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學科壁壘 腫瘤防治理念創新發展

2020-12-05 經濟參考網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的2020年腫瘤防治策略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發揮多學科優勢,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的主題,對突破學科壁壘、創新腫瘤防治理念進行了深入研討。

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指出,腫瘤防治是系統工程,需要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免疫學、病理學、代謝組學、功能醫學、現代影像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生物醫學與計算科學等多學科深度交叉,實現腫瘤的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病因分析,為患者提供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防治策略。完善建立多維腫瘤風險評估和系統康復是一個重要課題,完善精準評估和個性化治療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詹啟敏院士希望依託學會,突破學科壁壘,在多學科交叉建立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腫瘤防治策略方面,積極參與制定理論標準和行業規範;通過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創新腫瘤防治的研究與實踐。建設強大的跨學科平臺,為人民健康建立防線,實現從源頭防控腫瘤疾病,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院長譚光明表示,生物醫學已進入以大數據為驅動,跨學科、大縱深策源重大原始創新的變革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領域的跨學科知識整合,將在腫瘤精準醫療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來自腫瘤學、分子生物學、信息科學的數十位國內頂級專家從多維度詮釋了腫瘤防治的現狀與未來。

北大腫瘤研究所呂有勇教授做了科學利用古今中醫學智慧的報告,介紹氫醫學在腫瘤防治中的作用。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秦鈞主任就如何利用蛋白質組學實現胃癌精準分型,為患者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做了匯報,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明介紹了從計算醫學角度重新認識人類基因組、進化中腫瘤基因組,對定量解讀所有的變異對細胞功能的影響,提出計算醫學服務於腫瘤治療藥物的適用性判斷、耐藥機制判斷、轉移癌的原發灶預測,闡釋大數據、人工智慧已成為認識生命、認識腫瘤的新方法。中科院計算所-哲源·圖靈-達爾文實驗室主任牛鋼博士,介紹了計算醫學指導針對無靶點、轉移、耐藥等複雜腫瘤的治療,將臨床藥物獲益患者人數提高至60%至80%。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胸外科高禹舜教授介紹了如何依託D-DSG診斷流程,基於電磁導航、三維重建或H-Marker的小結節定位,以及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等世界前沿的新技術對肺結節外科處理提供幫助,做到精準切除,加速患者康復;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與技術中心分子病理學研究室聶金福教授做《ctDNA甲基化在肺結節良惡性中的應用》發言;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左佔傑副主任委員介紹肺結節多維風險評估體系與應對策略,倡導建立多維度肺結節風險評估體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何裕民教授、美國威克森大學醫學院病理系終身教授崔徵、雲南瑞奇德醫院院長徐梅等多位專家學者交流了本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

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幹預專業委員會科普部主任任雲霞,呼籲全社會各界優秀專家共同撰寫《腫瘤生態學》,並啟動向全國腫瘤醫生的「腫瘤轉移患者康復典型案例徵集活動」。北京徳醫堂健康管理公司依託網際網路建立腫瘤診療策略諮詢、肺結節風險評估雲平臺、腫瘤基因組解讀雲平臺等,把前沿理念和技術扁平化,直接惠及患者,為患者腫瘤防治提供頂層策略,實現腫瘤GPS導航,少走彎路,解決患者實際問題,成為本次研討會的一個亮點。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專業委員會、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聯合主辦,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北京徳醫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煙臺普羅吉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辦。(張曉明)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普及腫瘤防治知識 聚焦前沿學術交流
    本次大會以「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匯集院士、專家、學者,共同圍繞腫瘤領域的最新觀點、進展和未來趨勢,進行深度探討。在大會舉行之際,人民健康對本次大會的執行主席,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徐瑞華教授進行採訪,邀請他就會議的概況和亮點進行簡要介紹。
  •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2019 年,以人為本,中國抗癌協會 隊伍以迅猛之勢,匯聚國內抗癌志士,成為中國腫瘤領域人數最多的學術團體,會員人數高達26萬餘人。2020年,整合引領,編撰《整合腫瘤學》學術巨著,繼續秉承「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理念,關注整體,探尋新知,發揮中國抗癌協會及中國腫瘤學大會的影響力,動員全體會員,共同在整合醫學之路上深耕、探索。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學科前沿專場報導
    2020年11月12至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花城廣州召開。學科前沿專場於11月14日下午在琶洲會展中心C區隆重舉行。
  • 京津冀腫瘤防治研究聯合中心正式成立
    多學科協同並進,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腫瘤防治研究水平的共同提高。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介紹,腫瘤發病率的持續增高、居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日益重視,都對當前腫瘤防控和診治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國內不同地區和醫院之間發展並不均衡,在腫瘤專業診療規範上也存在諸多不統一,差異化發展也對地區之間的腫瘤診療水平的整體提升造成一定困難。
  • 腫瘤防治 贏在整合 一場「大高大」的腫瘤學界聚會8月來襲
    作為國內影響力最大、覆蓋診療學科最廣泛的腫瘤領域學術研討會之一,從2000年開始,兩年一屆的中國腫瘤學大會(CCO)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正如樊代明院士所言「818」—8月18日,這是中國人傳統理念上的好日子。這一天主題為「腫瘤防治 贏在整合」的2018中國腫瘤學大會將在瀋陽隆重召開。大會將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遼寧省腫瘤醫院、遼寧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UICC)、美中抗癌協會(USCACA)、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協辦。
  • 【精準醫學】精準護理創新大會在廣州舉辦,發布《精準護理》團體標準
    精準醫療和精準護理的實踐離不開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及應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分子診斷科邵建永教授為參會人員帶來了題為《腫瘤分子診斷技術發展及臨床應用》的專題分享。邵建永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傳統醫學檢測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液體活檢和甲基化檢測技術的臨床發展及在不同臨床專科的應用現狀,讓參會人員全面地了解了精準醫學中醫學檢測技術的使用和基因檢測報告的由來與解讀,在打破即往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的之間的壁壘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進一步提升了在腫瘤綜合防治中精準護理健康教育和實踐的應用水平。
  • 「網際網路+」腫瘤防治 為患者打造精準醫療
    而全球腫瘤發病率發生態勢與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改變有直接關係。有40%的癌症可以預防,40%的癌症可以救治。現在人民對腫瘤預防的需求越來越重,而中國腫瘤聯盟在抗癌治療中一直探索新的抗癌模式,推進腫瘤防治的統一戰線,讓腫瘤防治從治療轉移到全周期的預防。
  • 抗癌領域「最強大腦」集結,賦能湖南省腫瘤醫院國家癌症區域醫療...
    在舉辦的"醫院管理"分會場、"腫瘤心理學"分會場以及"解答時代命題、共謀高職發展"學術論壇中,湖南省腫瘤醫院院長肖亞洲與參會嘉賓一起,論劍"院感防控、支援抗疫、遠程診療+網際網路醫院、醫聯體分級防控、創新門診模式、醫院科研工作及體系建設、腫瘤心理診療、臨床心靈關懷"等熱門議題,並分享了湖南省腫瘤醫院在國家癌症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心得。
  •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名單
    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並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居於骨幹和引領地位,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高層次人才和智力支撐,充分體現全國各高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實力和水平。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在廣州召開
    大會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  本次大會秉承「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主題,通過80個前沿專題,聚焦「基礎研究」,尋找科學問題,釐清研究思路;關注「臨床研究」,論道研究感悟,分享創新成果;推動「成果轉化」,搭建溝通橋梁,促進研企合作;開設「新品發布」,發新書、推新藥、展新裝;解構「智慧醫院」,共探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推動智慧醫療。  14日上午,大會舉行開幕式。
  • 學科發展趨勢與跨學科組織模式探究
    然而,面對既有的傳統學科結構,跨學科發展面臨著組織人事、資源共享和文化意識等多重壁壘。在現階段,通過建立高於院系層面基於學科門類的大類學科平臺組織和打造低於院系層面基於課題項目或研究目標的教學科研人員學術組團相結合的跨學科組織模式,是彌補傳統院系組織模式缺位、打破學科結構壁壘、促進跨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
  • 科技人物|張冬梅教授:實幹創新,抗腫瘤新藥研究獲突破
    實幹創新,抗腫瘤新藥研究獲突破 記暨南大學藥學院張冬梅教授 本報記者莫文藝 張冬梅一直圍繞中藥和天然藥物來源抗腫瘤藥物先導物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新藥研發開展工作,先後主持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課題
  • 劍指神經腫瘤精準醫學,廣東組建多學科協作平臺
    劍指神經腫瘤精準醫學,廣東組建多學科協作平臺 2020-12-0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信息時報」「網際網路+」腫瘤防治,為患者打造精準醫療
    而全球腫瘤發病率發生態勢與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改變有直接關係。有40%的癌症可以預防,40%的癌症可以救治。現在人民對腫瘤預防的需求越來越重,而中國腫瘤聯盟在抗癌治療中一直探索新的抗癌模式,推進腫瘤防治的統一戰線,讓腫瘤防治從治療轉移到全周期的預防。
  • 季加孚:腫瘤領域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3R理念
    精準醫學的基礎建立在下一代測序技術之上,並延伸到其他分子水平(RNA和蛋白質),涉及多個學科。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精準醫學,並制定了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中國政府已經與專家們進行了戰略諮詢,並將精準醫學納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重點關注疾病隊列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疾病分類和分期、個性化臨床治療以及大數據收集和挖掘。
  • 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免疫系統相當於人體中「清道夫」,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識別並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細胞。然而,「狡猾」的腫瘤細胞可在免疫系統的監察下,發展出多種逃脫免疫殺傷的機制,從而在抗腫瘤免疫應答的各階段得以倖存。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廣州落幕
    、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廣州落幕。  大會執行主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代表大會組委會從「感恩與感動」、「初心與承諾」「祝福與期盼」三個方面,對2020 CCO大會作了回顧和總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大會主席樊代明致辭表示,以徐瑞華院長為首的團隊展示了東道主擔當和作為,讓人印象深刻。
  • 創新發展理念的決定力量是思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創新發展」成為熱詞。伴隨著「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凸現。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大學:展知識之翼助創新飛翔,高質量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全國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房寬竣教授帶領團隊成員紮根企業,經過幾個月的科研攻關,成功突破革命性「硬核」科技——「納纖膜」醫用防護材料,大幅提升了防護服的舒適度,有力支持了國家疫情防治工作。
  • 第十八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肺癌防治專題
    我們中國抗癌協會總會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副標題是「飲食與癌症」。  一、2012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主題和活動內容  主持人:這是基於什麼樣的數據研究來定這樣一個主題,您說我們是根據哪些科學數據來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