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長:科技創新的主要發展趨勢和重點突破方向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雜誌

財經網訊 「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改變未來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信息科技和生命健康是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兩個領域,基礎前沿是事關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財經》年會2020: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表示。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白春禮主要對信息科技、生命健康、基礎研究三個重點領域的進展和趨勢作出分析和展望。

第一,關於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進展和趨勢。

一是以晶片和元器件、計算能力、新一代信息網絡為核心的技術加速發展,推動加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人類社會(人)、信息空間(機)、物理世界(物)實現無縫智能融合,為各種工作和生活需求作出全方位及時的智能響應,將全面重塑世界發展格局,使人類文明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邁向新的智業時代。

二是人工智慧作為引領帶動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將對產業結構、產業形態以及社會生活帶來決定性影響。通用人工智慧總體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也是下一代人工智慧重點突破的方向。

三是大數據作為信息社會的戰略性資源,成為科技和產業競爭發展的制高點。據國際數據公司統計,目前全球數據總量每年都以倍增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44萬億GB,中國數據量將佔全球近20%,大數據將帶動全球GDP增長超過2%。

四是區塊鏈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將為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提供強大動力。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可追溯,無需第三方背書,其廣泛應用將顯著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提升運行效率。

白春禮指出,圍繞區塊鏈技術,共識算法、加密算法等底層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提高其技術性能和可用性、安全性,加快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成為數字經濟進一步深化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第二,關於生命與健康領域的重要進展和趨勢。

一是基因組學、腦科學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受關注的前沿熱點。基因編輯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不斷改進和發展,已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此外,腦科學被看作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最後疆域」。

二是生命科學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加速走向臨床應用,推動醫學向「個性化精準診治」和「關口前移的健康醫學」新階段發展。細胞免疫療法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幹細胞和再生醫學有望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後的第三種疾病治療途徑,引發新一輪醫學革命。

三是合成生物學、人造光合作用、分子模塊育種等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推動生物經濟蓬勃發展。其中,合成生物學被譽為是繼DNA雙螺旋結構和人類基因組測序之後的「第三次生物學革命」,也被認為是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

第三,關於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和趨勢。

一是超宏觀方面的研究不斷拓展,對宇宙起源與演化的研究持續取得重大進展,有望在重大理論、重大問題上取得革命性突破,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實現新的飛躍。

二是超微觀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微觀物質結構研究開始從「觀測時代」走向「調控時代」,將為能源、材料、信息等產業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

以下為白春禮發言實錄: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年的財經年會,與政商學界的專家們共同交流研討,分析全球熱點,展望全球及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科技的新趨勢。藉此機會我主要談一點對當前科技發展新趨勢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也都切身感受到,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各個方面都深刻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可以說,科技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改變未來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最近幾年,關於科技創新討論最多的、各方面都非常關心的,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歐盟、OECD、MIT、蘭德公司等,都對此發布了一系列分析報告。我院也組織了一批高水平院士和科技專家,系統分析了若干重大領域創新的主要趨勢和重點突破方向。

結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我的一些思考,我主要對信息科技、生命健康、基礎研究等三個重點領域的進展和趨勢作一些分析和展望,因為信息科技和生命健康是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兩個領域,基礎前沿是事關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一,關於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進展和趨勢。

信息化、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引領當前科技變革的時代大潮,半導體產業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的根基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乃至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最近幾年,隨著晶片與元器件、超級計算、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發展,為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發展帶來廣闊的前景,由此也引發了新一輪的創新創業熱潮,對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以晶片和元器件、計算能力、新一代信息網絡為核心的技術加速發展,推動加快進入萬物互聯時代。

矽基晶片和元器件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其製程工藝不斷提高,處理速度越來越快、存儲能力越來越強、能耗越來越低。目前7納米晶片已開始應用,5納米晶片已經開始試產,3納米晶片也正在研發。但矽基晶片的製程工藝已經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面臨失效。碳基納米材料,特別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材料,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取代矽延續摩爾定律的半導體材料之一。碳基器件相比傳統矽基器件具有 5~10倍的速度和能耗優勢,可以實現 5nm以下的半導體技術節點,滿足 2020年之後新型半導體晶片的發展需求。當前碳基ICT技術主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石墨烯、碳納米管、碳化矽等。

超級計算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礎。2018年,美國發布新一代超級計算機「頂點」,運算能力每秒20億億次,超過我國曾經連續5年排名世界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當前,全球超算強國都在研製下一代E級超算(每秒百億億次)。量子計算也是各國高度關注的戰略制高點。一臺操縱50個微觀粒子的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處理能力可超過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中國科技大學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今年初,IBM 也研發出可以脫離實驗室環境運行的量子計算機。谷歌開發出54量子比特數的量子晶片,該晶片支持的量子計算機完成一個隨機數字採樣100萬次的任務只需要200秒,而世界最強超算Summit需要1萬年。當然對於這一成果各方面還有不同的看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量子計算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一代網絡通信技術發展進入快車道。2012年6月6日,全球IPv6網絡正式啟動。IPv6的地址長度為128位,是IPv4的4倍,其地址數量近乎無限。5G通信技術已經開始大規模應用,其數據速率是4G的百倍以上,傳輸延遲在1毫秒以下,能夠支持在一平方公裡內連接100萬臺設備。由於這些明顯的技術優勢,可以隨時隨地實現萬物互聯,成為數字經濟乃至數字社會的「神經系統」。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人類社會(人)、信息空間(機)、物理世界(物)實現無縫智能融合,為各種工作和生活需求作出全方位及時的智能響應,將全面重塑世界發展格局,使人類文明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邁向新的智業時代。

二是人工智慧作為引領帶動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將對產業結構、產業形態以及社會生活帶來決定性影響。

谷歌阿爾法圍棋在深度學習方面的關鍵性突破,掀起了人工智慧發展的新一輪熱潮。未來10年,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期。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30年,約70%的公司將採用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新增經濟規模將達到13萬億美元。

現在,專用人工智慧在單項測試、大規模圖像識別和人臉識別中,已經超越人類。隨著材料、製造、動力、傳感、控制等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硬體的成本大大降低,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工廠和普通消費者周圍。各種智能終端、智能服務、可穿戴設備不斷推陳出新,各種家政機器人、情感陪護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比如,科大訊飛的「智醫助理」機器人,其醫學影像診斷的準確率已經達到94.1%,刷新了醫學影像權威評測的世界紀錄。

通用人工智慧總體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也是下一代人工智慧重點突破的方向。通過將人的作用或認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慧系統中,人機協同可以更加高效地解決複雜問題,逐步實現人機混合智能。通過大幅提高機器智能對環境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實現自主智能系統。2015年,我院成立了「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要研究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目前已成為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高地。

三是大數據作為信息社會的戰略性資源,成為科技和產業競爭發展的制高點。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大數據具有可以反覆使用、不斷增值的特點,蘊藏著巨大的價值和潛力,是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一樣重要的戰略資源。據國際數據公司統計,目前全球數據總量每年都以倍增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44萬億GB,中國數據量將佔全球近20%,大數據將帶動全球GDP增長超過2%。

一方面,大數據作為新興產業,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數據服務已經成為信息產業中最具活力、發展迅速、潛力巨大的細分市場,相關的硬體製造和軟體開發也吸引了更多的資金和研發投入。另一方面,大數據與現有產業實現深度融合,幾乎應用到每個產業領域,加快推動了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使得生產更加綠色智能、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圍繞大數據應用,形成新的、多樣化的創新生態鏈,推動了共享經濟的蓬勃興起和發展,重塑了傳統產業的結構和形態,催生了眾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給我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了根本改變。麥肯錫預測,醫療領域未來10年因採取大數據技術,將減少2/3的醫療開支。大數據在人工智慧與先進位造、自動駕駛、金融與商業服務、醫療與健康管理、科學研究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在社會保障、突發事件監測預警、信用評估、城市管理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區塊鏈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將為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提供強大動力。

區塊鏈技術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被大眾所熟知,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可以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可追溯,無需第三方背書,其廣泛應用將顯著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提升運行效率,因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

圍繞區塊鏈技術,共識算法、加密算法等底層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提高其技術性能和可用性、安全性,加快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成為數字經濟進一步深化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比如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區塊鏈技術保證了交易可追溯和數據不可篡改,可以有效避免交易糾紛,提升整體運行效率。在稅務管理方面,應用區塊鏈技術構建的「稅鏈」網絡,真正實現「交易即開票」「開票即報銷」,可以大幅降低稅收徵管成本,有效解決數據篡改、一票多報、偷稅漏稅等問題。

我國在區塊鏈的發展和應用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我們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數量巨大、在線支付等應用普及,在數字貨幣、供應鏈、數字政務、社會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已經有一定的應用基礎,未來有很大的應用前景。上個月,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第二,關於生命與健康領域的重要進展和趨勢。

有人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Science創刊125周年公布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中,46%屬於生命科學領域。當前,生命與健康領域正在走向 「定量檢測解析」、 「預測編程」和「調控再造」,加速孕育一批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對藥物研發、基因治療、生物育種、生物安全、現代農業等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

一是基因組學、腦科學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受關注的前沿熱點。

基因編輯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不斷改進和發展,已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研究。基因測序成本以超過信息領域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2003年全球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花了13年、耗資27億美元,目前只要幾百美元、1小時左右就可完成。

腦科學被看作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最後疆域」。目前,科學家已經繪製出全新的人類大腦圖譜,還通過腦機接口實現了對智能機器、義肢等的直接控制,為發展新一代神經及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技術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人腦重大疾病診治也取得重要進展,對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等重大疾病機理的研究不斷深入,新的治療手段和藥物不斷湧現。11月3日,我院研發的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獲批上市。此外,類腦智能研究也是當前一個研究熱點,類腦計算晶片、類腦學習與決策等算法軟體也取得重要進展。

二是生命科學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加速走向臨床應用,推動醫學向「個性化精準診治」和「關口前移的健康醫學」新階段發展。

細胞免疫療法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2017年,諾華推出了世界首個CAR-T基因療法,經美國FDA正式批准上市,用於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我國也有CAR-T療法已經上市,還有十幾個正在申請上市。當然,細胞免疫療法價格還比較昂貴(FDA批准上市的兩個產品價格分別為47.5萬美元和37.3萬美元),也存在不良反應、細胞產品的質量控制等問題。

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為有效治療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嚴重燒傷、脊髓損傷等難治癒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徑,有望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後的第三種疾病治療途徑,引發新一輪醫學革命。比如,我院基於幹細胞技術製備出引導脊髓組織損傷再生的生物材料,已開展修復脊髓損傷的大動物(狗)實驗168例,顯示出良好的臨床前景,已經開始進入臨床。

三是合成生物學、人造光合作用、分子模塊育種等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推動生物經濟蓬勃發展。

合成生物學被譽為是繼DNA雙螺旋結構和人類基因組測序之後的「第三次生物學革命」,也被認為是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設計多種基因控制模塊,組裝具有更複雜功能的生物系統,甚至創建出「新物種」。比如,可以培養出用於診斷早期癌症與糖尿病的細菌,合成出抗瘧藥物青蒿素、抗生素林可黴素等藥物,更簡單高效地生產生物燃料,很有可能引發相關領域的產業革命。

人造光合作用發展迅速,科學家已經能夠採用矽太陽能電池和鈷、鎳基催化劑等可廣泛獲取的材料,研製出可以模擬光合作用的人造樹葉,在無需外部電路控制和操作的情況下,利用太陽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美國科學家研發出新型人造光合作用系統,效率是植物系統的10倍。去年,我院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單核錳催化劑,能夠利用陽光,將水高效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為實現「液態陽光」構想邁出關鍵一步。

分子模塊育種通過基因的直接選擇和有效聚合,能夠克服傳統育種周期長、偶然性大和育種效率低等缺點,實現量身定製、精確育種。比如,針對糖尿病人等特殊人群,可以設計研製低糖的水稻。利用分子模塊育種技術,我院研發出嘉優中科、中科804等系列水稻新品種,對我國農作物品種的升級換代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關於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和趨勢。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搶佔智慧財產權高地的基礎,也是體現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基礎研究的發展源於兩個動力,一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驅動,另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牽引。21世紀以來,各主要學科領域在理論體系、重大問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呈現出持續加速的態勢。

一是超宏觀方面的研究不斷拓展,對宇宙起源與演化的研究持續取得重大進展,有望在重大理論、重大問題上取得革命性突破,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實現新的飛躍。

宇宙起源和演化是基礎研究中最重要的基本科學問題。目前,宇宙中能夠觀測到的可見物質僅佔4.9%,而暗物質佔到26.8%,暗能量佔到68.3%。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成為物理學最重要的前沿方向,這也是認識宇宙起源和演化最關鍵的一步,被稱為是21世紀物理學的兩朵新「烏雲」。所以,世界科技大國都在積極支持這方面的研究。比如,歐空局的普朗克望遠鏡、美國的費米望遠鏡,都開展了暗物質探測。2015年,我院成功發射了「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搭載了目前國際上最高分辨、最低本底的空間高能粒子望遠鏡。今年4月10日,全球六地同步直播發布了首張黑洞照片,這是人類首次看到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65億倍的超大質量星系中心黑洞的「面貌」。

引力波是宇宙演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天文現象,也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宇宙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新的途徑。愛因斯坦早在100多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他認為引力波太微弱了,難以探測到。2015年,美國雷射幹涉儀(LIGO)兩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標誌著引力波天文時代的開啟,在全球興起了引力波探測熱潮。我國先後啟動了太極計劃、天琴計劃,目前正在建設的阿里天文臺,主要用於探測原初引力波。

支撐超宏觀研究的大科學裝置也在加速發展。我院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接收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將在未來10年內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此外,多國正在共同建設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接收面積達1平方公裡,這是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天文裝置,預計2030年前後投入使用,將開闢人類認識宇宙的新紀元。

二是超微觀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微觀物質結構研究開始從「觀測時代」走向「調控時代」,將為能源、材料、信息等產業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

2013年,科學家依靠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希格斯粒子,完成了標準粒子模型確認工作的最後一環,由此標準粒子模型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已經全部被發現,將人類對基本粒子的認識又推進了一大步。我院科學家利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被認為是該領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在量子調控方面,鐵基高溫超導、多光子糾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等一批關鍵性突破,為物質科學的發展展現出更廣闊的前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也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我院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牽頭建設的了世界上第一條量子密鑰通信保密幹線「京滬幹線」,為量子通信走向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最近,英國科學家又成功拍到了量子糾纏的圖像。

基礎前沿還包括很多重要的學科領域方向,隨著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邊界愈來愈模糊,不斷催生出新前沿、新技術、新方法,不僅進一步深化了人類對自然世界規律和本質的認識,而且也為推動技術和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源泉。

以上我主要介紹了信息技術、生命與健康、基礎研究等當前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幾個重點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其他各學科領域也都呈現出群發性的突破態勢。

比如在能源領域,全球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興起,在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大規模儲能以及動力電池、智慧電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進展,推動能源技術加速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轉型。

新材料領域正在向個性化、複合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石墨烯、柔性顯示材料、仿生材料、超導材料、智能材料等層出不窮。

在先進位造領域,以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動化柔性化生產為特徵的智能工廠大量湧現,3D、4D列印技術快速發展,個性化訂製、柔性化生產、製造業服務化等,成為新趨勢。

在深空深海深地探測方面,空天地海一體化觀測體系不斷完善,實現了空天海信息透徹感知、數據實時高效傳輸和充分共享;主要國家積極開展深空探測等重大航天工程,民營資本大量進入航天領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新一輪空間探索熱潮;海洋領域的關注重點從近海走向深海大洋,更加重視海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地球深部探測不斷發展,使得地球更加透明,為新的資源能源來源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這些領域科技發展的新進展、新趨勢,既為我們發揮後發優勢、加快跨越發展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也對我們提出了重大挑戰。特別是在人工智慧、腦科學、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領域,都有可能出現一些改變全球現有競爭格局的顛覆性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全局性、決定性的影響。

在這些重點領域中,由於我國過去的基礎薄弱、起點低,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追趕,在很多重點方向上我國已經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我國科技事業進入到整體能力水平加速躍升的關鍵階段。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當前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將進一步明確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方向、重大任務和重點舉措。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強化高端引領、重點突破,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實現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謝謝大家!

《財經》年會2020:預測與戰略由《財經》雜誌、財經網主辦,於11月12日-13日在北京舉行。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圳科技創新做對了什麼?
    在深圳南山,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內,科研人員行色匆匆,多元化的科學驗證在這裡緊鑼密鼓推進,劍指世界科研頂端。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為何能在深圳茁壯成長,這座城市何以成為創新之都,其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作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深圳科技未來應走向何方?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 五大趨勢讀懂科技發展方向
    一年一度的深圳高交會,被稱為科技盛會、「創新風向標」,琳琅滿目的展品背後往往透露出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今年的高交會有哪些趨勢值得關注? 趨勢一 AI,讓「人工智慧+數據」服務更方便 本屆高交會上,可以看到很多高新企業立足普惠AI生態,將「AI+行業」推上快車道。
  • 專訪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科技創新需要...
    來源:一財網不管是推動城市發展還是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科技創新都是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擁有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機所等十幾個研究所(院)的中科院上海分院,今年將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及推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中科院戰略研究院聯合大富科技發布中國企業創新發展路徑課題報告
    11月12日,大富科技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簡稱「中科院戰略院」)在京共同發布基於大富科技自主創新案例分析的課題報告《疫情、4thIR與中美技術脫鉤三大挑戰下的中國創新戰略路徑》。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政策司、工信部電子元器件發現研究中心、新華社國家財經智庫等專家在課題評審後對報告研究方向及產生的重大意義給予充分肯定。
  • 八月瓜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 「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
    他代表中科院人才交流中心向參加研討會的來賓表示感謝。他在致辭中說,中科院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出很多新的途徑,重點突破關鍵環節,不斷健全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機制,成功實現以科研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科院最寶貴的是人才資源,最出彩的是成果資源。
  • 要建設什麼樣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推動基礎研究機構與應用研究機構之間的研發合作,以及與國際一流卓越科學創新機構的合作;形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和科技人才交流體系,建成以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為核心的優秀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職業生涯發展體系;面向重大問題和需求,尋求在重點領域實現引領和突破,在前沿基礎科學方面完成一批滿足國家戰略需求、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性重大科學發現成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並形成理論基礎。
  • 中科院院長正式宣布!已完成這項技術突破,美國將助中國科技騰飛
    半導體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向來都是各個國家的重點研究目標,目前半導體行業實力最強的就是美國和日本,我國在半導體行業的科技實力還是有些落後的,現在也正在努力的追趕當中,我也相信,以中國人們的智慧,一定能夠超越日本和美國的!
  • 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開幕,眾多重要科技成果亮相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和治療性抗體……上周六,「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中科院眾多重要科技成果展廳迎客。資料圖 鄧偉 攝中科院微生物所帶來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組亞單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等科研成果。
  • 中科院微電子所:科技創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
    孫自法 攝中新網無錫11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學科方向和應用方向涵蓋微電子學研究各個主要領域,在微電子產業集聚發展區域系統推進產業集群建設,鼓勵研究團隊積極參與創辦各類高科技創業公司,累計申請專利逾6000項、授權專利超過3100項……作為中國微電子領域學科方向布局最完整的綜合研發機構,以及微電子技術研究創新的引領者和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 中科院廣州分院聯合省科技廳舉辦院瓊科技合作座談會在海口召開
    院瓊科技合作座談會上,中科院廣州分院海南辦事處匯報了「十三五」院瓊科技合作情況,海南省科技廳介紹了推動中國科學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實體運作和推動在文昌國際航天城謀劃建設中科院科學城的考慮,雙方還就深化中科院STS區域重點項目的合作,支持中科院促進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突破」和
  • ...分院學習貫徹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北京分院領導班子...
    中科院科創中心暨北京分院學習貫徹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在北京分院領導班子任免宣布大會上的講話精神 2019-11-11 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 突破學科壁壘 腫瘤防治理念創新發展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的2020年腫瘤防治策略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發揮多學科優勢,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的主題,對突破學科壁壘、創新腫瘤防治理念進行了深入研討。完善建立多維腫瘤風險評估和系統康復是一個重要課題,完善精準評估和個性化治療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詹啟敏院士希望依託學會,突破學科壁壘,在多學科交叉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方面,積極參與制定理論標準和行業規範;通過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創新腫瘤防治的研究與實踐。建設強大的跨學科平臺,為人民健康建立防線,實現從源頭防控腫瘤疾病,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 路甬祥:發揮中科院在能源可持續發展中重要作用
    就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進行研討,進一步明晰科技創新在保證人類能源可持續供給中的基礎和關鍵作用,這對於進一步動員和組織中國科學院全院力量,支撐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開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中廣核第六屆科技創新交流會召開
    中科院院士詹文龍表示,中科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廣核是具有開放包容性的創新型國企,希望中廣核與中科院進一步提高站位、加大合作力度,在國家的角度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主動謀劃關鍵技術前瞻布局,為我國核科技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中廣核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龐松濤表示,雙方過去八年搭建了非常好的合作平臺,開展許多項目合作,成果豐碩。
  • 中科院院長: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
    我國在數十年的發展中,長期受到一些國家的技術封鎖。五六十年代,科學家們想的是壯大我們的國防實力就能不受欺負。然而後來發現我們還必須在諸多科技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否則還是受制於人。近些年,我國科學家從未停止在諸多科技領域的研究,希望我國科技創新能在若干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 中科院報告:中國需適時開展太陽系主要天體探測
    近年來,世界各航天強國通過成功實施多項任務,在深空探測的各個領域均獲得了多項重大突破,使人類對太陽系乃至宇宙的認知得到極大提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薛長斌、鄒永廖、賈瑛卓等認為,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已證明中國完全具備深入開展深空探測的能力。
  • 2017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創新發展政策研究所博士後招聘公告
    2017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創新發展政策研究所博士後招聘公告 2017-06-12 16:59:53|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 中科院將研究所分四大類 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這是繼1998年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後,「科技國家隊」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又一次大刀闊斧的「率先行動」。  中科院為什麼率先啟動全面深化改革?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什麼?研究所分類改革將如何進行?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進行了獨家專訪。
  • 朱志遠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原標題:朱志遠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科學網1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1月6日,中科院上海分院領導幹部調整宣布大會在上海舉行。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宣布任命通知:朱志遠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中科院原副院長、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以及中科院人事局、上海市科技黨委相關領導出席了大會。
  • 中科院院士趙宇亮:廣東可打造我國納米科技全鏈條創新體系標杆
    「材料科學的突破,會徹底顛覆原有生產模式和工藝,進而催生新產業,造成變革性影響。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產業,與廣東大力布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具有高度融合性。」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院長趙宇亮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