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

2020-11-26 騰訊網

董晨(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近幾年,有關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傳來。一系列成果的出現,使美國《科學》雜誌在2013年把腫瘤免疫治療推為當年最大的科學突破。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詹姆斯·P·艾利森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 (Tasuku Honjo)

有幾項進展格外引人矚目:繼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2011年批准anti-CTLA4(細胞毒性T細胞抗原-4抗體)用於治療黑色素瘤,PD-1(程序性細胞死亡1)抗體也在2014年獲準用於同類腫瘤,並提前結束肺癌第三期臨床試驗;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技術在白血病治療方面也有巨大成功。

一時間,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領域的成功可能在近幾年獲得諾貝爾獎。那麼,誰應該得獎呢?更重要的是,這些發展的科學基礎是什麼?

T細胞療法方興未艾

我們體內的T細胞主要是帶有αβT細胞受體的一類,而其中又有表達CD4和表達CD8分子兩種。CD4 T細胞主要分泌細胞因子來調節其它免疫細胞的功能,因此被稱為輔助性T細胞。CD8 T細胞則被叫作殺傷性T細胞,對於病毒感染的細胞,它們能特異性地識別並殺死它們。

免疫學家一直想利用疫苗來引發腫瘤特異性的CD8 T細胞的功能,從而消滅腫瘤。針對病毒抗原的疫苗,對於人乳頭瘤病毒(HPV)和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腫瘤,都有不錯的預防作用。但是治療性腫瘤疫苗,包括利用樹突狀細胞的疫苗,到目前都沒有太強的治療效果。位於美國西雅圖的生物製藥公司Dendron有個治療前列腺癌的樹突狀細胞疫苗,曾因獲FDA批准而股票大漲,但又因治療效果不佳在最近宣布倒閉。

免疫學界的另一種思路是把腫瘤病人的T細胞活化以後回輸給病人,但是病人血液裡的腫瘤特異性T細胞一般比較少。美國癌症研究所的Steven Rosenberg博士發現了一種新的辦法。他本人也是外科醫生,可獲得大量的腫瘤組織用於實驗。他的實驗室就把黑色素瘤組織裡的T細胞用T細胞受體活化劑以及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2擴增起來。腫瘤組織裡的T細胞很多是針對治療的。這些T細胞被回輸到病人體內,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據我所了解的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的結果,採用這種被稱為「Adoptive T Cell Therapy(過繼性T細胞治療)」的療法,大概有50%以上的黑色素瘤病人有治療反應。

但是對於其它腫瘤,尤其是非實體瘤,不一定像黑色素瘤的免疫性那麼強,或者很難收集到腫瘤特異性較強的T細胞。一些科學家就想到,把針對腫瘤的表面受體加到病人血液裡的一般CD8 T細胞上,從而使它們也可以攻擊腫瘤。CAR-T就是這樣一種方法,把識別所有B細胞都表達的CD19分子的受體加上能引起T細胞活化的信號傳遞區域,形成所謂的嵌合人造受體。這個受體表達的T細胞就能攻擊和消滅所有表達CD19的細胞。現在這個技術方興未艾,在白血病治療中有顯著療效,並正在嘗試用於實體瘤。多個CAR-T的生物技術公司都大熱。

免疫系統的重要「剎車」

既然很多腫瘤中,尤其是黑色素瘤,都有腫瘤特異性T細胞,這說明免疫系統是可以識別腫瘤並且試圖控制的,但為什麼它們不能消滅腫瘤?我們還有辦法促進這些T細胞的功能嗎?

T細胞對於病毒感染的細胞有很強的殺傷力,但是我們機體有多種辦法使CD8 T細胞不會誤判而攻擊自己正常的組織細胞。這就涉及到免疫學裡的共刺激因子學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Ronald Schwartz等發現了T細胞活化,不僅需要T細胞受體的第一信號,而且需要第二信號,主要來自於CD28受體。ICOS(可誘導共刺激分子)是另一個共刺激受體,筆者的實驗室在本世紀初做過很多工作,最近,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老師有新的突破。只有兩個信號都有,T細胞增殖和功能才會最強。CD28受體在T細胞表達,而它的配體CD80和CD86來自抗原遞呈細胞。在正常情況下,或者有腫瘤時,CD80/CD86表達是比較低的。所以,機體不會發生自身免疫疾病,對腫瘤的免疫力也不強。但是根據前耶魯大學Charles Janeway教授的理論,在感染時,天然免疫系統的活化會導致CD80/CD86的高度表達,T細胞功能就非常強了。鑑於這種考慮,不少學者也在思考如何對腫瘤特異性T細胞增強第二信號,比如通過腫瘤壞死因子TNF受體家族的OX40和4-1BB。CAR-T的嵌合受體就綜合了第一和第二信號。

現任職於MD Anderson免疫系的James Allison博士(筆者過去的系主任)則採取了另一種策略。CD80/CD86除了CD28,還有另一個受體——CTLA4, 在T細胞活化以後表達。華裔學者Tak W. Mak(麥德華)以及哈佛大學的Arlene Sharpe 教授通過CTLA4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發現這些小鼠出生不久就死於自身免疫疾病。因此,CTLA4是免疫系統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剎車」。Allison博士就想到通過抗體阻斷CTLA4功能,以增強CD8 T細胞對腫瘤的殺傷力。他的課題組通過對小鼠腫瘤模型的研究,證明了這個辦法是可行的。後來被施貴寶收購的Mederax生物技術公司,根據這些結果製造了人源化CTLA4抗體,並對黑色素瘤治療進行了臨床試驗。大約有20%~30%的晚期病人有治療反應,但最鼓舞人心的是,兩年存活率相當好。FDA很順利地批准了這個藥。

關於CTLA4抗體的作用機理,Allison博士最近有研究發現,它的作用可能不是或者不僅僅是阻斷CTLA4和CD80/CD86的結合,而是去除了一類被稱為是調節性T細胞的CD4 T細胞。這類T細胞被日本著名學者Shimon Sakaguchi教授在1995年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調節性T細胞對於保持機體的免疫耐受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在腫瘤中也大量存在,並高度表達CTLA4。 所以,CTLA4抗體可能通過去除調節性T細胞而增強腫瘤免疫。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接受CTLA4抗體的病人,常常會有自身免疫疾病出現。

尋找更好的抗體

PD-1分子是日本著名免疫學家本庶右(Tasuku Honjo)教授在1992年發現的。1998~1999年,他的課題組報導,PD-1在B和T淋巴細胞都表達,而且起到類似於CTLA4的負調節作用。

他們發現PD-1基因缺失小鼠會得自身免疫疾病,但比CTLA4缺失小鼠要慢很多、輕很多。PD-1有兩個配體,都和CD80/CD86分子有胺基酸序列相似性。第一個配體PDL1,首先由華裔免疫學家陳列平在1999年發現,並由本庶右的實驗室在2000年證明是PD-1的配體。另一個配體PDL2,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Arlene Sharpe實驗室等在2001年報導。

PDL1/L2在抗原遞呈細胞都表達,PDL1在多種組織也有表達。陳列平實驗室首先發現PDL1在腫瘤組織高度表達,而且調節腫瘤裡的CD8 T細胞。2006年,美國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Rafi Ahmed教授研究慢性感染病毒時發現PD-1控制CD8 T的「衰竭」,這樣T細胞不能很好地發揮抗病毒功能。

由於CTLA4抗體的成功,多家公司也製造了PD-1抗體。本庶右教授合作的日本公司Uno和施貴寶一起製造了PD-1抗體,除此,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等也都有PD-1或PDL1的抗體。施貴寶和默沙東在PD-1抗體對黑色素瘤的臨床試驗中首先獲得突破,有比CTLA4抗體更好的治療反應,副作用也更低,已於2014年在日本和美國獲得藥監部門正式批准,對肺癌、淋巴癌、腎癌等多種腫瘤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另外,CTLA4和PD-1抗體聯用,在黑色素瘤治療反應和多年存活率方面,均遠遠好於單一抗體。

除了CTLA4和PD-1以外,還有其他的負調節共刺激因子,比如陳列平、我們實驗室和Tak W. Mak都研究過的B7-H3,以及陳列平、James Allison 和我們實驗室同時發現的B7-H4/B7S1/B7x 等等。這些分子對腫瘤免疫發揮的功能還不清楚。在黑色素瘤治療方面,也許針對這些分子的藥物和PD-1聯用,會比CTLA4抗體毒性更小,或者在對其它腫瘤的治療中比現有藥物效果更好。我覺得這一領域將會再度成為免疫學的大熱門。

免疫治療走進新時代

針對腫瘤疾病,我們已進入一個免疫治療的新時代。免疫治療是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尤其是CD8 T細胞功能來實現的,跟以前的針對腫瘤的手術、放療和化療有明顯不同。

免疫治療的突破,是和免疫耐受的基礎研究密不可分的。克服機體免疫耐受機制,將是今後免疫治療的主要目標。新的辦法和組合將會不斷湧現。

這一領域的最大功臣,一般被認為應該是James Allison。過去十多年,他致力於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到臨床治療上,是腫瘤免疫領域的旗手。其他有可能一起獲諾貝爾獎的是本庶右博士, 還有免疫學家常提到的Shimon Sakaguchi博士,但Shimon Sakaguchi也有可能和其他學者因發現調節性T細胞而另外獲獎。

腫瘤的免疫治療,對人類健康和生物產業而言是一場「革命」。中國有那麼多的腫瘤病人,我們應該做什麼?

筆者覺得這方面還有很多的機會,各種腫瘤的最佳治療方案還有待最後建立,我們還可以迎頭趕上。但是,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基礎研究。中國只有發展一批世界級的腫瘤免疫實驗室(我現在覺得沒有一個),我們才可能有原創的藥物不斷出現,才能像日本一樣有機會在10年後問鼎諾貝爾獎。否則,我們的腫瘤病人就只能依靠外國的製藥公司進行治療。

(作者註:感謝王曉東和劉勇軍博士閱讀本文並提供寶貴意見。作者參與了多家生物技術製藥公司,觀點可能有偏頗,特請讀者注意。)

相關焦點

  • 免疫治療得諾貝爾獎了,我們距離治癒腫瘤還有多遠?
    那麼,今天我們不談高精尖的科學術語,就來聊聊一個接地氣的話題:當免疫治療得諾貝爾獎了,我們距離治癒腫瘤還有多遠?免疫治療與「超級幸運者」科學家普遍認為腫瘤治療領域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化療放療,針對腫瘤分化分裂;第二次是靶向治療,針對的是基因突變;第三次就是榮獲本次諾獎的免疫檢驗點,它針對的是免疫逃逸。
  • 腫瘤免疫療法為何獲得諾貝爾獎?真能攻克癌症?專家詳解
    免疫治療之所以讓人激動,主要因為三點:第一,免疫療法能治療已經廣泛轉移的晚期癌症。部分標準療法全部失敗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後,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免疫療法有「生存拖尾效應」。由於它作用機制是激活免疫系統,因此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過度激活導致的發熱、乏力、頭暈、全身肌肉酸痛、嗜睡等,通常都不嚴重,對症處理即可。無數人的共同努力 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眾所周知,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中所做出的貢獻。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在腫瘤的免疫治療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擊敗了諸多醫學科學家,榮膺此殊榮。有些民眾可能會感到迷惑,為什麼諾貝爾獎會頒發給研究腫瘤免疫治療的科學家?
  • 日本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是啥 癌症能治了
    日本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是啥 癌症能治了 時間: 2018-10-10 09:13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有人說免疫治療無效,但為什麼基於免疫治療的研究又獲得了諾貝爾獎呢?  癌細胞是原本存在於我們體內的細胞經基因變異後無序增殖而產生的異常細胞。理應被免疫系統視為必須消滅的異物。那麼是不是只要增強免疫力,就一定能戰勝癌症呢?長期以來的免疫療法相關研究正是根據這個思路進行的。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專家訪談丨潘躍銀教授: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的獲益
    既然腫瘤免疫治療獨特,那我們如果用「舊」的觀念來評價它,是不是不太合適呢?而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轉變「老」觀念來適應新變化呢?醫脈通特意邀請了安徽省腫瘤醫院的潘躍銀教授帶領大家走進腫瘤免疫治療這一熱點的獲益評價,以下是詳細內容。
  • 腫瘤免疫治療先驅陳列平 世界欠你一個諾貝爾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終獲得了這一獎項。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說不失望,那是假的。不是說這兩位科學家實力不夠,而是我們對陳老師報了太多的期許。作為腫瘤免疫治療先驅的陳列平老師,終究還是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 腫瘤免疫治療簡史
    腫瘤免疫治療儼然已經是生物製藥行業最熱的領域。單抗,雙抗,ADC百藥爭鳴;免疫細胞治療,DC腫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本文簡述腫瘤免疫治療的歷史,供各位讀者借鑑。
  • 【人物聚焦】李詠生教授:腫瘤免疫治療,這些事要知道——從免疫...
    作為經常為患者制定免疫治療策略的腫瘤醫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本期特邀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詠生教授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析,並介紹了其未來的研究方向。 您可否介紹一下腫瘤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李詠生教授:機體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識別自我和非我相關的抗原。對於非我相關的抗原,免疫細胞會進行清除,使機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免疫細胞清除非我抗原後,會形成免疫記憶,當非我抗原再次出現時,免疫記憶細胞會快速激活,將免疫快速恢復到機體的自穩狀態。
  • 免疫檢查點分子與腫瘤免疫治療 ——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手機看文章請搜索公眾號「生物學通報」,或者加微信號:shengwuxuetongbao文張玉瑩 王月丹等(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2018年,Allison和Honjo教授分別因為對免疫檢查點分子CTLA-4和PD-1的研究工作,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今年醫學諾貝爾獎盤點——腫瘤免疫治療的機遇與挑戰
    其實,腫瘤免疫治療並非一時興起,近幾年一直是腫瘤研究的「寵兒」。自2011年抗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伊匹單抗(Ipilimumab)獲黑色素瘤適應證尹始,便拉開了免疫檢查點為主的腫瘤免疫治療序幕,主要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功能而消除腫瘤。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 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腫瘤免疫治療並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重新啟動並維持腫瘤-免疫循環,恢復機體正常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目前已在多種腫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等實體瘤的治療中展示出了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多個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已經獲得美國FDA批准臨床應用,同時多種免疫治療藥物也陸續在中國上市。
  • 王榮福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
    (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腫瘤免疫治療是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提高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和對效應細胞殺傷的敏感性,激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並應用免疫細胞和效應分子輸注宿主體內,協同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抑制腫瘤生長。腫瘤免疫治療由於其卓越的療效和創新性,在2013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
  • ...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的...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  免疫治療:綠色、安全、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  腫瘤免疫治療是一種新興的、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治療模式。  羅榮城教授新書發布會  據羅榮城教授介紹,免疫療法治療腫瘤,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效果確切,有效率高。
  • 中國首個免疫腫瘤治療藥物歐狄沃榮膺「2018年度十大創新藥物」
    會上同期發布「2018年度十大創新藥物」榜單,獲批上市的免疫腫瘤(I-O)治療藥物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獲得此份殊榮。 2018年是中國腫瘤免疫治療元年。6月1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批准免疫腫瘤(I-O)治療藥物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上市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也是目前唯一獲批用於肺癌治療的PD-1抑制劑。這標誌著中國腫瘤治療進入「免疫時代」。
  • 專家:癌症免疫療法有望在未來獲得巨大成功
    演講嘉賓 | 陳列平腫瘤免疫療法在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改變了許多癌症的治療格局,在當今的科學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7月2日,第42期理解未來講座「腫瘤免疫治療」在清華大學舉辦。美國耶魯大學UTC癌症研究講席教授,免疫學、皮膚病學和腫瘤學教授,耶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腫瘤內科主任Patrick Hwu;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會長Elizabeth Jaffee,做客本期理解未來講座,介紹基礎腫瘤免疫、腫瘤疫苗新型免疫療法、細胞療法,以及癌症免疫治療的未來,分享他們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觀點與經驗,探討新型免疫療法及對臨床開發的思考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縱觀腫瘤的治療方案發展,從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再到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治療的範式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如今抗腫瘤的新藥研發已邁入了免疫治療時代。說起腫瘤免疫治療,大體可以總結為這兩種基本的思路:第一種思路,就是通過藥物鬆開被癌細胞故意死死拽住的剎車,讓抗癌的免疫細胞能順利往前跑,從而殺滅癌細胞。CTLA-4抗體、PD-1抗體、PD-L1抗體等藥物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思路,就是通過藥物給抗癌的免疫細胞加油,「踩油門」,讓抗癌的力量更持久、更有效。
  • 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梁興傑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然而,基於免疫檢查點阻斷的腫瘤免疫治療仍然存在響應率低等問題,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往往只有20~30%。如何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率是目前臨床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PD-L1的高表達被認為是預測PD-1/PD-L1阻斷治療有效性的生物標誌物之一。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以及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傳統的免疫組化檢測方式難以實現對PD-L1表達的實時定量準確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