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的2020年腫瘤防治策略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發揮多學科優勢,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的主題,對突破學科壁壘、創新腫瘤防治理念進行了深入研討。
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指出,腫瘤防治是系統工程,需要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免疫學、病理學、代謝組學、功能醫學、現代影像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生物醫學與計算科學等多學科深度交叉,實現腫瘤的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病因分析,為患者提供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防治策略。完善建立多維腫瘤風險評估和系統康復是一個重要課題,完善精準評估和個性化治療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詹啟敏院士希望依託學會,突破學科壁壘,在多學科交叉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方面,積極參與制定理論標準和行業規範;通過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創新腫瘤防治的研究與實踐。建設強大的跨學科平臺,為人民健康建立防線,實現從源頭防控腫瘤疾病,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院長譚光明表示,生物醫學已進入以大數據為驅動,跨學科、大縱深策源重大原始創新的變革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領域的跨學科知識整合,將在腫瘤精準醫療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來自腫瘤學、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的數十位國內頂級專家從多維度詮釋了腫瘤防治的現狀與未來。
北大腫瘤研究所呂有勇教授做了科學利用古今中醫學智慧的報告,介紹氫醫學在腫瘤防治中的作用。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秦鈞主任就如何利用蛋白質組學實現胃癌精準分型,為患者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做了匯報,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明介紹了從計算醫學角度重新認識人類基因組、進化中腫瘤基因組,對定量解讀所有的變異對細胞功能的影響,提出計算醫學服務於腫瘤治療藥物的適用性判斷、耐藥機制判斷、轉移癌的原發灶預測,闡釋大數據、人工智慧已成為認識生命、認識腫瘤的新方法。中科院計算所-哲源·圖靈-達爾文實驗室主任牛鋼博士,介紹了計算醫學指導針對無靶點、轉移、耐藥等複雜腫瘤的治療,將臨床藥物獲益患者人數提高至60%至80%。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胸外科高禹舜教授介紹了如何依託D-DSG診斷流程,基於電磁導航、三維重建或H-Marker的小結節定位,以及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等世界前沿的新技術對肺結節外科處理提供幫助,做到精準切除,加速患者康復;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分子病理學研究室聶金福教授做《ctDNA甲基化在肺結節良惡性中的應用》發言;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左佔傑副主任委員介紹肺結節多維風險評估體系與應對策略,倡導建立多維度肺結節風險評估體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何裕民教授、美國威克森大學醫學院病理系終身教授崔徵、雲南瑞奇德醫院院長徐梅等多位專家學者交流了本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
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幹預專業委員會科普部主任任雲霞,呼籲全社會各界優秀專家共同撰寫《腫瘤生態學》,並啟動向全國腫瘤醫生的「腫瘤轉移患者康復典型案例徵集活動」。北京徳醫堂健康管理公司依託網際網路建立腫瘤診療策略諮詢、肺結節風險評估雲平臺、腫瘤基因組解讀雲平臺等,把前沿理念和技術扁平化,直接惠及患者,為患者腫瘤防治提供頂層策略,實現腫瘤GPS導航,少走彎路,解決患者實際問題,成為本次研討會的一個亮點。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專業委員會、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聯合主辦,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北京徳醫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煙臺普羅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辦。(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