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2020-11-25 健康界

免疫系統相當於人體中「清道夫」,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可識別並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細胞。然而,「狡猾」的腫瘤細胞可在免疫系統的監察下,發展出多種逃脫免疫殺傷的機制,從而在抗腫瘤免疫應答的各階段得以倖存。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晚期惡性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腫瘤免疫治療並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重新啟動並維持腫瘤-免疫循環,恢復機體正常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目前已在多種腫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等實體瘤的治療中展示出了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多個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已經獲得美國FDA批准臨床應用,同時多種免疫治療藥物也陸續在中國上市。腫瘤免疫治療由於其卓越的療效和創新性,在2013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

圖1: 抗腫瘤免疫循環過程

2020年9月19日,第二十三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0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在北京隆重開幕。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周鵬輝教授,以黑色素瘤作為切入點,對腫瘤免疫療法如何在腫瘤微環境(TEM)發揮療效,腫瘤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腫瘤免疫治療的耐藥性及不良反應,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免疫治療:疏通抗腫瘤免疫循環

周鵬輝教授首先介紹腫瘤免疫如何逃逸免疫殺傷,他以最新的研究熱點——CD47分子為例。CD47分子是表達在腫瘤細胞表面的一種抑制性分子,可向外界散發一種「別吃了我」的信號,從而抑制了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同時也可通過抑制樹突狀細胞從而抑制適應性免疫應答。

圖2: CD47分子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Liu et 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2017) 10:12]

周鵬輝教授表示,免疫治療其實是一個疏通抗腫瘤免疫循環的過程,這是一個多步驟的連續過程,多種免疫細胞參與其中。免疫反應在激活階段需要三種信號,MHC-抗原肽複合物、共刺激信號以及細胞因子的參與,這三種信號缺一不可。而腫瘤細胞則在免疫反應的各個環節都設置「路障」,阻止免疫反應的發生。

圖3: 免疫反應與腫瘤抑制

腫瘤免疫治療方向

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在免疫反應中的一個或者多種環節中施加一個「推力」,使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應答轉動起來,發揮殺傷腫瘤的效應作用。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方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首先,從抗原的角度,可生產腫瘤抗原疫苗,提前預防腫瘤的發生;其次,從細胞因子的角度,可為患者輸注IL-2、IFN等細胞因子,激活免疫效應細胞,然而存在較大的毒副反應;再者,從細胞的角度,過繼細胞療法如CAR-T、TCR-T細胞免疫治療,是從人體中提取自身的T細胞將其改造為特異性殺傷腫瘤的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療法(ICB)也是通過特異性激活人體中的T細胞,從而發揮其療效;最後,腫瘤免疫微環境(TEM)對於各種癌症治療方法的影響最為明顯,對TEM的改造也可促進免疫反應的發生。

圖4: 腫瘤免疫治療方向

PD-1/PD-L1的作用機制

隨後,周鵬輝教授主要聚焦於PD-1/PD-L1的相關治療,來探討未來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

PD-1/PD-L1作為一對免疫抑制分子參與免疫調節,也是腫瘤細胞抑制免疫應答的最大的「幫手」之一。然而,為何我們的機體需要這些「看起來不好的分子」存在呢?周鵬輝教授解釋道,免疫反應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機體不存在一些介導免疫抑制的機制,完全將免疫系統的功能釋放,可殺死任何一個健康人。一種敲除了免疫抑制分子CTLA4的基因工程小鼠,其壽命不超過3周,這是因為免疫反應需要「油門」,也需要「剎車」。以B肝患者為例,慢性B肝患者由於其肝臟中持續存在HBV病毒,因此免疫反應也在持續發生,這促進了肝臟免疫微環境的失衡,可導致癌變,因此HBV感染也是肝癌發生的主要誘因之一。

圖5: 免疫檢查點參與回調機體免疫反應

PD-1分子在免疫反應的初期並不會表達,大約在免疫發生的10-15天,PD-1分子的表達水平急速上升,這個表達水平的改變可回調免疫反應,防止免疫過激;也參與維持免疫耐受,保護自身細胞。腫瘤正是利用這種「保護體制」,通過表達PD-L1,與效應T細胞表面的PD-1分子結合,促進T細胞的「活化無能」。 PD-1/PD-L1抑制劑療法,正是阻斷了這一過程,重新活化效應T細胞。

圖6: PD-1/PD-L1抑制劑療法

PD-1/PD-L1阻斷劑療法存在的問題

周鵬輝教授遺憾地表示,目前PD-1抗體治療的療效十分有限,同時,它的療效不體現在對多少患者存在反應,而且對該種療法有反應的患者可大幅度延長生存期及生存質量。需要強調的是,此種療法目前價格相對昂貴,也存在一些耐藥現象。

圖7: PD-1/PD-L1阻斷劑療法存在的問題

儘管如此,PD-1/PD-L1抗體仍然成為了腫瘤治療的基礎用藥,目前獲批適應症已經超過20種癌症類型。周鵬輝教授說,在未來將有超過70%使用PD-1/PD-L1抗體治療。

如何進行療效預測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PD-L1存在與否的「謎團」

「將最有可能存在療效的患者群篩選出來,以及提前預測不良反應的發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周鵬輝教授這樣說道。然後,如何篩選獲益人群?通過檢測腫瘤抗原的表達,抗原呈遞分子的存在以及TEM中CD8陽性T細胞的數量,是過去眾多研究中提及的預測方法。但是,哪一種方法才是最為準確的預測方式目前尚無定論。

圖8: 可用於預測的標誌物

以PD-L1為例,如果患者的腫瘤細胞表面由於免疫抑制表達PD-L1且與IFN的分泌有關,那麼這類患者使用PD-1/PD-L1阻斷劑治療是有效的;然而也有一類患者的腫瘤細胞表面可自發表達PD-L1,這類自發表達的PD-L1,即使阻斷了它的信號傳遞,也無法重新激活免疫系統,這是因為這類表達與免疫反應的發生無關。

然而,腫瘤細胞表面完全沒有PD-L1的表達,就無法使用PD-1/PD-L1阻斷劑治療嗎?答案是否定的。臨床上仍有10%左右的患者,即使沒有PD-L1的表達也對該療法存在療效。周鵬輝教授介紹道,這是因為在TEM中,腫瘤完全壓制了T細胞的免疫反應,因此不需要PD-L1的表達,然而,我們使用PD-1/PD-L1阻斷劑治療也可進一步增強T細胞的效應能力,起到抗腫瘤的功效。

因此,周鵬輝教授認為,目前仍需更有效、準確的預測分子,幫助預測腫瘤免疫療法的有效性。

檢測T細胞的性質或是未來預測免疫療法療效的方向之一

周鵬輝教授說道,腫瘤中存在大量的旁觀T細胞,這類T細胞即使存在也不攻擊腫瘤細胞。區別T細胞是否是攻擊腫瘤的T細胞,將是未來預測療效的方向之一。

圖9: 腫瘤中存在大量不攻擊腫瘤的T細胞

以黑色素瘤、腸癌樣本為例,區分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可準確反映出機體抗腫瘤免疫水平。

最後,周鵬輝教授認為,目前免疫治療的發生,尚在預測療效或放大療效的研究階段,對耐藥、不良反應方向還未涉及。而在免疫治療不良事件的管理方面,也需要去傾注更多的努力和關注,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上,經驗都存在欠缺,免疫治療也是方興未艾。因此,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臨床實踐中,都要去共同探索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不良事件,這需要腫瘤領域與心內科、呼吸科、消化科、基礎醫學、製藥公司以及檢驗公司等多學科團隊的通力合作,這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個發展方向。


相關焦點

  • 2020首屆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
    11月28-29日,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首屆華南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23位來自國內外腫瘤免疫治療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療效與不良反應管理、新藥創製企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交流免疫治療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探討廣闊合作前景,共迎精準腫瘤免疫治療新時代
  • 2020 CSCO│張濤教授:直腸癌免疫治療進展與探索
    在特殊時期採取新的形式開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將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積極推動學科發展。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張濤教授為大家介紹目前直腸癌治療的最新進展以及免疫治療在直腸癌領域的發展方向,詳情如下: 專家簡介
  • 王榮福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
    (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腫瘤免疫治療是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提高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和對效應細胞殺傷的敏感性,激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並應用免疫細胞和效應分子輸注宿主體內,協同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抑制腫瘤生長。腫瘤免疫治療由於其卓越的療效和創新性,在2013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
  • 2019CSCO丨朱軍教授: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應用和發展
    2019年9月18-22日,第二十二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2019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學術年會在美麗的廈門召開,本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以「創新精準研究,探索智慧醫療」為主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匯集,聚焦腫瘤臨床前沿,呈現一場饕餮學術盛宴。會議期間,健康界臨床前線有幸邀請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朱軍教授,就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應用和發展進行訪談。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 免疫調節治療在呼吸危重症領域前景廣闊!
    他指出,「找到機體正免疫處於抑制時的時機,去提高機體免疫作用可能治療效果會更好。」然而現在的臨床評估很難做到時間上的精確判斷。胸腺法新(胸腺肽α1)的雙向免疫調控作用或許給了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選擇。「因此通過一些方法,尋找到應用免疫調節治療更合適的時間點或許是我們今後可以努力的方向」。
  • 清華大學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
    董晨(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近幾年,有關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傳來。一系列成果的出現,使美國《科學》雜誌在2013年把腫瘤免疫治療推為當年最大的科學突破。本庶右教授合作的日本公司Uno和施貴寶一起製造了PD-1抗體,除此,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等也都有PD-1或PDL1的抗體。施貴寶和默沙東在PD-1抗體對黑色素瘤的臨床試驗中首先獲得突破,有比CTLA4抗體更好的治療反應,副作用也更低,已於2014年在日本和美國獲得藥監部門正式批准,對肺癌、淋巴癌、腎癌等多種腫瘤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代謝檢查點」可以調控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並鑑定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應的小分子藥物前體,為開發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今天,題為「通過調節膽固醇代謝增強CD8+T細胞的抗腫瘤反應」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   人體的免疫系統負責保衛機體健康,其中T細胞在腫瘤的監控和殺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腫瘤細胞能通過多種機制來抑制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從而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 2020 CSCO回顧 |李進教授: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
    自KEYNOTE-177研究在2020 ASCO會議上敲開腸癌免疫治療的大門後,針對PD-1在腸癌領域的應用的研究更加火熱,在今年的2020 CSCO會議上,來自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李進教授在免疫治療專場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目前,腫瘤的聯合免疫療法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優越性。一方面,要減少腫瘤靶向結合的非特異性,減少治療過程對正常細胞的殺傷,我們需要儘可能地將免疫系統引起的細胞毒性局限在腫瘤組織中(靶向藥物)。另一方面我們需要解除腫瘤細胞和免疫細胞之間的免疫負調控,提高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免疫負調控抑制),使腫瘤殺傷單抗藥物的腫瘤殺傷作用更能發揮威力。
  • 腫瘤免疫治療簡史
    Old提出了腫瘤免疫的一個重要思想:「腫瘤細胞一定有一些東西是正常細胞沒有的,這種差異可以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這算是腫瘤抗原最早的認知吧。 1959年Lloyd J. Old教授在Nature上發表了腫瘤免疫療法另外一個突破性的研究:在小鼠模型,使用卡介苗(BCG)治療膀胱癌。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縱觀腫瘤的治療方案發展,從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再到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治療的範式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如今抗腫瘤的新藥研發已邁入了免疫治療時代。免疫激動劑就是這類藥物,是全球腫瘤免疫研發的新熱。2016年,一家專注於腫瘤免疫激動劑的公司成立了——它就是禮進生物,由前艾伯維腫瘤研發資深科學家王結義博士所創立。公司以全球創新的腫瘤免疫激動性抗體管線為核心、專注於抗腫瘤創新藥研發。
  • 新指南、新航向:《2020年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即將正式公布!
    程穎教授寄語 新突破:小細胞肺癌治療迷途中前行, 免疫治療成為穿過陰霾的那束光 針對小細胞肺癌,臨床中放、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所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 分泌白介素9的人CAR-T細胞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自2013年Science 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評定為年度重大科研突破以來,腫瘤免疫療法發展迅速。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PD-1抗體對腫瘤的免疫治療這一工作,更是將腫瘤的免疫治療推向了新的高峰。腫瘤免疫臨床試驗和治療目前正在前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開展,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 ...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生物免疫治療,其特點和優勢及適應症又有哪些呢?作為全國最早開展腫瘤生物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著名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廣州抗癌協會理事長羅榮城教授為我們作了如下解讀。  羅榮城教授新書發布會  據羅榮城教授介紹,免疫療法治療腫瘤,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效果確切,有效率高。
  • 腫瘤免疫治療出新,國產CAR-T加速發展
    細胞免疫治療的本質上是通過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病變組織進行攻擊,故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潛在的毒副作用相對更可控。因輸入的免疫細胞可在患者體內增殖,故治療的持久性也更有保障。  CAR-T 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良好的靶向性、殺傷性和持久性,在治療血液腫瘤方向有突破性進展,並且正在嘗試用於實體瘤,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 盤點2020 | 王寶成教授:春風拂面定格局,免疫治療藥物現狀盤點...
    時光如梭,2020年已成為過去。回顧過去這一年,免疫治療正以蓬勃發展之態勢席捲整個腫瘤領域,並在多個瘤種取得了長足進步。醫脈通特邀解放軍第960醫院王寶成教授分享了免疫治療藥物現狀、免疫治療模式及潛在生物標誌物的相關進展與未來方向。  專家簡介
  • 研究腫瘤微環境,尋求免疫治療新突破!
    然而,單一療法的療效有限,臨床效果佳的治療方案基本上都是幾種免疫療法的聯合。Michele W. L. Teng等認為,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體現了四個治療關鍵點(圖1),即:解除免疫抑制;誘導免疫原性腫瘤細胞死亡;促進抗原提呈;提高記憶性T細胞活性和存活率。這些治療方案的最終目標都是產生效應T細胞去結合腫瘤細胞表達的抗原,或者調動巨噬細胞及其他髓細胞去攻擊腫瘤基質。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然而,基於免疫檢查點阻斷的腫瘤免疫治療仍然存在響應率低等問題,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往往只有20~30%。如何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率是目前臨床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PD-L1的高表達被認為是預測PD-1/PD-L1阻斷治療有效性的生物標誌物之一。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以及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傳統的免疫組化檢測方式難以實現對PD-L1表達的實時定量準確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