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 實習生 唐賓鴻)12月26~27日,「2020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年會暨中國精準醫學大會」在穗舉行。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家衛建委、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等領導及十餘位院士參會,共同探討腫瘤防治、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熱點話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執行主席、中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分會主任委員何曉順在會上強調,腫瘤防治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可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科學分診的能力,並根據不同病情進行分類,使每一類相似的病人可以按照規範治療指南進行分類指導。
會議現場。通訊員供圖
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在大會上致辭中介紹,目前我國新發癌症患者已達400萬。而全球腫瘤發病率發生態勢與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改變有直接關係。有40%的癌症可以預防,40%的癌症可以救治。現在人民對腫瘤預防的需求越來越重,而中國腫瘤聯盟在抗癌治療中一直探索新的抗癌模式,推進腫瘤防治的統一戰線,讓腫瘤防治從治療轉移到全周期的預防。 何曉順表示,現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醫療戰線面臨嚴峻挑戰,讓我們重新審視網際網路醫學的作用以及未來智慧公衛防禦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而疫情也為網際網路腫瘤防治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在疫情期間,與人民網合作搭建專家平臺,加快腫瘤防治科普知識傳播,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數位化診療平臺,根據不同病情將病人進行分類,使每一類相似病人可以按照規範治療指南進行分類指導,實現醫療跨區域跨領域的合作,多學科融合,為患者提供專業可及的腫瘤防治路徑。 按下「快進鍵」是中國腫瘤防治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線上出席會議表示,「我國腫瘤防治的人才梯隊、基層力量儲備不足,標準尚不統一,國際話語權較為缺乏,而逐年上升的腫瘤發病率以及疫情的肆虐又為腫瘤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推動網際網路腫瘤防治發展是順勢而為,也是勢在必行。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將搭建好舞臺,為病人、為聯盟醫生、為網際網路腫瘤防治新業態貢獻更多力量。」 對目前中國腫瘤防治標準尚不統一的現象,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告訴記者,腫瘤防治的精準醫療是由美國提出,但在國內存在一個問題,在精準醫療上容易跟著美國的「步伐」走,而國內腫瘤防治的戰略分散,未形成統一。希望通過腫瘤聯盟,能助推衛生行政部門能夠思考這個問題,應該走出中國精準醫療特色,按著中國腫瘤防治目前的形勢來走,這個精準醫療應該要用現在所掌握的技術,包括基因、中醫藥等,來形成中國腫瘤防治的特點。 在會上,記者了解到,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醫療戰線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對網際網路醫療的需求與應用也快速增長,中國腫瘤防治聯盟在積極抗疫的同時抓住機遇,積極建設各類平臺。本次腫瘤聯盟大會是中國第一個專科聯盟會,旨在將所有的腫瘤防治力量凝聚在一起,打破現有腫瘤防治的弊端。會上,聯盟與名揚控股(廣州)有限公司共同發布「中國腫瘤防治聯盟China120.com網絡平臺」,該平臺力圖打造成多層次、多學科、多數據、全方位、全覆蓋的一體化網際網路平臺。
報導連結:http://wap.xxsb.com/content/2020-12/27/content_132120.html
報到時間:2020-12-27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