,其代表性學者何光啟於2012年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進行深度預測,提出在信息轉化技術、人格信息技術、仿生技術、創生技術、再生技術等5個方向可能取得突破。二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國科學院新一任院長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侯建國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陳嘉庚化學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特等獎、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等多個重要科技獎項。中科院官網更新信息還顯示,陰和俊出任中科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
  • 許馭: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2】
    十大戰略新興產業正在引領世界經濟新一輪高速增長   根據多位發明家的實驗啟發與許馭科研組22年來的艱辛基礎研究與緊密合作重現實驗檢測成果,我們歸納出以重現天然冷核聚變新環保技術、矽核冷裂變與「氧核冷裂變」新能源技術革命為主導,全新的21世紀新產業革命、正在興起的十大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
  • 百度王海峰: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直擊烏鎮|百度王海峰: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本報實習記者 陳溢波 記者 張靖超 烏鎮報導10月21日,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水鄉烏鎮繼續隆重召開。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人工智慧進入工業大生產時代》,我知道我們這個論壇的主題是「人工智慧:開啟智能經濟新時代」,怎麼開啟?我的觀點是如果想讓人工智慧能更快地、更有效地助力經濟的發展,需要讓人工智慧真正像工業大生產的方式進入各行各業的生產環節,進而推動整個生產力的進步,也推動社會的進步。為了論述我剛才講的工業大生產階段,我們先回顧一下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幾次工業革命。
  • 侯建國就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原標題:侯建國就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侯建國就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 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需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正驅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當前,我們在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領域有革命性的突破。在信息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深入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引發生產、生活和科研方式的改變。」
  • 中科創星米磊:模式創新機會已經不多 硬科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
    中科創星米磊:模式創新機會已經不多 硬科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02 11:28:12
  • 中科院院長:科技創新的主要發展趨勢和重點突破方向
    來源:《財經》雜誌財經網訊 「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改變未來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信息科技和生命健康是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兩個領域,基礎前沿是事關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財經》年會2020: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表示。
  • 尋找新一輪產業革命突破口
    總結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汽車產業革命、信息產業革命發生演變的共性規律和特徵,既有利於進一步深化對產業革命內涵和特徵的認識,也有利於科學判斷新一輪產業革命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和領域。有研究顯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需求拉動將顯然不再是對效率增長的追求,相應的,主要發達國家的戰略取向以及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性危機、關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將成為推動每一次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動因。
  • 科技創新 引領未來 李乘伊院長受邀參加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
    2020年9月19日—20日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行,醫學博士、北京乘伊岐黃中醫院院長李乘伊受邀參加此次論壇活動。2020年,新冠疫情阻礙了全球經濟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科技創新的意義被賦予新的內涵。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國科學院新一任院長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侯建國,男,漢族,1959年10月生於福建省,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
  • 「前途」無量的量子科技,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揭開量子的神秘面紗,人們愈來愈認識到,量子科技代表著人類社會未來,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領域,是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可謂「前途」無量。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今日(11月20日)下午,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了主旨演講,針對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見解。
  • 徐光憲院士: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內涵
    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號召,我們中國人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擔負起復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我非常贊同白院長的號召,並認為,中國人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首先要確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