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李詠生教授:腫瘤免疫治療,這些事要知道——從免疫...

2021-01-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腫瘤治療已進入免疫治療時代,尤其近年來,各瘤種在免疫治療上相繼取得重大進展。那麼,腫瘤免疫治療的依據是什麼?免疫治療對所有腫瘤患者都適用嗎?如何為患者選擇適當的免疫治療藥物?發生免疫耐藥了怎麼辦?看似毫不相干的腸道微生物在腫瘤免疫治療中又有怎樣的作用?作為經常為患者制定免疫治療策略的腫瘤醫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本期特邀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詠生教授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析,並介紹了其未來的研究方向。

李詠生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博士、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

國家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腫瘤組副組長、重點項目指南建議專家和評審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首批「35歲以下最具潛力青年腫瘤醫生」

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

重慶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重慶市青年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重慶市高校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代謝專委會免疫代謝學組組長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與微生態專委會常務委員

重慶市免疫學會代謝免疫專委會主任委員

重慶市醫學會精準醫療與分子診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近年來各瘤種在免疫治療上相繼取得重大進展,腫瘤治療已進入免疫治療時代。您可否介紹一下腫瘤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

李詠生教授:機體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識別自我和非我相關的抗原。對於非我相關的抗原,免疫細胞會進行清除,使機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免疫細胞清除非我抗原後,會形成免疫記憶,當非我抗原再次出現時,免疫記憶細胞會快速激活,將免疫快速恢復到機體的自穩狀態。

腫瘤細胞實際上也是一種非我細胞,是需要通過免疫系統來進行清除的。然而,機體免疫機能低下的患者清除能力不足,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又非常強,這導致在腫瘤微環境中,有些免疫細胞被「教唆」成促進腫瘤進展的細胞,或者能夠營造免疫抑制性微環境的細胞,使發揮主要抗腫瘤作用的T細胞的功能發生耗竭,其抗腫瘤作用大大減弱。

目前,抗腫瘤免疫治療最常用的是PD-1/PD-L1抗體的治療。T細胞表面的PD-1與抗原提呈細胞或腫瘤細胞表面表達的PD-L1結合,可激活抑制性信號,對T細胞的活化能力產生抑制。如果幹預上述二者的結合,就可阻斷這種作用。PD-1/PD-L1抗體分別作用於T細胞表面的PD-1以及腫瘤細胞和抗原提呈細胞表面的PD-L1,使得二者的結合被阻斷。這就是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原理。

另一種免疫治療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這種療法是直接通過細胞轉染的方式在T細胞表面表達相應的第一、第二信號,即抗原肽與胞內的MHC分子結合併被提呈給T細胞表面的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receptor,TCR),形成「MHC-抗原肽-TCR」三分子複合體(第一信號),CD80/86與CD28結合形成協同刺激信號(第二信號),在「MHC-抗原肽-TCR」三分子複合體及CD80/86-CD28的相互下,T細胞激活。因此,CAR-T細胞直接有雙重性和共同激活的狀態,從而具有非常強的抗腫瘤活性。目前第三代和第四代的CAR-T富集不同的腫瘤抗原,能夠特異性識別這些特異性的腫瘤抗原,從而起到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

是否所有的腫瘤患者都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如何判斷哪些腫瘤患者適合免疫治療?

李詠生教授:理論上講,所有腫瘤都可以考慮進行免疫治療,但患者的獲益並不一致。例如,對於血液系統腫瘤如淋巴瘤,免疫治療的效果非常顯著,而對於實體瘤,如肺癌、結直腸癌、肝癌等,目前單獨免疫治療的效果可能不足20%。究其原因在於:(1)與PD-1/PD-L1表達有關:應用PD-1/PD-L1抗體進行治療時,如果患者表達的PD-1/PD-L1水平極低,往往表現出獲益並不顯著。(2)與微衛星狀態有關: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是指由於在DNA複製時插入或缺失突變引起的微衛星(MS)序列長度改變的現象。今年公布的研究(KEYNOTE-177)顯示,高度微衛星不穩定(MSI-H)的患者非常適合進行抗PD-1治療。(3)與腫瘤突變負荷(TMB)有關:研究證明TMB高的患者適合進行腫瘤免疫治療。但高TMB患者在所有腫瘤患者中僅佔30~40%。而另外部分患者存在敏感基因突變,例如肺腺癌中EGFR突變極其常見,這部分患者適合靶向治療,研究已經證實,對於EGFR 19號外顯子和21號外顯子基因突變的患者,免疫治療的效果劣於化療,而靶向治療的PFS明顯優於化療。(4)與腫瘤微環境有關:腫瘤微環境缺乏相關趨化因子、腫瘤周邊有大量成纖維細胞或細胞外基質成分、腫瘤微環境中血管非常紊亂,均會影響免疫細胞順利進入,從而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採用抗血管生成以及抗成纖維細胞生成的方式打破上述機制,可以增加免疫治療效果。

耐藥是腫瘤免疫治療面臨的臨床挑戰之一。免疫治療發生耐藥應該如何進行後續的治療?

李詠生教授:耐藥分為原發性耐藥和繼發性耐藥。如果患者的PD-1表達不高、TMB不高、微衛星穩定,直接免疫治療的效果並不顯著,那麼這種情況可能就是原發性耐藥。對於這類患者,我們建議根據指南進行相應的化療、靶向治療或者抗血管生成治療方案。

有些患者免疫治療開始很有效,但一段時間後效果不再明顯,這可能是產生了繼發性耐藥。對於這類患者,有如下處理方式:(1)換用另一種免疫治療藥物。例如,之前應用一種PD-1單抗(帕博利珠單抗),由於不同PD-1單抗的作用位點可能並不相同,因此當患者產生耐藥後,可換為另一種PD-1單抗(替雷利珠單抗或卡瑞利珠單抗),或將PD-1單抗換為PD-L1單抗(度伐利尤單抗或阿特珠單抗),或將針對PD-1/PD-L1途徑的免疫治療換為針對另外通路(CTLA-4)的免疫治療。(2)採用聯合治療,例如免疫治療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或聯合放療等。

微環境在腫瘤惡性進展、免疫逃逸和治療抵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靶向腸道微環境的免疫治療策略方面,有哪些進展值得關注?可否介紹一下您在這方面的相關研究。

李詠生教授:微環境是目前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人體有兩套遺傳圖譜:(1)DNA。我們通過DNA測序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發生了突變,針對特異性的靶點突變,使用相應的靶向藥可以取得很好的靶向治療效果。但針對靶基因突變進行治療是局限的。(2)腸道微生物圖譜。除腸道外,呼吸道、生殖道等腔道中也有微生物。以腸道微生物為例,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反映出其對不同治療有不同的敏感性。如果能夠鑑定不同人群的腸道菌群譜,找出特異性差異的菌群或其代謝產物,就有可能對其進行幹預,證明相應的治療效果。Science、Nature等雜誌上既往有文獻報導,針對特異性菌群進行治療,可將腫瘤對治療的敏感性由20%提高到70%~80%。

鑑於此,由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作為牽頭單位,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14家三甲醫院擬計劃開展一項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對中國人群中排位前10的腫瘤患者進行腸道菌群圖譜的鑑定、篩選,從中得到特異性改變的菌群,旨在探索:(1)這些特異性菌群圖譜是否對臨床診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2)通過改變菌群的治療是否對抗腫瘤治療(例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起到很好的增敏作用;(3)特異性菌群譜是否有助於患者腫瘤治療的預後判斷及治療效果的評估;(4)對腫瘤相關的特異性腸道菌群提前幹預,是否起到較好的腫瘤預防效果;(5)在鑑定特異性菌群圖譜的基礎上,綜合評估血液中免疫細胞及免疫因子的水平,並通過開展類器官研究(對患者來源類器官進行3D培養),比較腸道微生態對各種抗腫瘤藥物的影響。

來源:腫瘤資訊

原標題:《【人物聚焦】李詠生教授:腫瘤免疫治療,這些事要知道——從免疫機制到腸道微環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如何遏制這些免疫抑制細胞的功能,改善腫瘤免疫微環境,抑制免疫耐受,是提高免疫治療療效的重要突破點。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還發現臨床結直腸癌一線靶向治療藥物:西妥昔單抗和貝伐珠單抗可以顯著上調MDSC的RIPK3表達水平。這為臨床靶向藥物的使用及機制探討提供了新的思路。綜上所述,李詠生教授團隊的發現揭示了RIPK3-PGE2環路調控MDSC的分子機制,闡明了RIPK3對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的調控作用,同時為靶向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點。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CSCO 2020|周鵬輝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方向和新突破
    腫瘤免疫治療並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重新啟動並維持腫瘤-免疫循環,恢復機體正常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目前已在多種腫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等實體瘤的治療中展示出了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多個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已經獲得美國FDA批准臨床應用,同時多種免疫治療藥物也陸續在中國上市。
  • 清華大學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
    董晨(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近幾年,有關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傳來。一系列成果的出現,使美國《科學》雜誌在2013年把腫瘤免疫治療推為當年最大的科學突破。現任職於MD Anderson免疫系的James Allison博士(筆者過去的系主任)則採取了另一種策略。CD80/CD86除了CD28,還有另一個受體——CTLA4, 在T細胞活化以後表達。華裔學者Tak W. Mak(麥德華)以及哈佛大學的Arlene Sharpe 教授通過CTLA4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發現這些小鼠出生不久就死於自身免疫疾病。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縱觀腫瘤的治療方案發展,從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再到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治療的範式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如今抗腫瘤的新藥研發已邁入了免疫治療時代。王結義博士曾在雅培/艾伯維工作22年,曾任美國雅培腫瘤研發首席科學家、艾伯維腫瘤免疫治療資深首席科學家,擁有豐富的抗癌新藥及腫瘤免疫研發經驗。「免疫激動劑,相當於給腫瘤免疫加『油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藥明康德全球首席醫學官Fred Hausheer博士如是說道。
  • 專家訪談丨潘躍銀教授: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的獲益
    既然腫瘤免疫治療獨特,那我們如果用「舊」的觀念來評價它,是不是不太合適呢?而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轉變「老」觀念來適應新變化呢?醫脈通特意邀請了安徽省腫瘤醫院的潘躍銀教授帶領大家走進腫瘤免疫治療這一熱點的獲益評價,以下是詳細內容。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也許你知道,肺癌是癌症中的頭號殺手,但你更該知道,肺癌治療手段變化也是最多、最快的腫瘤類型之一。當下,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正在逐漸延長,帶癌生存超過5年、10年的患者已是越來越多。  例如,得益於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展,2017年,第三代EGFR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在中國上市,為耐藥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
  • 王榮福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
    (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腫瘤免疫治療是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提高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和對效應細胞殺傷的敏感性,激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並應用免疫細胞和效應分子輸注宿主體內,協同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抑制腫瘤生長。腫瘤免疫治療由於其卓越的療效和創新性,在2013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
  • 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一項3497例中國成人焦慮及抑鬱調查研究發現,癌症患者焦慮和抑鬱發病率分別為49.7%和54.9%,顯著高於沒有癌症的成人(18.4% 和17.5%);對於癌症的治療和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均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史安利教授認為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不應只聚焦軀體症狀,還需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前兩年的魏則西事件不就是被所謂的腫瘤免疫治療所耽誤,而撒手人寰的嗎?腫瘤免疫治療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特別邀請了中國細胞治療質量控制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特聘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研處副處長/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做客健康大河南演播室,請他給大家講一講腫瘤免疫治療的相關知識。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然而,基於免疫檢查點阻斷的腫瘤免疫治療仍然存在響應率低等問題,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往往只有20~30%。如何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率是目前臨床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PD-L1的高表達被認為是預測PD-1/PD-L1阻斷治療有效性的生物標誌物之一。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以及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傳統的免疫組化檢測方式難以實現對PD-L1表達的實時定量準確檢測。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王福生指出:「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理性看待免疫細胞治療腫瘤的效果」。他介紹說:「腫瘤免疫治療已被認為是繼手術及放、化療後一種腫瘤新的治療模式,也是當前國際上治療腫瘤等疾病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熱點」。他強調:「我們要尊重科學,既不把免疫細胞治療神化,也不全盤否定它的治療效果,要用臨床數據說話」。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的...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  免疫治療:綠色、安全、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  腫瘤免疫治療是一種新興的、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治療模式。  羅榮城教授新書發布會  據羅榮城教授介紹,免疫療法治療腫瘤,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效果確切,有效率高。
  • NBE | 趙宗敏等開發紅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轉移性腫瘤
    相比於以化療和放療為代表的傳統療法,免疫療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以對抗腫瘤,並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免疫療法的效果依賴於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並引發特異性免疫反應以清除腫瘤細胞。雖然這種方法極具前景,但是在原位固體瘤中引發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固體瘤的大型體積和複雜結構阻斷了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有效接觸。另一方面,固體瘤自身的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為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增加了另一層屏障。
  • 腫瘤免疫治療,規範治療才更好,聽聽專家怎麼說
    為了更好地幫助患者了解免疫治療的相關知識,我們邀請了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韓正祥教授,為我們解答關於肺癌免疫治療中「規範治療」的9個相關問題。哪些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肺癌?免疫治療一般要持續多久?……都在下面找到答案吧!
  • 腫瘤靶向藥耐藥了就一定要換藥嗎?這些研究告訴你答案!|免疫治療|...
    驚喜的是,最近一些研究表明:抗癌藥耐藥後,並不意味著要放棄使用!在某些情況下,產生耐藥的藥物依然很有效,還有些藥物可以回過頭來繼續使用!▌判斷耐藥的兩個標準目前判斷耐藥的標準有兩條:第一,原有的腫瘤病灶增大,且超過一定的範圍;第二,出現新的腫瘤病灶。兩條中出現任何一條均可判斷為耐藥。
  • 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MDSC免疫檢查點c-Rel
    Journal Club 06/11/2020近年來,腫瘤的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創新的治療理念,已成為目前及今後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免疫治療通過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去識別和殺傷癌變細胞,不僅可有效清除手術無法完全清除或轉移的腫瘤細胞,且特異性強,毒副作用遠低於放化療。
  • 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心首個NK免疫細胞治療項目啟動啦!
    今天,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心的首個項目---NK細胞製劑治療多線治療失敗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啟動會在我院舉行。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肖衛華教授團隊,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工作人員等參加會議,會議由副院長潘躍銀主持。