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治療儼然已經是生物製藥行業最熱的領域。單抗,雙抗,ADC百藥爭鳴;免疫細胞治療,DC腫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本文簡述腫瘤免疫治療的歷史,供各位讀者借鑑。
腫瘤免疫治療的初始階段
從大約3000年前古埃及,到十九世紀有許多軼事報導:腫瘤自發消失時伴隨著感染,或者發生在感染之後,同時伴隨著高燒。
希臘醫生Galen首先提出癌症和炎症之間具有相似性,提出了癌症可能從慢性炎症性疾病進化而來的觀點。
第一次科學嘗試來自於德國的兩位醫生Fehleisen 和 Busch,他們發現丹毒感染後腫瘤出現了消退,而Fehleisen最終鑑別出感染的是化膿性鏈球菌。
裡程碑式進展來自於William Bradley Coley,也被稱之為免疫治療之父。他發現了47例急性細菌感染後腫瘤消退的案例。1891年他開始嘗試使用活的或者滅活的釀膿鏈球菌混合物,刺激癌症病人免疫系統,治療骨腫瘤,這應該是第一個腫瘤免疫治療案例,迄今已有129年。1893年5月報導成功的臨床結果,但是並不被醫學界看重。
之後,William Bradley Coley陸續報導了上千例消退或者完全治癒的案例,涵蓋肉瘤、淋巴瘤和睪丸癌等。但是因為確切的機制不清(基礎研究進展跟不上啊),而且高致病性感染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所以腫瘤學家還是更傾向於使用放療和手術。
因為免疫學一直沒有明顯突破,尤其是免疫學的細胞基礎不明,腫瘤免疫陷入停滯。
William Bradley Coley
1967年Jacques Miller鑑定和確認了T細胞在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結果發表在Nature,終於腫瘤免疫有了最重要的細胞基礎,2019年獲得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1973年Steinman等發現了DC細胞,1975年Klein等發現了NK細胞。T細胞,DC細胞,NK細胞的接連發現,夯實了腫瘤免疫的細胞學基礎。
此時,明尼蘇達大學的醫生已經開始使用骨髓移植治療血液腫瘤,這個方法一直使用到今天。
腫瘤免疫的理論突破
腫瘤免疫治療的另一位先驅,Lloyd J. Old提出了腫瘤免疫的一個重要思想:「腫瘤細胞一定有一些東西是正常細胞沒有的,這種差異可以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這算是腫瘤抗原最早的認知吧。
1959年Lloyd J. Old教授在Nature上發表了腫瘤免疫療法另外一個突破性的研究:在小鼠模型,使用卡介苗(BCG)治療膀胱癌。現在此方法依然是膀胱癌治療的標準方法之一。
BCG治療膀胱癌小鼠模型
同一時間,另外一個裡程碑式的腫瘤免疫治療理論是,Thomas和Burnet提出的免疫監視理論。
1957年,他們提出T細胞監視和消除惡變細胞。但是因為腫瘤特異性抗原產生的機制,以及T細胞體外培養技術的不成熟,所以沒有試驗結果來證實這個理論。直到1974年,裸鼠(免疫缺陷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更易發生腫瘤,才得到了實際的證據。幾乎同時NK細胞作為非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功能被發現,被證實為抗腫瘤免疫的重要補充。
1991年,van der Bruggen和他的同事第一次鑑定了T細胞識別的腫瘤抗原(MAGE編碼黑色素瘤腫瘤抗原)。
**註:免疫監視理論和腫瘤抗原提出並被鑑定,是腫瘤免疫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為接下來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腫瘤免疫治療全面發展階段
有了免疫細胞基礎,和腫瘤免疫理論基礎,20世紀末和21世紀,重組細胞因子,單克隆抗體技術,免疫細胞治療,腫瘤疫苗,溶瘤病毒接連突破,腫瘤免疫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01、重組細胞因子
1957年Isaacs 和Lindenmann發現了第一個細胞因子IFN-α;1976年IL-2被發現,使得體外T淋巴細胞培養成為可能。
1991年IL-2被FDA批准治療轉移性腎癌,1998年批准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但是因為半衰期短,治療窗口窄,毒副作用大,限制了臨床使用。最近幾年PEG化IL-2(如BMS的NKTR-214),抗體偶聯IL-2等,改善了半衰期和靶向性,不久的將來應該會有產品上市。國內君實,恆瑞也在積極推進此管線。
02、抗體藥物
1890年左右PaulEhrlich, Emil von Behring,Kitasato Shibasaburo等就發現了抗體。1975年Milstein和Köhler發明基於雜交瘤的單克隆抗體技術,是抗體藥物飛速發展的基礎,因此獲得1984年諾貝爾獎,
第一代是鼠源單克隆抗體。1986年第一個鼠源單克隆抗體藥物Muromonab‐CD3 (orthoclone OKT3, Janssen‐Cilag)被FDA批准上市,但因為免疫原性問題,很快停用。
1986年來自於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科學家P T Jones, P HDear, J Foote, M S Neuberger, G Winter,開發了嵌合體抗體技術,降低小鼠成分到30%左右,誕生了經典藥物Rituximab(利妥昔單抗),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等,至今依然是重磅藥物。
在之後的20多年裡,第三代人源化單抗技術,及第四代全人源單抗技術接連突破。
至今近百種抗體臨床獲批,尤其針對免疫檢查點的系列單抗,伊匹單抗,K藥,O藥等,重定向T細胞的雙特異性抗體,以及ADC藥物等,極大推動了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
四代單克隆抗體技術
03、細胞治療
1902年Blumenthal 和E. von Leyden嘗試使用病人的腫瘤組織細胞免疫接種病人,部分指標有改善,但是不明顯。之後科學家嘗試將病人NK細胞分離,活化之後,重新輸入病人體內,因為副作用,療效穩定性等,均未獲得突破。
1989年第一個使用基因工程修飾的T細胞結果發表在PNAS上,之後同一期刊,1993年發表了第一篇CAR-T文章,但是臨床前和早期臨床效果並不佳。
伴隨著免疫學的發展,CAR-T也經歷多個發展階段,CAR結構中共刺激信號的引入,極大增強了細胞活力,而細胞因子的表達,進一步提供活化信號和細胞體內存續的信號,對CAR-T臨床效果的發揮起到了積極作用,隨之三個CAR-T治療產品獲批:諾華Kymriah (Tisagenlecleucel);kite/Gilead兩款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和Tecartus(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2020年9月22日BMS和Bluebird 的BB2121提交BLA。
五代CAR的發展
04、腫瘤疫苗
1991年,van der Bruggen等人發現了腫瘤抗原,為腫瘤疫苗的開發提供了技術基礎。直到2010年第一個腫瘤疫苗(sipuleucel-T)才獲批,用於去勢抵抗前列腺癌。
DC細胞是經典的抗原遞呈細胞,攜帶腫瘤抗原,做成DC疫苗,理論上是非常好的腫瘤疫苗,有很多臨床試驗在開展,但從臨床結果來看,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接下來科學家開始嘗試使用天然而非誘導的DC細胞,荷載新生抗原來改善效果。
DC疫苗的發展
另外一類腫瘤疫苗是致癌病毒疫苗,如HPV疫苗。目前Merck的Gardasil(佳達修),和GSK的CERVARIX(希瑞適)已經上市,國內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馨可寧(Cecolin)上市。
05、溶瘤病毒
腫瘤裂解可以釋放腫瘤抗原,激活免疫,所以可以引起腫瘤裂解的病毒(溶瘤病毒),也是重要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
溶瘤病毒激活免疫的幾種途徑:
裂解腫瘤,釋放腫瘤抗原入血液,被免疫細胞識別,激活免疫,打破冷腫瘤的免疫抑制狀態。
模擬病毒感染,激活免疫系統。
表達免疫調節因子,如GM-CSF等。
2015年FDA批准了第一個溶瘤病毒產品(Amgen的T-VEC),治療黑色素瘤。T-VEC是單純皰疹1型病毒,表達GM-CSF。國內外還有很多溶瘤病毒產品,如下表:
— THE END —
轉自:VIP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