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網際網路+」腫瘤防治,為患者打造精準醫療

2021-01-08 瀟湘名醫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 實習生 唐賓鴻)12月26~27日,「2020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穗舉行。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家衛建委、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等領導及十餘位院士參會,共同探討腫瘤防治、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熱點話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執行主席、中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主任委員何曉順在會上強調,腫瘤防治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可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科學分診的能力,並根據不同病情進行分類,使每一類相似的病人可以按照規範治療指南進行分類指導。

會議現場。通訊員供圖

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在大會上致辭中介紹,目前我國新發癌症患者已達400萬。而全球腫瘤發病率發生態勢與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改變有直接關係。有40%的癌症可以預防,40%的癌症可以救治。現在人民對腫瘤預防的需求越來越重,而中國腫瘤聯盟在抗癌治療中一直探索新的抗癌模式,推進腫瘤防治的統一戰線,讓腫瘤防治從治療轉移到全周期的預防。 何曉順表示,現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醫療戰線面臨嚴峻挑戰,讓我們重新審視網際網路醫學的作用以及未來智慧公衛防禦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而疫情也為網際網路腫瘤防治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在疫情期間,與人民網合作搭建專家平臺,加快腫瘤防治科普知識傳播,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數位化診療平臺,根據不同病情將病人進行分類,使每一類相似病人可以按照規範治療指南進行分類指導,實現醫療跨區域跨領域的合作,多學科融合,為患者提供專業可及的腫瘤防治路徑。 按下「快進鍵」是中國腫瘤防治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線上出席會議表示,「我國腫瘤防治的人才梯隊、基層力量儲備不足,標準尚不統一,國際話語權較為缺乏,而逐年上升的腫瘤發病率以及疫情的肆虐又為腫瘤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推動網際網路腫瘤防治發展是順勢而為,也是勢在必行。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將搭建好舞臺,為病人、為聯盟醫生、為網際網路腫瘤防治新業態貢獻更多力量。」 對目前中國腫瘤防治標準尚不統一的現象,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告訴記者,腫瘤防治的精準醫療是由美國提出,但在國內存在一個問題,在精準醫療上容易跟著美國的「步伐」走,而國內腫瘤防治的戰略分散,未形成統一。希望通過腫瘤聯盟,能助推衛生行政部門能夠思考這個問題,應該走出中國精準醫療特色,按著中國腫瘤防治目前的形勢來走,這個精準醫療應該要用現在所掌握的技術,包括基因、中醫藥等,來形成中國腫瘤防治的特點。 在會上,記者了解到,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醫療戰線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網際網路醫療的需求與應用也快速增長,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在積極抗疫的同時抓住機遇,積極建設各類平臺。本次腫瘤聯盟大會是中國第一個專科聯盟會,旨在將所有的腫瘤防治力量凝聚在一起,打破現有腫瘤防治的弊端。會上,聯盟與名揚控股(廣州)有限公司共同發布「中國腫瘤防治聯盟China120.com網絡平臺」,該平臺力圖打造成多層次、多學科、多數據、全方位、全覆蓋的一體化網際網路平臺。

報導連結:http://wap.xxsb.com/content/2020-12/27/content_132120.html

報到時間:2020-12-27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腫瘤防治 為患者打造精準醫療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 實習生 唐賓鴻)12月26~27日,「2020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穗舉行。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家衛建委、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等領導及十餘位院士參會,共同探討腫瘤防治、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熱點話題。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金匙醫學」致力於通過將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於病原診斷,解決病原診斷的檢出率、時效性和準確性等一系列難點,讓眾多重症感染患者及時得到精準的診斷。 專注基因檢測醫學診斷服務,「金匙醫學」完成2.3億元C輪融資 據悉,「瑞風生物」已於近日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雅惠投資領投,現有股東聯想之星繼續加碼跟投,強雲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
  • 溫州人民醫院引進病理診斷實現腫瘤患者精準醫療方案(健康網際網路)
    據浙江省溫州市疾控中心發布的《2015-2017年惡性腫瘤監測數據分布》顯示,2017年溫州市惡性腫瘤新發病例26440例,死亡13239例,腫瘤防治形勢嚴峻。作為公認的腫瘤診斷「金標準」,病理診斷是目前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後評估最可靠的依據。而精準病理診斷更是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關鍵。
  • 朗瑪信息:深耕「網際網路+醫療」 助推精準扶貧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曜)近年來,貴陽朗瑪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瑪信息)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深耕細作,積極投身精準醫療扶貧,致力於推動「大數據」、「大健康」和「大扶貧」相結合,以改善貧困地區群眾就醫狀況,為解決貴州省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貢獻了企業力量。
  •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精準醫療 開啟腫瘤患者希望之門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魏志霞教授是一名「海歸」專家,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國際知名研究中心,參與過多項國際最新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她不僅將國際前沿的腫瘤診療技術帶回國內,她還將國際精準醫療理念應用於腫瘤診療工作中,讓海南腫瘤患者不出島即可獲得與國際同步的優質醫療服務。
  • 以體外分子診斷推動精準醫學發展,「豪仕醫學」正在行動
    「腫瘤用藥是個複雜的問題,過去腫瘤治療一般採取的是循證醫學模式,即患者可能會用多種腫瘤治療藥物驗證療效和副作用以期找到適合患者的藥品,療效難以保證而且耽誤治療,萬一產生不良反應的話,那就麻煩了。」「豪仕醫學」總經理廖敏告訴36氪南昌。
  • 腫瘤精準醫療的實踐
    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和蛋白質組檢測技術快速進步,生物信息學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以及雲計算構架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腫瘤靶向用藥指導源正細胞自2013年初開始腫瘤精準醫療的實踐,利用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對腫瘤患者的腫瘤組織進行特定的腫瘤相關基因組測序。獲取患者腫瘤組織存在的驅動突變以及可用藥物靶點的突變信息,篩選靶向化療藥物和靶向分子藥物,並且根據信號通路中的關聯基因突變信息,綜合分析,給出精準靶向用藥指導方案,為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提供科學依據。
  • 腫瘤分子標誌物:引領腫瘤精準診療新思路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腫瘤診療已經從經驗醫學、循證醫學進而邁入精準醫學時代。其中,伴隨診斷和靶向治療是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分子標誌物的精確檢測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醫學信息,幫助實現個體化醫療。
  • 基因定序 打造精準醫療基礎
    基因定序 打造精準醫療基礎 來源:工商時報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7-24   今日/總瀏覽:1/2512 精準醫療引領新風潮
  • 自動勾畫腫瘤、設計放療計劃、預測治療效果,人工智慧讓腫瘤精準...
    人工智慧的應用將進一步促進腫瘤患者個體化精準治療的落實,促進行業規範形成,不斷改善腫瘤患者的醫療條件,提高腫瘤患者生存率。據前瞻網數據,2018年我國城市常見癌種診斷與治療花費平均約為63300元,我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年存量規模為2500億元以上,腫瘤醫療服務,包括腫瘤診斷、腫瘤治療和姑息治療三個階段,其市場份額約分別為5%、80%和15%。
  • NGS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火熱:精準診斷來了,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廣州報導2020年的中國腫瘤學大會在廣州熱熱鬧鬧的落幕了。在這場匯聚了腫瘤學最前沿技術與先進理念的大會上,有一個詞被頻頻提起,那就是「精準」。
  • ...2020年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召開
    2020年12月25-27日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成功舉辦。大會由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主辦,中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廣東標杆會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同期舉行「2020中國精準醫療產業博覽會及2020中國生命科學博覽會」由廣東標杆會展有限公司承辦。
  • 專訪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鍾定榮: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幕後英雄...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廣州報導鍾定榮,中日友好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腫瘤病理精準診斷研究會會長;國家遠程醫療與網際網路醫學中心病理診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肺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病理學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淋巴瘤學組委員
  • 季加孚:腫瘤領域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3R理念
    根據國家腫瘤防治辦公室最新公布的數據,我國的腫瘤5年患病率約為5‰,據此估算我國的腫瘤5年區間患病人數約為778.4萬。其中40-60歲的壯年人口比例超過50%,可以說給國家、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疾病負擔。
  • 突破學科壁壘 腫瘤防治理念創新發展
    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指出,腫瘤防治是系統工程,需要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免疫學、病理學、代謝組學、功能醫學、現代影像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生物醫學與計算科學等多學科深度交叉,實現腫瘤的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病因分析,為患者提供符合人體運行規律的防治策略。完善建立多維腫瘤風險評估和系統康復是一個重要課題,完善精準評估和個性化治療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務。
  • 中國版「精準醫療計劃」將啟動 精準醫療市場前景廣闊
    央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導,自從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計劃」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內外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精準醫療。精準醫療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和診斷,制定具有個性化的預防、治療方案。  哪些公司在精準醫療方面布局並具有優勢?
  • 四名醫療創業者的暢想:用「精準醫療」治癒更多患者
    精準醫療的大潮正在全球範圍浪打浪邁進。如今,中國有眾多的醫藥創新創業者在這一方向探索。思路迪精準醫療董事長、創始人熊磊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熊磊回國創立了思路迪,一直致力於通過精準醫療,診療一體化的理念和技術,為早期診斷腫瘤患者、為更加精準地開發藥物和治療患者而努力。
  • 由淺入深,智雲健康駛入 5 億慢病患者的海洋
    在國家高度重視的背景下,人民健康管理已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作為不僅關乎人民生命長度,也關乎生命質量的重要問題,近五年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醫療系統內正有序展開。智雲健康成立於 2014 年 12 月,是中國領先的一站式慢病管理和智慧醫療平臺。
  • 如何推進專科醫療服務?「首佑醫學科技」以數據為紐帶探索腦疾病領域
    從腦疾病切入的醫療服務提供商「首佑醫學科技」(以下簡稱:首佑),通過引入FDA發起的國際OMOP通用數據模型,聯合精神專科採用統一的國際數據標準也使得三地三甲醫院近千萬人次的完整診療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和科研可用,並在127家聯盟機構以及全國精神專科醫聯體中啟動拓展覆蓋。 首佑還通過建立腦疾病知識圖譜,定義並開發了精神醫學科研NLP模型,把精神科病歷轉化為科研分析必需的結構化數據。
  • 探索、應用、改變 | 精準醫療行業的中國探索
    「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藥可以行走天下都有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分享道,據FDA統計,抗抑鬱藥物的平均有效率為62%,糖尿病藥物的平均有效率為57%,腫瘤藥物的平均有效率只有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